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训练的设计与组织共63页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智能训练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2.锻炼记忆力训练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异常行为矫正训练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2.消退3.塑造4.条件强化5.惩罚智能障碍的定义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沟通●居家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工作●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一、什么叫时期干预"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
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智障儿童教案

智障儿童教案主题:智障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年龄:7-10岁教学目标:1. 了解智障儿童的特点和学习需求;2. 帮助他们培养基本生活自理能力;3. 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4. 鼓励智障儿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1. 生活自理训练:a) 打开、关上门、握手、眼神交流等基本礼貌;b) 如何穿衣、洗脸、梳头等日常活动;c) 如何使用餐具、自己盛饭等饮食习惯。
2. 认知能力培养:a) 图片认知:通过大量图片让他们学习认知物体、事物;b) 数对象:运用具体物品进行数数游戏,提高智力;c) 形状辨认:让他们辨认不同形状的物体。
3. 表达能力培养:a) 语言游戏:进行简单问答、填空、说故事等活动;b) 表演游戏: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让他们用语言表达。
教学流程:1. 热身活动(10分钟):a) 手部操:分发小球,教他们通过传递小球锻炼手部协调能力;b) 歌曲活动:选择动作歌曲,引导他们跟着动作配合歌曲。
2. 生活自理(15分钟):a) 示范教学:逐步教他们如何穿衣、刷牙等;b) 实践训练: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进行生活自理活动。
3. 认知能力培养(15分钟):a) 图片认知游戏:展示不同图片,帮助他们认知名字;b) 数对象游戏:用具体物品让他们进行数一数;c) 形状辨认游戏:给他们不同形状的物体,让他们辨认。
4. 表达能力培养(15分钟):a) 语言游戏:设计简单问答、填空、说故事等活动;b) 表演游戏:角色扮演日常生活场景,让他们用语言表达。
5. 结束活动(5分钟):a) 集体讨论:与智障儿童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b) 表扬鼓励:赞扬他们参与、努力和表现好的同学。
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智障儿童进行学习活动;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工具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3. 互动教学法:鼓励智障儿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评估:1. 观察智障儿童在生活自理活动中的表现;2. 监测智障儿童在认知能力培养和表达能力培养中的进展;3. 鼓励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关注智障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特殊儿童智障学习教案

关注融合教育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2
特殊儿童智障的教育需求与挑战
教育需求分析
01
02
03
适应性教育
针对特殊儿童智障的个体 差异,提供适应其能力发 展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技能培训
着重培养特殊儿童智障的 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和职 业技能,提高其独立生活 的能力。
目录
CONTENTS
01
特殊儿童智障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特殊儿童智障是指在智力发展上 存在显著困难,导致其在学习、 生活和社交方面受到限制的儿童 。
分类
根据智力障碍的程度,可分为轻 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智力障 碍。
病因与病理机制
心理支持
关注特殊儿童智障的情绪 和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 心理辅导和支持。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资源不足
特殊儿童智障的教育资源 有限,包括教师、教材和 专业设施等。
家庭支持不足
家长对特殊儿童智障的教 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 效的家庭教育和支持。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对特殊儿童智障的认 知存在偏见,影响其接受 教育的机会和效果。
教育策略与解决方案
多元化教育模式
根据特殊儿童智障的不同需求和能力 ,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个别化 教育、小组学习和融合教育等。
强化家庭参与
社会宣传与倡导
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对特殊儿童智障 的认知和理解,促进社会支持与包容 。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特殊儿童智障的教 育过程,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1. 引言这份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案,帮助智障儿童获得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通过针对智障儿童个体差异的考虑,并采用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并促进其社交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2. 背景智障儿童通常面临一系列发展和研究困难,包括认知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的欠缺。
他们需要特殊的训练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本教案将涵盖以下几个核心领域的康复训练:- 认知训练- 运动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情绪管理训练3.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认知训练策略:- 使用视觉和听觉辅助工具,如图片、图表和音频材料,帮助智障儿童理解和记忆信息。
- 利用游戏和互动活动,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注意力。
- 分解复杂任务为简单的步骤,逐步引导智障儿童研究和掌握新的概念和技能。
4.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智障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肌肉力量和平衡感。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运动训练策略:- 进行简单的体操运动,如伸展、弯曲和转动动作,以帮助智障儿童锻炼肌肉和提高灵活性。
- 利用游戏和戏剧活动,鼓励智障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和团队活动,增强他们的合作和竞争能力。
- 提供适当的运动器材和设施,以确保智障儿童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
5.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智障儿童研究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社交技能训练策略:- 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智障儿童研究适应不同社交场合和情境,并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 鼓励智障儿童参与群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帮助他们发展友谊和合作能力。
- 提供清晰和简洁的指导,教授基本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
6. 情绪管理训练情绪管理训练有助于智障儿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提高他们的情感稳定和自我控制能力。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情绪管理训练策略:- 教授智障儿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绘画、写作和口头表达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表达情感。
幼儿感觉认知能力培养教案设计

幼儿感觉认知能力培养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幼儿感觉认知能力培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设计,旨在培养幼儿的感觉认知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 帮助幼儿认识和区分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2.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和辨别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触觉和手眼协调能力,通过触摸和操作物品,认知其特征和属性。
4. 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感受和体验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主要包括感觉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如下:1. 视觉感知训练:通过观察图片、颜色和形状,培养幼儿的视觉辨别和分类能力。
2. 听觉感知训练:利用声音和乐器,引导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提高听觉敏感度。
3. 触觉感知训练:通过触摸和感受不同的材料、物品,培养幼儿的触觉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4. 嗅觉感知训练:使用不同的气味物品,引导幼儿认知嗅觉,并分辨不同的气味。
5. 味觉感知训练:通过品尝不同的食物,帮助幼儿认识和区分各种味道。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利用图片、颜色和声音等视听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
2. 实物教学法:通过触摸、嗅闻和品尝实物,使幼儿直接感受和认知不同的感觉和味道。
3. 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的感知认知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感觉认知任务。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用带有鲜艳色彩的图片引起幼儿的注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吗?”等,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
2. 感官激活:通过一系列视听、触摸和嗅闻的活动,激活幼儿的感官,引导他们观察、辨别和体验不同的感觉。
3. 分类与排序:教师提供一些材料或图片,让幼儿按照特定的属性对其进行分类或排序,培养他们的分类和逻辑思维能力。
4. 触摸与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触摸、感受和操作不同的物品,培养他们的触觉和手眼协调能力,并通过操作认知物品的特征和属性。
智障儿童教学活动设计

智障儿童教学活动设计智障儿童教学活动设计:培养能力,激发潜力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适合智障儿童的教学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明确活动类型首先,要根据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明确活动类型。
例如,是语言训练、认知训练、还是社交技能训练。
在确定活动类型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二、了解智障儿童特殊需求智障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诸多困难,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语言表达困难等。
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充分了解智障儿童的特殊需求,尽可能地降低活动难度,提高活动趣味性,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在明确活动类型和了解智障儿童的特殊需求后,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大纲。
大纲应包含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期望效果,例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或记忆能力等。
2、教学内容:根据智障儿童的能力和需求,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学习颜色、形状、数字等。
3、教学策略:选择适合智障儿童的教学策略,如使用图片、音乐、游戏等辅助手段。
4、教学步骤:按照时间顺序,设计每个环节的具体步骤,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四、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活动内容。
要考虑到活动的安全性、趣味性、互动性等因素,以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例如,可以设计颜色配对游戏、形状辨识游戏等,以增强智障儿童的颜色和形状认知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在教学活动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分析活动的优点和不足,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这样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活动的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为智障儿童设计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特殊需求和实际情况。
通过明确活动类型、了解智障儿童的特殊需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活动和总结反思等步骤,可以更好地满足智障儿童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儿童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

儿童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
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
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
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相处能力训练建议:能够逐渐努力做到可以用目视、摇头、摇摇头、微笑、动作等则表示认知他人的骂人,并会用别人能够认知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去抒发自己的心愿和建议。
4、认知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含穿衣、排便、个人洁净、入厕等自理能力),应当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挑选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显著。
建议:能够逐渐努力做到可以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够协调环境,运用尚无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须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展开训练和自学。
"游戏"就是儿童自学的媒介,它能够加深儿童身体的发育;减少受到教育的机会;鼓舞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1、肌张力异常:肌张力过低,持物不稳,或肌张力过高,手指不能自如开合;2、细致动作发展缓慢:从一种动作的掌控发展至第二种动作,所需的时间比正常儿童多几倍;3、双手协调能力差:需要双手协调才能完成的技巧很难掌握,即使掌握也不能自如应用,看起来动作笨拙,其中也有手眼协调差的原因;4、手眼协同能力差:视觉无法有效率掌控调节手的行动,或是手无法按视觉的建议行动;动作速度缓慢,动作反应迟钝;5、手部本体感觉较差,在做精细动作时需要视觉辅助。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智力残疾是指儿童在智力发育上与同龄儿童存在明显差异或有障碍,影响其学习和适应能力的一种脑功能障碍。
为了帮助智力残疾儿童提高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我们需要为他们设计合理的康复训练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综合运动和认知训练,促进智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功能提升。
二、教学目标1.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2.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平衡能力和灵敏度;3.增强智力残疾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4.培养智力残疾儿童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和社交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康复训练内容:(1)动作协调训练:通过参与各种动作游戏,如球类运动、跳绳等,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
(2)肌肉力量训练:通过力量训练器材,如哑铃、橡皮带等,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肌肉力量。
(3)平衡能力训练:通过平衡器材,如平衡木、平衡球等,进行平衡训练,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平衡能力。
(4)注意力和认知训练:通过认知训练游戏,如记忆卡片、智力拼图等,提升智力残疾儿童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5)社交技巧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团体活动,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交流能力和社交技巧。
2.教学步骤:(1)入门活动: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如跳跃、旋转等,以激活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
(2)动作协调训练:组织动作协调游戏,如传球游戏、抛接游戏等,让智力残疾儿童学会协调肢体动作。
(3)肌肉力量训练:引导智力残疾儿童使用哑铃、橡皮带等器材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4)平衡能力训练:使用平衡木、平衡球等器材进行平衡训练,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平衡能力。
(5)注意力和认知训练:通过认知游戏,如记忆卡片、智力拼图等,训练智力残疾儿童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6)社交技巧训练: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鼓励智力残疾儿童与他人互动,提升交流能力和社交技巧。
(7)结束活动:进行放松训练,如伸展运动、深呼吸等,以缓解智力残疾儿童的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