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课件第四章讲解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课件 第4章

民族理论课件 第4章

毛泽东: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 (1954) 我 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 是压倒优势。(1956) 邓小平 (1981) :新疆稳定是大局,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 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处理谁。 邓小平 (1992) :台湾和大陆统一,“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 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 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5、从实践角度看,无论全球性民族问题还是一国民族问题,都 表现为民族交往过程中民族关系紧张或失调而导致的问题;国际有 关民族问题的重要公约都是从调整规范种族/民族关系的角度缔结 的;多民族国家制定实施的民族政策法规,也是从调整规范民族关 系的角度确立的。
返回章目录
第2节 民族问题的内涵
一、民族 自身的发展
下一页 上一页
4、民族问题是在民族交往中发生的,是民族交往过程的产物。 所谓民族交往,是指民族间所有的接触与互动状况,是民族过程不 可避免的历史现象。民族形成后,总要与其他民族发生各种交往联 系。民族要发展,必然不断扩大其交往范围和程度,因为民族的发 展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交往发展的程度。获取民族利益是民 族交往的基本动因,每个民族都在交往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难免带来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民族问题。
第4章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 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 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 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 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 国际性和重要性。
第1节 民族问题的多维视阈
第2节 民族问题的内涵 第3节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4节 民族问题的特性
第1节 民族问题 的多维视阈
几点说明:1、民族矛盾不足以概括民族关系失调的所有情形: 民族隔阂、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民族侮辱、民族不满、民族怨恨、 民族征服、民族镇压、民族掠夺、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矛盾、 民族冲突、民族屠杀、民族战争、民族灭绝……。 2、民族关系是个中性概念,只有恶性失调关系才构成问题 ( “问题”一词多义,这里通常指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疑难或 事故、麻烦等 )。而良性健康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则不构成民族问题。只要民族间存在不平等、不团结、不互助、不 和谐现象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程度不够时,就会产生民族问 题。 3、民族关系是承载和表现民族问题的基本平台:(1)民族自身 发展(即发展诉求)要在民族关系领域表达;(2)阶级问题也只 有体现在民族关系领域才构成阶级内容的民族问题;(3)民族与 国家的关系则是民族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国与国的关系即建构了 国家的民族间关系;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与国家关系通常即少数民 族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课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课件

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二三)))从从从正提树确高立处执正理行确民民的族族民政族 问题策的的重自观要觉来性性理来来解把认握识
(一)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来把握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 独立性与特殊重要性。民族问题是否处理得当关系到国家的安 危、社会的治乱、民族的兴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正确处理 好民族问题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正确的政策。这就要 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 策。
(5)人种学(体质人类学)领域的研究
race :种族又称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 共同遗传性状和遗传特征的人群。以肤色、眼色、 眼型、发色、发质、鼻型、嘴唇的厚薄、头型、 脸型等特征划分 。
相关概念: racism 种族主义、racial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racial segregation种族隔 离 、racial cleansing种族清洗、genocide种族灭绝。
希罗多德
2、中世纪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
西方中世纪,人们对民族的认识具有浓厚政治色彩,打上了深深 的阶级烙印。封建贵族认为,何为民族?君主和贵族;信奉基督教 的贵族,就是民族。一位历史学家说: “中世纪时,所有西方基督教徒 都属于天主教会,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个基督教徒, 其次是 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 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 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 后来, 市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 台,由于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诸因素的影响, 资产阶级思想家 宣称:资产阶级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应当组成民族。民族主义逐渐 有了一席之地, 而当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国内有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法 律时, 民族建立国家的政治理念开始在西欧国家扎下根来。经过漫长 而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形成了地域上产生的民族国家,即一个地域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英法等单民族国家。

第四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第四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3、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 家,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国家的前 途是什么等问题,作了系统的回答,明确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观点,提出了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
(3)平型关战役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9月2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 关伏击了敌板垣师团一部,歼敌 1000余人。平型关战斗,是华北 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取 得的第一次大胜利。
在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 战场在地域上基本上是相互 隔绝的,在战略上又是相互 依存,相互配合的,共同为 抗战的坚持和胜利作出贡献。
1、党的整风运动
(1)开展整风运动的原因和经过 (2)整风运动的内容和方针 (3)整风运动的意义
2、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克服 了解放区的严重困 难,奠定了争取抗 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三、敌后军民艰苦的反“扫荡”、 反“清乡”、反“蚕食”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 军民进行了反“扫荡”、 反“清乡”、反“蚕食” 斗争,使解放区得到了 巩固和扩大,为抗战 转入局部反攻准备了 条件。
人民武装自卫队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解放区的恢复、发展和局部反攻
1、解放区的恢复、发展和局部反攻 2、制止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
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日益腐朽和国统区爱国民主 运动的高涨
政治
军事
1、国民党统 治的深刻危机
经济
2、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学习重点(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2.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1.学习重点(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2.学习难点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1.学习重点(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2.学习难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第2章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本章中心内容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氏族部落发展成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民族形成模式是多元的。

中华各民族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亦是多元的,现代中国的各民族既有历史渊源,更有发展演化,但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家庭的成员。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都处在重要的发展期,研究民族发展规律是民族理论的重大课题。

第1节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一、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的民族民族产生也称“民族起源”、“民族形成”。

可从单个民族的起源与民族作为一般人们共同体的形成两方面来理解。

就整体而言,民族形成是指民族作为一般人们共同体这种群体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出现的时间以及民族现象产生之前人们共同体所经历的演进过程。

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民族产生需要基本条件,也有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问题一:什么是人们共同体(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和客观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群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指出:“物质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度、部落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开始。

”马恩关于“三个过渡”的论述,不仅回答了最初的民族所形成的历史上限问题,同时也揭示了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即“有部落发展成了民族与国家”,对此,马恩充分肯定了摩尔根的结论“部落联盟,是民族最接近的东西”。

问题一:什么马恩关于“三个过渡”理论(明确的指出,人类社会在有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的国家制度的过渡,也就实现了从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氏族部落共同体向具有比较广大辽阔的民族共同体的过渡。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发展,相继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产品有了剩余,人口增加,为新的人们共同体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族理论(课件)

民族理论(课件)



民族理论解读 社会热点透析 高考真题体验
高效知能检测


政治
2.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民族凝聚力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共同构成综 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属于软实力,是构成综合国力的灵魂所在。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凝聚力已经成为衡量一 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2)为什么: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等 于一盘散沙,就会四分五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 凝聚力,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凝聚起来的民族才是 强大的民族,团结一致的国家才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民族 凝聚力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力量。③民族凝聚 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 力量。④民族凝聚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力 量。 (3)怎么做: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 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源。只有团结稳定,才能巩固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只有团结
稳定,才能保护和谐安定的大好局面;只有团结稳定,才能维 护各族群众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民族理论解读 社会热点透析 高考真题体验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迫切需要
维护和发展好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高效知能检测


政治
9.遵守宪法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1)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必定是高度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法 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共同团结 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2)为什么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只有坚决遵守宪法和法律,才能 有效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才能有效维护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为促进民族 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和法律保障。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 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依法打击 暴力犯罪、打击民族分裂活动,是维护法律尊严、伸张公平正义的 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是确保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民族社会学第3、4章

民族社会学第3、4章

9. 族裔身份的改变
二、族群意识的产生
1. 族群之间交流的客观需求(P32) 族群意识的重要根源:不同族群交往过程中的差异感。 那些被感受到的差异,既有着客观性的“自然”的文化因素, 如共同的语言、生活规范、共同的血缘等,但更主要的是政 治因素——“政治层面的交往和彼此之间的政治界限也是族 群意识的重要组成因素”。 族群意识,在不同民族交往中会被有意识的强化。 2. 外在因素对族群意识的影响(P33 ) 注意,上一条主要是从不同族群交往的层面看问题,即不 同族群的交往,将特定族群所具有的一些特质彰显出来了, 所以可以看成是内部性的。而本条则是关于外在因素对某一 特定族群的定位或政策对待等,对族群意识所赞成的影响。
4. 中国“民族识别”中的偶然性与主观性。
四、族群身份与实际利益
1. 把族群身份与社会地位—权利联系起来的制 度—政策安排——人为的区隔与分界 2. 法律上平等但事实上存在明显的“族群分层” “族群优待政策”无论正反,在“具体实践当 中是一种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政策”(P38)。 3. 族群领袖:为族群争取权利、利益的领袖和为 自己的名利而奋斗的领袖。
8. 族群意识的特点(P31)
何为族群意识:“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 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就是“民族的共 同心理素质”或“族群意识”。 “族群意识”一旦产生,便会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 不断明确和强化本族群的边界,并且努力推动以本族群为 单位的集体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行为。在一个多民 族的社会里,各族群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族群会逐步演 变为具有特定经济或政治利益的群体单元,并会在此基础 上产生某种内部的“自身动力”,族群个别成员和领袖们 也可能会通过动员集体行为来为自身争取这些利益。 人口迁徙、族际通婚、国界变动、宗教信仰改变、政 府对于族群的重新识别或界定等,也会影响族群内涵与边 界的变化。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绪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只因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揭示了民族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基本条件,指明了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其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的6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十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医院时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第2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2、民族的政治发展;3、民族的文化发展;4、民族文化的发展;5、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同化:之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 立和发展,平等观念被资产阶级引入民族国家的建 立和民族关系领域,成为一般平等关系的合理延伸。 的构建。
资料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资本主义 发展必然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和束缚。新兴资产阶级 为发展资本主义,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改变自己政 治上的无权地位,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指向封 建王权。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衰朽的封建势力的斗争,反映在意 识形态领域里,就是民主对专制、“人权”对“王 权”、“平等”观念对封建特权思想意识的斗争。
“平等”成了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的政治口号。卢梭认为,私有制和国家是导致不 平等的社会根源,这一思想成为其“人民主权思想” 的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斯宾诺莎设想的民主制度国 家就是“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洛克反对君权神授说, 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认为人天生是自由、 平等的,保障生命与财产乃是人的基本权利。
发展。
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 察新疆工作时指出: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 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 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以下简称“三个离不开”)。
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 原则的基本内容
平等的提出
平等的思想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由于社会地位差异而不能够受 到同等对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到中世纪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和发展,随着商品交 换的普遍化,逐渐出现了平等的观念。这种平等观 念代表了人类对于自身权利的一种探索和追求。
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 的行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各国无产阶 级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 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 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应当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 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
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讲的民族团 结是指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地位。
民族平等
第二,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 权利。
第三,各民族都应该平等地履行 相同的义务。
第四,无产阶级民族平等的实际 内容是消灭阶级。
马克思义的民族团结具有丰富的内容: 第一,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
民族团结
第二,各民族无产阶级和被压 迫民族的团结。
列宁斯大林的贡献
列宁在指导殖民地被压迫民族 的解放斗争和领导俄国各民族 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一方面把 各民族无产阶级平等联合的原 则运用于俄国,指出:“各民 族完全平等,一切民族的工人 应该团结和融合。”
一方面发展了各民族无产阶级 平等联合的原则,提出“全世 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 起来!”
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华各民族人民平等联 合的原则,并且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 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 证。”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把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 繁荣联系起来,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 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他还进一步强 调:“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是任何民族都不能例 外的。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工业高度发展,让 西藏长期落后下去,让维吾尔自治区长期落后下去,让 内蒙牧区长期落后下去,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 治的地区都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施马克思主义各 民族平等团结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我国《宪法》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定体现了坚持各民族平 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原处平周 则 理等总
民团理 族结指 问政出 题策民 的是族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 新型民族关系 的科学总结
“三个离不开” 的思想是“两个离不 开”思想 的坚持和
级民族主义。
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三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统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 的基本原则
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 则的行成和发展
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 则的内容
“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口号,在资产阶级革命中 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不 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正如列宁指出的:“资产阶级 民主在一般个人平等的名义下,宣布有产者和无产 者间、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间的形式上的或法律上的 平等,以此来达到欺骗被压迫阶级。”资产阶级的 民主仅仅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他们的平等是 在承认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的合理性前提下而言的, 而私有制正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 是造成不平等现象的社会根源。
第四章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 共同繁荣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和共同繁荣原则的提出;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 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
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维护和增 强各民族大团结;
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了解两种对立的民族观;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资产阶
第三,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内容:
第一,坚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一切民族的共同繁荣。
共同பைடு நூலகம்荣
第二,坚持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共同繁荣。 即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 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繁荣。
这说明,民族平等在资产阶级那里只是一个空洞的 口号,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具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经验也证明:
当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并成为新的民族压 迫者,对其他民族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时, “民族平等”就完全成为资产阶级掩盖阶级 矛盾,保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劳动人民和 被压迫民族的工具。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才真正赋予了民族 平等以彻底的革命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处 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