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合集下载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描写:苏轼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进行描写,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通过描绘山水和季节变化,表达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抒发情感:苏轼的诗歌情感丰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包括欢乐、忧愁、忧郁和思乡之情等。

他深刻地表达了人类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3. 借古讽今:苏轼的诗歌常常利用古代的典故和历史事件,以讽刺和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幽默的语言,揭示了社会问题,并对时政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4. 诗词颠覆:苏轼在诗词写作中除了遵循传统的格律和韵律,还大胆地进行了一些突破和创新。

他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承袭了古代文人的传统,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他深情的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类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苏轼词用典举例

苏轼词用典举例

苏轼词用典举例一、苏轼词的背景与特点1.1 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评论家,活动于11世纪的中国。

苏轼的一生风华绝代,担任过官职,也多次贬谪,但他对文学的追求从未停息。

他所写的诗词作品影响广泛,其中的用典丰富多样,充满情感和哲理。

1.2 苏轼词的特点苏轼的词作在形式上多样化,既有质朴自然、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有对景物描写的精美细腻的作品。

苏轼词的用典也十分丰富,常常使用典故、典型、典型成语等,以增强词作的艺术效果。

二、苏轼词中的典故运用2.1 典故《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之一,其中充满了丰富的典故。

比如,词中提到的“明珠暗投草中蛇”就来自于《战国策·齐策》,用来形容美人被蒙蔽了眼睛而选择了外貌看起来漂亮,实际却不值得追求的人。

这个典故的运用对词作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

2.2 典故《临江仙》《临江仙》是苏轼的另一首经典词作,其中也运用了各种典故。

比如,词中提到的“桂子飘黄金盖”就是指古代神话中长生果的一种,用来形容仙人遗下的神奇果实。

这个典故的运用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三、苏轼词中的典型人物运用3.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一篇反映他贬官期间心境的词作。

词中提到了许多典型的人物,比如“夜行黄河远,梦断关山难”,描述了他贬官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3.2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在流亡期间创作的一首词作。

词中描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像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形象地描绘了苏轼被困的景象。

四、苏轼词中的典型成语运用4.1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之一,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典型成语。

比如,词中提到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运用了“人生如梦”、“酹江月”等成语,使词作更加富有诗意和哲理。

诗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

诗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

诗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苏轼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出色的词人,那么苏轼的词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的词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的词诗词的区别,词源自于诗,但却比诗演化发展的更为精妙,诗受着格式的束缚,没有很大的施展空间,而词却不一样,词首先字数没有强制性要求,而且押韵方面管理的更为宽泛,更适合抒发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词在宋朝中所有词人里面,又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他开创了宋词的另外一种风格。

在苏轼之前,宋词的整体风格是清丽的、婉约的,在现代来看是适合小资情调的,而自苏轼起,宋词的风格就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清秀转变成了豪迈。

从小清新的风格转为了旷达开阔之风格。

再结合苏轼的整个人生经历,创作宋词的具体风格来分析,苏轼的文学创作又可以简要地分成两个时间段,前半生和后半生。

从政经历的第一次大落便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分水岭。

前半生的苏轼,饱怀激情,将自己的满期抱负寄托在宋国的朝廷上,期望自己能够通过科举制度报效国家,事实上他也确实通过科举成功。

但朝廷之复杂岂是一个单纯的热血青年所能随意驰骋的天地,在与王安石的冲突中,在与新派政客的矛盾中,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的词风变得由婉约变得无比慷慨,他将自己满腔的情怀尽抒发在宋词之中,变成为了我国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最为代表的作品。

苏轼的文章苏轼的文章是指苏轼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类文章,苏轼可以说是一位文学成就非常高的人,其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其词语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苏轼堪称一代文豪,其作品代表了北宋时期文学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苏轼的文章。

苏轼的散文中最出名的是《石钟山记》和《放鹤亭记》,这两篇散文可以说与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齐名。

苏轼留存下来的文章是很多的,这两篇可以说是其中的精品,能够寓情于景,使得情景交融,并且能够说明自己的情怀与想要告诉大家的道理,情景交融处理的非常的好,可以说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的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精深,他对待世事的旷达潇洒更为后人所景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句的特点,欢迎阅读!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又以山水作品居多。

他在写景的诗词上,普遍透露出以下几个特点:
1、豪放美。

如“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虞美人》)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

作者从远处着墨,境界阔大,这是目光短浅者所不能言,更无从想象的`。

这种高远阔大的境界非登高而不能察,非胸襟宽广者不能有。

2、细腻美。

苏轼的写景词多注重细腻的描写,很是动情。

如“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定风波》)嫩叶上留下的雨水映射出太阳的光彩,和风吹送丝丝清香,沁人心脾。

细腻的刻画,真挚的情感,轻叩读者的心弦,了无尘杂,陶冶性情。

3、动感美。

动静结合,以动态美勾起读者的联想,也是苏轼所擅长的。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诉衷情》)当鲜花落尽,黄叶飘落时,一场凄沥沥的雨浇湿了作者的心。

一物、一物地呈现,缓慢的动作,郁结着作者的无限伤感。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是⼀位在中国⽂学史上最具⽣命⼒,并且对后世作家产⽣极⼤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的美学价值。

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编精⼼整理的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学巨匠,开创了⼀代⽂风。

他的⽂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

苏诗内容丰富,题材⼴泛。

其作品⼤致可分为以下⼏个部分。

⼀:其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的作品,是抒发个⼈情感和歌咏⾃然景物的诗歌。

如《和⼦由渑池怀旧》、《游⾦⼭寺》等,作者往往将⾃⼰的思想感情寄托于⾃然景物之中。

‘往⽇崎岖还记否,路长⼈困蹇驴嘶’抒发⾃⼰对⼈⽣踪迹⽆定的感叹和对往事旧迹的深切眷念;或以道路的崎岖隐喻⾃⼰仕途的坎坷。

⼆:另外还有⼀些反映社会现实,关⼼民⽣疾苦的诗歌,虽数量不多,但都“缘诗⼈之义,托事以讽,庶⼏有补于国”,鲜明表现了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苏轼差不多还是第⼀个把农村题材引⼊诗词中的诗⼈。

在他以前,虽然有作家塑造了⼀批关于渔夫、浣⼥、莲娃的形象。

然⽽,那⾥的渔夫实在只是隐⼠的乔装,⽽农村少⼥则是被当作民间美⼈来描绘的。

虽然也不免渗⼊诗⼈⾃⼰的主观情趣,但他笔下的⽼农、村姑、幼童、渔⼈、船夫等,都有⼀种劳动者淳朴善良的品质。

他写⽥舍风光和农村习俗,也较有真切动⼈的泥⼟⽓息。

如《新城道中》,‘溪流⾃摇沙⽔清,西崦⼈家应最乐’通过描绘乡间秀丽的景⾊和淳朴的民间习俗来表达⾃⼰希望⼈民富⾜的愿望。

概⽽⾔之,苏诗在艺术上有以下⼏个特点: ⼀、⽴意⾼妙,深邃独到。

苏轼⽂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

如他⾃⼰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诗中数量最⼤,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始终不妥协的表现。

⼀⽅⾯是命运⽆常、仕途坎坷的悲苦,⼀⽅⾯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

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

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

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

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

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

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

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

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

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苏轼诗词中美学价值最高的是那些写景抒怀的作品。

苏轼喜欢登山临水,“身行万里半天下”,“行遍天下意未阑”,可以说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苏轼写山水往往注入自己深厚的情致,如《游金山寺》先由万里征程、半生宦游导人写景,然后写江景之奇丽,并以“望乡国”照应开端,结尾处借江神见怪、自誓归田收束全篇。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曾评论此诗说:“通篇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

”有些诗则由写景抒怀升华到对社会生活及现象的深刻思辨,使之带有浓厚的哲思意味。

《题西林壁》一诗说明拘囿于事物之中就难以看清其庐山真面目,想要认识复杂的事物就必须能从中跳出来,不能因循守旧,局限于条条框框。

这样诗词就由纯粹客观的描摹写景变成有主体感情的造景,所以他的山水诗往往物我交融,情与景密不可分。

苏轼的这类诗作不在于具有多么鲜明的意象,而在于在日常情景中生发出弦外之音,说出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却无的道理。

苏轼在其词的创作中则更多的是表现自我。

他的词或表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或流露仕途挫折和复杂的人生感慨;或表现其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反映人生如梦的怅惘的思绪等等。

这些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三、兼收并蓄的同时自觉革新。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能够自觉革新,对诗歌风格的主张是兼收并蓄。

他对《诗经》、《楚辞》等古典诗歌都做过精深的研读,诗词创作深受李白、杜甫、陶渊明、柳宗元等大家的影响。

他能够欣赏多种文学风格,说明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

苏轼诗词的风格基调是清雄奔放,有简淡绝俗之美感,他在创作时特别注意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调和,互相渗透,所以苏轼诗词中的佳作常常是表现出刚柔并济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方面,苏轼古今各体兼善,而以七古为最优。

施补华说:“东坡最长于七古,沉雄不如杜,而奔放过之;秀逸不如李,而超旷似之。

”?譻?訛“以才学为诗”是苏轼诗作的特点之一。

苏轼学识广博,精熟典实,所以信手拈来,随意驱使,使其作品尽呈古雅之貌。

一般而言,苏诗的用典平稳妥贴,浑然天成,如水中着盐,不露痕迹。

但有时用典过多,也招致了后人的批评。

王夫之也曾经说:“人讥西昆体为獭祭鱼,苏子瞻、黄鲁直亦獭耳。

……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

”这话虽有过激之处,但也指出了苏诗的缺陷。

苏诗常可见到“以文为诗”之处,这有助于苏诗自然奔放风格的形成,尤其是古诗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在宋诗革新的过程中,苏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宋诗新面貌的创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北宋诗坛的第一大家。

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提出了“词的诗化”理论。

这在他的词论中反映了出来,其词论散见于有关的题跋、序引、书简及宋人所作的一些诗话,词话、笔记之中,约有十余则,见解新颖独到,时常体现出变革的思想。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小道”,在宋初文人的心目中是“方之曲艺,尤不逮焉”,其地位与诗文无法同日而语。

但苏轼大胆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诗尊词卑的偏见。

他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形式上的差别,但在艺术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从文体的角度将词提高到与诗相同的地位,就为其革新词体、词风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

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对词体的革新在文学史上更具有特殊意义。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和作用。

四、倡导词之诗化,开创豪放词风。

苏轼倡导词之诗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改变了人们于词独重女音、偏尚婉媚的观念。

宋朝以前词的创作被称为“艳科”,自唐五代以来就多写艳情,风格上主要是婉约柔曼,最具代表性的柳永的词就是如此。

苏轼作词时正是柳词风靡一时之际,其词“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苏轼对这种词风很是反感,所以他的词作是从力辟柳永开始的。

据《高斋诗话》记载,秦少游自会稽入京师拜见东坡,东坡说:“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则回答说:“某虽无学,亦不如是。

”苏轼对秦观的批评毫不留情,可见他对浮靡词风的强烈不满。

后人认为苏轼革新词风的一大成果就是创立了豪放词风。

这种说法可以从曾慥跋《东坡词拾遗》中看到:“豪放风流,不可及也。

”随后陆游《老学庵笔记》也说:“……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明朝的《诗余图谱》更是以豪放论定苏词:“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所谓豪放,是指苏词劲拔雄健、磊落恢弘、放笔挥洒、不受拘束的一种创作个性。

以这种标准来衡量,苏词中如流传甚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早期为送陈述古而写的[清平乐],为和杨元素而作的[南乡子]《七夕》,送陈令举作的[鹊桥仙],后期守徐州时所写的[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贬黄州时所作的[满庭芳],知颖州时所写的[满江红]等,都是笔力矫健、词锋凌厉之作。

但是,苏轼革新词风的功绩与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开创豪放词风。

从《东坡乐府》看,豪放词约占七分之一左右,而其他词作或清峻秀丽,或空灵蕴藉,风格多种多样。

即使与豪放词分庭抗礼的婉约词,苏词中也有不少,历来被人交口称誉。

冯煦为朱孝臧注《东坡乐府》作序,就提出:“东坡之于北宋,稼轩之于南宋,并独树一帜,不域于世,亦与他家绝殊。

世第以豪放日之,非知苏、辛者也。

”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苏轼在诗化理论的指导下开拓了词体堂庑。

苏轼的词在风花雪月之外,把怀古感怀、思亲念远、言志抒情、咏物记游、酬唱应答、叙事绘景、赠别悼亡,甚至谈禅说理、滑稽戏谑等等都纳入了其词之中。

尤其是其词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对士大夫情怀的抒发,对人世沧桑的思索,比起对男女情思、花间樽前等传统的词的题材选取而言,有一种较大的变化。

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

词本多写男女情思、离愁别恨,而苏轼则把词作为文人言志抒怀的工具,更多的表现自我的内心情感。

如[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和少年时代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稍后在密州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则反映出作者感到人生如梦的怅惘的思绪。

这些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

元好问曾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譾?訛苏轼将词作为陶写性情之具,其意义首先在于开拓了词的抒情功用,使词在合乐歌唱之外,还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其次在于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很好地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提高了词的品位,增强了词的生命活力。

第三,他注重以词陶写情性,与传统诗教偏重社会政治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又有所不同,而是比较贴近于歌词创作的实际,是对传统诗教作了合乎情理的修正。

刘辰翁曾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在词律上也有创新之处。

他在创作时着重引进了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如[沁园春]、[念奴娇]、[水调歌头]、[哨遍]等词调,有的是自度腔,有的是他最先使用,有的是他运用之后得以在世上流传与推广。

这些词牌后来这所以成为词人常用的熟调,往往就是通过苏轼之词作为媒介的。

苏轼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了北宋一代诗歌新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风的创始者。

读苏轼,苏轼诗中有理性的思考,有超然入化的神韵;读苏轼,苏轼词中有人生的感悟,有天地奇观和滚滚思潮。

苏轼是个特别的人,在别人认为他最应该哭的时候,乐观的苏轼却坦然微笑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

注释:①[明]李东阳.麓堂诗话[A].丛书集成[C].中华书局,1955:152.②[宋]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豫章黄先生文集[A].四部丛刊[C].商务印书馆,1955:208.③[清]施补华.岘佣说诗[A].清诗话[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6.④[清]王夫之.姜斋诗话[A].清诗话[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4.⑤[宋]胡寅.斐然集·酒边词序[A].四库全书[C].303.⑥[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新轩乐府引[A].四部丛刊[C].商务印书馆,1955:331.,3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