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溶液

第二章  溶液
第二章  溶液

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作用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对于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讨论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渗透压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在蔗糖浓溶液上小心加入一层清水,水分子即从上层渗入下层,蔗糖分子也由下层涌入上层,直到蔗糖溶液的浓度均匀为止。一种物质的粒子自发地分布于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称为扩散。

如果将蔗糖水溶液与水用半透膜隔开(图1-2甲),使膜内和膜外液面相平,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膜内溶液的液面不断上升(图1-2乙),说明水分子不断地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渗透(osmosis)的现象是指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由纯溶剂(或较稀溶液)一方向溶液(或较浓溶液)一方扩散使溶液变稀的现象。{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现象。}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被半透膜隔开时都有渗透现象发生。渗透性(permeability)是泛指分子或离子透过隔离的膜的性质。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还有晾干的猪膀胱,肠衣,新鲜的萝卜皮或各种植物果实的外皮等。人工制造的火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上述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却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由于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目不等,水分子在单位时间内从纯水(或稀溶液)进入蔗糖溶液的数目,要比蔗糖溶液中水分子在同一时间内进入纯水(或稀溶液)的数目多,因而产生了渗透现象。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图1-2是渗透过程的示意图,图中v入表示水分子进入半透膜内的速度,v出表示膜内水分子透出到膜外的速度。甲表示渗透刚开始,乙表示渗透不断进行,管内液面不断上升。但是液面的上升不是无止境的,而是达到某一高度时便不再上升(图1-2丙),此时,v入=v出,渗透达到平衡状态即渗透平衡。阻止纯溶剂向溶液中渗透,在溶液液面上所施加的压力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如果被半透膜隔开的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这时液柱产生的静液压,既不是浓溶液的渗透压,也不是稀溶液的渗透压,而是这两种溶液渗透压之差。

渗透压的单位用Pa或kPa表示。

渗透压是溶液的一个重要性质,凡是溶液都有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有关。

若用半透膜将纯水与水溶液隔开,在溶液的液面上施加一大于该溶液渗透压力的外压,溶液中的水分子将透过半透膜向纯水渗透。这种渗透逆向进行的过程称为反向渗透。应用反渗透原理,可以进行海水淡化或用于废水处理。

二、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1886年范霍夫(van’t Hoff)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一条规律:对稀溶液来说,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这条规律称为范霍夫定律。(范霍夫获得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πV=nRT

或π=cRT(1-5)

式中π为稀溶液的渗透压,V为溶液的体积,c为溶液的浓度,R为气体常数,n 为溶质的物质的量,T为绝对温度。

范霍夫公式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粒子数(分子数或离子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对于稀溶液,c近似于质量摩尔浓度,因此上式又可写成

π=m B RT

通过测定溶液的渗透压,可以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溶质的质量为m,摩尔质量为M。实验测得溶液的渗透压为π,则该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数值等于摩尔质量)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1-6)主要用于测定高分子(蛋白质等)的相对分子质量。

对于相同c B的非电解质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因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粒子(分子)数目相等,所以渗透压是相同的。如0.3mol/L葡萄糖溶液与0.3mol/L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但是,相同c B的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则不相同。例如,0.3mol.L-1NaCl溶液的渗透压约为0.3mol.L-1葡萄糖溶液渗透压的2倍。这是由于在NaCl溶液中,每个NaCl粒子可以离解成1个Na+和1个Cl-。而葡萄糖溶液是非电解质溶液,所以0.3mol/LNaCl溶液的渗透压约为0.3 mol/L葡萄糖溶液的2倍。

由此可见,渗透压公式中,对电解质溶液来说,浓度c B(或m B)是1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分子与离子总物质的量,称为渗透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的渗透浓度

溶质的分子和离子的物质的量之和除以混合物的体积。

C os = n / V

式中:n为混合物中B的分子与B解离出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和;V为混合物的体积。C的SI单位为mol/m3;常用单位为mol/L或mmol/L

由定义可知,渗透浓度是指混合物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的浓度总和。

对于强电解质溶液,渗透浓度等于溶液中溶质离子的总浓度;对于弱电解质溶液,渗透浓度等于溶液中未解离的弱电解质的浓度与弱电解质解离出的离子的浓度之和;而对于非电解质溶液,渗透浓度等于其物质的量浓度。

例: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9 g/L,计算生理盐水的渗透浓度。

解:NaCl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全部解离:

NaCl = Na+ + Cl-

生理盐水的渗透浓度为:

C os(NaCl) = C(Na+) +C(Cl-) = 2C(NaCl) = 2ρ/M(NaCl)

=(2x9)/58.5 = 0.308mol/L =308mmol/L

π= cRT = nRT/V只适用于非电解质的稀溶液,对于电解质的稀溶液可改写:

π= C os RT

渗透压公式在医疗工作中有其现实意义。人体血液的渗透压在正常体温(37℃)时约为769.9kPa。要配制与血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即可由渗透压公式计算出溶液的浓度。

三、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1、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

在相同温度下,渗透压力或渗透浓度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isotonic solution) 渗透压力或渗透浓度较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渗透压力或渗透浓度较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是以血浆的渗透压力或渗透浓度为标准来衡量的,正常人血浆的渗透浓度为280-320mmol/L(渗透压为700-800Pa)。以正常人血浆的渗透浓度为比较标准,医学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20mmol/L范围内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小于280的溶液为低渗溶液,大于320的为高渗溶液。

临床上为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等渗溶液。若输液时大量使用高渗溶液,由于发生渗透用,可使用细胞变形或破坏,使其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这可通过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形状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图)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为280-320mmol/L的等渗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图)。这是由于等渗氯化钠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力相等,细胞内外处于渗透平衡状态。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低于280mmol/L的低渗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逐渐胀大,最后破裂(图),释出血红蛋白使溶液呈浅红色,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溶血。这是因为低渗NaCl溶液的渗透压力小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力,NaCl溶液中的水分子透过细胞内,而使红细胞胀破。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高于320mmol/L的高渗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逐渐皱缩,最后破裂(图),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质壁分离。这是因为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力低于高渗NaCl溶液的渗透压力,红细胞内液中的水分子透过细胞膜进入NaCl溶液,而使红细胞皱缩。

例:用实验方法测得某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病人的血浆的冰点为-0.48℃,问此病人的血浆为等渗溶液、低渗溶液或高渗溶液?计算此病人血浆在37℃时的渗透压力。

医学临床使用小剂量注射液时,也要考虑注射的渗透压力。在常用注射液中,等渗溶液较少,而高渗溶液较多,如渗透浓度为血浆10倍的2.78mol/L葡萄糖溶液。当然,

使用等渗注射液是最理想的,然而若将高渗溶液稀释成等渗溶液时,体积必然增大,使用时反而不方便。在使用高渗溶液注射时,注射量不能太大,且注射速率也不能太快,当高渗溶液缓慢注入人体内时,即可被体液稀释成等渗溶液(因为体液的体积比注射的高渗溶液体积大得多)。高渗溶液虽可引起红细胞或组织细胞皱缩,但若将这些细胞立即浸入等渗溶液中,细胞又能恢复正常形态,不会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高渗溶液用于肌肉注射时,由于渗透压力较高常引起疼痛。低渗注射液应添加到其他无显著生理作用的等渗注射液(如生理盐水或50g/L葡萄糖溶液中再注射。因为低渗注射液可引起红细胞或组织细胞破裂,造成不能恢复的损害。

2、晶体渗透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

血浆中含有低分子的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和碳酸氢钠等)和高分子的胶体物质(如蛋白质)。血浆中的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所产生渗透压的总和。其中由低分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做晶体渗透压;由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叫做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低分子晶体物质的含量约为0.7%,高分子胶体物质的含量约为7%.虽然高分子胶体物质的百分含量高,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却很大,因此,它们的粒子数很少.低分子

晶体物质在血浆中含量虽然很低,但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很小,多数又可离解成离子,因此粒子数较多.所以,血浆总渗透压绝大部分是由低分子的晶体物质产生的.在37℃时,血浆总渗透压约为769.9kPa,其中胶体渗透压仅为2.9~4.0kPa.

人体内半透膜的通透性不同,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在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功能上也不相同。胶体渗透压虽然很小,但在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细胞膜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将细胞内和细胞外液隔开,并只让水分子自由透过膜内外,而K+、Na+则不易自由通过。因此,水在细胞内外的流通,就要受到盐所产生的晶体渗透压的影响。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常用晶体物质的溶液来纠正某些疾病所引起的水盐失调。例如,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缺水时,细胞外液中盐的浓度将相对升高,晶体渗透压增大,于是使细胞内液的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外液渗透,造成细胞内液失水。如果大量饮水或者输入过多的葡萄糖溶液,则使细胞外液盐浓度降低,晶体渗透压减小,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向细胞内液中渗透,严重时可产生水中毒。高温作业之所以饮用盐汽水,就是为了保持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的恒定。

毛细血管壁也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与细胞膜不同,它间隔着血浆和组织间液,可以让低分子如水、葡萄糖、尿素、氢基酸及各种离子自由透过,而不允许高分子蛋白质通过。所以,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液与组织间液之间的水盐平衡不起作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血浆中蛋白质减少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就会降低,血浆中的水就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致使血容量降低而组织液增多,这是形成水肿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对大面积烧伤,或者由于失血而造成血容量降低的患者进行补液时,除补以生理盐水外,同时还需要输入血浆或右旋糖酐等代血浆,以恢复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和增加血容量。

例:正常人体温为37℃,血液的渗透压在700~800kPa间,用于人体静脉输液的食盐水浓度为0.9%,葡萄糖为5%,为什么?(注:0.9%、5%指100ml溶液含溶质的克数)

(完整版)普通化学第二章补充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重点内容概要 1、封闭系统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 焓减小(?r H m <0)、熵增加(?r S m >0)都是有利因素。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方向要综合考虑系统的?r H m ?r S m 两个影响因素。 吉布斯等温方程式:?r G m =?r H m -T ?r S m (吉布斯函数定义 G=H-TS )将焓和熵两个因素统一起来。 2、熵 熵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 统计热力学定义:S = kln Ω。 熵值与温度、聚集状态、分子结构有关(要求会利用规律比较熵值大小) 同物、同温:S(g)>S(l)>S(s) 同物、同状态:S(高温)>S(低温) 同温、同状态:结构相似时S(分子量大的)>S(分子量小的), 分子量相近时S(含原子数多的)>S(含原子数少的) S(完美晶体,0K)=0(热力学第三定律) 熵增加原理:?S (隔离)>0 —— 隔离系统过程自发性判据。 对于反应∑=B B B ν0 θ θ νB m B B m r S S ,∑=? θ B m S ,——标准熵(可查298K 数据) 规定0),(,=+ aq H S m θ ≈?)(TK S m r θ)298(K S m r θ? (前提是温度改变物质的状态没变) 3、吉布斯函数 G=H-TS S T H G ?-?=?(等温条件下成立) 最小自由能原理:0?m r G 过程非自发,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0=?m r G 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热力学标志 =?)(T G m r B p p RT T G B B m r νθθ )/(ln )(∏+?Q RT T G m r ln )(+?=θ (该式中反应商的写法要特别注意:气体代相对分压,溶液代相对浓度,固体、液体不用代入。以计量系数(反应物-,生成物+)为指数连乘) 例如:MnO 2(s)+2Cl -(aq)+4H + (aq)=Mn 2+(aq)+Cl 2(g)+2H 2O(l)(典型的反应) 4 2]/)[(]/)[(]/)[(]/)[(22θθθθc c c c p p c c Q H Cl Cl Mn +-+??= )298()298(,K G K G B m B f B m r θθν∑?=? (因只有298.15K 的数据,所以该式只能计算298.15K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15.298(298)298()298(K S K K H K G m r m r m r θ θθ??-?=? θθθm r m r m r S TK K H TK G ??-?≈?)298()( (使用该式计算要特别注意单位换算,前一项单位kJ.mol -1 ,而后一项T △S 单位一般为J.mol.K -1) (注意 m r G ?、 θ m r G ?两者的区别、应用、计算) 例如:判断反应的方向(一定T P 下)m r G ? θ m r G ?只能判断标准状态下反应的方向,可以估计一般状态下反应的可能性。以 ±40kJ.mol -1 为界限,若>+40kJ.mol -1反应自发的可能性极小,原因是即使能反应,反应

第一章 气体、液体和溶液

第一章 气体、液体和溶液
1.1 1.2 1.3 1.4 1.5 1.6 1.7 气体的概念与相关性质 理想气体及相关定律 实际气体和van der Waals方程 液体 溶液、溶解度 稀溶液的依数性 胶体溶液

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
水的三态变化

1.1 气体的概念与相关性质
气体的压力
分子的运动与气体的压力
1643年E. Torriceli的实验

气体的一般性质
气体的扩散 气体的压缩性 气体的热胀冷缩 气体的液化
因扩散气体的混合

1.2
1.2.1
理想气体及相关定律
理想气体的概念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概念: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稀薄气体。 两点基本假设: (1) 分子间距离很远,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2) 分子自身的体积很小,与气体所占体积相比,可忽略不计。 显然,理想气体并不存在。但当气压趋近于零时,可无限接近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The Ideal Gas Law):
pV = nRT
式中 p:压力 (压强,Pa或kPa); V:体积(dm3或cm3) n:气态物质的量 (摩尔,mol); R:摩尔气体常数,或叫普适气体恒量

The Gas Constant R
R= PV = 0.082057 L atm mol-1 K-1 nT = 8.3149 m3 Pa mol-1 K-1 = 8.3149 J mol-1 K-1
相关单位换算: 1 Pa = 1 N?m-2 1 bar = 1×105 Pa = 100 kPa 1 atm = 760 mmHg = 1.01325×105 Pa ≈ 101 kPa ≈ 0.1 MPa 1 kPa?dm3 = 1 J = 0.239 cal 1 cal = 4.184 J

普通化学第二章练习及解析教学文稿

第2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 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 (1)S r ?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2)某一给定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不变,分离除去某生成物,待达到新的平衡后,则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或浓度分别保持原有定值。 ( ) (3)对反应系统)g (H )g (CO )g (O H )s (C 22+=+,1 m r mol kJ 3.131)K 15.298(H -θ?=?。由于化学方程式两边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的总和相等,所以增加总压力对平衡无影响。( ) (4)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正反应速率v(正)增加,逆反应速率v(逆)减小,结果平衡向右移动。 ( ) (5)反应的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 ( ) (6)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θ m r G ?。( ) (7)在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N 2和O 2是长期存在而不化合生成NO 。且热力学计算表明这表明N 2(g ) + O 2(g )=2NO (g )0)15.298(>>?K G m r θ ,则N 2和O 2混合气必定也是动力学稳定系统。( ) (8)已知CCl 4不会与H 2O 反应,但CCl 4+2H 2O=CO 2+4HCl(aq)的)15.298(K G m r θ? 1 93379-??-=mol kJ ,则必定是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稳定系统。 ( ) 答案 (1×)(2×)(3×)(4×)(5×)(6√)(7√)(8√) 2. 单选题(将所有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 (1)真实气体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性质的外部条件是( )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 )低温高压 (d )高温高压 (2)某温度时,反应)g (HBr 2)g (Br )g (H 22=+的标准平衡常数2104K -θ?=,则反应 )g (Br 2 1 )g (H 21)g (HBr 22+= 的标准平衡常数θK 等于( ) (a) 2 1041 -? (b) 2 1041-? (c) 2104-? (3)升高温度可以增加反应速率,主要是因为( ) (a) 增加了分子总数 (b) 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c)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d) 促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4)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反应反应)g (CO )g (N 2 1 )g (CO )g (NO 22+=+的1 m r mol kJ 2.373)K 15.298(H -θ?-=?, 要有利于取得有毒气体NO 和CO 的最大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气体、液体和溶液的性质

第一章 气体、液体和溶液的性质 §1-1 气体的性质 本节的重点是三个定律: 1.道尔顿分压定律(Dalton’s law of partial pressures ) 2.阿码加分体积定律(Amagat’s law of partial volumes ) 3.格拉罕姆气体扩散定律(Graham’s law of diffusion ) 一、理想气体(Ideal Gases )――讨论气体性质时非常有用的概念 1.什么样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微弱,一般可以忽略; 气体分子本身所占的体积远小于气体的体积。 即气体分子之间作用力可以忽略,分子本身的大小可以忽略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2.理想气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不存在,但此概念反映了实际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一般的性质。 3.实际气体在什么情况下看作理想气体呢? 只有在温度高和压力无限低时,实际气体才接近于理想气体。因为在此条件下,分子间距离大大增加,平均来看作用力趋向于零,分子所占的体积也可以忽略。 二、理想气体定律(The Ideal Gas Law ) 1.由来 (1) Boyle’s law (1627-1691)British physicist and chemist - The pressure-volume relationship n 、T 不变 , V ∝ 1/ p or pV = constant (2) Charles’s law (1746-1823)French scientist 1787年发现-The temperature-volume relationship n 、p 不变 , V ∝ T or V /T = constant (3) Avogadro’s law (1778-1823)Italian physicist Avogadro’s hypothesis :Equal volumes of gases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tain equal numbers of molecular. Avogadro’s law The volume of a gas maintained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number of moles of the gas. T 、p 不变 , V ∝ n 2.理想气体方程式(The ideal-gas equation ) 由上三式得:V ∝ nT / p ,即pV ∝ nT ,引入比例常数R ,得:pV = nRT 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量 在STP 下,p =101.325kPa, T =273.15K n =1.0 mol 时, V m =22.414L=22.414×10-3m 3 R =8.314 kPa ?L ?K -1?mol -1 nT pV R =K 15.2731.0mol m 1022.414Pa 1013253 3???=-1 1K mol J 314.8--??=

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章

第二章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 均相反应均相反应是指参予反应的各物质均处同一个相内进行化学反应。 在一个相中的反应物料是以分子尺度混合的,要求: ①必须是均相体系 (微观条件) ②强烈的混合手段 (宏观条件) ③反应速率远小于分子扩散速度 一、计量方程 反应物计量系数为负,生成物计量系数为正。 计量方程表示物质量之间关系,与实际反应历程无关; 计量系数只有一个公因子; 用一个计量方程表示物质量之间关系的体系称为单一反应,反之称为复合反应。 二、化学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容积内组分的物质的量(摩尔数)的变化称之为该组分的反应速率。 反应物: 生成物: 对于反应 三、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r 是反应物系的组成、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3 2223NH H N =+032223=--N H NH A A A dn r Vd d t C dt =- =-R R R dn r Vdt dC dt == A B S R A B S R αααα+=+S A B R A B S R r r r r αααα= = = A A A B r [k (T)][f( C ,C ,)] =

有两类;双曲函数型和幂函数型。 k-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a(b)-反应级数。 (1)反应级数 (i) 反应级数与反应机理无直接的关系,也不等于各组份的计量系数; (ii) 反应级数表明反应速率对各组分浓度的敏感程度; (iii) 反应级数是由实验获得的经验值,只能在获得其值的实验条件范围内加以应用。 (2)反应速率常数k [k]: s -1 ·(mol/m 3)1-n E :是活化能,把反应分子“激发”到可进行反应的“活化状态”时所需的能量。 E 愈大,通常所需的反应温度亦愈高,反应速率对温度就愈敏感。 k 0 —指前因子,其单位与反应速率常数相同; E — 化学反应的活化能,J/mol ; R — 气体常数,8.314J/(mol .K)。 a b A A B r kC C =2 2 2 0.5 12H Br HBr HBr Br k c c r c k c = + exp[]E k k RT =-01 ln ln E k k R T =-? lnk 1/T

医用化学第二版答案

医用化学第二版答案 【篇一:医用化学习题答案】 lass=txt>(1) 3-甲基-5-炔-1-庚烯(2)(e)-4-溴-3-庚烯(3) 1-异丙基-2,4-环己二烯(4)顺-1-甲基-4-叔丁基-环己烷 (5)顺-1-苯基-1-丙烯;或(z)-1-苯基-1-丙烯(6)2,6-二甲基 萘 2、(1) cl cl cl cl clclcl (2) 2+24 oh o ( 3) hbr br (4) 1 br + br2 + br 4、 先加入agno3溶液,环己基乙炔与agno3反应生成白色炔银沉淀;再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环己基乙烯使其褪色;与br2/febr3加热 反应,其中2-环己基丙烷不反应;与kmno4反应,甲苯使溶液褪色。5、 为 2 cooh kmnocooh no2 +

6、(1) 3)2 23 (2) h33)3 no2 3 (3) 3 第八章 pp106 2、(1)37c2h5 br h c3h7 r (2) 37 c2h5 h brc3h7 s 4 3 h oh ch3 r (3) ch3 hclh br c2h5 (4) cooh hohho hcooh 第九章 pp114 3 ho

h ch3 s 5 【篇二:[护理学专科]医用化学习题册答案】 ss=txt>专业:层次: 无机部分 第一章溶液 一、是非题(以“+”表示正确,“-”表示错误填入括号) 相等( - ) 4.两种等渗溶液以任意比例混合所得溶液在临床上必定是等渗溶液( + ) 5.临床上,渗透浓度高于320 mmol?l-1的溶液称高渗液( + ) 6.在相同温度下,0.3 mol?l-1的葡萄糖溶液与0.3 mol?l-1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力是相等的( + ) 二、选择题 1.使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溶液是() a.葡萄糖b.naclc.cacl2d.无法比较 3.使红细胞发生血栓的溶液是() a.葡萄糖 b.nacl c.cacl2d.无法比较 a.葡萄糖 b.nacl c.cacl2d.蔗糖 三、填充题 为___________ kpa,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会产生________现象。 2.产生渗透现象的必需条件是(12渗透方向为。 产生________现象。 四.计算题 中由葡萄糖所引起的渗透压。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 一、是非题(以“+”表示正确,“-”表示错误填入括号) 1.当温度升高,总分子数增加,使反应速率加快() 2.对同一反应,不管用哪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其反应速率的大小都 完全一样() 3.对于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等于一() 4.内能的绝对值无法精确测定()

普通化学第二章练习及解析

普通化学第二章练习及解析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工作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

第1章 气体和溶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1章气体、溶液和胶体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的四个物理量分别是(用符号表示)() A. n,V,p,T B. n,R,p,V C. n,V,R,T D. n,R,T,p 2.现有两溶液:A为mol·kg-1氯化钠溶液;B为mol·kg-1氯化镁溶液() A. A比B沸点高 B. B比A凝固点高 C. A比B沸点低 D. A和B沸点和凝固点相等 3.稀溶液在蒸发过程中() A.沸点保持不变 B.沸点不断升高直至溶液达到饱和 ' C.凝固点保持不变 D.凝固点不断升高直至溶液达到饱和 4.与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有关的是() A. 容器大小 B. 温度高低 C. 液体多少 D. 不确定 5.质量摩尔浓度是指在() 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B. 1kg溶剂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C. 溶剂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6.在质量摩尔浓度为·kg-1的水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为() B. C. D. 7.下列有关稀溶液依数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是指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 > B. 稀溶液定律只适用于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 C. 稀溶液依数性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有关 D. 稀溶液依数性与溶质的本性有关 8.质量摩尔浓度均为mol·kg-1的NaCl溶液,H2SO4溶液,HAc溶液,C6H1206(葡萄糖)溶液,蒸气压最高的是() A. NaCl溶液 B. H2SO4溶液 C. HAc溶液 D. C6 H1206溶液 9.糖水的凝固点() A.等于0℃ B. 低于0℃ C. 高于0℃ D.无法判断

10.在总压力100kPa的混合气体中,H2、He、N2、CO2的质量都是,其中分压最小的是() A. H2 B. He C. N2 D. CO2 二、填空题 》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表达式为。 2.按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 3.·kg-1的KCl溶液,K2SO4溶液,HAc溶液,C6H1206溶液的渗透压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凝固点由高到低的顺序。 4.稀溶液的依数性分别是、、和,其核心性质是。 5.已知水的K f为·kg·mol-1,要使乙二醇(C2H6O2)水溶液的凝固点为-10℃,需向100g水中加入g乙二醇。 6.将相同浓度的30mLKI和20mLAgNO3溶液混合制备AgI溶胶,其胶团结构为,进行电泳时,胶粒向极移动。 三、判断题 1.()液体的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2.()液体的正常沸点就是其蒸发和凝聚速率相等时的温度。 3.()将100gNaCl和100gKCl溶于等量水中,所得溶液中NaCl和KCl的摩尔分数都是。4.()b B相等的两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溶剂相同时凝固点就相同。 5.()“浓肥烧死苗”的现象与溶液依数性中的渗透压有关。 、 6.()两种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其沸点也相等。 四、计算题 1.混合气体中含96gO2和130g N2,其总压力为120kPa,其中N2的分压是多少2.将(20℃,120KPa)氨气溶于水并稀释到250mL,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3.某物质水溶液凝固点是℃,估算此水溶液在0℃时的渗透压。 4.取血红素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测得此溶液在20℃时的渗透压为336Pa 。

普通化学习题与解答(第二章)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大气污染 1、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 (1)r S ? 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 ) (2)某一给定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不变,分离除去某生成物,待达到新的平衡,则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或浓度分别保持原有定值。 (- ) (3)对反应系统122()()()(),(298.15)131.3r m C s H O g CO g H g H K kJ mol θ -+=+?=。由于化学方程式两边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的总和相等,所以增加总压力对平衡无影响。 (- ) (4)上述(3)中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正反应速率v (正)增加, 逆反应速率v (逆)减小,结果平衡向右移动。 (-) (5)反应的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 (-) (6)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r m G θ?。 (+) (7)在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N 2 和O 2 能长期存在而不化合生成NO 。且热力学 计算表明22()()2()N g O g NO g +=的(298.15)0r m G K θ ?,则N 2 和O 2混合气必定 也是动力学稳定系统。 ( +) (8)已知4CCl 不会与2H O 反应,但422()2()()4()CCl l H O l CO g HCl aq +=+的 1(298.15)379.93r m G K kJ mol θ -?=-,则必定是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稳定的系统。 ( +) 2、选择题(将所有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 (1)真实气体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性质的外部条件是 ( b )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高压 (2)某温度时,反应22()()2()H g Br g HBr g +=的标准平衡常数2410K θ-=?,则

无机化学笔记 第一章 气体和稀溶液(详细版)

第一章 气体和稀溶液 一、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A 、理想气体: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可以忽略、分子间没有作用力的气体。理想气体实 际并不存在。当实际气体处于低压(<100kPa )、高温(>273K )时,可近似处理成理想气体。 B 、状态方程:PV nRT ==PM RT m PV RT M ρ?????→?=??变形,其中R 为气体摩尔常数,标况下,由状态方程可知33 31111101325P 22.41410m ==8.314P m mol K =8.314J mol K 1mol 273.15K PV a R a nT -----??=?????? 拓展:其中pV 的单位为23 J N m m N --??=?,故pV 的单位即功的单位,pV 为一种体积功。 2、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A 、内容: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B 、数学表达式:B B p p =∑,式中,p 为混合气体的总压,B p 为组分气体B 的分压。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B B n RT p V = ① 而总压 B B p p =∑ ② 故由①②得到 B B p n p n = ??? →变形得 =B B B n p p px n = ③ 式中B x 称为组分气体B 的摩尔分数。 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B 的分体积B V 等于该组分气体单独存在并具有与混合气体B 相同温 度和压强时具有的体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易知 = B B B V n V n ?= 式中B ?称为组分气体B 的体积分数。代入③得 B B p p ?=

二、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稀溶液的渗透压能力等。『质点个数→∞?依数性→∞』 1、五种常见的溶液浓度表示方法(以下表达式中,B 表示溶质,A 表示溶剂) ①物质的量浓度:B B n c V = 单位为1mol L -? ②质量分数:B B m m ω= ③质量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B 的物质的量B n 除以溶剂A 的质量A m 称为溶质B 的质量 摩尔浓度,用符号B b 表示,单位为1mol kg -?。表达式为B B A n b m = ④摩尔分数:组分B 的物质的量B n 与混合物总物质的量n 之比称为组分B 的摩尔分数。 用符号B x 表示,单位为1。表达式为B B n x n = 对于由A 和B 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易知1A B x x += ⑤质量浓度:=B B m V ρ 其单位是1g L -?或1mg L -? 2、稀溶液的依数性—只与溶质的微粒数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的性质 (一)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核心性质) 在一定温度下,将纯液体引入真空、密闭容器中,当液体的蒸发与凝聚速率相等时,液面上方的蒸汽所产生的压力称为该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记作:*p ,单位:Pa 或kPa 。 a 、同一种液体,温度升高,蒸气压增大; b 、相同温度下,不同液体蒸气压不同; c 、当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液体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沸点。 在溶剂中溶入少量难挥发的溶质后,一部分液面被溶质分子占据,在单位时间内从液面逸出的溶剂分子数减少相应地减少。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溶液的蒸气压必定小于纯溶剂的蒸气压,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当溶剂或溶液与蒸气实现平衡时,若使蒸气压小于其饱和蒸气压,平衡右移,液体汽化;若使蒸气压大于其饱和蒸气压,平衡左移,气体液化。 经验公式: * A A p p x = 式中,p 为稀溶液的蒸气压,* A p 为溶剂 A 的蒸气压,A x 为溶剂的摩尔分数。由于1A x <,故有* A p p < 。 ????→公式变形 *A B p p x =(1-)

医用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习 题 解 答 第一章 溶 液 1. 温度、压力如何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2. 何谓亨利定律?何谓气体吸收系数? 3. 亨利定律适应的范围是什么? 4. 20℃,饱和NaCl 溶液的质量为12.003g ,将其蒸干后,得到NaCl 3.173g 。 求: (1)质量摩尔浓度;(2)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Cl 的相对分子量为: NaCl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05424.05.58173.3=== (1) NaCl 的溶解度:)100/gNaCl (93.35100173 .3003.12173 .3水g =?- (2) 质量摩尔浓度:).(143.61000 /)173.3003.12(5.58/173.31-=-== kg mol W n m B B (3) 物质的量浓度:).(424.51000 /105.58/173.31-== L mol V n c B B 5. 将8.4g NaHCO 3溶于水配成1000mL 溶液,计算该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HCO 3相对分子量为:84 NaHCO 3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1.084 4.8=== Na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1.01000 /10001.01-=== L mol V n c B B 6. 欲配制·L -1 H 2SO 4 500mL ,需质量分数为的H 2SO 4(密度为)多少毫升? 解: H 2SO 4的相对分子量为:98 所需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mol V c n B B 25.51000/5005.10=?=?= 设所需的的H 2SO 4V (ml ),则H 2SO 4溶液的质量为V ×(g ),所以含有的纯H 2SO 4为V ××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二章 气体、固体和液体(知识点详解及配套习题)

第二章气体、固体和液体 1. 温度和温标 ...................................................................................................................... - 1 - 2. 气体的等温变化............................................................................................................. - 11 - 3. 气体的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 - 20 - 4. 固体 ................................................................................................................................ - 37 - 5. 液体 ................................................................................................................................ - 45 - 章末复习提高...................................................................................................................... - 54 - 1. 温度和温标 一、状态参量与平衡态 1.热力学系统: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系统。 2.外界: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 3.状态参量:为确定系统的状态所需要的一些量,如:体积、压强、温度等。 4.平衡态:无外界影响,状态参量稳定的状态。 说明:平衡态是状态参量,不是过程量,处于平衡态的系统,状态参量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变化。 二、热平衡与温度 1.热平衡:如果两个系统相互接触而传热,这两个系统的状态参量将会互相影响而分别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各自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了,即这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 2.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3.温度:处于热平衡的系统之间有一“共同热学性质”,即温度。这就是温度计能够用来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三、温度计与温标 1.温度计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

《医用化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称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分散介质。 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半透膜具有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分子通过的特性,当用半透膜将溶剂与溶液隔开时,溶剂分子可向膜两侧自由渗透,而溶质分子通不过半透膜。这时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多的溶剂将有较多的溶剂分子进入溶液,而溶液中只有较少数目的溶剂分子进入溶剂一侧。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溶剂分子进入溶液。 等渗以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280~320mmol 〃L -1为标准,低于280 mmol 〃L -1为低渗溶液;高于320 mmol 〃L -1的为高渗溶液。 医学常识:外科消毒用的乙醇浓度是75%?因为含有甲醇,工业酒精为什么不能做饮用酒?血糖通常指血液中的是葡萄糖?机体溶胀能力下降是老年人产生很多皱纹及血管硬化的原因之一;生物标本防腐剂“福尔马林”的成分为40%甲醛水溶液;溶液的渗透压是溶液的性质,不是半透膜存在时才存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9g 〃L -1NaCl ,50g 〃L -1葡萄糖,9g 〃L -1乳酸钠,12.5g 〃L -1 NaHCO 3等等。 3.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种原因造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是渗透压的问题。 解释: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 答:血液具有一定的渗透浓度,但在血液中注入大量的低渗溶液时,稀释了血液,使其渗透浓度大大下降,这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将会通过细胞膜向红细胞内渗透,而使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反之,若向血液中注入大量的高渗溶液时,将使血液渗透浓度大大升高,这时红细胞内液的水分子又将会通过细胞膜向血液中渗透。上述两种情况,严重时都可危及生命,所以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应该用等渗溶液。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1.一些基本概念:基元反应(元反应):一步可以完成的化学反应。 催化剂:那些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组成、质量和化学性质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则在指定温度下活化分子数越少,反应就越慢。 有效碰撞理论认为,增加反应物浓度使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是碰撞次数增多,从而有效碰撞数增多。 2.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相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而不是反应物与产物浓度相等。 3.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 可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平衡常数数值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随浓度、压力变化。 ◆ 催化剂不会使化学平衡移动,也不能增加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1. 一些基本概念: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叫酸。如:NH 4+, HAc ,H 2PO 4-,HCl 等;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叫碱,如:NH 3, ,H 2PO 4-,Cl -等。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叫两性物质,如HPO 43-,H 2O ,HCO 3-。 H 2O 的共轭碱是OH - ,共轭酸H 3O -; HCO 3-的共轭碱是CO 32- ,共轭酸是H 2CO 3。 会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H +]、[OH -]和pH 值。如已知NH 3?H 2O 的K b ,计算0.10 mol·L -1氨水的

最新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章

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章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概述 在化工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的反应都是气-固相催化反应。 422 2332332 22222 3 333232 2CH H O CO H CH OH +0.5O HCHO+H O CO H CH OH CH CHCH NH O CH CHCN H O N H NH +++=++=++ 从上述反应可以得出气-固相催化反应的特点。 1. 反应特点 2. 1)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体; 3. 2)使用固体催化剂,具有惊人的内表面; 4. 3)反应区在催化剂颗粒内表面。 5. 反应步骤 反应区在颗粒内部,整个反应过程是由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组成的,反应分5步进行。 1)反应物从气相主体扩散到颗粒外表面——外扩散; 2)反应物从颗粒外表面扩散进入颗粒内部的微孔道——内扩散; 3)反应物在孔道的内表面进行化学反应,反应分三步串联而成: 反应物在活性位上被吸附; 活性吸附态组分进行化学反应; 吸附态产物的脱附 4)反应产物从内表面上扩散到颗粒外表面; 5)反应产物从颗粒外表面扩散到气相主体。

第1、5步称为外扩散过程,第2、4步称为内扩散过程,第3步称为本征动力学过程。 在颗粒内表面上发生的内扩散和本征动力学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称为扩散-反应过程。 6.宏观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速率,是反应物和反应产物在气相主体、固体颗粒外表面和内表面上进行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速率的“总 和”,称之为总体速率。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包含了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称之为宏观动力学,其速率称为总体速率。 7.本章主要内容 8.讨论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以 下几方面。 9.1)催化剂颗粒内气体的扩散; 10.2)催化剂颗粒内扩散-反应过程的关联方法——内扩散有效 因子; 11.3)宏观动力学方程,或称之为总体速率方程的建立。 第一节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过程 2-1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组分的浓度分布 设某反应的关键组分为A; 催化剂为球形,关径R p;颗粒内活性组分均匀分布;颗粒外表面有滞流边界层;

高中物理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知识梳理

高中物理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知识梳理 一、液体的微观结构 1.特点 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暂时形成的,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又重新形成,液体由大量这种暂时形成的小区域构成,这种小区域杂乱无章地分布着. 联想: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相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流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2.应用液体的微观结构可解释的现象 (1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液体由大量暂时形成的杂乱无章地分布着的小区域构成,所以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2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分子的排列更接近于固体,液体中的分子密集在一起,相互作用力大,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所以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 (3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分子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这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4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要快:流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液体分子运动产生的,分子在液体里的移动比在固体中容易得多,所以液体的扩散要比固体的扩散快. 二、液体的表面张力 1.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趋势 缝衣针硬币浮在水面上,用热针刺破铁环上棉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收缩将棉线拉成弧形.

联想:液体表面就像张紧的橡皮膜. 2.表面层 (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2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些,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 在表面层内,分子间的距离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联想:在液体内部,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引力和斥力的数量级相等,在通常情况下可认为它们是相等的. 3.表面张力 (1含义:液面各部分间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 (2产生原因:表面张力是表面层内分子力作用的结果.表面层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力和斥力都有所减少,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所以在表面层上划一条分界线MN时(图1,两侧的分子在分界线上相互吸引的力将大于相互排斥的力.宏观上表现为分界线两侧的表面层相互拉引,即产生了表面张力.

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章解析

第二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 均相反应 均相反应是指参予反应的各物质均处同一个相内进行化学反应。 在一个相中的反应物料是以分子尺度混合的,要求: ①必须是均相体系 (微观条件) ②强烈的混合手段 (宏观条件) ③反应速率远小于分子扩散速度 一、计量方程 反应物计量系数为负,生成物计量系数为正。 计量方程表示物质量之间关系,与实际反应历程无关; 计量系数只有一个公因子; 用一个计量方程表示物质量之间关系的体系称为单一反应,反之称为复合反应。 二、化学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容积内组分的物质的量(摩尔数)的变化称之为该组分的反应速率。 反应物: 生成物: 对于反应 三、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r 是反应物系的组成、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3 2223NH H N =+0 32223=--N H NH A A A dn r Vd d t C dt =- =-R R R dn r Vdt dC dt == A B S R A B S R αααα+=+S A B R A B S R r r r r αααα= = = A A A B r [k (T)][f( C ,C ,)] =

有两类;双曲函数型和幂函数型。 k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a(b)-反应级数。 (1)反应级数 (i) 反应级数与反应机理无直接的关系,也不等于各组份的计量系数; (ii) 反应级数表明反应速率对各组分浓度的敏感程度; (iii) 反应级数是由实验获得的经验值,只能在获得其值的实验条件范围内加以应用。 (2)反应速率常数k [k]: s -1·(mol/m 3)1-n E :是活化能,把反应分子“激发”到可进行反应的“活化状态”时所需的能量。 E 愈大,通常所需的反应温度亦愈高,反应速率对温度就愈敏感。 k 0 —指前因子,其单位与 反应速率常数相同; E— 化学反应的活化能,J/mol ; R — 气体常数,8.314J/(mol .K)。 a b A A B r kC C =222 0.512H Br HBr HBr Br k c c r c k c = + 0exp[]E k k RT =-01 ln ln E k k R T =-?ln k lnk 0 slop=-E/R 1/T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 第二章 作业答案

P317 8 计算氧气转炉钢熔池(受热炉衬为钢水量的10%)中,每氧化0.1%的[Si]使钢水升温的效果。若氧化后SiO 2与CaO 成渣生成2CaO ?SiO 2(渣量为钢水量的15%),需要加入多少石灰(石灰中有效灰占80%),才能保持碱度不变(0.81kg ),即2(CaO) 3(SiO ) w R w = =;增加的石灰吸热 多少?(答案:1092.2kJ)欲保持炉温不变,还须加入矿石多少kg? 已知:2229822;97.07kJ/mol r SiO CaO CaO SiO H +=??=- 钢的比定压热容p,0.84kJ /(K kg)st C =g ;炉渣和炉衬的比定压热容 p,, 1.23kJ /(K kg) sl fr C =g ;矿石的固态平均比热容p,ore 1.046kJ /(K kg)C =g ;矿石熔化潜热 fus ore 209.20/H kJ kg ?=; 2r [Si]2[O](SiO ) ; H -600kJ/mol +=?≈ 221r [Si]O (SiO ) ;H = 28314kJ/kgSi , H 792.792kJ/mol +=?-?≈- 解: 221 [Si]O (SiO ) ;H = 28314kJ/kgSi +=?- 硅氧化所产生的化学热不仅使钢水升温,而且也使炉渣、炉衬同时升温。忽略其他的热损失。设有钢水质量m st ,根据 p,p,p,()st st sl sl fr fr Q c m c m c m t =++? 11p,p,p,p,p,p,11 p,p,p,p,p,p,0.1%0.1%0.1% 10%15%(10%15%) 0.1%28314 = 0.84 1.2310%st st st sl sl fr fr st st sl sl fr fr st st st st sl st fr st st st sl fr m H Q t c m c m c m c m c m c m m H m H c m c m c m m c c c ????== ++++??????= = ?+??+???+?+??+?+- 1.2315% = 24.67 K ?-,升温 硅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钢水升温约24.67K 。 方案一: 过剩碱度:氧化后SiO 2与CaO 成渣生成2CaO ?SiO 2,即渣中的(CaO )减少,碱度减小,减少的量是与氧化后SiO 2结合CaO 的量。所以需要增加石灰,使得碱度不变。 工程碱度:氧化后的SiO 2使得(SiO 2)增多,(CaO )不变,碱度减小,所以需要增加石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