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住宅户型的演进
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中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与演变一、概述1. 我国古代城市的兴起我国古代城市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商朝的都城殷墟是我国古代城市的代表。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代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渐增加,城市的居住空间模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二、城市布局与居住空间2. 古代城市的布局古代城市的布局一般遵循着“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城市中心通常会建设宫殿、祭坛等重要建筑,城市的周围则会分布着民居和商铺等建筑。
在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和城市的商业空间、宗教空间等多种空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3. 从四合院到四合巷在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居住空间模式是四合院,它是由四面围合的建筑组成的一种庭院式住宅,而四合巷则是由四周环绕的小巷组成的传统居住空间。
这种模式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和变迁。
4. 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规划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规划在布局上注重私密性,注重居住空间的独立性和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往往围绕着宫廷地区或城市的中心地带展开,居住者在城市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三、居住空间的演变5. 城市规划的变革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规划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从古代的城市中轴线布局到现代的网格化规划,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多种尺度和多个层面的演变。
6. 城市的功能分区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多与城市的其他功能空间相结合,如宗教空间、商业空间等。
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分化,城市的居住空间也逐渐与其他功能分区相分离,并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划分。
7. 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态演变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多种变化,从最初的四合院到后来的多层建筑、高楼大厦,居住空间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风格的演变。
四、结语8. 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演变的因素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了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阐述我国城市住宅户型设计发展趋势

3 . 1 板、 塔结合 。 分别定性计算。在容积率 力大、中小 型比例 大的
项} j 中, 板 塔 结 合式 住 宅 可 以较 好 的 解 决 各 种 资 源 的 r 用 与分 配 问题 。 将 板 连 塔 分 割 为 儿 部 分 ,分 别 定 性 为 塔 或 板 。 然 后 分 别 参 照 我 国 建 筑 日照 设计 规 范 进 行 计 算 ,可 以 有 效地 缩 减 建 筑 问 距 。
1 . 1 户 型 结 构 火 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 这主要是因为城 市 的可 用 十 地 面 积 有 限 , 而 城 市 人 口是在 不 断 增 长 的 , 这 就 导 敛 了土 地 的 r 仃 串 无 法 满 足 人 们 的需 求 , 尤 其 是住 房 , 所 以 口 前的房 价 一 直 处 丁一 个 卜升 的趋 势 , 买房 也 成 为 了 种 投 资 的 方式 。这 种情 况 就 会 导 敛 人 们 的 购 房 困
科 学 理 论
阐述我国城市住宅户型设计发展趋势
工猛
( 黑河市龙达建筑工程有 限责 任公 司 黑龙江 黑河 1 6 4 3 0 0 ) 摘 要: 随着我 国城巾化 的不 断发展 , 我 城市 中的住宅建筑也增多 。 城 市人 口的增 加, 使得 人们对 住宅建筑 的设计提 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满足 人们 日益 发 展 的住 房 需 求 , 必须要提岛我国住宅设计的水平。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住宅设计的研究 , 分 析 了城 市住 宅 户 型 设 计 的 发 展 方 向 , 旨在 为城
3 、针 对 小 户型 住 宅 设 计 的 一 些 研 究
求。 所 以这也敛使仃屿居民难 以买到合适的房子, , J 型大 ‘ 蝗的房子放假又
我国城市住宅套型模式的发展历程

(3)方厅型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增加了二室、三室的套 型 ◆走廊扩大为,形成独立 的用餐空间,家庭起居活 动仍在卧室,做到“餐寝 分离” ◆卫生间主要为两件套 (便器、面盆),有些套 型增设浴位 ◆冰箱、洗衣机位置尚不 明确 ◆居住目标为“一户一套 房”
(4)起居型 )
20世纪90年代
◆起居室作为家庭团 聚、娱乐用餐等功能 的活动场所独立出来 ◆做到居寝分离 ◆独用厨房加大,设 备趋于完善 ◆卫生间安装三件套 (便器、浴盆、面盆)安居型 )
1998年以后
◆全面进入商品市场时 代 ◆套型结构大为改善 ◆餐、起、寝分离 ◆厨房设备完善 ◆设有服务阳台 ◆卫生间安装三件套 ◆三室以上套型多设置 双卫生间 ◆居住目标为“一人一 间房”
(1)合住型 )
20世纪50年代 ◆套型小 ◆多为一室或 带套间的两室 ◆卧室一般兼 起居和用餐功 能 ◆几户共用厨 房和厕所 ◆居住目标为 “一人一张床”
(2)居住型 )
◆每户一至二室 ◆多数为穿套式 房型 ◆各房间功能仍 以睡眠为主 ◆起居、用餐功 能尚未独立 ◆独用小厨房和 厕所
20世纪60~70年代
中国楼盘户型发展史

中国楼盘户型发展史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简单户型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的住宅建设起步较早,但户型设计相对简单。
一般以常见的单室、两室户型为主,功能分区不够明确。
2. 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房地产市场逐渐崛起,楼盘数量增多。
此时,开始出现一些复式和别墅式的户型,但整体户型设计仍相对传统。
3. 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初:这一时期,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开发商开始注重户型的多样性和人性化设计。
多层、小高层、高层住宅不断涌现,户型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复式、跃层、开放式等。
4. 2010年代至今:随着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户型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舒适性和人性化。
开放式厨房、主卧带卫生间、儿童房等设计成为时下流行的趋势。
同时,一些大型社区开始注重公共空间和社区配套设施,形成了复合型、多功能性的社区。
中国楼盘户型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多样、从传统到现代、从功
能性到人性化的演变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不断追求,未来楼盘户型设计将继续创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阐述我国城市住宅户型设计发展趋势

1 . 1 户型结构偏向大户 型 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 高, 城市人 口越来越 多, 因此需要更 多的住宅 建筑, 但 是因为城市发展规划, 使得整体上 的城市住 宅建筑 用地越 来越 少, 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住宅价格 自然会越来越高 , 因为大 户型的住宅对 建筑 开发商来说, 利益更高 , 所 以开放商将重 点都放在 大户型结构 的住宅 建筑 上, 而一些中小户型的住宅建 设却越来越少 , 大户 型与小户型住宅建 筑出 现了严重 的失衡 , 这种失衡现象, 是出现买房难 的一个重 要原因, 更 不利于
首先 , 以“ 节能省地 ’ ’ 为大 前提 , 着力探讨节约型居住 区的规划方法 。 如 增加 小高层楼栋 的比例、 以北 向退 台的楼 栋形式节省 日照间距, 设 计通风 良好 的一梯多户的单元 等等。 其次, 提倡住宅 的精细化设计, 追求户型结构 的合理配置、 功能空间的灵活 可变 , 厨卫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 以及利用压缩 套 间多余交通面积等手段在节地 的同时, 保证居住 空间的舒适性。 第三 , 推
城市经济 的发展带动 了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 , 传 统的城 市住宅设计 已 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 民发展的需求, 为了能够让城 市居民有 一个 良好的 居住条件, 对 设计人员提 出了更好的要求。 传统的住宅户型通常情况下, 都 是大户 型, 供几代人共 同居 民, 但是现代的城 市居 民无 论是生活 方式, 还是
生活习惯 都发生 了很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 也带动 了城市住宅户 型设计的改 变, 由原来 的大户型改变为 中小户型, 更合适人们居住。 1目前我国城市住 宅户型设计现状
近 些 年来 , 城市住宅无论是从建设上说, 还是从设计上说, 都 体 现 出 一 种多样化的特性 , 设计 不再拘 于传统的理念 , 使 得城市居民有 了更 多的选 择, 但是从住 宅户 型设计来说, 依然不能满 足大多数 城市居民的要求, 因此 出现买房难 的问题 , 其住宅户型设计主要存在 以下 问题:
我国住宅类型和户型的演变

住宅发展历程住宅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户型的变化,也并不是与居住需求这个点发生关系,还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国家的住宅政策、土地资源,或是其他的经济条件等等。
1. 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从50年代到60年代,大多数住宅都是低层的,多数属于砖混结构,住宅出现了白色的外框,这是地震后为了加固结构的梁圈。
70年代到80年代,大多是都是多层住宅,建筑大多数以5层、6层为主,当时6层以上需要加电梯,所以大部分住宅都是建在6层以下。
90年代到2000年开始建造中高层的住宅,主要以10几层为主。
2010年以后,主要以高层和超高层为主。
超高层住宅以南方居多。
2. 建筑的容积率越来越大由于土地条件的限制,建筑高度逐渐变高,容积率有所增加。
但我国住宅法规对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有强制性的要求和规定,以此来保证居住的基本条件。
我国对住宅的日照基本要求大部分地区要保证:大寒日满窗日照有两个小时以上。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日照间距,都是要求是前排房屋高度的1至1.7倍,一般越往南的地区日照间距就越小,而越往北越大。
这是因为各地所处的气候区,以及太阳高度角的不同所导致的。
3. 住宅配套越来越好以上海为例。
1950年,新建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般占住宅总面积的8%左右,平均每人0.4平米。
当时的公共设施的配置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合作社、小商店、小学和公共浴室等。
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
80年代初,公共设施的配套比例提高到了15%左右,平均每人2平米左右。
这个时候的居住区配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一些社区的服务中心,有的地方还有体育场,这个时期增加需要的配套设施。
90年代以后,随着相关的标准逐渐完善,对公建的类别以及配置的面积进行了细化。
例如2006年版的上海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定》中要求:平均每人的公共建筑面积为3.3平米。
当时的沿街商业、银行、餐饮、超市等都更加发达,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
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住宅的形式和建筑材料也不断更新和演变。
下面将从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来介绍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住宅在古代,我国的住宅主要以木材和土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进行建造。
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古代住宅大多采用低矮的建筑形式,以适应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条件。
在住宅的布局上,古代人注重庭院和园林的设计,将住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
二、近代住宅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住宅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建筑材料方面,逐渐采用了砖、瓦、石灰等新型材料,替代了传统的木材和土。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和技术手段,使住宅更加坚固和耐久。
在住宅设计上,开始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出现了公寓、洋房等新型住宅形式。
三、现代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住宅的设计和建设更加注重人性化、智能化和环保化。
在建筑材料方面,开始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如绿色建筑材料、低碳材料等。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手段,如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等。
在住宅设计上,更加注重居住者的需求和体验,出现了多种新型住宅形式,如SOHO公寓、LOFT公寓等。
四、当代住宅当代住宅是我国住宅发展的最新阶段,更加注重居住的品质和舒适度。
在建筑材料方面,开始采用更加高性能和环保的材料,如纳米材料、生态建筑材料等。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手段,如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
在住宅设计上,更加注重居住者的个性需求和体验,出现了多种新型住宅形式,如智能家居、绿色住宅等。
总之,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的木材和土到近代的砖瓦和钢筋混凝土,再到现代的环保材料和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未来的住宅将更加注重人性化、智能化和环保化,为居住者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空间。
住宅户型发展趋势及细节分析

建面约125㎡(三居)
家政归家动线(左)礼仪归家动线(右)
厨房的旁边设计次净储藏间,以增加生活的便利。如在疫情当下的情况下,外出购买的生活物资,取回的快递、外出的防护服可以放在次净储藏间做消毒处理,避免对生活区产生影响。
建面约135㎡(三居)
户内空间增加交互性,情感交流
建面约140㎡(三居)
电梯厅+入户玄关设计,居住品位感十足。
建面约190㎡(四居)
完整的玄关设计
玄关要实现的功能除了优化入户动线、保护隐私以外,增加收纳空间也是极为重要
兼具美观度与实用性:自动感应灯、超大收纳空间,上方的储物柜还可放置消毒用品,进门第一时间实现完整的换鞋脱衣消毒动作,有效避免室外病菌对室内空间的污染。
“X空间”
为儿童设计了居住和玩耍的独立空间,同时该区域在视角上有超强的通透性,可以更放心的随时观察孩子。
建面约144㎡(四居)
不以电视为核心的客厅,厨房开放式设计、飘窗改成软塌,这些设计可以增加一家人在客餐厅的交流,给小家一个互动交流的核心区域。
建面约117㎡(三居)
为考虑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空间,在客厅处设立亲子互动区。
建面约140㎡(四居)
双玄关入户+十字洄游动线
多条洄游动线将各个功能空间串联在一起,多个出口可以帮业主找到最短路径,更让家变得有趣
分配大面积给到玄关使用,打造出双玄关。入户迎面是一堵墙,左拐进入客厅、南向次卧,为礼仪玄关;右拐进入独立家政间,再进入厨房、绕回餐厅,为家政玄关。入户的十字洄游动线。访客可走左侧直接进入客厅,主人购物回家则右拐进入家政间、厨房,放下买回的东西,再转回餐厅。
建面约240㎡(四居)
三套房设计,同时,为了照顾家里的子女,主卧与子女房留有连通的条件;独立的老人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住宅科技
!" #$% &’ $(%) &()
!""! 年第 # 期
规划・设计
为高层住宅、 多层住宅、 低层住宅, 别墅、 联排别墅等
!
今天: 探索新形势下的人居环境 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步入快速健 !"#$ 年以后,
等。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楼市中出现的增加每户户 外阳台和绿化面积的退台住宅、在不减少容积率的 同时增加建筑面积的 “楼中楼” —复式住宅、 增强室 内空间变化的错层住宅、设计有内天井的大进深住 宅、适应地形变化的弧形住宅等均是新型的住宅户 型。 (’) 住宅的居住性增强*-,。从住宅内部使用功能 来看, 追求住宅空间的布局和功能的安排, 做到 “动 静分离、 居寝分离、 干湿分离、 洗卫分离” 。 (+ ) 舒适性成为时尚。 住宅设计开始全面考虑人 的需求和生活的舒适性, 如住房中的双厅、 双卫, 独 立的影音室、 工作室、 娱乐室, 客餐厅的观景阳台, 卧 室的落地窗, 复式住宅中的中庭空间、 宽敞的休息门 厅等。 (-) 家政空间的划分。住宅中考虑空调机、 微波 炉、 电冰箱、 洗碗机、 消毒柜、 洗衣机的合理摆放。住 宅中减少衣柜、 增加洗衣间、 衣帽间、 储藏间。 卫生间 洗、卫分离,淋浴房、桑拿房、冲浪浴缸也进入家 庭。 (/) 社会变革促进新住宅户型的出现。 社会经济 的发展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 家庭、 社会之间的关 系,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也在逐步地发生变 化, 新的住宅户型已经相应出现。如 “0121 住宅” , 是为了适应自由职业者的生活需要, 集居住、 办公功 能于一体的住宅新型式; 又如 “!3! 住宅” , 是为了适 应独生子女照顾年迈的父母而设计的一大套带一小 套的新户型; 再如可变户型住宅, 是为了适应家庭人 口变化而产生的新户型。
& ,!-
到改革开放以后,在我们今天城市的老工矿企业以 及老的城市街坊, 此类住宅仍有大量存在。 归纳起来,这个时期的城市住宅大体有几方面 特点: (! )住宅户型单一。当时住宅主要分为“单身 楼” 、 “ 家属楼” 两大类。 “单身楼” 也即所谓的 “筒子 间” , 由一个个房间通过外廊或内廊串联而成, 共用 盥洗间, 有的甚至没有厨房。 这种住宅大多是单身青 年使用, 很多夫妇结婚后也使用这种住宅。 “家属楼” 也是简单的两开间、 三开间住宅, 住宅的户型极其单 调。 (& ) 住宅面积狭小。由于国家财力有限, 而住宅 全部由国家统建, 因此住宅面积控制严格, 住宅的分 配也是按级别、 工龄、 单双职工、 人口数量等进行的, 住宅的面积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 (’ ) 住宅功能不合理。 当时的住宅功能上十分的 不合理, 表现在如客厅面积小, 客厅餐厅混合使用, 住宅交通流线互相穿越, 动静空间的干扰, 套间的大 量使用, 卫生间干湿混杂等。总的说来, 当时我国城 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是不理想的。
昨天: 建设国家统配的城市住宅 我国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济一直处于 恢复期,加上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天灾人祸的 影响, 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 年 ’ 年我国城 仅为 !""" 年 !)*"* 万 镇住宅竣工面积 !#$$ 万 (&, 加上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 如工 ( 的近 ! + !’ 。
"
明天: 走向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以人为本” 的城市发展思想, 源于城市规划的
可持续发展观,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 物质和精神需求, 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居住区的 居民应享受自由、 平等的权利和轻松、 安全、 舒适的 生活工作环境。
+.!
探索适应我国居住形态的住宅户型 居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先人在住
宅的选址、 土地的使用、 建筑的布局、 空间的划分、 基 础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 巧妙经营, 创 造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居住环境,在此物质构建 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有的居住形态。这种居住空间 的魅力在于对自然环境的借用、 空间关系的设计、 街
#"
规划・设计
!""! 年第 # 期
住宅科技
!" #$% &’ $(%) &()
巷尺度的把握以及历经岁月居住其间居民形成的温 馨亲和的社区关系。西方规划建筑界也一直在探索 居住区的理论, 如美国建筑师佩里的 “邻里单位” 规 划思想、 纽曼的 “空间邻域层次论” 、 前苏联城市生态 学家杨提斯基的 “生态住区模式” , 旨在创造 “舒适、 安全、 生态、 人文的社区” 。 目前我国城市中大量集中 营建的 “单元式” 住宅打破了传统的居住网络、 解散 了传统的邻里关系、抛弃了传统的居住传统和建筑 文脉。未来的居住建筑以及住宅户型应该是对传统 居住形态的更高层次的回归,通过住宅室内外空间 的规划与构建阐述新的社区管理体制下人与人、 人 与社区、 社区与社区的关系。
空间可变住宅、 适应 “丁克家庭” 的住宅, 适应 “单亲 家庭” 的住宅、 适应 “在宅养老” 的 “银发住宅” 等等。
!"!
探索适应住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发展的住宅户型 我国宋代的 《营造法式》 就已经详细论述了各种
建筑构件批量生产规范, 随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 和 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也必将受其影响。如装配 式住宅: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市大学公寓, 充分利用经 过工厂装配的当地的木材饰面,强调因斯布鲁克以 及附近提诺尔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又如适应不同居 民个性需求和同一户居民不同年龄段演变着的生活 行为需求的适应型 “填充 (可拆装) 体” 住宅。随太阳 能等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的使用,也将推动住宅的 结构和户型的改善。 信息技术广泛发挥作用的今天, 智能住宅也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在美国、 日本、 法国、 德国、 荷兰等国家 , 群落住宅、 生态住宅、 “隐 喻 ” 住 宅、 抽象住宅等 “实验性住宅” 型式已经相继有所建 设。 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观念的变化,我国城市住 宅户型将朝以人为本更加科学合理和多元化的方向 发展。
参考文献
!"#
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住宅户型 提 $%&$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发表的 《华沙宣言》
出: “人类居住规划应有市民参与,并反映出对全部 需求和权利的充分尊重” 。 在满足基本的居住标准以 后, 居民对居住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 如家庭小 汽车的使用使得住户需要自己独立的停车泊位, 小 区拥有自动的泊车系统。随 ’ 时代的到来和住宅智 能化管理系统的完善, 家庭购物、 家庭教育、 家庭医 疗、 家庭娱乐等家政服务将更多地依赖网络, 这也促 使住宅户型的变革。当今的住宅开发模式虽然房产 开发商、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的开发建设时也要进 行市场调研和方案比较,但是工业化的住宅建设难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此外随经济 的发展, 我国居住空间分异将进一步加剧, 人们对居 住的需求更将多样化,个性化住宅必定是未来住宅 户型发展的趋势。比如适应单身贵族时尚生活的大
康发展的轨道, 我国政府也致力于改善人民的居住 和生活环境, 实施了一系列住宅发展政策, 如安居工 程、 康居示范工程、 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 智能化住 宅示范工程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居住区规划 设计水平、 提升住宅产业化水平的规范、 大纲。居住 区的规划设计大量借鉴西方国家的居住区规划理 论, 如邻里单位理论、 居住小区理论等等, 所有这些 都为新形势下人居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年国家科委颁布的 《城乡建设技术政策要点》 首次提 出了 “小康居住水平” 的目标, 即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达到 $&’, 住房的成套率达到 $()。自 $( 年代开 始, 在我国广泛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的试点, 其目标 可以概括为 “造价不高水平高, 标准不高质量高, 面 积不大功能全, 占地不多环境美” 。这对以点带
叶迎君, =>>=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注册规 划师。苏州新区副总规划师, 苏州新港建设集团副总经理、 总 工。
业布局的 “山、 散、 洞”方针等造成我国城市建设特 别是住宅建设的停滞不前。解放后我国一直是以计 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城市建设也带有计划经济深 深的烙印,城市规划建设一直是学习前苏联计划经 济下工业国家的发展模式。反映在居住区的建设上 形成中国特有的 “工业—居住综合体” , 居住区依附 于厂矿工业企业, 形成一个个大而全、 小而全的独立 体。 当时的城市住宅建设也受苏联的影响,由国家 统一投 资 、 统一征地、 统一设计、 统一建设、 统一管 理、统一分配。由于片面追求工业化的住宅生产模 式, 居住区的规划上较多地采用周边式、 双边式居住 街坊的组织结构,&-, 住宅建筑层数 ’%. 层, 住宅单体 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平顶板式楼, 风格单调, 缺乏多 样性。 住宅仅仅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本没有 户型的概念, 不强调功能的合理程度。 由于当时住宅 属福利性质, 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这种住宅一直沿用
*+,
面, 探索适应不同情况的居住区规划建设经验, 提高 居住区建设水准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住宅户型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 究其原因: 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 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 入仅为 +-+.- 元,而到 !""" 年迅速增至 /$/-.( 元。 收入的提高使得居民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 这 是住宅户型得以改善的内在动因。 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后, 居民有了选房的自由, 不 同的家庭对住房的需求不一样,同时随着市场经济 的快速发展,政府期望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支 柱产业, 房地产业得到扶持和培养, 除国有、 集体所 有的房地产公司外, 大量的中外合资、 合作、 独资、 私 营的房地产企业参与房地产的开发销售。!""! 年我 国房地产经营收入为 ’$- 亿元, 而到 !""" 年已达到 房地产投资增长迅速。房地产投资的多 +(’% 亿元, 元化带来了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项目的多元化, 市 场上既有适应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实用房,又有针 对富裕阶层的高档住宅,这是住宅户型得以改善的 外在动因。 纵观今天的房地产市场, 房产商和设计师长期以 来都把户型作为房产的基本卖点来挖掘,城市住宅 的户型已经变得丰富多彩, 富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呈 现出新的趋势: (!) 住宅户型多元化。 从住宅外观和户型来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