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发展史

医学影像学发展史

医学影像学发展史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使用各种成像技术,以非侵入性或微创性的方式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图像。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发展,并探讨其对医学诊断和治疗的贡献。

一、早期成像技术早在公元前500年,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成像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希腊神庙中的铅板描绘了人体器官的形状,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

公元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这是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并在胶片上产生阴影,揭示内部结构,使医生能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二、放射学的兴起20世纪初,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起来。

放射学从此成为医学影像学的主要技术领域。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一些重要的成像技术被发明出来。

1931年,美国放射学家约翰·霍普金斯·斯诺和英国放射科医生约翰·麦克唐纳尔德实现了放射线的旋转成像,这是最早的CT成像技术的雏形。

然而,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不发达,这项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42年,英国物理学家兰德尔·莫斯利发明了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探测器获取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情况,可以诊断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

三、数字医学影像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医学影像学迎来了新的变革。

传统的胶片成像技术被数字影像技术所取代,医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查看和处理图像,大大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戴维·夏克利和美国电气工程师莱斯特·费尔茨发明了CT扫描仪,正式开启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时代。

CT扫描仪使用旋转X射线和计算机算法来生成体素图像,可以显示人体内部的横截面结构。

198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

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组织图像,对诊断脑部疾病和肿瘤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学影像学概况

医学影像学概况

医学影像学概况引言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使用各种影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波、核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的概况,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发展现状。

一、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95年,当时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

这一发现开创了医学影像学的先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超声波成像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广泛使用。

此后,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陆续问世,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工具。

二、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医学影像学可以分为两大类:结构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

结构影像学主要用于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形态,如骨骼、内脏器官和血管等。

结构影像学包括X射线摄影、CT、MRI等技术。

功能影像学则关注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如脑部活动、血流灌注和代谢等。

功能影像学包括正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

三、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通过影像学的手段,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结构和异常情况,从而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其次,医学影像学也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效果。

医生可以通过影像学技术来观察病灶的生长、减小或消失,判断病情的进展和疗效。

此外,医学影像学还可以用于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四、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也在不断进步。

一方面,影像技术的分辨率和清晰度不断提高,使得医生可以获得更加精准、详细的影像信息。

另一方面,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数字化医学影像使得医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医学影像学的认识3篇

对医学影像学的认识3篇

对医学影像学的认识第一篇: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历史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各种影像技术的学科。

这些影像技术包括X射线、CT、MRI、超声、核医学等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

影像学在人类医疗史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早在16世纪,医生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光学设备来检查病人的眼睛。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X射线来诊断骨折和肺病等疾病。

20世纪初,随着放射性物质和放射病的发现,核医学开始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发明了第一台CT扫描仪,这也标志着医学影像学的新时代的开始。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帮助医生们更早地发现疾病,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更精确地给病人进行治疗。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传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学现在还可以被应用于癌症筛查、遗传咨询和精密医学等领域。

总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不断为医学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第二篇: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医学影像学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1. 临床诊断这是医学影像学最为广泛应用的领域。

医生们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技术来检查病人的内部情况,如骨骼、肌肉、脏器等。

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有X射线、CT、MRI、超声等。

2. 癌症筛查医学影像学可以帮助发现很小的肿瘤。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肿瘤的筛查越来越精确。

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癌症筛查的标准方法之一。

3. 治疗医学影像学可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提供有用的信息。

例如,在介入手术中,医生需要使用X射线来指导手术。

在化疗过程中,医生也需要使用影像学来检查癌症的治疗效果。

4. 遗传咨询妊娠早期使用超声来检查胎儿可以发现一些遗传疾病的迹象。

这可以帮助医生为宝宝提前做好治疗准备或者实现早期干预。

5. 精密医学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可以将医学影像与电子健康记录(EHR)等医疗信息系统集成。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学影像技术是以数字图像为基础,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技术来直观呈现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一种医学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不仅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生物医学工程、药物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和深远意义。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历史与现状、医学影像技术的技术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前景展望。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历史与现状医学影像技术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威廉·康拉德·伦琴利发现了X射线,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早期的医学影像技术仅仅是通过放射线照射人体,通过肉眼观察影像区分不同的器官和组织,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照射对人体有害,而且对病变的定位和诊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20世纪70年代,数码成像技术的引入使医学影像技术迎来了转折点,医学影像技术从模拟成像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影像的分辨率和诊断精度。

数字化的影像处理技术,如模拟数字转换(A/D转换)、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等,有效提高了医学影像技术的质量和效率。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精度成像和精准诊断的阶段,无论是CT、MRI、超声、PET/CT等各种技术都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已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技术发展随着计算机和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下面将一一介绍几个主要领域中的技术发展:1.计算机断层摄影(CT)计算机断层摄影是一种以X射线为原理,利用计算机对人体进行扫描,再通过算法处理后还原成影像的技术。

近年来,三维重建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呈现的图像刻画和还原效果以及真实感的呈现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效果。

医学影像的分辨率与图像的质量的提升同样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发展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发展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发展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功能及疾病变化等方面的医学科学,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观察和诊断疾病。

医学影像学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医学影像学的历史与发展展开论述。

一、医学影像学的起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关医学的科研工作受制于肉眼观察和解剖分析,专业医生们只能通过人体解剖来研究和诊断疾病。

医学影像学起源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的发现——X射线。

他发现在由真空管产生的高压电流下,光线可以通过人体组织并将阴影投射在墨水涂在纸上,同时,发现了一个在X射线棱镜中的绿色辐射。

这种莫名的辐射吸引了他的注意,并将其命名为X射线。

这项发现不仅对物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1. X线诊断X线成像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方法之一。

由于X射线穿透力很强,可以穿透人体的组织,根据X线经过的不同程度进行成像。

早期X线成像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使射线对人体组织的损伤降到最小,以及如何提高扫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在技术成熟之后,X线成像在临床诊断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CT诊断20世纪70年代,CT技术被发明。

CT技术克服了X线成像对组织的限制,可以深入到组织深处,产生更全面的成像。

CT的发明对医学影像学的进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性,而且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病灶的位置和展示病变,具有重要的臨床意义。

3. MRI诊断1983年,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被发明,这是一种不同于X线成像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MRI通过引导人体内的氢原子产生信号,然后使用计算机和RF(Radio Frequency)脉冲产生图像。

MRI具有分辨率高、无创、多种成像方案、对人体无害等优点,成为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发展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发展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发展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使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波、核磁共振等,可以对人体进行无创或微创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它对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1. 历史起源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首次将它应用于医学领域。

医生们发现,X射线能够透过人体组织,形成影像,从而帮助他们观察和诊断疾病。

2. 成像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影像学逐渐发展起来。

除了传统的X射线成像技术,超声波、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等新的成像技术也相继被引入医学领域。

这些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更准确、更清晰的影像,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3. 对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成像技术,医生能够观察和评估人体内部的器官、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

例如,在肿瘤的诊断中,医学影像学可以提供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性质等信息,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医学影像学在手术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导航技术和立体成像,医生可以进行精细的手术规划和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风险。

同时,医学影像学还广泛应用于康复和监测等领域,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

4. 当前的挑战和发展方向虽然医学影像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成像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不断提高,以确保患者的利益和安全。

其次,医学影像学的成本仍然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和医疗机构的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致力于研发更先进的成像技术,如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成像技术,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以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像技术的成本,以使其更加普及和可及。

医学影像学发展史

医学影像学发展史

1895年,Wilhelm Roentgen意外发现了X射线,并开始将其应用于医学诊断。
2
放射学的兴起
20世纪初,放射学成为一门专业,并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3
早期的影像记录方法
在早期,医生使用胶片和摄影技术来记录和观察X射线图像。
X射线和CT扫描的发展
影像分辨率的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X射线的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改进,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诊断问题。
医学影像学发展史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它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成为 现代医学诊断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医学影像学是通过使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波,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 结构和功能的医学专业。
早期的医学影像技术
1
Roentgen发现X射线
医学影像学的现代技术
多模态成像技术
现代医学影像学融合了多种 成像技术,如PET-CT、 SPECT-CT,以提供更全面和 准确的诊断结果。
计算机辅助诊断
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 统利用算法和机器学习来辅 助医生进行影像解读和判断,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远程医学影像学
通过互联网和远程技术,医 生可以远程查看和诊断患者 的医学影像,为全球医疗合 作提供了便利。
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趋势和发展
1
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可帮助自动分析和识别异常图像, 加快诊断速度。
2
高分辨率成像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医学影像学将实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更准确地观察和 分析人体内部结构。
3
个性化医疗
将医学影像技术与个性化医疗相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 疗方案。

影像学的历史与发展

影像学的历史与发展

影像学的历史与发展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使用各种成像技术,可以获得人体内部的影像信息,从而帮助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诊断和治疗。

影像学的历史相当悠久,从最初的简单观察到如今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它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远古时代,人们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观察手法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例如通过切开尸体进行解剖以观察器官和组织结构。

这是人类最早的影像学实践,尽管非常原始,但为后来的影像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学得以迅速发展。

19世纪初,X射线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影像学的发展。

1896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医学影像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X射线成像技术通过将X射线穿透人体,利用射线的吸收程度来显示不同组织和器官的阴影图像。

X 射线成像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医生对肺部疾病、骨骼损伤等诊断的准确性。

20世纪上半叶,更多的成像技术被引入到医学影像学中。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和超声波成像技术相继应用于医学诊断。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放射衰变发出的γ射线来获得影像信息。

这一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尤其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超声波成像技术则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原理来产生影像。

它非常安全并且没有辐射,因此在孕妇和婴儿的检查中非常受欢迎。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成像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相继问世。

CT成像技术通过将X射线成像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可以获得人体横断面的详细图像。

这一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影像学的诊断水平,为医学影像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更好显示。

MRI成像技术则通过利用被磁场激励的原子核的自旋特性,产生强大的信号差异,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组织的高清影像。

MRI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强大显示能力,因此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医学影像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绍钧,男,68岁,教授,硕士 研究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华 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放射化学专 业,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核技 术的医学应用研究35年,致力 于实验核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实验核医学和放 射卫生学方面有较深造诣。主要从事肿瘤放射免疫 显像及治疗的基础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绩。统计 期刊源杂志发表论著7篇,主编教材5部,参编专著 或教材3部,获军队成果、重庆巿科技进步奖和学 校教学成果奖各一项。现受聘任重庆巿TDP研究会 常务理事、重庆巿计划生育科研所学术顾问、《实 验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 目前主要从事教学、 科技服务(放射性测量、核医学实验项目)工作。
主要临床优势: 1.腹部和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居国内先进水平; 2.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居西南地区先进水 平(每年完成的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的病 例数和种类为西南地区第一); 3.术中超声的规模及诊断水平居军内领先水 平。
已开展下列新技术: 1.超声介入:(全身多器官、多部位彩超精 确引导自动活检枪组织活检;肝、肾、卵巢 囊肿及脓肿介入治疗;肝癌介入治疗等) 2.颈部及四肢大血管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 断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4.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5.关节及四肢软组织高频超声 6.术中超声和腹腔镜超声 7.超声造影成像 8.超声实时三维成像
神经外科显微导航设备 爱国华侨陈世贤捐赠的显微导 航设备(SMN)是全国第一台 镜下导航设备,是指导颅脑手 术的尖端设备。其组成包括立 式自动调焦显微镜、自动跟踪导航系统、红外线发 射器、红外线信号连续检测接收器及计算机工作站。 此套设备可应用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脑脓肿、 脑室分流管放置等手术、特别使用于颅内深部小肿 物及危险区域手术的定位。其定位准确、小切口、 小骨瓣手术入路、出血少、减少并发症、术后恢复 快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院神经外科专家已 应用于多例脑深部、重要功能区病灶的切除,效果 显著。
肝胆胰影像诊断居全国领先水平;有介入治疗中心, 能够进行心脏大血管的各种造影及介入治疗手术, 达到国内及军内先进水平。有全国放射学会委员, 全军放射学会常务委员及技术学组委员,重庆市医 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和介入放射学组 主任委员,八个专业杂志的编委。 曾获先进教研室 称号3次,教学成果2项,全军、校优秀教员4人。 培养研究生25人,培训放射医师千余人。分别举办 过全国、全军、省、市、西南区学术会和学习班。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校管课题3项,院 管课题1项,获军队科技成果二、三、四等奖5项, 校医疗成果一、二、三等奖 5 项,出版专著5本, 发表论文200余篇。
超声科
超声诊断科组建于1983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已成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学科。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现有专业技 术人员27名,其中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教 授1名,副教授3名。科室现有进口彩色多普勒 超声仪10台,B型超声仪6台,规模居重庆市首 位, 全面开展了心脏、腹部、妇产、浅表器官及 软组织、周围血管、腔内超声及超声介入工作。 每年完成超声检查8万余人次,居重庆市第一位, 诊断符合率大于95%。
李锐,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医疗 系,医学博士学位。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 任西南医院超声科主任、超声诊 断教研室主任 ,中国超声医学工 程学会委员、全军超声医学专业 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超 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超声医学》 杂志社常务编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类风湿性关节 炎关节滑膜及血管增殖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省部级 科研课题2项,主编出版专著《人体正常超声解剖 图解》,填补国内空白。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 著多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军队科技 进步二等奖2项。获军队“育材奖”银奖1次。获全 国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三等奖1项,获总后院校优 秀电教教材一等奖1项。
超声波科
中山一院超声波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医学超声诊疗设施之一, 下设三个主要部门:普通超声室(含腹部、体表器官和介入 性超声)、超声心动图室以及妇产超声室。科室现有医技人 员2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占50% ,高级技术 职称占1/3。现任主任为著名的腹部超声和肝胆外科专家、 博士生导师吕明德教授。 该科拥有多台技术性能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日诊疗量达 500人次。疾病诊断范围涵盖全身:心脏、大血管和周围血 管;甲状腺、乳腺和体表器官软组织;肝胆脾胰、胃肠、泌 尿系统、腹膜后以及和盆腔脏器;妇科和产科。诊断手段除 常规的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外,还开展了三维超声、 超声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直肠超声、经阴道超声以 及超声内镜等多种先进技术。 该科在下列领域有较高的诊断技术和深入研究:①先天性心 脏病和心脏瓣膜性疾病的诊断。②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③ 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④产前胎儿畸形的三维超声诊断。
3T MRI 国内首台采用Tim技术的西门子3T 磁共振系统。这套以超快速度、极 高图像分辨率、灵活扫描和强大功 率著称的磁共振系统将3T的高场强 和Tim技术的优点集于一身,可适用 于全身各部位、器官、组织的检查,能得到精细的 解剖结构图像,充分显示病变,可不用任何造影剂。 Tim技术的采用极大地简化了3T系统在各种类型 MRI扫描中的应用,无论扫描用于腹部、心脏、骨 骼,还是脊柱。Tim技术还将原来的图像分辨率提 高了四倍,并拓展了扫描范围。小至0.2微米的结构 都可以被清晰地辨别出来,即使是外行人都能够辨 别出头部扫描图像中细小的内耳半规管结构。更为 重要的是,医生们能够在骨组织出现疏松前就能诊 断出关节炎。全身扫描只需六分钟,这意味着,患 者不仅可以享受更有效的诊断治疗,还可以受益于 更短的检查时间。
核医学科
该科建于1958年,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 硕士导师3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5人,初级职称人 员2人,在读研究生5人。科室拥有先进的SPECT核 素影像系统,常规开展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核素影像 检查,尤其在冠心病早期诊断、肿瘤骨转移监测、 脑血流及肾功能检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科室自50年代末开展甲亢放射性碘-131治疗以 来,目前治疗病例已超过3万,为国内治疗人次最 多的单位之一。 该法主要通过消除肿大的甲状腺而 达治愈目的,故誉称为“不开刀的手术治疗”。几 十年临床经验证明:碘-131治疗甲亢具有安全、简 便、快速、复发率低(<10%)的特点,其一次服 药治愈率达70~80%,有效率达100%。本法无肝 损害及白细胞下降的副作用,也无白血病、恶性肿 瘤及不孕发生率增高的报道!因而是甲亢治疗的首 选方法之一。
核医学科
第三军医大学核医学中心于2001年7月由第 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核医学科与第三军 医大学核医学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隶属于 西南医院。现与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一、二、 三院放射科、超声科及附属二、三院核医学 科一起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博士学位授 权点。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其中高 级职称3人,博士2人、硕士2人、本科4人、 大专6人
Toshiba-aqullion64层螺旋CT机 机 64层螺旋CT实现了速度和精度的 完美结合,在提高时间效率、空 间分辨率、减低辐射剂量等方面 实现了飞跃;它可进行心脏、脑、 颈、胸、腹、四肢等处脏器形态及血管的扫描。各 向同性的容积数据不仅能做任意体位的投影并可以 根据解剖和病理重建出恰当的平面,形成高质量三 维图像,从任意角度旋转以观察解剖结构。尤其对 于心脏疾患、血管,特别是微小血管(冠状动脉)、 头颈部、骨结构的分析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很大的 帮助。它改变了传统的阅片方式,使医生不再完全 依赖轴位图像。该机还适用于危重或欠合作病人, 并可应用于肺部的健康体检(低放射剂量)。
中心配备有SPECT(GE MillenniumTM MPR)、MN-6100甲状腺功能测定仪、FT638G肾功能测定仪、活度计(2台)、单头 (多头)自动γ免疫计数仪(5台)、数字型 表面污染监测仪(进口)、低温(高速)离 心机(4台)、-80℃超低温冰箱(SANYO, 2台)、LS6500全自动液体闪烁计数仪 (BECKMAN)、Cary50紫外分光光度计 (VARIAN)、数码照相显微镜(Olympus)、 冷冻干燥机(进口)、15-AC型二氧化碳培 养箱(进口)、AW320型电子天平(进口)、 ZT-II型多头细胞收集仪等临床、实验教学 与科研用仪器设备。
盛京医院、 盛京医院、西南 医院和中山一院 影像科室简介
--朱文江(060827) --朱文江(060827) 朱文江
一、盛京医院
二、西南医院
放射科
放射科是三医大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博 导1人,硕导1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 20人,医生80%有博、硕士学位;技师中有2 位硕士和在读博士1人。 放射科具有全国一流的影象设备 ,价值 4000多万元,占据影像大楼三层,拥有磁共 振(MR)机、螺旋和滑环CT机、数字减影 (DSA)机及激光照相机等。
巫北海,1962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 华西医科中心)医疗系,西南医院放射科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游箭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西南医院影像诊断教研室副主任,放射科副主任。 王健 198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博士 学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 重庆肿瘤介入诊疗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三、中山一院
放射科
中山一院放射科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谢志光教授创办于上世 纪40年代,199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和博士后流 动站,同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著名的放射学专家肖官 惠教授(曾任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方昆豪 教授(原广东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许达生教授(原中华 放射学会常委、广东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都长期在此工作, 现任学科带头人为广东省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孟悛非教授。 科室现有职工84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博士导师2人,硕 士导师7人,有2人担任《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多位教授 兼任中华放射学会骨关节学组、腹部学组副组长、儿科学组 组长或委员和国际著名学术团体会员,主编和出版《影像诊 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科室拥有堪称全国一流的影像中心大楼和完备的PACS系统, 影像设备包括螺旋CT、1.5T磁共振、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机、数字胃肠机和CR、DR,并已安装了当今世界上最顶 尖的影像学设备64排螺旋CT和3.0T磁共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