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城市印象、规划介绍
城市规划案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模式

城市规划案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模式城市规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涉及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模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案例,并探讨它们的成功之处。
1. 鹿特丹(Rotterdam)鹿特丹是荷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
在鹿特丹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使用可再生和减少碳排放等方面的考虑。
例如,鹿特丹大学的Hollandia建筑是全球第一个零碳排放的大学校园。
此外,该城市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可持续的城市设计措施,如建设有机农田、推广可持续交通工具等。
2. 庞普萨尔默斯(Poppersdorf)庞普萨尔默斯是德国的一个小城市,被认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在城市规划中,庞普萨尔默斯注重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
该城市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庞普萨尔默斯还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以减少废物的产生。
3. 吉隆坡(Kuala Lumpur)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也是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城市规划中,吉隆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
例如,该城市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自行车。
此外,吉隆坡还建设了一个绿色城市公园,以提供更多的绿地和空气清新的环境。
4. 新加坡(Singapore)新加坡是一个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地方,它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保护生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该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供水系统,通过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来满足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新加坡还采取了一些绿色建筑措施,如建设绿色屋顶和立面绿化。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城市的能耗,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5. 波特兰(Portland)波特兰是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可持续交通和环境保护。
北欧奇迹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设计与古老城市的完美结合

北欧奇迹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设计与古老城市的完美结合瑞典斯德哥尔摩是一个迷人的城市,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座城市充满了现代化的建筑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完美地结合了现代设计和古老城市的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北欧奇迹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魅力,重点关注其现代设计以及如何与古老城市进行完美的结合。
首先,我们来欣赏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设计的魅力。
这座城市以其创新和时尚的建筑而闻名,拥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现代化建筑。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它是该市的地标之一。
市政厅建于20世纪初,采用了哥特式和国家浪漫主义风格的设计,是一座结构雄伟壮观的建筑。
除了市政厅,东方不列颠铁路总部大楼也是斯德哥尔摩现代设计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创意的设计而受到赞誉。
大楼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结合了玻璃和金属等材料,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力量和美感。
此外,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街道和广场也展示了现代设计的影响。
因为城市布局的合理规划,行人街道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供居民和游客放松和享受。
这些街道和广场被现代化的建筑、艺术装饰和绿化环境装点,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然而,斯德哥尔摩并不仅仅是现代设计的城市。
它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老城区(Gamla Stan)是瑞典首都最古老的地区,被认为是斯德哥尔摩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狭窄的街道上,欣赏到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和古老的教堂。
老城区的建筑风格受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历史时期的影响,展示了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另外,瑞典斯德哥尔摩还拥有多个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了该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例如,瑞典国家博物馆(Nationalmuseum)收藏了大量的国内外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和手工艺品等。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展示了瑞典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内涵。
瑞典斯德哥尔摩之所以成为现代设计与古老城市完美结合的典范,除了建筑和艺术方面的融合外,还得益于城市规划的精心安排。
瑞典斯德哥尔摩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用地布局的规划理念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用地布局的规划理念城市轨道系统连接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市斯德哥尔摩市的经验告诉我们了一种比较有先见之明的区域规划思想,即整合新城镇的规划建设和轨道交通体系。
半个多世纪以前,该区域就制定了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城市的扩张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系统覆盖的新城。
早期的新城镇规划是希望人口和就业能实现平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的重点放在了整合新城的规划建设和高品质的区域轨道系统建设上。
在大多数的新城中,高密度的住宅区分布在轨道交通车站的周围,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居民,低密度的住宅区则通过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与轨道交通车站相连。
许多新城的轨道交通车站与城镇中心连接在一起,车站附近禁止小汽车进入。
在新城和走廊层面上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理念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成功:如今,超过一半的斯德哥尔摩新城居民都乘坐地铁或公交车上下班。
虽然不同新城居住与就业的比例不同,但重要的是,这种走廊层面上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高效的、双向平衡的交通流。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辅助政策,包括限制机动车的停放,给予公共交通出行明显的成本费用优势,以及适度地限制小汽车的使用。
斯德哥尔摩的案例说明了在一个人们享受高生活质量的富裕地区也能建成成功的、可持续的公共交通系统。
在这里,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可实施的公共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整合的体系。
毫无疑问,斯德哥尔摩是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的典范。
作为瑞典首都,同时也是瑞典最大的城市,该市72万人口中大约一半都居住在市中心,其余居民又有大约一半居住在规划的新城中,这些新城环绕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周围,通过放射状的区域轨道系统Tunnelbana与市中心相连(地图4.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扭转城市无序扩张的趋势,形成在综合规划下的并由轨道交通支撑的郊区内集中发展的态势,政府制定了区域的综合规划,整个区域星形、多中心的布局模式就是该规划实施的结果。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关于《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快。
空间规划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斯德哥尔摩在2010年荣膺首个“欧洲绿色之都”称号,其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策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斯德哥尔摩的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了城市人口增长、居民环境意识觉醒、树立更新式发展理念和当选生态城市典范四个阶段。
本文从分析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出发,将其空间规划特征主要归纳为三点:首先,在保护自然地形格局的基础上,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规划,形成了星形绿楔引导的自然开放空间结构,并建立了层次丰富的公园体系,将自然空间渗透至市区,遏制了城市的无序蔓延,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其次,有预见性地规划了放射状的交通廊道,城市建成区沿轨道线路有序扩张,促使城郊形成了星座状的新城组团布局,便利的公交使城市更加适宜步行交通;最后,发展紧凑的更新式生态社区,注重环保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完成了包括世界生态社区典范“哈马碧生态城”在内的一系列工业棕地改造,保证了城市在有限存量空间内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为保证空间规划符合民意及各项举措顺利实施,规划部门采取了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政策支持:私人组织、公共机构和公民广泛参与到城市综合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简化行政和规划程序,将规划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的结合,实现了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把控。
斯德哥尔摩将良好的环境、优质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经验和启示,可以作为我国生态城市空间建设的他山之石,持续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规划的首要任务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
在19世纪以前,城市空间大多拘泥于形体化规划,没有真正考虑居民需求和环境效益。
斯德哥尔摩

注:TOD思想的长期实践和完善延续为基础,二战后 斯德哥尔摩的新城建设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并依此 先后建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新城。 1.1第一代新城建设 1945年~1957年间,伴随着Tunnelbana 地铁前3条线 路的建设,第一批新城陆续建成。 新城 V ällingby 建设时间 1950年~1954年 规划介绍 备注
规划介绍 以低收入产业工人和外来移民为安置 主体,双核结构(包括Tensta 和 Rinkeby两个中心),以居住功能为 主的“卧城”
备注
斯德哥尔摩平均 收入最低的新城
Kista
1973年~1980年
IT产业园区+多层住宅区,高科技园 区为启动的科技新城,斯德哥尔摩最 具高科技产业哥尔摩
规划背景
在城市建设中.斯德哥尔摩市首先接受英国刚刚兴起的田园城市 理论.郊区建设了 许多一家一户的花园住宅。同时,“邻里单位”规划思想也开始被使用。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 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 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 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的 理论颇有影响。
中心区布局 街区集聚式 类型 基本布局 特征
各类中心设施集中规划在一 个超大尺度的街区里— 一 种相对集聚的群体布局方式
综合体式
走马观城——斯德哥尔摩

走马观城——斯德哥尔摩一、城市概况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直译为木头岛),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濒波罗的海(The Baltic),梅拉伦湖(Lake Malaren)入海处。
为了抗击海盗侵扰,早期住民曾用圆木(stock)在此小岛(holm,现市中心老城)上建造了一座城堡,并在水中设置木桩障碍,木头岛(Stockholm)的名称由此而流传了起来,这仅为斯德哥尔摩名称来源的说法之一。
斯德哥尔摩建城于13世纪,1436年被定为都城,并逐渐发展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Scandinavian Peninsula)上的最大城市、瑞典王国第一大城市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市区面积为186平方千米,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由70余座桥梁将其联为一体,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
市区人口:80.6万(2017);地理坐标:北纬59°18',东经18°10';时区:UTC +1。
二、经济概况斯德哥尔摩,城市产业体系比较合理,几乎没有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和商业零售总额均占全国的20%以上,设有45%的大型企业总部,就业岗位的85%由服务业提供,拥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拥有瑞典主要银行总部如瑞典银行(Swedbank)、瑞典商业银行(Handelsbanken)和北欧斯安银行(SEB)。
大部分保险公司如斯堪的亚保险公司(Skandia)的总部和瑞典股票交易中心也设在斯德哥尔摩。
城市北部的西斯塔卫星城(Xisita satellite city)是北欧最大的信息科技中心,被称为“欧洲的硅谷”,吸引了瑞典本土通讯巨头爱立信以及多家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电子、通讯企业如微软、IBM、诺基亚、惠普等在此落户,中国的华为通讯和中兴电子等公司也在此设有研发基地,推动着斯德哥尔摩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产业。
根据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Euromonitor)的调查,每年约有一百万名游客到访斯德哥尔摩,位居北欧城市第二位。
斯德哥尔摩的环境计划

斯德哥尔摩的环境计划导读:法制日报刊登的《环保部约谈20城市曝光市长姓名》文章中提及五大城市问题,令这20个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感到“没面子”的不仅是城市的环境问题被公开曝光,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市长)的名字也同时被曝光。
这或许是最触动地方政府的一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是,被曝光城市环境问题的整改力度往往非同一般。
而对于城市的整改,我想我们应该借鉴一下北欧国家的环境计划。
北欧国家在国际上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佼佼者。
瑞典作为北欧最大的国家,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具有世界影响力,我国的无锡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的建设都与瑞典展开了广泛合作。
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斯德哥尔摩环境计划2012-2015》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启示。
斯德哥尔摩的环境计划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被公认为全世界最为清洁的首都之一。
201 0年,斯德哥尔摩被欧洲环境委员会评为首个欧洲绿色之都(Europea n Green Capital)。
斯德哥尔摩在生态环境上的优良表现,得益于其城市环境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虽然瑞典是一个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高度发达的国家,但其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及其所在的大都市区,依然是经济和人口都在不断增长的城市和区域。
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力促良好的人居环境的保持的核心目的,《斯德哥尔摩环境计划2012-2015》(The Stockholm Environment Programme2012-2015)得以出台。
斯德哥尔摩环境计划是在《斯德哥尔摩2030愿景规划》(Stock holm 2030: A GUIDE TO THE FUTURE vision)的框架下制定的。
本环境计划作为第八版环境规划,是斯德哥尔摩市现阶段最重要的生态环境类规划。
这个规划的基础,是将斯德哥尔摩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快速增长的城市,以人与自然在以功能性、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中和谐共处为目标导向。
欧洲特色城市分析-斯德哥尔摩

城市景观节点 人流洗牌空间
各个岛屿 含重要文化遗存 游船动线 游船动线
河道 岛屿 历史建筑 展览空间 河道 临 街 商 业 临 街 商 业
河道上各座桥梁 之间形成对景
建筑内设广场 步道穿行其中
利用城市主要道路在城市外 围解决大量车行交通量,同时 利用步行动线在城市内部串联 各个游览空间和商业空间,幵 与水上游船系统结合形成全面 的游览体验。
三白荡生态旅游基地概念规划
斯德哥尔摩的土地分布与汾湖地区土地分布相似, 均呈大小岛屿式散布,水域贯穿整个区域,岛屿 之间通过桥梁连接。
案例收集 瑞典 斯德哥尔摩
汾湖浦南片区土地分布示意
斯德哥尔摩大区域鸟瞰
三白荡生态旅游基地概念规划
案例收集 典型区域分析 瑞典 斯德哥尔摩
列车换乘站 广场 圣灵岛
城市次要道路
老城区
步行动线依次穿越不同空间,在 商业空间和展览空间、现代建筑和历 史建筑、陆地和水体、街巷空间与广 场空间、大小体量建筑几个层面中进 行场景转换,达到一步一景的效果, 使游客在各异的空间游览过程形成了 多层次的完整体验。
老城建筑 体量较小
区域宏观结构
步行路线结构
三白荡生态旅游基地概念规划
案例收集 瑞典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大区包括周围4 个市区,人口共186万,位于辽 阔的波罗的海西岸,坐落在梅 拉伦湖入海处,市区分布在14 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市内水 道纵横,70余座大小桥梁把它 们联为一体,素有“北斱威尼 斯”的美誉。面积142.5平斱 公里。人口65万,包括郊区 154万。 建筑物排列整齐,有宽敞的 林荫道和许多公园。钢铁、机 器制造(电机、造船、机车)、 化学、炼油、纺织等工业发达。 设有科学院、大学和原子能研 究中心。有宫殿、教堂,斯坎 森大露天博物馆保存着十二、 三世纪的文物。市内有音乐厅, 诺贝尔奖金授奖仪式在此丼行。 斯德哥尔摩由格姆拉斯坦 (老城)城堡建筑发展而来。至 今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物,景 色秀丽。中央车站、大酒店以 及其他设斲主要集中在格姆拉 斯坦以北的诺鲁玛尔姆地区; 东部为幽静的高档住宅区埃斯 特尔玛尔姆;南部的索德玛尔 姆街则是艺术家和年轻人聚集 之处;使这里被称作世界最美 丽的首都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德哥尔摩的规划制订于1945~1954,当时的规划师就认识到人口的扩散、郊区化是 不可避免的但规划还是采用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的高密度发展,使居民到中心城去没 有必要使用小汽车,达到通过与中心城相连的轨道交通向卫星城疏解人口的目的。
作为瑞典首都,同时也是瑞典 最大的城市,该市72 万人口中 大约一半都居住在市中心,其 余居民又有大约一半居住在规 划的新城中,这些新城环绕在 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周 围,通过放射状的区域轨道系 统Tunnelbana 与市中心相连 (地图4.1)。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为了扭转城市无序扩张的 趋势,形成在综合规划下的并 由轨道交通支撑的郊区内集中 发展的态势,政府制定了区域 的综合规划,整个区域星形、 多中心的布局模式就是该规划 实施的结果。
魏林比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 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 纽也安排在这里。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 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造魏林比附近还适 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同时也使得 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 运行的必要生机。
为了增强斯德哥尔摩国际竞争力,瑞典又提出构建斯德哥 尔摩大都市区(Stockholm Mlilar Region,也有说法叫斯德 哥尔摩梅拉伦湖大都市区)的发展思路。 新形成的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2004年人121 297.1万,占 瑞典总人口数33%
在第一代新城规划时,规划人 员就尽量避免卧城的设计,也 不是采用英国的工宿平衡的模 式,而采取了一种50%原则, 即一半人在当地工作,而另一 半来上班的人可来自任何地方。 尽管这些新城多在离开市中心 15~20km,频繁的交往,便捷 的交通,使新城居民仍然感到 这里是斯德哥尔摩的一部分。 同时,也可使这些城镇成为一 个反磁极,对轨道交通也可形 成有利的双向均衡客流。在轨 道交通建设的初期,运营的赤 字是相当大的,但随着这些新 城的成长成大城市的组织 市中心区布局、现代交通系统 和居住区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早在5O年代初。根据“田园园城 市”思想规划建设起来的第一代新城——魏林比(Vallingby). 是斯德哥尔摩西北 部的一个卫星城。斯德哥尔摩附近也建造了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 著名的有魏林 比 她距母城16公里,以一条电气化铁路和一条高速干道与母城联系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田园 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 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 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 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 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 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 产生和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 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 的思想。
康 有 为 岛
斯徳哥尔摩因每年举行诺贝尔奖颁发活动而闻名, 中央火车站北边不远的音乐厅就是颁奖的地方。
在城市建设中.斯德哥尔摩市首先接受英国刚刚 兴起的。田园城市 理论.郊区建设了许多 一家一户的花园住宅.同时. “邻里单位。规划思想也开始被使用。田园城市理 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 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 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 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 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 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800万块红砖砌成的外墙,在高低错落、虚实相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 建筑的诗情画意。市政厅的右侧是一座高106米,带有3个镀金皇冠的尖塔, 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人民
位于斯德哥尔摩著名风景岛 皇后岛上 这是一座中国式 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兼有东方建筑的典雅 与西方建筑的华丽。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装 饰并刻以雕龙,但无琉璃瓦。
斯德哥尔摩的 总体规划图, 呈星状平而放 射形式,市中 心向周围8个口 向延伸。沿地 铁郊区铁路和 快速路发展, 每一个方向形 成一条带,每 条 带布置好于 新城.这些新 城离市中心一 般乘车时问不 超过 45分钟, 地铁的最大可 达半径为l5—2 0公里。铁路沿 线可以在离市 中心,3 0—40公 范围内建设居 民点
希斯塔
Rinkeby
规划感想
有机分散论中的卫星城,在中国各大城市发展 中值得借鉴
在斯德哥尔摩的规划中也有不适合中国城 市的地方,比如说大面积的绿化
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 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 的离开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 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 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 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 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 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 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 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 “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 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 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 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城市印象
斯德哥尔摩,瑞典 首都,也是第一大 城市。瑞典国家政 府、国会以及皇室 的官方宫殿都设在 此。位于瑞典的东 海岸,濒波罗的海, 梅拉伦湖入海处, 风景秀丽,是著名 的旅游胜地。市区 分布在14座岛屿和 一个半岛上,70余 座桥梁将这些岛屿 联为一体,因此享 有“北方威尼斯” 的美誉。斯德哥尔 摩市区为大斯德哥 尔摩的一部分。从 13世纪起,斯德哥 尔摩就已经成为瑞 典的政治、文化、 经济和交通中心。 斯德哥尔摩是阿尔 弗雷德·诺贝尔的故 乡。
中 国 宫
在斯德哥尔摩东南面的海滨小镇沙丘巴登,有一个被当地华侨引以为荣的“康 有为岛”。 戊戌变法在中国遭到失败后,康有为流亡国外,这里的风土引起这 位海外游子的喜爱,于是他买下沙丘巴登地区的一个小岛,并于1909年在岛上 建起中国式园林,取名“北海草堂”,赖以寄托他身在异国,缅怀故土的强烈 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