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传》④ 撑起华为半边天的女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

任正非带领华为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营销团队和研发中心功不可没,华为由此成长为一家名副其实的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

任正非在管理中建议把员工分为三类,一是普通劳动者,二是一般奋斗者,三是有价值的奋斗者。对三类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并给予不同的薪资待遇。

任正非明确提出华为重视的是那些有价值的奋斗者,认为他们是华为事业的推动力量。

但是,他并不排斥前两类人员在华为的存在。

对于前两类人员,任正非给予稍高于当地水平的薪资待遇;而对于第三类人,任正非不仅给予很高的薪资待遇,还提供华为的内部股权,共同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

个人收益与贡献大小几乎严格对等。销售人员更是如此,可以年薪达数十万元。

某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员工个性十足,也很有创造力。有一天,任正非将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想让他一个月内在某省建立10个重要的客户关系。

该员工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最后委婉地推脱了。

他自认为很谦虚坦诚,但是任正非并不这么想,随即将工作交给了与该员工同时进公司的另一个员工。

这个员工不像前者那样在公司风头强劲,但工作勤勤恳恳,对此,任正非都看在了眼里。

后者对任正非分派的任务,一开始也有些犹豫,但他表示自己会尽全部努力,虽然不一定能完成任务。

一个多月后,公司要派一个市场部员工到香港去学习,这意味着回来后会得到晋升。市场部的人都认为前一个员工是最有希望赢得这次机会的。

但是,过了几天,公司里传出后一个员工要去香港进修的消息,对此,前一个员工感到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就在同事面前发了些牢骚。

他还来到任正非的办公室,问他香港进修为什么派别人去。面对激动的员工,任正非认真地说:

“当时我分配给你的任务确实有难度,我也没指望你能全部完成,但你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却了,可见你不是一个敢于承担压力的人。

而接受挑战的那个员工在一个月内和七家著名企业建立了客户关系,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我看到了他的勇气和进取心。

原来预计以他的能力联系到五家客户就不错了,结果出乎我的预料,我非常满意。”

听到这里,这个员工的脸一下子红了。接着,任正非又说这个员工得知自己去不了香港后愤愤不平,经常发牢骚,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件事使他在同事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不久,他便辞职离开了华为。

诞生于变革年代初期并从民企脱胎而来的华为,注定了一开始就打上了旧体制的边缘者和“私生子”的烙印。

它在夹缝中追随体制演进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脚印,都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以及无法预判的风险。

任正非用锻造军队的方法打造华为的团队,自然拥有超强的战斗力;他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制定战略,在商界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商场如战场,企业似军队,在某种意义上,任正非的理念是成功的。

任氏管理思想

随着华为内部运营机制的变革,既解决了短期利益分配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问题。具有正向激励政策的人才机制,解决了企业持续发展驱动力的问题。

目前,华为的人力资源配置大致形成了一个哑铃式结构,“两头重,中间轻”,很适应市场发展快、变化快的特征。

其中,研发占40%,市场营销占35%,生产占10%,管理占15%,与外界接触最多的是营销人员。

所以华为的营销人员数量之多、素质之高、分布之广、收入之高,在电信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

经过“再创业运动”和内部运营机制变革,一部分人走上了公司领导岗位。

孙亚芳、郭平、郑宝用、李一男等人晋升为副总裁,刘平、徐直军、余厚林、孙洪军、郑树生等人晋升为重要部门的总监。

其中权势最显赫的是女将孙亚芳,身兼副总裁、人力资源委员会主任、变革管理委员会主任多职。此时的孙亚芳正一步步地撑起华为的半边天。

任正非本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大多数时间是在他自己的思想王国里驰骋,但为了华为的生存,他只能不停地出访、接待客户,哪怕是很小的客户,因为他们是华为的衣食父母。

而任正非不俗的谈吐,也令一向倨傲的电信客户们深为折服。

不过,任正非比较讨厌各种媒体的访谈,甚至不喜欢与非业务关系的政府官员接触,所以很多公开场合的活动都是由孙亚芳代劳。

孙亚芳口才非凡、风度颇佳,不喜社交的任正非能够保持一贯的低调,与孙亚芳的对外协调有很大关系。

所以有人说非、芳二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这虽然是一种误解,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孙亚芳在华为的地位正稳步上升。

从1994年到1996年,在孙亚芳、张建国、郭平等人的协助下,任正非对华为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梳理,公司的战略方向、治理架构已经确立和搭建完成。

任正非公开表示:“华为公司要把朦胧的文化变成制度性的文化,文化的实质是制度性建设。”

任正非的管理哲学思想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开放、妥协、灰度。任正非的管理哲学可以理解为“道”,其形成的过程就是悟道、参道,而他现在要充当一个布道者。

任正非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会再度复兴。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知识资产使金融资产显得苍白无力。按劳分配要看一个人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按资分配正在转向按知识分配。

他认为保守有时是个好东西,不能总是变革与创新,一个组织的成长一定要保持行之有效的东西不变,也许它的效率略低一些,但稳定的总成本也会低一些,总是折腾的企业随时都会垮掉。

华为自成立以来没有出现过大的转型,就是因为任正非一直保持企业基本的东西不变,包括方向、核心价值观等。

招兵买马,快速扩张

由于业务成倍增长,各部门都向任正非反映“兵力”不足。任正非对主管们说:“我没兵派给你,先封你一个团长,没有兵可以招嘛!”

这样一来,招聘和培训工作量大增,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忙得团团转。

当时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去华为办事千万不要轻易提起你的学历,因为门口让你登记的门卫很可能就是硕士,公司里打扫卫生的可能就是一个本科生。”

华为能把人才优势提升到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高度,其令人生畏的“秘技”有两个:垄断和锻造。

当时我国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向学生收费,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华为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作为寒门学子基金。

此后,华为把招聘对象扩大到全国重点高校毕业生,定下日期,集中招聘。

1998年华为大规模招聘人才时就在清华园遭遇了中兴,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才争夺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