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大都城
(图3-28)。
元大都在规划时有意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的 原则,如方形的平面、棋盘格的道路系统、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布局。但在实际建设中,主持者又根据地形 和实际需要,采用了街巷制和沿街设市。 而整个规划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 系进行漕运,使南方物资能通过水路进入城内,维持了 大都的经济命脉。
一、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1、夏代 夏代的国力相对较弱,筑城技术也较原始。目前发现的有可能是夏 代都城的山西夏县古城,仅140米见方。 2、商代 商代的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城市内建有众多宫殿和宗庙建筑,其规 模远大于夏代。商人常迁都,城市建设较为频繁。目前发现的商代城市 中主要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和河南安阳殷墟等。 郑州商城据考证可能就是商代中期的都城(图3-1、3-2)。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是商代后期的都城(图3-3)。它夹洹水两岸分 布,面积达24平方公里。洹水南岸为宫殿区和宗庙区,周围分布有作坊 区和居民区,洹水北岸为王族墓葬地。
总之,隋唐将方格网布局、封闭里坊类型的城市发展到了一 个巅峰。
大兴城
大兴城的设计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规划经验,宫 殿、官署、居民区分布有序,互不干扰,街道呈方格 网状,平直宽阔。既注重几何构图原则,又充分结合 地形,使城市不乏自然情趣。 唐代继之以都,复名长安,并在此基础上加建、 增修了大明宫、兴庆宫和外郭城墙等工程。空前强盛 的国力和频繁密切的对外文化经济交流,使唐代长安 城充满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庶、最壮观辉 煌、最令人向往的大都会(图3-21、22)。
汴梁城 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汴梁城的建设是一个划时代的 转折点。全城有皇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墙。内城位于外郭城的中 部,皇城位于内城中偏西北。三重城墙重重相套,各有护城河,这种 布局此后一直为各代都城所沿袭。 汴梁人口密集,高峰时超过100万。城内没有封闭的里坊,大街 小巷遍布店铺、豪华的酒店和勾栏,商业活动极为发达。汴河、蔡河 等水系蜿蜒穿城而过,各类商船皆可顺流入城。官府不再施行宵禁, 人们可以通宵娱乐,这一切都使汴梁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世俗情 趣的繁华大都市(图3-26) 。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中国城市建设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 城市建设
(1)燕下都:今河北易县,是现存战 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城市位于两河所所夹的河滩地带, 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 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 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 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包括内城(大城)和宫城(王 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 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 似方形。有几处建筑群形成了一条 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 遗址。
赵都邯郸城遗址示意图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3)齐临淄
建于公元前4世纪,城址在今山东临 淄城北。城市人口在30万人以上。是春 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4)郑韩故城
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市
分为主城和外廓城,中部有一道
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
分。
宫殿区(小城)
居住建筑遗址
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
而成,高度一般为10米。主城近
似正方形。主要是宫殿区和贵族 居住区,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
主城
居住区位于宫殿区的北边。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 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 居住区。外城中央有一仓城,为 存储物资的大型仓库。
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 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三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小结)
1.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 城市统治着农村。 2.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 所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相重;鲁国都城,内外两重;燕下都,赵邯 郸,郑韩故城,其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 市民居住。 3. 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4. 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5.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 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 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春秋战国时的五大城市:如今怎样

春秋战国时的五大城市:如今怎样?在春秋战国历史上,虽然最后是西北地区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不过,当时的经济、政治重心还是在北方中原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这一块。
当然,众所周知,人口的集中,通常会促进的城市的繁荣。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几大城市,同样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至于彼时的秦国都城咸阳,则在秦始皇完成统一,且征调天下十万大户到咸阳后,才真正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
临淄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姜太公作为开国功臣,被分封在齐地。
对于姜氏建立的齐国,都城设定在营丘地区。
为了抵御周边莱国等国家的入侵,齐献公在位后对都城营丘进行了扩建和加固。
因为新的都城临近淄水,所以齐献公将其更名为临淄。
在齐桓公即位后,管仲的变革促进了齐国工商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古代临淄地区的基础上,该地区设置了淄博市,下辖临淄区。
邯郸在中国古代历史,3000年不改名的城市屈指可数,而邯郸就是其中的一位。
对于邯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统治末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成为该这两个历史阶段的分割标志。
自晋国一分为三后,邯郸正式成为赵国的都城。
伴随着赵国的强大,邯郸成为北方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中心。
目前,邯郸市成为河北省的省辖市。
大梁在战国初期,魏国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一度压得秦国踹不过来气。
但是,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魏国则遭到周边国家的围攻。
在魏国逐渐衰落,特别是河西之地被秦国夺取后。
魏惠王将都城从山西安邑迁至仪邑,改称大梁。
由此,自战国时代结束,大梁一直是魏国的都城。
北宋时期,大梁改名汴梁,成为北宋的都城。
目前,古代大梁地区主要归入到开封市中。
寿春在战国时期,楚国可谓是变更都城最多的国家。
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楚国总共有四个都城。
其中,寿春是最后一个。
约公元前241 年,楚国第四十五世国王考烈王将都城迁往寿春,一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国第四十八世国王负刍,楚国被秦国灭亡为止,寿春为楚国做了将近二十年的都城。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推动了以农业文明为鲜明特性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外加之商鞅、吴起等改革的影响,奴隶社会迅速瓦解,以仕大夫等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制度迅速发育。
生产力高速发展,商品交换高度繁荣,同时也催生了货币的广泛使用。
更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为了抵御外寇,便于管理,集中居住的地方。
外围用木栅栏、土墙或石墙围起来,称之为“城”。
“市”,人们用于商品交换的地方,长期固定下来之后乃称之为“市”。
“城”,以政治、军事为中心的形态存在。
“市”,是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形态存在。
人们为了便于政治、军事的管理和商品交换,将“城”“市”设在一起,即城市的产生。
当时的城市不但规模大,而且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据《战国策·赵策》记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百家之邑相望也,”一万户人家的大城市与三百户人家的小城市相比,自然是大得多了。
城市建设的兴起,不单单是商品交换的繁荣。
人们在商品交换的过程当中,自然也活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其结果是,商品交换同时,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也在商品交换过程当中必然的产生了相互间的影响。
对当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人们还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就绝对没有春秋战果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城市化建设,两千多年以后的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还没有完成。
今天的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边远山区,人们还很大程度的,生活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面。
商品交流不畅,文化闭塞,致使国民素质提高缓慢,生产力发展滞后。
中国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果时期就已经给指明。
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之路。
那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城市和农村的区别,除了城市便于管理和商品、文化交流以外,城市还优化了各种资源的配置,强化了社会分工。
春秋战国城市的扩大与兴起

春秋战国城市的扩大与兴起1。
人口的增加春秋中期以前,各国人口较为稀少,《左传》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卫懿公九年,狄灭卫,卫遗民渡河者730人,加上共、滕两邑之民才5000人。
卫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一个重要国家,春秋时期也是个中等国家,在狄灭卫后,人口竟如此之少,可见当时各国的人口都不多。
春秋中期之前,各国人口稀少的另一个表现是不少国家有许多荒地没有开发,国与国之间也有许多没有开发的荒地,地居中原的宋、郑两国之间就有"隙地"。
由于人口少,所以春秋时一些国家极力增殖人口,如越王勾践为复兴越国,曾规定:"壮年人不能娶老妇,老年人不能娶年轻妻子。
女子17岁不出嫁,父母有罪;男子20岁不娶妻,父母有罪。
女子临产报告官府,官府让医生守护助产。
生男孩,公家供给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公家给两壶酒,一头小猪。
一胎生三个孩子,公家给乳母;一胎生两个孩子,公家供给粮食。
"《汉书·食货志》载,战国初期魏文侯时,魏相李悝曾创平籴法,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这也就是说李悝创平籴法的目的之一是想增殖人口,至少也不要因民"离散"而使人口减少。
《孟子·梁惠王上》载,梁(魏)惠王对孟子说,为治理好国家,他费尽了心力,"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减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这就是说魏惠王费尽心力地治国,目的之一就是想使人口增加。
战国人口比春秋大为增加。
《庄子·胠箧篇》说,齐国的情况是"邻邑相望"。
《孟子·公孙丑上》也说当时齐国土地广大,而且"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也就是齐国不仅土地广大,而且人口众多。
2。
城市的扩大春秋时期一般都城不大,人口不多,一般国家的都城周围不过900丈,卿大夫的都邑一般为国都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或九分之一。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城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城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他6国都在崤山的东部,又称为关东六国,故请LZ自己看吧:一、秦国(1)雍(今凤翔)→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时间:前419年迁都原因:1)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2)向东扩张(2)泾阳→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时间:前383年迁都原因:栎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可直接对付魏国(3)栎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时间:前350年迁都原因:咸阳城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有利于秦王居中指挥二、楚国(1)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陈(河南淮阳)时间:前278年迁都原因: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2)陈→巨阳(今安徽阜阳北)时间:前253年(3)巨阳→寿春(今安徽寿县)时间:前241年迁都原因:与迁都巨阳的原因均是受秦国威胁三、赵国(1)晋阳(今太原西南)→中牟时间:前423年迁都原因:内乱(2)中牟→邯郸时间:前386年迁都原因:1)内乱;2)邯郸的地理位置使赵国便于向华北平原发展四、魏国(1)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开封)时间:前361年迁都原因:1)受秦军威胁2)魏国国土呈东西广而南北窄的哑铃状,西部国土缺乏战略纵深,东部的大梁则便于向中原发展五、韩国(1)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时间:前416年迁都原因:打下东扩基础(2)宜阳→阳翟(今河南禹县)时间:韩景侯时期(公元前408~400年在位)迁都原因:与楚争颍汝之地、为并郑做准备(3)阳翟→郑(今河南新郑)时间:前375年迁都原因:灭亡郑国六、燕国(1)蓟(今北京西南)→武阳(今河北易县南)时间: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1~前279)迁都原因:为南防齐、赵兼并,西御强秦威胁,需在靠近齐、赵边境和西依太行山的西南边界修建军事、政治重镇注:1.泾阳与栎阳具有陪都与临时军事都城的性质,是秦国国君暂居之地,而宗庙重器则仍留雍都,于是我们见到传统观点认为前350年秦国是从雍迁至咸阳。
2.赵都中牟位置尚有争议。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齐临淄 ②布局特点 除了保存城壕、城垣外,临淄还发现有商业性的街道 以及较为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这在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 中较为罕见。据勘探得知,齐临淄大小城共设有三大排水 系统,四个排水道口。城内有排水明渠和桥,具有经济和 军事的双重价值。排水系统如此完备、精巧,这在中国甚 至世界早期城建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赵邯郸
②布局特点
外城发现了手工 作坊、炼铁、陶窑遗 址。故外城为当时的 手工业区、商业区以 及居住区。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赵邯郸 ③评价 赵邯郸城的城 市布局奠定了中国 封建社会初期,建 筑对称布局的基本 格局,对于研究封 建社会都城布局与 建筑艺术具有重要 的价值。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知识回顾
商朝的重要城市有哪些?其后期的都 城是哪个城市? 商城(郑州)、殷墟(安阳小屯)
周代的都城有哪些城市? 西周——丰京、镐京(陕西境内); 东周——洛邑(周王城)
周代的邑、城与廓、城与市的涵义?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城与廓:均指具有防御性的构筑物, 而“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统治阶级居住的为城,平民居住的 为邑。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曲阜县鲁城 ② 布局特点 鲁国故都曲阜近 似长方形,古书记载 故城四周有12座城门, 现已探明11座,城门 之间有交通干道相通。 其城址构成为内 外相重(城在廓内)。 内城位于西南角。内 城的中心有一片高地, 是宫殿区和太庙的所 在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郑韩故城 ① 布局特点 位于今河南新 郑县城附近,城区 中部一条南北向的 道路分为主城及外 廓城两部分,呈不 规则长方形。 主城内为宫殿 区及贵族居住区, 外廓城内主要是手 工业、商业、一般 市民居住区以及大 量冶铁遗址,此外 还有一座仓城,用 以仓储物资。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齐临淄 ③评价 齐临淄并未遵循西周时期《周礼》中“宫城居中”的 规划制度,而是将宫城独立开来,与郭城(廓)相重。这 是对于《周礼》中有关宫城布局制度的一大革新,这种因 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规划制度体现了以《管子》为代表的 “自然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曲阜县鲁城 ① 概况 曲阜鲁国故城 遗址位于山东省曲 阜市内及其外围地 区。1958年山东省 文物干部训练班对 遗址进行钻探和试 掘。1961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公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14年 入选国家考古遗址 公园。
赵邯郸——两城三河、两城并列;
齐临淄——两城一河、两城相重; 曲阜鲁故城——两河两城、两城内外相重 淹城——三河三城、三城嵌套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基本特点
3、功能: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 的经济中心。 4、建筑:
宫殿建筑多建于夯土台基上,台基遗址较为高大, 以凸显其王室的威严,此外高台奠基也有利于防卫。
知识回顾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知识回顾
井田制 “井田制”始于 商朝,成熟于周 代。是中国古代 社会的土地国有 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知识回顾
井田制
夫: “井田制” 的基本单位, 是指每一户农 夫所领的100 亩耕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基本特点
2、布局: 都城都有城与廓之分,城廓形状较为规整。有的城 市为城廓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城市为城廓并列,如燕 下都与赵邯郸;有的为城廓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曲阜。 “城”内多分布有宫殿、庙宇、社稷坛等遗址;“廓” 内多分布有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商业区等遗址。 燕下都——两城两河、两城并列;
北 城
西城
东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赵邯郸
②布局特点 宫殿、庙宇主要 分布于赵王城内,城 内有布局严整的龙台、 南北将台等夯土台, 且部分夯土高台位于 一条轴线上。地下有 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 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 初期的都城建筑基本 面貌。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管子》——自然观
内涵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注重实用 功能。主张从实际功能出发,不拘一格,不被封建制度的 宗法礼制所束缚。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4、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都城 燕国都城——燕下都; 赵国都城——赵邯郸; 齐国都城——齐临淄; 鲁国都城——曲阜; 郑国和韩国先后建都的地方——郑韩故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齐临淄 ① 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临 淄城北,是目前 所知春秋战国时 期规模最宏伟的 古城,人口在30 万以上。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齐临淄 ②布局特点 由大小两城 所组成,小城嵌 在大城西南角, 有“桓公台”为 主体的建筑群, 是齐国庙寝所在。 大城为贵族及平 民居住区,还有 手工业作坊及墓 葬遗址。
外城(廓) 内城(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燕下都 ②布局特点 主要遗迹分布于 内城,外城为防御性 的附城,遗存较少。 整个城区的东北部都 为宫殿区,分布有大 量夯土高台,宗庙也 分布于宫殿区;手工 作坊环布于宫殿区周 围,形成以宫殿为主 的政治活动中心。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3、中国古代传统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深刻的 文化内涵,从其漫长的发展历程来看,影响历代城市规划 的思想主要有: •《周礼》——礼制观 内涵为“以礼制国”,强调城市建设中应严格按照等级 礼制的观念,遵循主次尊卑的制度。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 等级制度与宗法典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楚都郢 ① 布局特点 在今河北荆州境内, 位于纪山之南,故又称 为“纪南城”。 纪南城址呈长方形, 东南角为直角,其余三 个角均为切角。城区中 部偏东南一带,分布有 大量夯土台基,可能是 宫殿区遗址。此外,城 内还发现有大量古井遗 址,约400多口。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淹城 ① 布局特点 位于江苏省 常州市南,有 三重城墙,分 为王城、内城、 外城。王城为 方形,其他两 城为不规则圆 形,三重城墙 外均有护城河, 且都只有一个 旱路城门,但 不开在一个方 向上。外城分 布有墓葬区。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淹城 ② 评价 是我国目前 春秋晚期城池遗 存中保存最为完 整的一座古城遗 址。从里向外, 它由王城、王城 河,内城、内城 河,外城、外城 河三城三河相套 组成。这种筑城 形制在中国的城 市建筑史上,可 谓举世无双、绝 无仅有。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2、城市规划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 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意义: 完全打破了周代城制严谨单一、等级分明的布局模式, 推崇城市规划“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的准则,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关于城市规划的革命性的著作。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燕下都 ③建筑特点 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 主体建筑物的台基,是 战国中期的城市宫庙建 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燕下都目前发现的夯 土高台有50多个。其中 武阳台为最大的夯土高 台,宽深110*140米,残 高11米,与老姆台位于 一条中轴线上。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基本特点
1、选址: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布局特点,多位于河流边, 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 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 水提供便利条件,如齐临淄。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知识回顾
周代的邑、城与廓、城与市的涵义?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商品交易的市场; 城市:即具有防御性又具有商品经 济的性质。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规划的重 要内容是什么?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 朝后市,市朝一夫。”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赵邯郸
① 地理位置 公元前386年,赵国 都城迁至邯郸,建都 159年。位于太行山东 麓,其宫城在今邯郸市 西南,汉代衰落。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二、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赵邯郸
外城
②布局特点
宫城由三个小城组 成,呈“品”字形,叫 做“赵王城”。其中品 字城可以划分为北城、 东城以及西城。 赵邯郸由赵王城与 外城两部分组成,赵王 城为“城”(宫城/内 城),外城为“廓”。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
掌握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城市规划 思想 识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都城的规划 布局特点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1、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与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 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与手工业均得以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 其中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 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此外,各国之间频繁的讨伐使得当 时的筑城技术、守城技术得以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 潮,城市的防御作用也更为突出。 该时期的城市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商业手 工业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