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动和剧烈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城市文化也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特点。
一、城市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许多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首先,各个国家修建了许多城墙,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这不仅保护了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城市的交通发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大量的马车和船只出现在城市的街道和河流上,这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为城市提供了稳定而充足的粮食供应。
这使得城市的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城市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独特而繁荣的城市文化。
一方面,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并且扶持艺术和学术的繁荣。
他们设立学校,招聘文人、学者,以及鼓励文人的创作。
这为城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得城市成为了文化的中心。
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融合。
城市成为了不同文化碰撞的场所,各种思想和艺术的交融在这些城市中发生。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和文化创作提供了土壤。
三、城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筑风格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城墙是城市建筑的核心,它们通常采用了石头和土壤构建,以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袭。
城市中的宫殿和寺庙也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通常富丽堂皇,雕刻精美,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统治者的权威。
此外,城市中的居民也开始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
他们建造了许多宽敞而精致的房屋,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
这些房屋往往由砖石和木材构建,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火性能。
总结: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将结合该时期的历史事件,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
一、地理环境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由诸多国家组成的时期,这些国家分散在华北、淮河流域、河南、江南等地。
这些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每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指黄河流域的地区,这个地区的气候干燥,土地多为盐碱地,适宜种植的作物有限。
因此,这个地区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如煤炭、铜、铁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区的战国国家有齐国、鲁国、赵国等。
2、淮河流域地区淮河流域地区包括安徽、山东、江苏等地。
这个地区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和渔业。
因此,这个地区的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这些作物适宜种植的作物有小麦、稻米、鱼类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区的战国国家有楚国、齐国、吴国等。
3、河南地区河南地区是指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地区,这个地区的气候温和湿润,土地非常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因此,这个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适宜种植的作物有谷类、棉花、烟草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区的战国国家有韩国、魏国、赵国等。
4、江南地区江南地区是指长江下游的地区,这个地区的气候温和湿润,土地非常肥沃,适宜发展农业和渔业。
因此,这个地区的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适宜种植的作物有稻米、蔬菜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区的战国国家有吴国、楚国、越国等。
二、经济发展随着地理环境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经济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1、农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是各个国家经济的主要产业。
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尽相同,有些使用了铁器,有些则仍然使用石器。
不过无论是哪种方式,农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基础。
在华北、河南等地区,由于土地的盐碱化,而不适宜种植一些作物,这些国家则会通过与其他国家贸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城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城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他6国都在崤山的东部,又称为关东六国,故请LZ自己看吧:一、秦国(1)雍(今凤翔)→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时间:前419年迁都原因:1)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2)向东扩张(2)泾阳→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时间:前383年迁都原因:栎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可直接对付魏国(3)栎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时间:前350年迁都原因:咸阳城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有利于秦王居中指挥二、楚国(1)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陈(河南淮阳)时间:前278年迁都原因: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2)陈→巨阳(今安徽阜阳北)时间:前253年(3)巨阳→寿春(今安徽寿县)时间:前241年迁都原因:与迁都巨阳的原因均是受秦国威胁三、赵国(1)晋阳(今太原西南)→中牟时间:前423年迁都原因:内乱(2)中牟→邯郸时间:前386年迁都原因:1)内乱;2)邯郸的地理位置使赵国便于向华北平原发展四、魏国(1)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开封)时间:前361年迁都原因:1)受秦军威胁2)魏国国土呈东西广而南北窄的哑铃状,西部国土缺乏战略纵深,东部的大梁则便于向中原发展五、韩国(1)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时间:前416年迁都原因:打下东扩基础(2)宜阳→阳翟(今河南禹县)时间:韩景侯时期(公元前408~400年在位)迁都原因:与楚争颍汝之地、为并郑做准备(3)阳翟→郑(今河南新郑)时间:前375年迁都原因:灭亡郑国六、燕国(1)蓟(今北京西南)→武阳(今河北易县南)时间: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1~前279)迁都原因:为南防齐、赵兼并,西御强秦威胁,需在靠近齐、赵边境和西依太行山的西南边界修建军事、政治重镇注:1.泾阳与栎阳具有陪都与临时军事都城的性质,是秦国国君暂居之地,而宗庙重器则仍留雍都,于是我们见到传统观点认为前350年秦国是从雍迁至咸阳。
2.赵都中牟位置尚有争议。
福州地方文化第三讲历史沿革

六朝时期
308年(永嘉二年)。中原发生五胡乱华事 变,北方游牧民族进攻西晋,引发了汉人向 中国南方的移民,部分汉人移民入闽,是为 “八姓入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汉人入闽移民潮,晋安郡成为入闽移民的重 要定居地。6世纪中叶南朝梁朝侯景之乱时 期,又形成了一波流向福州的汉人移民。
六朝时期
隋唐五代
中晚唐时期,随着中原持续的动荡,北方汉 人持续移民入闽。879年,南下的黄巢军队 攻占了福州城,在进行了屠杀之后又往广东 方向进发。此后福建观察使郑镒扩建福州子 城,以砖贴城,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 砖城。884年(中和四年),福建豪强陈岩 占领福州,成为福建观察使,开始着手恢复 福州一带的社会秩序。
第三讲:福州历史沿革
你了解络。
远古至汉代(--公元220年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 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 公元前3000年的闽侯的昙石山文化。到了 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的原始居民开始进 行锄耕农业,并种植了水稻。大约在公元前 1200年左右,即中原的商代,福州地区开 始进入青铜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多 分布在闽江下游,彼时当地的青铜冶炼技术 较为落后,而陶器仍占主要地位。
宋至元
974年,刺史钱昱在原福州子城的基础上进 行了扩展,增筑东南夹城,是为“外城”, 并建有敌楼。到了1069年,程师孟又就子 城旧址加以修复和扩展;同时疏浚护城壕, 并架桥12座。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 大兴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推广 编户植榕制度,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 名由此而来。
远古至汉代
此外在汉朝,福州还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 港口,与交趾七郡(现越南北部)之间有海 路互通,交趾进贡的货品经这条海路运至福 州港,再转运到江苏沛县以及山东登莱,最 后经陆路运至京都洛阳,这条海路一直维持 到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另辟陆路后逐 渐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9.25--2、夏商周和春秋战国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9.25--2、夏商周和春秋战国一、一、殷周时代的城市殷周时代的城市a)社会发展背景i.殷周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
奴隶社会中有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还有一些自由民,这种阶级分化与对立,都在各城的城址中有明显的反应。
ii.进入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至尚待,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称为主要生产工具,农业产量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增多,商业兴盛,已出现专门管理手工业奴隶的机构及专门的商人。
iii.周代的奴隶制更加健全。
为了加强统治,开始进行有一定规划的城市建设,在建城制度上有明显的反映,周代的营城制度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殷周时代的城市实例1.郑州商城1.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城市有功能分区,宫殿,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等。
2.安阳殷墟3.湖北湖北黄陂中商盘龙城黄陂中商盘龙城4.5. 2.3.4.城内有大量的手工作坊5.6.殷商殷商时代城市时代城市时代城市的特点的特点1.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3.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7.周代城市城市1.周原:周人早期活动的根据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北依岐山,南临渭河2.丰京、镐京:西周的都城(今西安)3.王城、成周:(今洛阳)4.已经有一定的规划二、周代的二、周代的营国制度营国制度1.《周礼《周礼··考工记》的背景i.《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ii.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建筑布局的文献记载,虽然未得到考古发掘完全证实,但从我国古代的一些城市建设实例来看,其影响颇为深渊,大多都城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中尤为明显。
第三讲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 国总面积的9.99%,2005年, 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而 GDP所占比重为52.83%。 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不 到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 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 了二分之一以上的GDP。
元宋时期的城市
北宋东京(开封) 宋平江府(苏州) 元大都(北京)
明清时期的城市
明清北京 景德镇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近代城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
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 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 大、广州
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推动期(1978-1990)
1978年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乡村工业式
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的成立, 城市层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来投资;
中国形成大城市圈和城镇密集带
奴隶社会: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 邑(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按 照奴隶制的等级制度规定其规模的大小。
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
封建社会:城市主要分为三类:
封建统治的都城 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 一些府县和小的手工业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
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 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 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 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 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 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大一统体系中的城市的有限变化;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国都现在在哪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国。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楚国:考古专家介绍,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的地域,楚国都城在今天湖北的荆州,但楚国疆域的最南端在哪里,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近几年来,湘乡、湘潭、衡阳、长沙、益阳等地陆续发现战国时期楚国墓葬。
由此可以证明,我国古代楚国最南端应到了湘潭和衡阳境内。
其实,作为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绝对不是湖北湖南的专利,因为综合楚国悠久的历史来看,楚国在全盛期,其地域覆盖过很多的省份,河南、陕西、重庆局部,湖北、湖南、安徽全部,浙江、江苏大部,当时都在楚国的统治之下。
燕国:现在的北京一带.
韩国:
韩自三家分晋后定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韩於公元前375年灭郑后,迁都至郑故都新郑,直至公元前230年韩被秦所灭为止。
赵:
赵自三家分晋后定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邯郸,一直至公元前228年秦灭赵为止。
魏:
魏自三家分晋后定都安邑(位於今山西西南部),但因安邑太接近秦国边境及难以控制魏国东部较富庶的地区,於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一直至公元前225年魏被秦灭为止。
秦:
商鞅变法前秦的国都为雍城(今陕西凤翔西南),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二十年)迁都咸阳,一直至秦灭六国仍以咸阳为都。
春秋战国,七国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春秋战国,七国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春秋战国,七国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国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燕: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
赵: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齐:都城临淄(山东淄博),疆域包括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一小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区。
魏:都城安邑,后迁大梁(河南开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
韩: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后迁至新郑(河南新郑),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
楚:都城郢(湖北荆州),后迁至寿春(安徽寿县),最大时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贵州部分、重庆、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东西南、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秦:都成雍,商鞅变法后迁至咸阳。
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
七国的位置:1.齐国:临淄山东淄博东北山东、河北的一部分。
2.楚国:鄢郢湖北荆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3.燕国:蓟北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4.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河南、山西一部分。
5.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6.赵国:邯郸河北邯郸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7.秦国:咸阳陕西咸阳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 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诸国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 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 功能与性质的巨大转变。这种变革可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运 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 筑城运动:两种形式 (1) 绝大部分城池是列国出于攻防的军事目的而修筑的。 (2) 春秋中期以后,卿大夫采邑逐渐突破等级城制的约束, 采邑逾制筑城。 春秋时期筑城运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旧的宗法等级城制的破 坏,那么战国时期筑城运动则使新的郡县城市体系得以确立。 一破一立,成为这一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性质的转变: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相对独立的 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最终为封建国家的都城及作为其附 属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城所取代。
(3)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打破了《周礼· 考工记》提倡的礼制 等级思想单一模式的束缚 ,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思想体系。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 乘马》 这里讲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4)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大匡》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 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管子·小匡》 (5)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 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管子·度地》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二、春秋战国的年代划分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概况 四、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都城 五、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 六、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春秋战国的由来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因宠信褒 姒,废长立幼,申侯联合北方犬戎攻入镐京,宗 周(镐京)被毁,周平王被迫迁都至成周(雒 邑)。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一般均称东周为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得名:孔子《春秋》 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6) 城郭之制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管子·度地》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 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 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四 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
各国都城
周都城——雒邑 秦国都城——雍(陕西风翔县)、栎阳(陕西临潼武屯乡关庄 和王宝屯一带) 晋国都城——绛城(山西洪洞县东南故绛城)、新绛(山西侯 马市) 赵国都城——邯郸 魏国都城——魏邑(山西芮城县北)、霍邑(山西霍县)、大 梁(河南开封西北) 韩国都城——新郑 郑国都城——新郑 齐国都城——临淄 宋国都城——商丘 鲁国都城——曲阜 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纪南城) 燕国都城——武阳(燕下都,河北易县南)
六、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理论的变革与新发展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中,《管子》(管仲、 齐桓公相)属古代子书的一部,以道家、法家为主,涉及兵、农、阴阳学说、儒 学,是博采众家学说的杂著。管仲学派学者以春秋时政治家管仲之名而辑录。形 成于战国、秦、汉之际。
《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
(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 ——《管子· 乘 马》 很重视城市与农村的配合关系,认为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 显然这种从经济观点立论的思想与旧宗法分封显然不同。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 水而沟防省。” ——《管子· 乘马》 这里讲选择城址应注意的地理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
• 燕下都城遗址示意图
燕下都城址平面 为一不规整长方形, 东西长8300米,南北 宽约 4000米,的城垣,从 而将故城分为东城 (内城)和西城(外 廓)两部分。东城平 面近似正方,中间偏 北处(武阳台北)有 一道东西横贯的"隔墙 ",把东城又分成南北 两部分。
城郭之构:城郭相连的两城制形式 “郭”是宗法等级城市制度的破坏形式。“郭”——“守民”, 首先 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 其次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及大量集中于城市,并且随之 而来的市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其产生 的一大动力。 从三代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为政治中心 的城和主要作为经济中心的郭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城市,这是与 郡县城的出现并列的、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 性的要素之一。 城市扩大了,产生了新的功能分区,用地构成发生了变化。 郭中的闾里、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燕下都 1.1地理位置 燕下都位于保定市易县城东南,介于北易水和 中易水之间。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 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 守。 1.2 历史概况 《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纣,封召公 于北燕”,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 国原都城在“蓟”,称“上都” ,在今北京一 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 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应付南方各国, 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
春秋的得名:孔子《春秋》 战国的得名: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二 春秋战国的年代划分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前476年~前221年
三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概况
• • • • • 政治演变 社会经济形态 科学技术 学术思想 文化与艺术
列国分立、 兼并战争频繁, 社会经济长足进 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