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5.5 练习四》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练习四教案

《练习四》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有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和建立面积这一概念。
学生从认识长度到认识面积,在空间观念上是一次飞跃。
在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摸身边熟悉的物体的表面,通过摸数学书封面、课桌桌面等充分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
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面”的表象。
这样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构建知识结构。
上课伊始,播放阿凡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比较平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迈进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这样不断揭露矛盾,解决矛盾,不但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对面积单位有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及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对空间形式认识的一次飞跃。
本单元不仅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且重视常用的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过程。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秋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四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复习和巩固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包括进位、借位等基本概念。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
3. 混合运算:介绍和练习混合运算,即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运用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解决复杂的混合运算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这些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同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混合运算:介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讲解如何解决复杂的混合运算问题。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秋2. 内容: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混合运算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四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五面积练习四》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练习四教学设计练习四教学设计一、一、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练习四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周长和面积之后所实行的一次练习巩固,目的在于让学生准确区分周长和面积及其计量单位,确区分周长和面积及其计量单位,熟练掌握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熟练掌握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能使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二、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对于长方形、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也已掌握,但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但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水平、但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水平、分析分析水平、小组合作水平等,所以对于本节教学內容还是能够完成的。
水平、小组合作水平等,所以对于本节教学內容还是能够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 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公式。
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公式。
2.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及语言表达水平。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及语言表达水平。
3. 使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及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使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及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使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及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些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比赛激趣赛激趣师在黑板上贴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纸片,请三名同学上黑板每人选择一个图形画出它们的边线,看谁先画完。
上黑板每人选择一个图形画出它们的边线,看谁先画完。
师:你们画的边线是图形的什么?(周长)师:你们画的边线是图形的什么?(周长)师拿去图片让学生在所画的边线里涂色,继续比赛,看谁先涂完,能否反败为胜?否反败为胜?师:涂色部分的大小又叫做图形的什么呢?(面积)师:涂色部分的大小又叫做图形的什么呢?(面积)设计意图:通过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区分了周长和面积意义的不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练习四教案与反思

一复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练习四|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引领教案模式《练习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面积《练习四》第58—60页。
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五单元第6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面积概念体会面积含义,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及其进率,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四》一共12题,是配合《面积》单元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学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的教学。
本节课不仅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梳理,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点,加深理解面积、周长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数学思考:练习1—3题帮助学生理解面积概念;练习4—5题引导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进行单位的换算;练习6—11利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点,加深理解面积、周长的概念。
3.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五、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难点: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点,加深理解面积、周长的概念。
七、教学准备: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1.师讲明游戏规则①数数方格纸上图形的面积。
②比较两个不同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说说比较的方法。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学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练习四》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练习四》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四,巩固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练习四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运算,以及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2. 通过练习四,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数学应用题的解答。
2. 教学难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讲解练习四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讲解: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练习四2. 内容: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数学应用题的解答。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四的相关题目。
2. 家长签字,确保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提出与练习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旧知: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设置悬念:提出一个与练习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练习四(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练习四(2)∣北师大版前言本文是针对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练习四(2)的教案,北师大版,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本练习。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题意,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并掌握运用方法。
3.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描述请你们围成一个圈,一个人选一个数,说出来,然后你们依次报数,报到他说的数时,他出圈,留下下一个人继续报数。
例如,在 ABCDEFG 七个人中,如果开始第一个数是 3,那么报数的顺序是:CDEFGAB,当报数到 3 的时候,C 出圈,报数继续按照 C 的下一个人开始,即 D,此时报数的顺序变为:DEFGAB,继续报数,出圈的人依次是:F、B、E、A、G。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问题首先,老师可以对本题目进行适当的引入,让学生明确题目的要求和目标,例如:同学们,你们是否玩过“报数出圈”的游戏呢?今天,我们来通过本练习加深对这种游戏的理解和运用,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二步:引导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例如:1.请问,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数学题目呢?2.请问,游戏开始的时候需要围成一个怎样的形状呢?3.游戏开始后,应该怎样依次报数?4.报数到什么时候会有人出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明确问题的要求,更好地进行解答。
第三步:示例讲解我们可以通过示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题目要求和运算方法,例如:我们用 ABCDEFG 七个人来举个例子,游戏开始后,第一个数为 3,报数的顺序应该是:CDEFGAB。
接着,当报数到 3 时,C 会出圈,报数的顺序变为:DEFGAB。
接下来,当报数到 3 时,出圈的是 F,然后 B、E、A 和 G 也会依次出圈。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游戏的规则和运算方法,更好地根据题目要求来解答问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四》教学设计(2课时)

《练习四》教学设计(一)“平方”两字。
④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⑤联系: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1平方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米。
1厘米<1分米<1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空。
①一根跳绳长约2()。
②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
③一个铅笔盒上面的面积约为160()。
④教室的门高约为2()。
⑤一支铅笔长约18()。
⑥正方形手帕的面积约为400()。
(4)填一填。
①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② 3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③ 150厘米=()分米④ 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小组活动:周长与面积有什么区别?(1)学生分小组小轮汇报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计量单位不同(2)(3)下图中的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吗?发现: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同;面积不同的图形,周长有可能相同。
《练习四》教学设计(二)1.小组活动①:用长16厘米的铁丝围长方形,你能围出几种?填一填。
(长、宽都是整厘米)小组讨论,操作,汇报。
结论:周长不变,面积越来越大。
当周长一样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2.小组活动②:独立思考:把表格填完整,把自己的发现记录正方形彩纸的面积:2×2=4(平方厘米)剪成的张数: 480÷4=120(张)方法二:每行剪多少张:32÷2=16(张)可以剪多少行:15÷2=7(行)……1(厘米)剪成的张数: 16×7=112(张)思考:为什么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呢?方法三:画图说明:剪成的张数:16×7=112(张)师生共同总结从正方形中和长方形中间小正方形个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教材P59第8题: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四。
(教材第58~60页)
1.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查缺补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知识上的漏洞,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体系。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尺子等。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第五单元的新知识我们都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同学们可以将这个单元中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从而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2.下面给大家点时间,回顾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
1.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生: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及进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生:面积。
师:你还记得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形成知识体系。
师:本单元我们以面积为中心,主要研究了面积单位及进率,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应用三方面的内容。
板书:
(1)面积单位及进率。
师:请你从小到大说出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及进率。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
用手演示一下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2)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图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研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我们今后研究其他图形面积的基础。
谁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设计意图:课堂上,学生自主回忆,自我整理,再倾听同伴意见,互相补充,探究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然后进行总结汇报,让学生在回忆思考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师用课件依次出示教材第58页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选择题目指名学生到黑板板演。
然后师生交流评议。
第1题让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
第2题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大小是用一个一个的单位铺出来的。
第3题让学生注意到判断面积的大小只要数的格子一样大就可以了,不是说一定要1平方厘米的格子才行,让学生理解单位这个概念,培养学生灵活思考的能力。
第4题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有个具体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5题练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转化。
第6题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分辨它们的解法。
2.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第7、8题。
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做完后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播放,师生交流评议。
第7题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练习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第8题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周长可以先求出边长,然后就可以求出面积了。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既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化,又使学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
师:通过这节复习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原来分不清周长和面积,现在可以分清了,这是我的收获。
生2:我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熟练多了。
生3: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虽然用铺格子的方法是可以的,但是很麻烦。
还是用我
们总结出来的计算方法好。
生4: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
生5: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生6: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
师肯定学生的发言。
练习四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A类
1.填空。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2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50厘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分米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150米=()厘米
(考查知识点:面积单位的转化方法;能力要求:会进行面积单位转化)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单位:米)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B类
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45米,比宽多13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力要求: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用两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能力要求:解决关于周长和面积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1. 820001530005115000
2. 169平方米135平方米625平方米444平方米
B 类:
1. 45-13=32(米)45×32=1440(平方米)
2. 周长(6+6+6)×2=36(厘米)面积6×6×2=72(平方厘米)
教材第58页“练习四”
1. 略
2. 4平方厘米6平方厘米7平方厘米8平方厘米
3. (1)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圆的面积
(2)一样大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
4. (1)米(2)平方米(3)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
5. 73015200
6. 面积64平方米周长40米
7. (1)20块(2)5×5=25(平方分米)25×20=500(平方分米)500平方分米=5平方米
8. 16÷4=4(厘米)4×4=16(平方厘米)
9. 拼法一:面积6×8=48(平方分米)周长(8+6)×2=28(分米)
拼法二:面积12×4=48(平方分米)周长(12+4)×2=32(分米)
10. (1)2×2×180=720(平方分米)
(2)720÷(2×3)=120(块)
(3)180×5=900(元)120×7=840(元)840<900,用第二种地砖便宜。
11. 32÷2=16(张)15÷2=7(张)……1(厘米)16×7=112(张)
12. (1)
长/厘米7654
宽/厘米1234
周长/厘米16161616
面积/平方厘米7121516发现:周长不变,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2)
边长/厘米123
周长/厘米4812
面积/平方厘米149发现:边长乘2,周长也乘2,面积乘4;边长乘3,周长也乘3,面积乘9……
(3)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