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1
桂花雨课文讲解第二课时教案

桂花雨课文讲解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大意。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花雨》的第一课时,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2.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请问课文中的“我”指的是谁?课文中提到的桂花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桂花雨”?3.情感体验与感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情感的感悟。
你认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你在阅读课文时,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4.写作特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课文的写作结构有何特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5.写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特色进行创作。
话题:请以“家乡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写作特色、进行写作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较高,但个别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学生在分析课文写作特色时,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3.学生在写作实践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仍需提高,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童年的摇花乐,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理所母亲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读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小琦君去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去体验作者“摇桂花”的快乐。
二、讲授新课(一)感受“摇花乐”。
自学提示:自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摇桂花场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交流读后感受。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场景,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
谁还想读读这些句子?生:你这个雨还不太香,你这个雨还不够乐........师:你们是读出来的快乐,而作者是喊出来的。
你来试一试。
大家试一试。
师: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带上动作边读边演。
师: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头上,你激动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落到你的肩上,你兴奋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你的鼻尖上,你高兴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落到你的手上,你开心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让我们站在那棵桂花树底下,沐浴着桂花雨,欣喜若狂的大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师:多么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的摇花乐。
作者的父亲当时也吟诗一首: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桂花不仅带给我童年的快乐,更是融入到家乡人们的生活中。
你瞧!(出示桂花茶、桂花饼)清香的桂花茶,美味的桂花糕,难怪作者会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出示句子)老师有个疑惑,他们村子里的桂花一开开一年吗?生:不是。
(教师引导)春天,人们坐在庭院中喝着桂花粥,香气飘满整个村子。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桂花“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课后练习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品读桂花“香”中体会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一起感受----桂花雨。
(齐读课题)读着这篇散文总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再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自己老家和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那么,桂花和桂花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板书:香乐甜这就是品读文字带给我们的滋味,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复地去读、去品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字,去读文字中香的味道,乐的味道,甚至更多的味道。
(板书:……)那么小时候作者和她的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那阵阵落下的桂花雨真是香气迷人,香飘十里,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带有“香”的语句,体会一下在这些句子当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过渡:下面我们来谈谈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1、生朗读出示:“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说体会。
①有哪个字说它真的很香?(浸)我们写香一般都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淹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用了一个“浸”字呢——(就好像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感觉到了。
所以这个“浸”字用得恰当,用得传神。
②指导朗读。
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软一些。
谁愿意读一读?师:真好!我们全都浸在了花香之中,除了这个“浸”字传神,文中还个一个“浸”字。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6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
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设计意图:运用诗歌导入,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
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出示课件5)2、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6)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课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体会课文情感。
2.能自主归纳特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关心生活中的环境保护,倡导低碳出行。
3.能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并体会课文情感。
2.难点:扩展课文思考,关注地域地貌生态背景。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将一朵桂花花放于课桌上,问学生桂花花有什么特点,开始课程。
•通过生花烂漫的桂花花和丰富多样的桂花芳香,引出桂花雨背景。
2. 学习课文(35分钟)
1. 课文展示
•老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 课文理解
•学生一起查找不认识的生字和词语,实行个人理解,小组合作交流,整体回答。
•实行情感细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并记录可能涉及到的人生情感。
3. 课文分析
•询问课文中存在哪些脑图,拓宽学生的认识。
•学生自发展开,进而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拓展认知(20分钟)
•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书籍查找桂花雨的地域地貌背景,并对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分享交流,增加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有关桂花的文化知识。
4. 总结归纳(10分钟)
•让学生现场材料完成把自己的思路、知识点、心得体验和学习后的问题融合在一起。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教学知识点,以上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课后作业
•学生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如骑自行车或步行),并记录并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相关信息,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顺文意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三、词句解析,细品思乡情1.“我”一开始就明说“我喜欢的是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香气迷人”。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桂花香的句子: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第1、2句:两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第3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案

第3课《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桂花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3. 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1.体会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欣赏桂花姿态糕饼泡茶摇落成熟香飘寻找盛开邻居新鲜2.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桂花给带来的很多美好回忆。
今天再次走进那场缤纷的桂花雨。
品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感受家乡桂花的样子。
选出代表回答问题:1.从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感受家乡桂花的样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 讨论:说说下列划线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交流,然后回答:(1)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采用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喜欢桂花的原因,说明了桂花在心中的重要地位。
(2)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
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从“担心、每天都要”可以看出,收桂花对母亲来说是一件大事。
在琦君的原文中,还提到了母亲洗净双手将摇下来的桂花在佛堂供奉的情景。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教学目标是:1、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结构和段落主题;2、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展示阅读成效。
教学过程设计】一、热身启动1、教师播放一段桂花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美好;2、教师出示几张桂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品味、描述桂花的特点和美丽。
二、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和结构;2、教师分段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每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情感认知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四、语言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展示阅读成效;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文章,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拓展1、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拓展阅读面;2、教师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感受、品味身边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结构和段落主题;2、学生能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3、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学生能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展示阅读成效。
本课将研究___小时候的“摇花乐”,大家先读一遍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了这一童年趣事?(等待学生回答)是第然段。
现在我们来理清一下这段的顺序,按“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顺序分成三层,并圈划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以及表示心情的词句。
这样划分有助于我们理清本段脉络,有条有理地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引读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
是因为桂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
喜欢桂花,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到:——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
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
用——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b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c对呀!作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很耐心地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
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
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作者为什么乐了?
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B.提前“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差多了。
如果赶在下雨之前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
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自然高兴,当
然“——乐”了。
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从作者摇花前的心情,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谁来读,齐读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摇桂花了,她喜形于色,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这几个连续动作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
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喊”?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师或者生:“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身,她自然会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朗读。
a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
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们也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里装满了芳香四溢的——桂花。
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
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b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c对呀!现在我们大家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
呢。
而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味深长。
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
妈妈、爸爸
引读[出示]母亲洗净双手
对呀!摇花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不是吗?你瞧!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
你读懂了什么?“洗净”?
“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口占一绝”?
[出示诗句]
父亲的诗你读懂了吗?
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
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细细香风淡
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快乐,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情景。
引读第4节。
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
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全村人
[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指名读。
你又读懂了什么?
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气里。
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桂花可以制作食品吗?] 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给一家人带来天伦之乐,给全村人带来丰收之乐。
桂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我念中学时到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爱桂花的
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体会感情。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
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他乡的水再美,也——美不过家乡的水。
正如歌曲《故乡情》中唱的那样。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故乡情》。
播放歌曲
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
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
母亲难忘,作者我也难忘。
难怪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
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哎,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不管她是在台湾写的,还是在美国写的。
总之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所以作者说——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
四、拓展阅读
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
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