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论书

合集下载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原创版】
目录
1.宋四家的简介
2.宋四家的书论特点
3.宋四家的书论影响
正文
1.宋四家的简介
宋四家,又称为“苏黄米蔡”,指的是宋代四位著名的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2.宋四家的书论特点
(1)苏轼的书论
苏轼是宋四家中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理论主张“尚意”,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追求书法的自由和创新。

他在《东坡志林》中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的观点,主张书法应该追求自然,不应该过于刻意。

(2)黄庭坚的书论
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主张“尚韵”,他强调书法的韵律感和音乐性,认为书法应该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他在《山谷题跋》中提出“字外有字,韵外有韵。

”的观点,主张通过笔势和结构的变化,表现出韵律的美感。

(3)米芾的书论
米芾的书法理论主张“尚态”,他强调书法的形态美,认为书法应该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感。

他在《海岳名言》中提出“字要有态,有态则妍。

”的观点,主张通过笔势和结构的变化,表现出形态的美感。

(4)蔡襄的书论
蔡襄的书法理论主张“尚法”,他强调书法的法度,认为书法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法度。

他在《颜筋柳骨》中提出“学书有法,非法不行。

”的观点,主张通过遵循法度,提高书法的技艺水平。

3.宋四家的书论影响
宋四家的书论,对于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书论主张,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理论指导。

苏轼《论书》解读

苏轼《论书》解读

苏轼《论书》解读梁德水[述评]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询,弟苏辙,皆有文名,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文章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为“宋四大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卓然自成一家。

《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

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2)。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3)。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4)。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5)。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6)。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7),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8),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9),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10)。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11)。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蔡襄《论书》

蔡襄《论书》

蔡襄《论书》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

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论书》原文:钟、王、索靖法,相近张芝又离为一法。

今书有规矩者王、索,其雄逸不常者,皆本张也。

旭、素尽出此流,盖其天资近者,学之易得门户。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尝观《石鼓文》,爱其古质,物象形势有遗思焉。

及得《原叔鼎器铭》,又知古之篆文,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

秦汉以来,裁得一体,故古文所见止此,惜哉!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

然观欧、虞、褚、柳,号为名书,其结构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夕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

予尝谓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

吴道子善画,而张长史师其笔法岂有异哉。

然其精粗,系性之利钝,学之浅深,古人有笔冢、墨池之说,当非虚也。

近世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

唐李监通于斯,气力浑厚,可谓篆中之雄者。

学者宜如此说,然后可与论篆矣。

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哉?怀素处其侧,直有仆奴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

张长史正书甚谨严,至于草圣,出入有无,风云飞动,势非笔力可到,可谓雄俊不常者耶。

颜鲁公天资忠孝人也,人多爱其书,书岂公意耶。

闽中无佳石,以坚木刊字,往往有予笔迹,模刻多或失真。

自今年来眼昏,求书者一切谢绝,向时子弟辈多蓄予字,皆为人持去。

余有澄心纸百幅,李庭珪墨数丸,皆人间罕见者,当作诸家体以传子孙,其余非故人不能作手书,子弟辈得余书者当自收之。

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蔡襄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蔡襄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蔡襄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

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

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

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

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

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

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

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

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治平三年,丁母忧。

明年卒,年五十六。

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译文: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言事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斥责。

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

蔡襄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

蔡襄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

蔡襄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蔡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蔡襄的书法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蔡襄的书法特点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

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轼、欧阳修。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山谷文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

”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

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

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

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大观茶论概述
2.大观茶论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3.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
4.大观茶论的翻译及现代解读
5.大观茶论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正文
【大观茶论概述】
《大观茶论》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经典著作,成书于宋代,被誉为“茶文化百科全书”。

该书对茶的起源、种植、制作、品饮、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对于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观茶论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人、书法家、茶学家蔡襄。

他长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对茶的产区、制作工艺、品饮方式等有着深入的了解。

成书于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是当时茶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
《大观茶论》共分二十篇,内容包括茶的起源、茶的种植、茶的制作、茶的品饮、茶的传播等五个方面。

书中详细介绍了茶的历史、品种、产区、制作工艺、品饮方式、茶具、茶道等,对后世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观茶论的翻译及现代解读】
《大观茶论》的翻译工作已经开始,现代解读也在进行中。

书中的内容对于了解古代茶文化、研究茶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解读可以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茶文化,同时也可以发现古代茶文化与现代茶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大观茶论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大观茶论》是一部重要的茶文化著作,对于了解古代茶文化、研究茶文化史具有重要价值。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作者介绍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

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茶艺家和书法家。

其书法在继承了历朝历代书法名人技法的基础上集众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地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创意,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具有独特风骨,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作品欣赏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

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

其中的“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据杨时题跋称,乃欧阳修所书。

▲ 宋·蔡襄《自书诗帖》(28.2cm*221.2cm)诗之三。

皇祐二年十一月外除赴京。

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

书戴处士屋壁。

长冈隆雄来北边,势到舍下方回旋。

三世白士犹醉眠,山翁作善天应怜。

如彼发源今流泉,儿孙何数鹰马然。

有起家者出其间,愿翁寿考无穷年。

题龙纪僧·居室。

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

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

焚香犹夜起,熹酒见天真。

生平持戒定,老大有精神。

须知不变者,那减故时新。

题南剑州延平阁。

双溪会一流,新构横鲜赭。

浮居紫霄傍,卧影澄川下。

峡深风力豪,石陗湍声泻。

古剑蛰神龙,商帆来阵马。

晴光转群山,翠色着万瓦。

汀洲生芳香,草树自闲冶。

主郡黄士安,高文勇扳贾。

顾我久踈悴,霜髭渐盈把。

临津张广筵,穷画传清斝。

舞鼍惊浪翻,歌扇妖云惹。

驩余适晚霁,望外迷空野。

曾是倦游人,意虑亦萧洒。

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大雪压空野,驱车犹远行。

乾坤初一色,昼夜忽通明。

有物皆迁白,无尘顿觉清。

只看流水在,却喜乱山平。

逐絮飘飘起,投花点点轻。

玉楼天上出,银阙海中生。

舞极摇溶态,闻余淅沥声。

客炉何暇煖,官酤(去)未能酲。

薄吹飘(此字点去)消春冻,新晹破晓晴。

更登分界岭,南望不胜情。

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译文: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

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

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王、索靖法相近,张芝又离为一法。

今书有规矩者王、索;其雄逸不常者,皆本张也,旭、素尽出此流,盖其天资近者,学之易得门户。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尝观《石鼓文》,爱其古质,物象形势有遗思焉。

及得《原叔鼎器铭》,又知古之篆文,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

秦、汉以来,裁得一体,故古文所见止此,惜哉!
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

然观欧、虞、褚、柳,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

予尝谓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

吴道子善画,而张长史师其笔法,岂有异哉!然其精粗,系性之利钝,学之浅深,古人有笔冢、墨池之说,当非虚也。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张芝与旭变怪不常,出于笔墨蹊径之外,神逸有余,而与羲、献异矣。

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乌足道哉!
张长史正书甚谨严,至于草圣,出入有无,风云飞动,势非笔力可到,可谓雄俊不常者耶?
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哉? 怀素处其侧,直有仆奴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

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

《兰亭》模本,秘阁一本,苏翁家一本,粗有法度精神,其余不足观也。

近世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

唐李监通于斯,气力浑厚,可谓篆中之雄者,学者宜如此说,然后可与论篆矣。

《瘗鹤文》非逸少宇。

东汉末多善书,唯隶书最盛。

今八分。

晋、魏之分,南北差异,钟、王楷书,为世所尚。

元魏间尽习隶法,自隋平陈,中国多以楷隶相参。

今存者《李德林碑》,褚书《三龛碑》是也。

《瘗鹤文》字有楷隶笔,当隋代书;世云逸少,殊无仿佛也。

子敬放肆豪迈,与右军差异,临学之家必谨其辨矣。

书法惟风韵难及。

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

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
鍾、王、索靖法相近,張芝又離爲一法。

今書有規矩者王、索;其雄逸不常者,皆本張也,旭、素盡出此流,蓋其天資近者,學之易得門戶。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爲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爲耳。

嘗觀《石鼓文》,愛其古質,物象形勢有遺思焉。

及得《原叔鼎器銘》,又知古之篆文,或多或省,或移之左右上下,唯其意之所欲,然亦有工拙。

秦、漢以來,裁得一體,故古文所見止此,惜哉!
唐初,二王筆迹猶多,當時學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無幾。

然觀歐、虞、褚、柳,號爲名書,其結約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學大令者多放縱,而羲之投筆處皆有神妙。

予嘗謂篆、隸、正書與草、行通是一法。

吳道子善畫,而張長史師其筆法,豈有異哉!然其精粗,系性之利鈍,學之淺深,古人有筆冢、墨池之說,當非虛也。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

張芝與旭變怪不常,出于筆墨蹊徑之外,神逸有余,而與羲、獻異矣。

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烏足道哉!
張長史正書甚謹嚴,至于草聖,出入有無,風雲飛動,勢非筆力可到,可謂雄俊不常者耶?
長史筆勢,其妙入神,豈俗物可近哉? 懷素處其側,直有仆奴之態,況他人所可擬議。

每落筆爲飛草書,但覺煙雲龍蛇,隨手運轉,奔騰上下,殊可駭也,靜而觀之,神情歡欣可喜耳。

《蘭亭》模本,秘閣一本,蘇翁家一本,粗有法度精神,其余不足觀也。

近世篆書好爲奇特,都無古意。

唐李監通于斯,氣力渾厚,可謂篆中之雄者,學者宜如此說,然後可與論篆矣。

《瘗鶴文》非逸少宇。

東漢末多善書,唯隸書最盛。

今八分。

晉、魏之分,南北差異,鍾、王楷書,爲世所尚。

元魏間盡習隸法,自隋平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

今存者《李德林碑》,褚書《三龛碑》是也。

《瘗鶴文》字有楷隸筆,當隋代書;世雲逸少,殊無仿佛也。

子敬放肆豪邁,與右軍差異,臨學之家必謹其辨矣。

書法惟風韻難及。

虞書多粗糙,晉人書,雖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氣。

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爲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