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详细资料全
中国故宫的介绍资料

中国故宫的介绍资料中国故宫:历史悠久的皇家宫殿中国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广场上,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经50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故宫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共有9999间房屋,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故宫的建筑风格以黄色琉璃瓦、红色墙体、白色大理石为主,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的气势。
故宫的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即内廷和外廷。
内廷是皇帝和皇后的居住区,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建筑,是故宫的核心部分。
外廷则是官员和朝臣的办公区,包括文华殿、武英殿、宁寿宫等建筑。
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皇帝朱棣下令修建宫殿,以作为自己的居所。
经过多年的建设,故宫于1420年正式建成,成为了明朝的皇家宫殿。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宫经历了多次扩建和修缮,尤其是清朝时期,故宫的规模更是达到了顶峰。
然而,在清朝末年,故宫遭到了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文物和建筑被洗劫一空。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才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修缮。
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故宫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书画、玉器、陶瓷、钟表、珐琅器等,其中不乏一些国宝级别的文物。
故宫的文物收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宫廷收藏、故宫博物院收藏和故宫文物库藏。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的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8点半至下午5点,游客可以在此参观和观赏。
然而,由于故宫的游客数量众多,为了保护文物和建筑,故宫每天只允许一定数量的游客进入参观。
因此,游客需要提前预订门票,并按照指定的时间入场参观。
此外,故宫还设有许多展览和活动,如文物展览、文化讲座、艺术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中国故宫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关于北京故宫的历史资料

关于北京故宫的历史资料关于北京故宫的历史资料一、故宫简介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皇帝的宫殿和政治中心,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达到720,000平方米,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经盛衰沧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二、故宫历史概述故宫的建筑工程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建筑历时14年。
在明朝和清朝,故宫被认为是中国皇宫中最重要、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但在20世纪初,故宫遭到一些严重的战争和抢劫,使得它的珍贵文物被损失了一部分。
在1949年中国政治特殊时期,故宫被开放为公园并且向游客开放。
自此以后,成千上万的游客每年涌入故宫参观,使得故宫变成了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三、故宫文物故宫里收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如玉器、陶瓷、漆器、织锦、字画和书法等等。
这些珍宝展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至关重要。
虽然故宫的珍宝数不胜数,但其中有几件文物是极为著名的,比如说“太和殿的坐金”,它是清朝皇帝在位时所坐的座椅;“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均刻有文稿,是故宫之宝。
四、故宫保存与修缮故宫建筑群与其珍贵的文物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中国的国家宝藏和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由于故宫历史悠久,建筑材料等问题长年累月累积,使建筑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伤。
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并力图把故宫作为完整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修缮。
近年来,故宫遭受雨水湿度、震动、地基沉降等因素的侵蚀,因此中国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通过年度投入的资金和技术手段,故宫的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护。
五、结尾总之,故宫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这个宏伟的建筑群不仅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瑰宝之一。
虽然重重历史险阻、数次战争和地震威胁,它仍然矗立着,为世界的历史与文化留下了丰硕的宝贵遗产。
关于北京故宫的介绍资料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之一。
下面更详细地介绍一些关于北京故宫的资料:1.历史背景:北京故宫的修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1420年),是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下令修建的。
故宫后来成为明朝皇帝的正式宫殿,并在明朝末期和清朝继续使用。
2.建筑规模: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
故宫的整体布局为南北走向,由外城、内城和紫禁城三部分组成。
外城包括大门、建筑群和后宫,内城是故宫的核心,包括主要的宫殿和花园,而紫禁城则是内城中的禁止一般人进入的区域,供皇帝及其家族居住和办公。
3.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以古典宫殿建筑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工艺和宫廷建筑艺术。
宫殿建筑严格遵循对称和层次分明的原则,注重色彩的运用。
黄色是主要的建筑色彩,象征着皇权和尊贵,而绿色被用于建筑的屋檐和栏杆,与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4.文化遗产:故宫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绘画、瓷器、玉器、钟表等,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精华。
其中最著名的文物包括故宫瓷瓶、故宫画院藏画和故宫文物图书馆等。
故宫内的文物反映了明清两代的宫廷生活和文化,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5.参观与保护:故宫于1925年对外开放为博物院,现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为了保护和修复故宫的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了一系列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在保护方面,故宫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定期巡检、环境控制、文物修复和人员培训等。
同时,限制参观人数和设立保护区域,以减少对建筑和文物的磨损和损坏。
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辉煌和庄严。
其宏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故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建筑,更是一座载满历史和文化的宝库,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皇家生活和艺术的机会。
故宫的建筑和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故宫的资料

关于故宫的资料
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一的代表作。
以下是关于故宫的一些基本信息:
- 位置:故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紧邻天安门广场。
- 建筑:故宫是一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总面积达到约72万平方米,拥有9,999间房间。
- 历史:故宫的建造始于1406年,耗时14年,直到1420年完成。
自明代成为皇室宫殿,后来清朝也一直使用故宫作为皇帝的居所。
- 文化遗产: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的注意。
- 博物院:如今,故宫是一座博物院,内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绘画、陶瓷、玉雕、家具等。
这些藏品展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 开放情况:故宫每天对公众开放,游客可以参观宫殿建筑、欣赏文物,感受古代皇宫的壮丽和庄严。
以上是关于故宫的一些基本资料。
故宫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赏和学习。
如果你对故宫感兴趣,建议可以亲自前往参观,亲身体验其中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介绍故宫资料

介绍故宫资料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下面是关于故宫的详细介绍:一、历史背景:故宫的建造始于明朝永乐年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耗时14年完成。
清朝康熙年间(18世纪早期),故宫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皇帝的宫殿和政治中心,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兴衰和历史变迁。
二、建筑特点:故宫占地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建筑群由9999间房屋组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
内廷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咸福宫等。
故宫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以黄色琉璃瓦、红色墙体和金碧辉煌的装饰为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价值: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内部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收藏有超过180万件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钟表、宫廷服饰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故宫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参观体验:故宫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欣赏到宫殿建筑的壮丽和细致,感受到古代帝王的生活场景。
在故宫博物院内,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珍贵的文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故宫还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以上是对故宫的详细介绍。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资料介绍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资料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资料介绍一、概述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是中国唯一的皇家宫殿博物馆。
它建于明代,是中国封建帝王在领袖地位下所居住的宫殿,后又被清朝皇帝作为行宫居住。
故宫是全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现存宫殿建筑群,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历史背景故宫由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兴建,它经历了五个朝代,从辉煌到颓废,再从衰败到重生。
经过一百多年的修建和改建,故宫总面积达到72万余平方米,拥有大面积的宫殿、门院、台基、花园、街巷等,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杰作之一。
三、建筑特色故宫的建筑特色是对称、规矩、庄严、尊贵。
它所有的建筑都是以黄色琉璃瓦为顶,瓦上饰以天然红色、蓝色、绿色珐琅(fa lang)彩砖,构成了许多精雕细琢的画龙点睛之作。
同时,故宫内修建有整整齐齐的院落,布局合理,且按方位分明建筑风格独特,成为中式建筑的代名词。
四、文化价值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和中国历史文化旅游的象征,其建筑、书画、器物、园林等方面共有一百多万件文物,包括重要的宝物和名贵的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美学的独特魅力。
它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价值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五、遗产保护故宫在长时间的内外侵蚀下,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也持续数百年。
为保护和维护好文化遗产,现在故宫博物院成为国际上最大型的文物修复中心之一。
同时,故宫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文物保护、修缮措施和制度,如完善的文物保护法规、组建文物修缮专业队伍、维修文物器物、保持修建原貌等。
六、结尾故宫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文化、历史的魅力和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
同时,它也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重要的一员。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好文物保护经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将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共同保护起来。
故宫的知识资料

故宫的知识资料
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以下是故宫的知识资料:
1. 位置: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内,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2. 建造历史: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6-1420),建筑工程耗时14年;清朝时期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改造。
3. 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满族建筑的特点,被誉为“中国明清宫殿建筑的最高成就”。
4. 构造组成:故宫由内、外两个院落构成,内院是皇帝和其家族的居住区,外院是朝廷行政和储藏区。
5. 特别部分:故宫重要特别部分有三: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
6. 藏品:故宫收藏了大量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瓷器、玉器、书画、钟表、钱币等。
7. 开放时间:故宫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几乎全年开放,但是每年的2月份会休息清理。
8. 游览方式:故宫的游览路线是单向的,需从午门进入,再从神武门出来。
9. 参观限制:故宫每天只限制了8万人次的游客,为了方便游客提前预约门票。
10. 重要纪念品:进入故宫的游客可以购买故宫的各种特色纪念品,包括邮票、书籍、文房四宝等。
北京故宫博物院景点介绍资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景点介绍资料北京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也称为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两代皇家的宫殿。
故宫始建于1406年,历时14年完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与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姆林宫并称世界五大宫殿。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
故宫内的珍贵文物众多,包括书画、瓷器、玉器、金银器皿、珐琅器、漆器、竹木牙雕、丝织品、宫廷文物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午门:午门是进入故宫的正门,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北端。
这里有售票处和安检口,游客可以购买门票和租借讲解器等。
三大殿:三大殿指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游客可以先参观太和殿,然后绕到中和殿和保和殿进行参观。
太和殿太和殿中和殿中和殿外景保和殿保和殿神武门:神武门是故宫正门,也是明清两朝皇帝出入故宫的通道。
游客可以从三大殿走到神武门,外面有一座石金銮殿。
神武门宜和宫:宜和宫是明代时期皇后居住的地方,位于太和殿南侧。
游客可以从神武门穿过宝蕴门,进入宜和宫参观。
文华殿:文华殿是明清两朝皇帝进行文化活动和赏花鸟的地方,位于紫禁城东北角。
游客从宜和宫出来,可以沿着宣德门大街往东走,走到文华殿。
乾清宫:乾清宫是清朝皇帝及其妃嫔居住的地方,位于故宫后宫区域内。
游客可以从文华殿往北穿过一条路,进入乾清宫参观。
太监居住区:太监居住区位于宜和宫南侧,是明清两朝太监生活的地方。
游客从乾清宫出来,可以沿着西翼宫门大街往南走,就可以看到这个区域。
乾隆花园:乾隆花园是故宫内最美的景点之一,位于故宫的西北角。
游客可以从太和殿或午门出来,沿着西翼宫门大街一直往西走,就可以到达乾隆花园。
慈禧花园:慈禧花园位于故宫的西北角,是慈禧太后晚年居住的地方。
游客可以从乾隆花园绕道北海戏楼、长春宫等景点参观,然后再到慈禧花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的详细资料[一] 历史沿革明代营建的四个时期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皇宫,此后营建工程一直陆续不断地进行,直至明朝末年。
除一般维修外,以工程量计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永乐开创时期。
这一时期,结合都城营建,将元大都故城整体向南推移,并完成了城墙的修建,从而确定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
由于紫禁城是吸取明初凤阳、两地宫殿营建的经验而施工的,其布局更为完整。
宫城南北分为前朝后寝,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纵列,东西六宫环列,呈众星拱月之势,基本按《周礼》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
现存的故宫基本保持了永乐时期奠定的这一平面格局。
二、正统完成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明代开国以后初步稳定和兴盛的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相对充裕,相继完成了各大坛庙和御苑的营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
朱祁镇登基后,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到正统十年(1446年)完成。
三、嘉靖扩建时期。
明朝此时日渐昌盛,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前三门外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加筑南部外罗城以资防卫。
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
此朝火灾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大火竟导致“三殿十五门俱灾”,不得不陆续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
其间因重建万寿宫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滞。
四、明末衰落时期。
万历至明末,衰亡迹象日益明显,政府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兴建。
万历朝三大殿又发生火灾,但此次搁置18年方重建,且工程历时12年,持续到天启年间才修缮完毕。
洪武《京城图志》明代皇城宫城图有明一代,曾建有三座大型皇宫,分处于中都(凤阳)、和。
现就和宫殿作一比较。
从环境布局看,明、宫殿均坐北向南,但宫城位于城东侧钟趾之阳(今门御道街一带),偏于城市一隅,东侧紧靠门,略显局促;而宫城处于城市东西中轴线上,形势恢宏,气魄雄伟,较宫城更为壮丽。
从规模形制看,宫殿为三朝二宫制度:“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
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
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
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紫禁城自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
明皇室北迁以后,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对皇宫进行了多次重建、改建、扩建,逐渐形成完备的明代宫殿。
就现有史料记载及宫殿遗址资料分析,宫殿承递当无疑,惟功能更齐全,规模更宏大。
宫殿初建时,朱元璋“敦崇俭朴,犹恐习于奢华”,建筑简朴,摒去雕琢奇丽之装饰,规模也不大。
而宫殿,据《明史·舆服志》称“规制悉如,壮丽过之”。
经遗址考察,紫禁城城壕遗址东西侧相距约859m,自午门侧至北壕南北相距约807m;而紫禁城东西宽760m,南北深960m。
宫殿建筑的空间规划及建筑营造是根据帝王的政治活动、日常起居的需要而进行的。
宫的主要政治活动是“朝”,因此宫城营建也围绕“朝”而展开。
《周礼》、《礼记》、《仪礼》等典籍中有“天子诸侯皆三朝”之说,指周制有三朝:外朝一,朝二,朝又分称治朝和燕朝,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
外朝是商议国事、处理狱讼、公布法令、举行大典的场所,位于宫城南门外易于国人进出的地方;治朝用于君王日常朝会治事、处理诸臣奏章、接受万民上书;燕朝是君王接晤臣下、与群臣议事及举行册命、宴饮活动之处。
门,在宫城中不仅起到分隔各朝的作用,还具备交通枢纽、禁卫保安的功能。
史料中关于王城门制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皋、库、雉、应、路五门。
皋者,远也,皋门是王宫最外一重门;应者,居此以应治,是治朝之门;库有“藏于此”之意,故库门多有库房或厩棚;雉门有双观;路者,大也,路门为燕朝之门,门即路寝,为天子及妃嫔燕居之所。
明清紫禁城大体沿袭了上述“三朝”、“五门”制度,并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需求有所变通。
按位置关系、使用情况和建筑形制分析,明代的“五门”分别对应为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奉天门(太和门),而清代的“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大明门(大清门)为皇城最南端的一道门,天安门外有东西千步廊,用于吏、兵两部选官抽签,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审查试卷;每遇大典,需在此举行仪式昭告天下。
端门前广场有东西侧门分别通往太庙和社稷坛,两庑多作库房使用。
午门有双观,是礼制规定天子特有的“雉门”形式,用于举行献俘礼、颁朔仪式(明代还在午门前对大臣进行廷杖)。
太和门乃明代御门听政之处,其太和殿是举行各种大型朝会典礼仪式的场所。
清代将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举行,又在门前左右建九卿朝房,更符合“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周制。
综上所述,明代天安门以外当为外朝,午门为治朝,太和门为燕朝,而清代燕朝退至乾清门。
[二] 规划布局东西六宫的平面布局紫禁城东西六宫分别位于廷乾清、坤宁两宫的左右两侧,为明清两代皇后及妃嫔所居。
总占地面积30000多㎡,共有建筑140多座,房屋500多间,其位置之醒目,布局之严谨,为历代后宫所不及。
东西六宫的布局既遵从传统礼制,又富于变化,融汇了“向心”与“取正”的传统。
从廷总体布局来看,乾清、坤宁两宫沿紫禁城中轴线纵向排列,有如天地;而“六寝六宫”分立于东西两侧横向展开,如众星拱卫,清晰地反映出“王者必居其中”的营建思想。
东西六宫在以乾清、坤宁两宫为中心横向排开的同时,还相对保持着自身布局的纵向排列。
东西六宫均按九宫格排布,削去最外侧一列而呈横三纵二的格局,每列纵向串联三宫,列与列之间形成了以二长街构成的虚轴线。
十二座院落之间各以东、西二长街及各宫前巷道纵横分隔,构成了条条街巷、座座门墙相通而又相隔、规整而又严谨的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使后宫众多房屋建筑得以合理地排列组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从局部看,十二宫的主体建筑均朝南向,采用了“取正”的布局方式。
每座院落的布局和建筑形式基本相同,为两进的三合院,各占地2500㎡左右,平面呈正方形,环以高墙。
宫中前殿后寝,有左右配殿,严格讲求对称。
前殿两山有卡墙,以便门与后殿相通。
清代晚期曾对西六宫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改建,分别拆除了门和储秀门,将原启祥宫的后殿改为体和殿,原翊坤宫的后殿改为体元殿,使原来独立的两进院联系成为四进院,打破了明代六宫独立的格局,加强了建筑室外空间的连续性,扩大了活动场所,增加了生活气氛,为日常使用提供了便利。
目前,东六宫仍基本保持着明代周密、严谨的布局风格,而西六宫则表现为灵活、多变的清代风格。
阴阳五行与紫禁城宫殿建筑的规划必然有其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明代营建紫禁城时除了遵循儒家礼制,也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说在紫禁城建筑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宫殿布局外朝为阳,廷为阴。
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气势雄伟,体现阳刚之美;廷建筑布局严谨,檐装修纤巧精美,体现阴柔之美。
为突出外朝的阳刚之气,午门前的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又在奉天门东西配置文华殿、武英殿作为左辅右弼,使外朝气势恢弘、雄伟壮丽。
数目奇偶奇数为阳,外朝反复运用三、五、九等奇数。
纵轴线上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坐落于“三台”上;横轴线上为文华、奉天、武英三殿;奉天殿以南安排有五门;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暗示天子“九五之尊”。
此外,外朝的踏垛级数、台基和坎墙的砖皮层数也多用奇数。
与之相对应的,廷中多用偶数。
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是乾清、坤宁两宫,两侧分布十二宫、十所,以象征星辰拱卫。
建筑的坎墙、台明、山墙、檐墙和宫墙下肩的砖皮层数以及踏垛级数多为偶数。
建筑命名大多使用对偶之词,强调阴阳互补与调和,如乾清宫与坤宁宫、日精门与月华门,等等。
紫禁城中有许多“礼象五行”之处,则是五行说在宫殿中的鲜明体现。
属木,为青色,主生长,故明代“太子视事之所”文华殿和清代皇子居住的撷芳殿(南三所)安排在东华门,建筑屋面用绿色琉璃瓦。
南方属火,为赤色,所以午门采用独特的红色彩画。
西方属金,生化过程为“收”,太后居住的宫室因此安排在廷西侧。
北方属水,中轴线尽端的钦安殿北面正中石栏板则用水纹雕饰(其它栏板为穿花龙雕饰)。
中央属土,为黄色,设计者巧妙地将三台平面做成“土”字形状,并大面积使用黄琉璃瓦,以此象征王者居中统摄天下。
凡此种种,以灵活多样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五行方位、色彩、生化过程相互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中还有“相生相克”的说法,因此三大殿多用红色墙壁和油饰体现“火生土”的规律,尽量少用绿色,也不种植树木,就是为了防止“木克土”。
五行八卦图之一“礼”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紫禁城宫殿作为古代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载体,无论其位置、布局还是建筑单体的规模、形制、色彩乃至装饰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着“礼”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首先,紫禁城位于城中心,正是遵从了周以来“天子择中而处”的思想而规划的。
紫禁城午门以南,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东西;宫城部三大殿与后两宫依次排布于中轴线上,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两宫”的天子营国之制。
外朝三大殿两侧的庑房,除少数为办事机构外,绝大部分是存放金帛财货和文件档案的地方,也正与《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思想相符。
紫禁城中轴线以外,六宫妃嫔、太后、太上皇以及皇子、皇的宫室及服务设置等各按“礼”所应在的位置布局,构成不同功能的区域。
朝寝交接处的乾清门前广场是体现紫禁城建筑礼制规较为集中的场所。
广场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的最后一座,规格等级仅次于太和殿,其通面阔9开间,进深5开间,重檐歇山顶,翼角置走兽9个,外檐均施金龙和玺彩画,菱花槅扇,坐落在高大的汉白玉“三台”之上。
北面乾清门位居后宫最南端,是帝王正寝乾清宫的正门,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汉白玉须弥座。
其东西两侧的随墙琉璃门——左、右门,分别通向东、西一长街,是去往东西六宫的重要通道。
门外设军机处、九卿朝房,正合《周礼》所谓“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之制。
九卿朝房为连檐通脊灰瓦顶,不施斗栱,门窗装修素朴,台明高仅尺余,进一步烘托出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的宏伟壮丽。
[三] 建筑法式建筑法式是指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向标准化、定型化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专项制度。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的《营造法式》是关于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用料的规。
据此,现代建筑史家将古建筑房屋的各部分及其构件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和做法要求等简称为“法式”。
紫禁城宫殿的建筑法式在继承以往标准化、定型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行的《工程做法》是针对包括宫殿建筑在的房屋建筑修造的条例规,将宫殿修造的法式要求进一步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