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 第13讲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复习习题
2021年甘肃省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指导课件(68张PPT)

③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 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 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 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地说:这个小牛犊!
⑦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 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 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 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 废。
⑫ 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所 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 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作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 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 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 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⑤这天,爷爷跟踪马到了后山的一块被稀疏的林子和一蓬蓬的灌木围绕着的平地,不 由得吃了一惊。爷爷看到一只老虎在那儿烦躁地转着圈子,好像在等待着什么。我家的 马进了场子,活动了一下身体,对着老虎叫了几声,老虎也叫了几声。我家的马在奔跑时 脖子上的鬃毛竖起来,像波浪一样翻滚着,十分威风。然后我家的马就和老虎展开了生死 大搏斗。我家那匹马能够将身体立起来,两只前蹄好像拳击手的两个拳头一样灵活而有 力。它用前蹄把老虎打得鼻子往外蹿血。如果你认为我家的马只会用前蹄那就坚决地错 了。我家的马两只后蹄用得也很俏丽。它会在奔跑中猛然停住,把两只后蹄飞扬起来。 我爷爷亲眼看到马蹄子踢到了老虎嘴上,老虎嘴里飞出了几个白白的东西。还用问吗?虎 牙。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带答案)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名师精讲解题思路与技巧,值得下载练习)学习目标:1、掌握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2、了解记叙文的考点3、学会做记叙文的阅读题,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记叙文的记叙文概念、六要素、线索、顺序、表达方式、人称、描写的作用2、掌握考点知识学习难点:学会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记叙文比较多,那么我们对记叙文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有谁能够说一说?今天我们来把记叙文的知识归一归类,并用它来解答阅读题。
二、记叙文知识讲解: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4、记叙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5、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6、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精编)2020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2020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类型1 叙事散文:成长故事一、(2019·盐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芬芳的蜡梅花秦湄毳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
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
”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烟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
”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衣情里没有恶意。
我放心地笑了……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
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
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
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⑤窗外,飘着雪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腊梅花……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13叙事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13:叙事文阅读一练实题——随堂小练(一)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10分)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
(2分)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答案】B C【解析】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此处选出词语符合语境即可。
甲处的“迷迷糊糊”是自己睡觉睡迷糊了,而乙处的“模模糊糊”是指话说得不清楚。
2、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
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2分)【答案】因为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对老师恋恋不舍。
【解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这里因为作者爱戴老师,假期又要同老师分别,所以才会觉得假期漫长。
3、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中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理解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和表达知识要点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①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②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2、整体感知的方法(1)、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①写人的记叙文——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如《最后一课》、《芦花荡》②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如《春》。
(2)、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
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②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
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
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
2020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有答案)

这时才发现,刚才看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 果已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 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的静物写生。
⑧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 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 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 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 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
儿去。’”可以看出作者要寻野景。文中还写到作
者寻到的野景。同时从文中“毕竟期望寻找山间
的野趣呀”“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觅野
趣的‘情痴’”,可知作者也要寻到野趣。
2.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
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 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
喉头。(从描写方法的 使用了连续性动词“闭上”“靠”“掏”“倒进”“咽下”,可以看
角度)
出是动作描写。这里写作者喝酒的动作,可以看出作者
寻野后心情非常好,沉醉于秋景中,情不自禁地拿出酒来
喝,作者“闭上眼睛”,顺势而靠,喝酒后又感觉爽透心扉,表
(选自《河北日报》2019年5月17日,有改动)
1.“秋山寻野”中的“野”,包含了 [答案] “野”在文中,一是指山林中的“野景”,二是
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分)【考 指作者体悟到的“野趣”。
点一 信息提取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一
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微测一卷13叙事文阅读(原卷版)

专题13:叙事文阅读一练实题——随堂小练(一)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10分)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
(2分)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2、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
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2分)3、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什么?(2分)4、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选文中“我才醒了”的“才”和“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饱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二)阅读《老王》(节选) (13分)(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肖复兴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
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
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
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
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
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
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
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
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
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
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
”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
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
”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
”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
”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
”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
”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
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
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
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
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
”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
”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
”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画:“八十八啦!”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
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
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
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场景偶遇老太太画像被发现老太太画花得知其年龄“我”的心理①好奇②尴尬③惊叹④羡慕2.【考点四】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分);将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进行对比(1分),写出了时间对自然万物的影响。
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1分)。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瞄”是注视的意思(1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1分)。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扫”是快速地看的意思(1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1分)。
4.【考点三】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3分)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1分);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1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1分)。
二、(2017·柳南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葛亚夫①冬天,时间也怕冷吧?也就眯瞪一会儿眼,身子骨还没舒展开,天就黑了。
②那时,生活时光那般清贫,三餐都经常爽约,更别提娱乐了。
天一黑,我就被赶上床。
起初,父亲还讲些故事,但很快他就睡着了。
我饥肠辘辘,辗转反侧,眼巴巴地向窗外看。
③“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人饥志短,这句民谚,我只记住了后半句。
往往,雪没盼到,我就枕着梦里的馒头睡去了。
半夜被撑醒,才发现是尿憋的,跑到门口,冲着雪地一通“扫射”,又匆忙钻回被窝,期望重温旧梦——把没吃完的馒头吃完。
④或许太冷、太饿,面对一场雪,我从没想过像孙康映雪读书,只想着梦里梦外的馒头。
⑤我从来就不是个好学生,贪嘴,贪玩,学习三心二意。
父亲对我的期望,也一直徘徊在零度左右。
初二时,因恶作剧,班主任骂我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
我辩驳:烂泥也是你教的,你也就会打人骂人……老师恼羞成怒,要打我。
跑为上策,我潇洒地扬长而去。
⑥寒风肆虐,雪花猖獗。
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的内心。
我瑟缩着往家走。
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
回到家,父亲竟没打骂我,只是问:想不想上了。
我嗫嚅道:想。
父亲让我换双干棉鞋,便带我去找班主任。
⑦班主任不在家。
雪很大,也不知是否会回来。
父亲看看天,看看我:就站在门口等吧!等到回来为止。
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
我瑟缩着蹲下,才发现父亲穿的竟是我换下的那双湿鞋!那晚,我出奇地安静,只记得,老师回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⑧这是我和父亲的“程门立雪”。
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再没热起来过。
⑨大学毕业,我留在南方。
那年,罕见地下了场大雪。
女友来了雅兴,要到梅花山采雪,学妙玉煮雪烹茶。
她的“体己茶”,也只体谅自己。
积雪厚,加上路滑,公交车禁行了。
女友就拿我代步。
⑩父亲的电话也来凑“热闹”。
他看电视,说这边雪大,房子、桥都压塌了,担心我,让我别乱跑……我说没事,匆忙挂了电话。
女友缴了我的电话,命令我全速前进。
我们玩到很晚,也很累,回去就睡了。
第二天,一开机,就是一堆未接电话——都是家里的。
我打过去,父亲睡了,母亲接的电话。
她数落我,昨天怎么不接父亲的电话!⑪我这才知道,由于我关了手机,父亲放心不下,竟站在门口,一夜都没睡。
⑫下雪了,回家给父母送棉衣。
父亲坐在门旁,眯瞪着眼。
雪花凌乱,时光如同黑白电视。
我帮他掸身上的雪,可头上那层雪,怎么也掸不掉。
父亲笑:真是近视眼!这是白头发,哪是雪!我心里一寒。
我曾以为只是冬日苦短,没曾想,对于父亲,人生也一样苦短。
⑬父爱一场雪。
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
1.【考点一】标题“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的作用是什么?文章以“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为题,关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题目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考点三】文章主要写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哪三件事?①为求得班主任的原谅,“我”和父亲“程门立雪”;②父亲放心不下大雪天中匆忙挂了电话以致一夜失联的“我”,在门口站了一夜;③“我”帮父亲掸身上的雪,却掸不掉他头上的那层雪,惊觉父亲在老去。
3.【A+层级】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
(这处细节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内容上,通过写“我”故意去走水洼的行为,体现了“我”的淘气、贪玩和叛逆;结构上,既照应了上文“我”贪玩的性格,也为下文写父亲让“我”换干棉鞋,而父亲却穿“我”的湿鞋,以及父亲的脚再也没有热起来过等情节埋下伏笔。
(2)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北风”比作“刀”,“雪花”比作“镖”,“我们”比作“靶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风雪凛冽飘刮在人身上的情景和感受,用恶劣的环境和痛苦的感受为“我”后面的转变做铺垫。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在“我”成长的岁月里,父亲的爱就像那一场场雪,为“我”覆盖人世的艰辛与苦难,为“我”的成长给予关怀、帮助和温暖。
作用:照应文题,画龙点睛。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的理解和感激。
(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一、(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朱成玉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和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久一些。
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
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
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
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
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棵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
一会儿就能卖完。
”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⑥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
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⑦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⑧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
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棵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⑨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