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配套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教学设计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写作要做到“文从字顺”。

如何理解“文从字顺”呢?教材上是这样解释的,读:课件出示:“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师:简而言之就是语言要准确,行文要连贯。

怎么才能做到呢?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启今日写作之旅。

(板书:语言准确行文连贯)活动一:改准确师:前天晚上,老师突然很想去吃烤鱼,于是我就去了“沈姐烤鱼”店,与此同时,一位同学也来吃烤鱼,我便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课件出示:学生:您就是沈姐吗?老板:对的对的,就是我,来来来,里面坐!学生:沈姐,你的名字如雷贯耳哎!听说你在这“烤鱼一条街”上艳压群芳,以咄咄逼人之势击败同行,获得了“万州第一烤鱼”的美誉。

今天我专门来品尝您的技艺,期待您露一手哦!老板:呵呵,同学,我的烤鱼确是一绝,不过你的语文怕是要好好学习啊。

提问:老板为什么说“你的语文怕是要好好学习”?请找出语句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并修改。

预设:1.艳压群芳:原指某一种花在花丛中特别美丽,先比喻一群女子在一起,其中一个最漂亮,把其他人给比下去了。

它的适用对象是女性。

这里用词不准确,应该为“技压群雄”。

2.咄咄逼人:本义是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是一个贬义词,改成“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更为恰当。

3.品尝技艺:品尝的不能是“技艺”,这是搭配不当。

可以换成“品尝手艺”“品尝厨艺”“品尝烤鱼”等。

师小结: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到语言准确,就得准确用词,避免语病。

语言准确,是文从字顺的基础。

活动二:析连贯师:如果说语言准确是文从字顺的基础,行文连贯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那么,行文又怎么做到连贯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大众点评里的优质评价,找找行为连贯的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文从字顺》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文从字顺》优秀教案

第五单元《写作指导—文从字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段有语病的话,让学生改。

语段:今天,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广西师大的学哥学姐莅临学校参观学习。

他们大约有五十位左右。

除此之外,两个学校的领导也来参加了这次活动。

引出今天上课的内容:文从字顺二、“文从字顺”的概念1.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2.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三、怎样做到文从字顺呢?1、出示语段:①我国南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桂林。

②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被世界各国人民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③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盛景引来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④龙脊梯田、丹霞地貌、芦笛岩、桂海碑林、阳朔西街的夜景、啤酒鱼等景点美不胜收。

⑤夏天的漓江更是风景优美又令人神往的时节,人们可以在漓江边尽情烧烤、喝燕京啤酒。

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无不发出这样的赞叹:“不愿作神仙,愿做桂林人。

”问:这段文字中有三个语句运用不正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改正。

生答:(1)③句“巧夺天工”改“鬼斧神工”。

(2)④句“啤酒鱼”不是景点应删去。

(3)⑤句把“时节”改“地方”。

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提示。

第一,语句表达要准确。

2、出示语段: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很多同学提议继续由张燕担任班长,理由是①她学习成绩好,②同学们都很喜欢她,③她和其他班干部配合得很好,④刻苦勤奋,待人热情,⑤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踏实肯干。

问:这段理由陈述语序混乱,缺乏条理。

应该调整的顺序是?(学生讨论)生答:⑤③①④②生齐读正确的语序。

应该调整为:新学期开始了,班委会举行换届选举。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2.学生自学课本《文从字顺》短文,圈画重点语句。
交流中明确:要做到文从字顺,应“表达准确”“语句连贯”;写好后还要读一读,看是否“含混、拗口”。
二、啄一啄:表达准确吗?
1.范文揣摩。
阅读《紫藤萝瀑布》片段,根据上下文语境及下面图片的提示填写词语。
每一()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里。每一()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缱绻”的意思是缠绵,也可以表示事物的美好姿态,如果这个词用来形容时光的话,还行;“潋滟”的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如“水光潋滟晴方好”,拿来形容时光,则有些牵强附会了。而且两个词连用,有堆砌之嫌。
既然已经“顺着河岸往前数”了,到底几棵一目了然啊,为什么还用概数“五六棵”呢?
小结:滥用文艺性词语、搭配不当、不合情理,都会影响表的准确性。
教案序号:课题:写作:文从字顺
教学目标:
1.学会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描写景物的常见方法。
2.能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表现手法,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学会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情感,做到融情于景。
3.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表现手法,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学会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情感,做到融情于景。
三、捋一捋:语句连贯否?
1.链接知识。
汉语句法讲究简练和连贯,在一定的语境里,在不至于误解的情况下,往往会省略一些不言自明的成分,这就是省略。主语省略主要表现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田各两种情况。
承前省略如:他和我走到车上,A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B扑扑衣上的泥土,C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D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1. 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2. 培养思维逻辑清晰、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3. 培养推敲语言表达的习惯,提升“文从字顺”的写作技巧。

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明确概念1.课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项重要的写作技巧——文从字顺。

首先,大家默读教材的知识短文《文从字顺》,标记出有关这一概念的关键信息。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清晰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语句表达准确;其次,语句间要有连贯性;最后,写作完成后要读一读,看是否有不通顺、含糊、拗口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修改。

◆活动二、温故知新,学习方法1. 学习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几个句子,从用词角度看这些句子的表达是否准确。

然后,学生尝试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句子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准确表达的方法。

(1)语句表达要准确,主要体现在用词上,如句子中的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是否会产生歧义等。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说说这四个句子表达是否妥当。

①一位胖得像肥猪一样的阿姨挤上了车。

(“胖得像肥猪”带有贬义色彩,用词不恰当)②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了圆明园。

(“烧毁”与“洗劫”词序不当,不符合事情的先后顺序)③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开会。

(是“三所学校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的三个领导”,表意不清,有歧义)④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转动”与前面的“火焰”搭配不当)。

(2)生自由交流、讨论发言。

(3)根据对以上句子的分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句子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生修改句子,交流讨论后明确)预设:①一位胖胖的阿姨挤上了车。

(注意分寸,恰当用词)②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调整词序,表达清晰)③学校的三个领导来开会。

(消除歧义,表意明确)④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温暖,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2)事件叙述的逻辑性:学生在叙述事件时,容易出现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的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如何构建合理的叙述结构。
突破方法:采用时间线索、空间转换等叙述手法,帮助学生梳理事件线索,增强叙述的逻辑性。
(3)景物描绘的生动性:学生往往在描绘景物时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需要教师引导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景物描绘的水平。
举例:教材中《如何做到文从字顺》一课,通过阅读和分析《春》这篇文章,学习如何做到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2.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的准确性:学生在写作中往往难以把握细节,需要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并捕捉到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细节。
突破方法:通过课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观察、体验,提高细节描写的准确性。
在语言表达流畅性方面,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使文章读起来通顺、连贯。但仍有部分同学在语言组织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课后为大家提供一些额外的辅导,帮助他们突破这个瓶颈。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同学们在细节描写、景物描绘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强逻辑性和条理性训练,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写作的热情和对新知识的渴望。通过学习《写作-文从字顺》这一章节,我发现大家在细节描写、事件叙述、景物描绘和语言表达流畅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细节描写的教学,我意识到同学们在捕捉细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体验,将细节描写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经典写景片段,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景物描绘的生动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作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从字顺》作文教学设计课标及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文从字顺》的教学内容,就具体体现了课标精神。

教材从“语句表达要准确;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写完后要修改" 等方面阐述“文从字顺"是写作基本功,并提出这项基本功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反复磨炼,不断提高。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作文训练是“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即要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句子连贯、思路清楚。

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

这些要求都属于“文从字顺”的范畴。

“文从字顺”的作文训练,可以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学生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写作语言运用方面还不够简明,或旁生枝节,偏离中心;或用词重复,语言罗唆;或用语随意,表达不规范;或语序不当,产生歧义……致使事情写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地表达。

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进行“文从字顺”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学目标1、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养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语言表达品质和习惯。

教学过程一、斟词酌句细推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任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设计

《文从字顺》习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语感,学习修改病句和文段的方法。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教学重点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培养语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在平时写作文时,不少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

所以进行这个课题的作文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课时安棑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提出问题,引导阅读。

1.“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文从字顺”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意思?(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住内容要点。

自主思考,举手回答)教师归纳:“文从字顺”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二是行文通顺流畅。

2.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自主思考,举手回答)教师归纳:首先,语句表达要准确,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

其次,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最后,写完后要自己读一读,或请别人来读一读。

要培养语感;尽量丰富自己词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标点的规范运用,使行款格式正确,不至于因此而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

三、结合实例,总结方法。

(一)师: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故事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欲,明确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如何做到语言准确呢?请同学们评改下面几个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语句表达要准确。

)1.原文: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改文: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蓄势待发,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5单元 《文从字顺》优质课作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5单元 《文从字顺》优质课作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5单元《文从字顺》优质课作文教案一. 教材分析《文从字顺》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5单元的一篇优质课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作文”,而《文从字顺》这篇作文旨在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技巧,学会如何让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这篇作文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仍然存在语言混乱、条理不清的问题。

通过对《文从字顺》这篇作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从字顺》这篇作文,让学生学会如何让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文从字顺的技巧,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文从字顺》这篇作文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

2.实践指导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运用文从字顺的技巧进行写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从字顺》这篇作文的原文及解析,写作指导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文从字顺》这篇作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文从字顺的技巧进行写作。

学生进行独立写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让大家共同点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配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文从字顺,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2、学会修改病句,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1、人称清楚。

2、立足点清楚。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1、人称清楚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

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搞清“他”是谁。

“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第三:分寸如果一种见闻,一种心思,说出口或写成文,只能有一种形式,那么,人们的口头或书面的交际便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了。

所幸的是,同样一种见闻,同样一种心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请看明人冯梦龙辑《笑府》中的一个棋手的妙语: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

后来,人们问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棋手说:“三局。

”人们又问:“胜负如何?”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在上述话中,这位棋手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可谓口头表达的妙例。

比如作文中写到某个朋友的亲人去世了,你该用什么词呢?用“去世”、“病故”或“辞世”等都可以,这里有一种庄重、崇敬的心情在里面,用语是准确的。

而如果改用“没命了”“断气了”“进棺材了”等词语,就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味道。

所以“褒贬”二字,千万小视不得。

“分寸”主要体现在:得体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镇江金山游览。

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

当乾隆皇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

”乾隆听了很高兴。

一会儿,下山了。

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 下山时后面脚步的位置当然比前一只脚要高,所以,仍然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

这个小和尚能随地点的变化而更换恰当的用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奖赏。

这样因地、因时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的言辞,就是注意了“得体”与否。

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1、要文字通顺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

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厚。

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

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

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

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

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

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

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

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

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

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

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

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

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

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德德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

”于是“推”字改为“敲”字。

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三、病句诊疗原文:一位胖得肥猪一样的阿姨又挤上了车。

——《抢座》改文:一位肥胖的阿姨又挤上了车。

改法一:把不恰当的词句改恰当。

原文:你总是把你眼中的阳光传送给别人,冷漠,你总是将它摔得很重。

——《致父亲》改文:你总是把眼睛中的阳光送给别人,你总是将冷漠摔得很重。

改法二:把不整齐的词句改整齐。

原文: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沼泽森林中迷失方向。

——《母亲》改文: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温暖,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改法三:把不搭配的词句改搭配。

原文: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

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韧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

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

——《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改文: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

学会宽容就能润滑彼此的关系,消除彼此的隔阂,扫清彼此的顾忌,增进彼此的了解,因此,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改法四:把啰嗦的词句改简洁。

好的文章总是从怦然心动到若有所思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

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

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这段文字有什么问题?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

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突出的优点是清楚通顺。

文句中没有生僻的字,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明白如话,前后衔接紧密,连贯自如。

这就叫文从字顺。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

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有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

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

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

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小结:文章写完后,同学们要通过小声地读来感受一下,看看思路是否清晰,意思说明白了没有,句子通不通顺。

还可以请同学读一遍,提提意见。

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

它包括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等。

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

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

四、病句诊疗门诊部如何辨析病句(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

中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说法不合事理,苦恼不能用分享。

改为“中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担这无限的苦恼啊!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

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报告。

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班长,倾听着他的报告。

”(3)分析——从事理上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逻辑。

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改为“为了防止非典疫情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4)类比——用同义词替换,关联词替换、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较法来检查语病。

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改为“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修改病句的主要方法(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友情提示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

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能改动一处的,决不能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对症下药、原意不变、多就少改。

五、经典中考题回放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A.看到义务工作者们全心全意为“九运”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B.青年歌手黄小芳的歌声,清亮、甜美、朴素、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

C.父亲从头到脚凝视着面前的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D.世界杯足球门票上最为显眼的是位于门票右上方的激光全息防伪标志。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租界里的洋楼,是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社会产物,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C.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旅游者。

D.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农户与土地的承包关系,又促进了适度的规模经营。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B只有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