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施工监测方案(建筑类别)
盾构区间施工监测方案

盾构区间施工监测方案一、为啥要搞这个监测方案呢?盾构施工就像是在地下玩一场超级大的“钻洞游戏”,但这个游戏可不能乱玩。
在盾构区间施工的时候,周围的土地、建筑、地下管线啥的都像一群胆小的小伙伴,稍微有点动静就可能受到影响。
所以呀,我们得弄个监测方案,就像给施工过程安上好多双眼睛,时刻盯着周围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安全顺利,也不会打扰到周围的“邻居”们。
二、监测啥玩意儿呢?# (一)地面沉降监测。
这可是个超级重要的事儿。
盾构机在地下穿梭,就像一个大力士在土里挤来挤去,地面可能就会跟着“一上一下”的。
我们就在地面上选好多有代表性的点,像撒芝麻一样,均匀地分布在盾构施工的线路周围。
然后用那种超级精确的水准仪之类的仪器,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这些点的高度有没有变化。
要是发现某个点突然像陷下去的小坑一样沉降得很厉害,那就得赶紧查查是咋回事啦,是不是盾构机太调皮,挖土挖多了或者推进速度太快啦?# (二)建筑物沉降和倾斜监测。
施工周围的房子可都是“宝贝”,要是因为盾构施工变得歪歪扭扭的,那可就麻烦大了。
对于这些建筑物呢,我们除了看它会不会像地面一样沉降,还要看看它是不是开始“站不稳”倾斜了。
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子这些关键的地方,贴上一些小标志或者安装专门的传感器。
再用全站仪之类的仪器来测量这些点的位置变化,就像给建筑物做一个超级详细的“体检”,看看它在盾构施工这个“大动静”下是不是还健康。
# (三)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地下的管线就像城市的“血管”一样,供水的、供电的、通讯的都在里面。
盾构机在地下动来动去的时候,可不能把这些“血管”弄破或者弄弯了。
我们得先把地下管线的位置找出来,然后在管线周围或者管线上安装一些监测设备,像应变片之类的。
这样就能知道管线有没有被盾构施工给挤变形了。
一旦发现管线像被捏扁的吸管一样变形了,就得赶紧采取措施,不然停水停电没信号,大家可都要“炸锅”了。
三、啥时候去监测呢?# (一)盾构机始发前。
盾构工程施工测量和监控量测方案

盾构工程施工测量和监控量测方案1 施工测量1.1 控制测量为确保施工控制点的稳定可靠,测量与相邻标段测量点联测闭合,对地面首级和二级控制网点进行同等精度的复测工作。
(1)复测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的规定,施工前,测量队对业主在交接桩时提供工程范围测区精密控制网、精密水准点等进行复测。
复测时按照首级控制网点同等精度进行观测,并与邻近标段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进行贯通联测,做好工程测量的相互衔接。
将复测成果书面上报监理单位。
在工程施工期间,每两个月对首级控制网复测一次,并将复测成果上报监理单位。
如监测发现施工场地周围的地面有变形时,及时对首级控制网进行复测,增加复测频率,确认控制点无误后才可以继续使用。
如发现首级控制网测量超出规范允许范围时,立即报告监理单位,重新交桩后才可以使用首级控制网。
(2)控制测量复测工作完成后,在首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需要并结合本标段工程特点城市道路交通建筑物等实际情况定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方案,现场选点埋设控制网标石后组织施测。
(3)平面控制测量为满足施工需要,严格地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增设了导线点,在盾构竖井处适当位置增设了精密导线点和精密水准点。
将新增设的控制点与地面首级控制网进行了联测,确保竖井投点在多方控制中。
盾构始发井投点测量为指导盾构掘进施工,必需把导线数据导入始发井强制对中平台上,施工完成到设计标高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仪器设备,采用投点仪投点(投点仪标称精度不低于1/30000),把井口上测设的为了提高投点精度,在竖井口长边对角适当位置设置投点P1,P2点,如图10-1-1-1。
然后利用地面上的控制网进行联测,将测量数据进行平差后,计算出P1、P2各点的坐标(或用前方交会法,定出P1、P2各点),将P1、P2点投在井下的投点板上,如图10-1-1-2所示。
为了检核投点精度,在井上作多次投点,投在投点板上的P1′、P2′、P1″、P2″…点。
盾构隧道监测方案

盾构隧道监测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盾构隧道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地下建筑工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道路和水利等领域。
在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旨在保障盾构隧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盾构隧道监测方案,以提供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确保盾构隧道施工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监测方案的目标盾构隧道的监测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实时监控施工过程:监测方案应能够实时采集并记录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盾构机的姿态、推进力及控制参数等。
2.检测地下环境变化:监测方案应能够检测地下环境变化,例如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变形以及地震等,以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3.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监测方案应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监测方案应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功能,提供有效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手段。
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盾构机数据采集系统盾构机数据采集系统是监测方案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实时监测盾构机的各项参数。
该系统应包括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实时采集盾构机的姿态、推进力、转速、刀盘扭矩等数据,并将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和存储。
2. 地下环境监测系统地下环境监测系统用于检测地下环境变化,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变形以及地震等。
该系统应配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地下环境数据,并与盾构机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预警。
3.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方案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建模和预测算法等方法,识别异常情况并生成报警和预警信息,为施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4. 报告和数据共享监测方案应具备生成报告和数据共享的功能。
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后,生成监测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共享,以便及时调取和共享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工程施工 8 标段 【龙归站~人和站盾构区间(二) 】土建工程 盾构隧道施工监测方案§1 编制依据 §1 编制依据1、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工程施工 8 标段工程合同文件 (GDJCDG-0521) 2、 《盾构法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DGJ08-233—1999) 3、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1999) 4、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1999) 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T8-97) 6、 《土木工程监测技术》 夏才初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2 工程概况 §2 工程概况三号线延长线出龙归站沿 106 国道继续向北行进,穿过沙坑涌、北二环高速 公路、泥坑涌、流溪河后到人和站。
本区间为龙归~人和区间的第二段盾构施工 段,由南端风井始发往北掘进至北端中间风井吊出,掘进长度为 1750.4 米(右 线) 。
本标里程范围 YCK19+830~YCK21+660,即南端风井终点~北端风井起点 段盾构和南端风井;含 4#、5#、6#联络通道。
南端风井起点里程 YCK19+830,终点里程 YCK19+909.6,结构净长度为 78m;4#联络通道里程 YCK19+900,与风井合建。
盾构区间起点里程 YCK19+909.6, 终点里程 YCK21+660, 右线盾构长 1750.4 米, 左线盾构长 1749.2 米, 区间盾构总长 3499.6 米; 5#联络通道里程 YCK20+500, 6#联络通道里程 YCK21+100。
见图 2-1。
1YCK19+900.0004#联络通道盾构掘进方向 盾构区间:1750.4m(右线)南端风 井(始发 井) YCK21+100.000 YCK19+830.000 YCK19+909.600 YCK20+500.000北端风 井(吊出 井) YCK21+660.000图 2-15#联络通道本标段工程缩图本标段的主要工程量详见下表 2-1。
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XX地铁XX号线XXX站~XXX站区间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编写:审核:日期:监测单位:目录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3二、监测依据‥‥‥‥‥‥‥‥‥‥‥‥‥‥‥‥‥‥‥‥‥‥‥‥‥‥4三、监测目的‥‥‥‥‥‥‥‥‥‥‥‥‥‥‥‥‥‥‥‥‥‥‥‥‥‥5四、监测项目‥‥‥‥‥‥‥‥‥‥‥‥‥‥‥‥‥‥‥‥‥‥‥‥‥‥5五、监测点的布设与埋置‥‥‥‥‥‥‥‥‥‥‥‥‥‥‥‥‥‥‥‥5六、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15七、监测频率及监测报警值‥‥‥‥‥‥‥‥‥‥‥‥‥‥‥‥‥‥17八、仪器设备‥‥‥‥‥‥‥‥‥‥‥‥‥‥‥‥‥‥‥‥‥‥‥‥‥‥18九、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9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1、XXX站~XXX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DK16+067.9~右DK17+1.7m(左DK17+67.2m),右线全长933.8m,左线全长1002.268m。
其中设防灾联络通道及水泵房一座。
该区间段自XXX站南端头始发,以直线推进开始,过渡至直缓,再到缓圆、圆缓、缓直、直缓、缓圆、圆缓、缓直到XXX站。
隧道沿线均在市区主要道路干线及商业、居民区建筑物下;盾构自XXX 站始发后,沿XX路向南推进约290米后(即在左KD16+790m处)进入楼房集中区,楼房集中区域长约690m(楼房集中区内房屋简介见P7~P8之表1);隧道沿线地下设施较为复杂,主要为雨水、污水管线及自来水管等。
2、XXX站~XXX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DK17+292.7~右DK17+747.455m,右线全长454.755m(左线全长475.757m)。
其中设防灾联络通道及水泵房一座。
该区间段自XXX站北端头始发,向北推进约40m后进入XX路与XX路的十字交叉路口,推进约140m后进入楼房集中区域下方,隧道沿线上方主要为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及众多的建筑物(建筑物集中区内房屋简介见P9~P10之表2);沿线地下设施复杂,主要为雨水、污水管线等。
盾构掘进施工监测方案

盾构掘进施工监测方案1.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项目施工15标段【沙涌~沙园矿山法区间、沙园~燕岗区间】土建工程,起于广州市海珠区光大花园盾构吊出井,向东前行至沙园站北端,再由沙园站南端沿着工业大道向东南行进,下穿昌岗路立交桥,最后进入燕岗站。
本标段区域位置如下图1-1所示。
图1-1 标段区域位置图本标段区间设计起点里程为YDK24+376.394,设计终点里程为YDK26+386.276,标段全长约为1760m。
其中沙燕区间盾构法隧道左线长847.389m,右线长846.342m。
盾构机从沙燕区间中部位于工业大道上的盾构始发井始发,在燕岗站吊出。
盾构区间左线起讫里程为ZDK25+538.897~ZDK26+386.276;右线起讫里程为图1-2 工程平面示意图1.2主要工程内容广佛地铁土建15标【沙园~燕岗区间】土建工程,主要施工内容包括:临时施工竖井、矿山法隧道、盾构始发井、盾构隧道;以及联络通道、泵房、洞门等附属工程。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1)工程地质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该地区未发现断裂构造,岩石裂隙较发育,地基稳定性较好,本标段范围内岩土主要的分层依次如下:<1>人工填土层(Q4ml)、<2-1>淤泥或淤泥质土(Q4mc)、<2-2>淤泥质砂 (Q4mc)、〈3-1〉层冲积-洪积细砂层(Q3al+pl)、〈3-2〉层冲积-洪积中粗砂层(Q3al+pl)、〈4-1〉粉质粘土、〈4-2〉淤泥质土、〈5-1〉可塑状态的粉质粘土以及呈稍密状的粉土、〈5-2〉硬塑~坚硬状态的粉质粘土以及呈中密~密实状的粉土、〈6〉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砾岩、〈7〉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砾岩、〈8〉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砾岩、〈9〉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砾岩。
(2)水文地质条件本区间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地下水的储存,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储存于第四系松散层和全风化带潜水型孔隙水。
区间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区间盾构施工监测方案一、监测内容在盾构施工过程中由于土体的缺失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面和隧道沉降,从而会影响到周围的地面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正常使用。
针对该区间隧道沿线的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设施,结合盾构推进施工中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如下监测内容:1)道路与管线沉降监测2)一般建(构)筑物沉降3)隧道轴线上方地表沉降监测4)地面裂缝的观察二、监测的意义和目的1)监测的意义在软土地层的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由于盾构穿越地层的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异常复杂,而工程地质勘察总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因而对地质条件和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
由于软土盾构隧道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设计和施工的,为保证盾构掘进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并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改进施工工艺和参数,需对盾构推进的全过程进行监测。
在设计阶段要根据周围环境、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特点,编制施工监测方案,在施工阶段要按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合理调整施工参数和采取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层移动,确保工程安全并保护周围环境。
2)监测的目的(1)认识各种因素对地表和土体变形等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修改施工参数,减小地表和土体的变形。
(2)预测下一步的地表和土体变形,根据变形发展趋势和周围建筑物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3)检查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和隧道沉降是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4)控制地面沉降和水平位移及其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以减少工程保护费用。
(5)建立预警机制,保证工程安全,避免因结构和环境安全事故引起的工程总造价增加。
(6)为研究土体性质、地下水条件、施工方法与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关系积累数据,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7)为研究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分析计算方法等积累资料。
三、监测实施的重点1)各区间沿线建(构)筑物2)隧道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四、监测内容的实施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起算点或终点要有稳定的点位,应布设在牢靠的非变形区。
盾构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市地铁XX号线某区间隧道,全长约1.2公里,采用盾构法施工。
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
为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特制定本专项施工方案。
#### 二、监测目的与意义1. 监测目的:- 确保盾构施工过程中,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安全稳定。
- 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 为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持,优化施工方案。
2. 监测意义:- 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
- 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 保护周边环境,减少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 三、监测内容1. 隧道结构监测:- 隧道内部位移监测。
- 隧道内部裂缝监测。
- 隧道衬砌厚度监测。
2. 周围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 地下水监测。
- 地下管线监测。
3. 施工过程监测:- 盾构掘进参数监测。
- 土压平衡监测。
- 注浆压力监测。
#### 四、监测方法1. 监测设备:- 高精度全站仪。
- 电子水准仪。
- 激光测距仪。
- 数字水准仪。
- 土压力传感器。
- 液压传感器。
2. 监测方法:- 采用埋设传感器的方式,实时监测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
- 定期进行地面沉降、地下管线监测。
- 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实时上传至监控中心。
#### 五、监测频率1. 隧道结构监测:每日监测一次。
2. 周围环境监测:每3天监测一次。
3. 施工过程监测:每班次监测一次。
####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处理:- 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确保数据准确性。
- 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
2. 数据分析:- 分析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趋势。
- 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七、监测控制标准1. 隧道结构监测:- 隧道内部位移不超过规范要求。
- 隧道内部裂缝宽度不超过规范要求。
- 隧道衬砌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2. 周围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不超过规范要求。
- 地下水稳定。
- 地下管线无异常。
#### 八、监测人员组织与管理1. 组织机构:- 成立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工程施工8标段 【龙归站~人和站盾构区间(二)】土建工程
盾构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11 编编制制依依据据
1、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工程施工8标段工程合同文件(GDJCDG-0521)
2、《盾构法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GJ08-233—1999)
3、《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T8-97)
6、《土木工程监测技术》 夏才初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22 工工程程概概况况
三号线延长线出龙归站沿106国道继续向北行进,穿过沙坑涌、北二环高速公路、泥坑涌、流溪河后到人和站。
本区间为龙归~人和区间的第二段盾构施工段,由南端风井始发往北掘进至北端中间风井吊出,掘进长度为1750.4米(右线)。
本标里程范围YCK19+830~YCK21+660,即南端风井终点~北端风井起点段盾构和南端风井;含4#、5#、6#联络通道。
南端风井起点里程YCK19+830,终点里程YCK19+909.6,结构净长度为78m ;4#联络通道里程YCK19+900,与风井合建。
盾构区间起点里程YCK19+909.6,终点里程YCK21+660,右线盾构长1750.4米,左线盾构长1749.2米,区间盾构总长3499.6米;5#联络通道里程YCK20+500,6#联络通道里程YCK21+100。
见图2-1。
图2-1 本标段工程缩图
本标段的主要工程量详见下表2-1。
项 目 里 程 数 量 备 注 主
体工
程 盾构隧道间 YCK19+909.6~YCK21+660.000
1750.4m 左线
1749.2m 南端风井及风机
房 YCK19+830~YCK19+909.6 79.6
明挖施工
附属工程 联络通道 4#:YCK19+900(与南端风井合
建)
5#:YCK20+500 6#:YCK21+100
3个 洞 门 南端风井~北端风井盾构区间 4个 盾构端头加固
南端风井~北端风井盾构区间
4个
本区间线路线型平面设计有3组曲线,半径分别为800m 、1200m 。
详细情况见下表2-2。
Y C K 21+660.000
Y C K 20+500.000 Y C K 19+909.600
南端风井(始发井) 北端风井(吊出井)
盾构区间:1750.4m (右线)
盾构掘进方向
5#联络通道
Y C K 21+100.000
6#联络通道
Y C K 19+830.000
Y C K 19+900.000 4#联络通道
区间 线型
左线 右线
线间距(m)
长度(m) 半径(m) 长度(m) 半径(m) 龙归
站~人和站盾构区间(一)
直线 1031.654 — 1030.324 —
13
曲线
717.546
800、1200
720.076
800、1200
本区间线路纵最大下坡为7.7‰,最大上坡为3.5‰,覆土厚度最大为16m 。
本标段地形主要为农田、鱼塘、果园、农房和厂房,沿106国道旁走。
此段地形比较平坦,只有流溪河区域变化比较大,地面标高为 5.50m ~16.5m 。
沿线多为B.C 类建筑物、高压走廊、河涌及城市道路。
本标段线路所处地貌单元为冲洪积平原,其地貌的特征以平原为主,还有有西南向的河道流溪河。
§§33 监监测测的的意意义义和和目目的的
在盾构法隧道施工中,从技术原理角度来说难免会引起地层移动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降和位移,即使采用先进的土压平衡和泥水平衡式盾构,并辅以盾尾注浆技术,也难以完全防止地面沉降和位移。
并且由于盾构隧道穿越地层的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异常复杂,而工程地质勘察总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因而对地质条件和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
因此通过加强施工阶段的监测,掌握由盾构施工引起的周围地层的移动规律,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改进施工工艺,对于控制周围地层位移量,确保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是非常关键必要的。
施工监测的目的:
(1). 认识各种因素对地表和土体变形等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修改施工参数,减少地表和土体的变形;
(2). 预测下一步的地表和土体变形,根据变形发展趋势和周围建筑物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为确保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3). 检查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和隧道沉降是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4). 控制地面沉降和水平位移及其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以减少工程保护
费用;
(5). 建立预警机制,保证工程安全,避免结构和环境安全事故造成工程总造价增加;
(6). 为研究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施工方法与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关系积累数据,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7). 为研究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分析计算方法等积累资料;
(8). 发生工程环境责任事故时,为仲裁提供具有法律意义的数据。
§4 施工监测的项目和方法
盾构隧道监测的对象主要为土体介质、隧道结构和周围环境,监测的部位包括地表、土体内、盾构隧道结构、以及周围道路、建筑物等,监测类型主要是地表和土体深层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地层水土压力和水位变化、建筑物及其基础等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盾构隧道结构内力、外力和变形等。
4.1 监测项目的确定
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项目的选择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2. 隧道埋深、直径、结构型式和盾构施工工艺;
3. 双线隧道的间距或施工隧道与旁边大型及重要公用管道的间距;
4. 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现有房屋建筑及各种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形状尺寸及其与隧道轴线的相对位置;
5. 设计提供的变形及其其他控制值及其安全储备系数。
各种盾构隧道基本监测项目确定的原则参见表4-1。
表4-1 盾构隧道基本监测项目的确定
监测项目地
表
沉
降隧
道
沉
降
地
下
水
位
建筑
物变
形
深
层
沉
降
地表
水平
位移
深层位移、衬砌
变形和沉降、隧
道结构内部收敛
等
地下水位情
况
土壤情况
地下水位以
上均匀粘性
土
••❒❒
砂土••❒❒❒❒❒含漂石等••❒❒❒❒
地下水位以均匀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