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病人临床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范文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范文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范文重症脑血管病是一种多发性的恶性疾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要格外重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脑血管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脑血管病护理论文范文一:脑血管病人的护理【摘要】目的对脑血管病人的护理。

方法对脑血管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康复训练、饮食、语言训练、生活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进行护理。

结果通以上的护理方法取得良好收效。

结论对脑血管病人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护理;饮食护理;护理学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05-01脑血管病治疗后,许多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肢体瘫痪。

行动不便、精神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受经济、家庭,医疗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患者不能长期在医院治疗,而家庭康复护理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为病人解决了康复保健问题。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病人护理问题,是一项社会性的问题,现在,患脑血管病的人很多,这样给病人家属及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影响,病人的康复及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病人的病情恢复,自理能力,生活质量。

病人的康复状况,直接影响他的生存能力,所以,脑血管病人的护理问题就更为重要。

脑血管病人的护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 精神护理脑血管疾病病人病程均较长、恢复慢,对病人及其家属来说压力很大。

有些病人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有些病人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身心受到损伤。

加之久病造成的经济负担,久之造成严重的思想负担,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很大,出现悲观,担心出现肢体瘫痪,生活不能够自理,担心久病得不到良好的照顾。

有时会出现焦虑,生活上感到不方便,不能面对现实,无端发火,不知所措。

出现绝望时怕连累他人,部分病人有拒绝治疗的想法,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作为护理人员应尽早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及家庭中主要护理人员积极治疗疾病,增加患者信心,使病人从心理上战胜疾病。

脑血栓患者的护理的临床研究

脑血栓患者的护理的临床研究

脑血栓患者的护理的临床研究讨论康复训练对脑血栓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典型病例的介绍和将5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药物治疗配合康复护理,这两组患者出院时对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的比较,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功能恢复有积极的影响。

标签:脑血栓;康复;护理脑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在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生活自理障碍,作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康复护理后,对患者患肢功能及语音功能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总结出一套护理经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自2000~2009年经门诊医生明确诊断的脑血栓患者收入我科住院的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2~76岁,平均64岁,职业为工人和农民,工人30例,农民20例,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失语,平均住院时间约2个月左右,恢复状况达到生活完全自理的有27例(占54%),部分自理的有23例(占46%)。

2 典型病例某女,52岁,工人,因眩晕,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1d于2000年3月1日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8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85/10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左侧口角歪斜,左上肢不能前伸上举,左下肢不能上抬,屈膝,口齿不清,住院诊断:脑血栓。

治疗原则:静卧,抗血栓,扩血管及支持疗法等。

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语言交流障碍,肢体废用综合征,忧郁。

护理措施:部分代偿护理,语言恢复训练,肢体被动和主动的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经过以上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语言交流正常,生活自理恢复,于5月6日痊愈出院。

3 护理方法3.1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脑血栓患者心理特征及临床治疗论文

脑血栓患者心理特征及临床治疗论文

脑血栓患者心理特征及临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的心理特征及临床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7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心理结合药物综合干预组的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每组38例。

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ss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34/38),对照组为73.68%(28/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正常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中的全血粘度、血浆浓度、低切与中切全血还原粘度、rbc压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全血还原粘度和rbc压积水平、sss评分上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

结论为了提高整体的脑血栓的疗效,要结合两种一是药物二是心理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大大的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降低和改善患者的血液的流变学异常,从而最大的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血栓;心理干预治疗;方法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4-01老年人在患有血栓病时一般都会伴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在患有老年人机体的各种功能减退,并且在出现了失语、智力障碍和瘫痪之后,因为对正常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使得患者提高生活的质量,必须做好心理方面的调整做好最佳的身心状态[1]。

本组选取我院38例患者分为心理结合药物综合干预进行药物结合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7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7岁。

对照组38例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40-64岁,平均53.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药物治疗方法: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即执行脑血栓患者临床路径:包括活血化瘀剂、脑代谢活化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针灸、理疗及对症治疗等。

脑血栓综合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护理医学论文】

脑血栓综合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护理医学论文】

第1篇:老年脑血栓的综合护理体会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简称为脑血栓,系指由于脑动脉壁病变,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高而形成血栓,致使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部位脑梗死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临床类型。

加强对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不仅有利于疾病治疗和自身康复,还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与临床相结合,将老年脑血栓的护理体会及分析、总结如下。

1发病原因脑动脉血管壁最常见的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栓形成的首要病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其次为各种脑动脉炎,包括钩端螺旋体动脉炎、大动脉炎、梅毒性脑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核性脑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红斑狼疮、胶原系统疾病等;此外,少见的病因有颈部动脉的直接外伤、先天性动脉狭窄、畸形;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镰刀样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血液凝固性增高(如分娩后、肿瘤、口服避孕药、术后、脱水)、血压降低(用降压药过量、休克)和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均是血栓形成的因素。

,2老年脑血栓的综合护理2.1心理护理老年脑血栓患者患病后,机体各项功能减退,常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

尤其是意识清楚的患者,极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疾病不能治愈而连累家属,情绪非常低落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

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详细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关心体贴患者,耐心与患者交流并听其倾诉,采用肯定性语言鼓励患者,给患者以信心,努力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早日康复,达到生活完全自理的目的。

2.2饮食护理老年脑血栓患者,由于精神负担重,可导致食欲不振。

此时,向患者讲解饮食对康复的重要性,鼓励能自主吞咽的患者进食,每天总热量在6300kJ左右。

课题研究论文: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课题研究论文: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96766 临床医学论文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脑血栓是一种在脑血管动脉壁病变基础上由于血液成分变化以及粘度增加等改变造成血栓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1]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发病时病情容易急剧恶化,而且还会出现肢体偏瘫、丧失语言能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死亡。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我国进入到老年化社会,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

[2]一般而言,脑血栓的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采取临床护理来帮助患者。

本文通过观察各种护理方式在脑血栓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且进行研究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首先从20xx年6月到20xx年9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脑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出1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次,设置入选标准:患者必须是首次发病,经大脑CT检查呈现低密度软化,出现失语、偏瘫等症状,并且排除精神病、认知功能障碍、心肺疾病等可能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的20例患者。

然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其中给予对照组60名患者一般护理,观察组的60名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并进行对比研究。

其中研究组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25例,最大的年龄患者有75岁,最小的患者有45岁,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

另外一组就是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大的有80岁,年龄最小的有42岁,经过统计计算这一组的平均年龄61岁左右。

最后,经过对比研究,这两组的患者没有太大差异,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可以进行研究。

1.2 方法在医院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在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帮助患者解决生活饮食、个人卫生等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打扫病房,开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的干净、整洁,并且按医嘱帮助患者接受医药治疗。

另外一组采取的优质护理,首先就是不仅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对于患者的血压、心率等临床特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而且还要告知患者远离烟酒,多进食鱼、肉等蛋白食物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进行合理饮食。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通过临床治疗患者能适应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的状态;按计划进行语言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叙述引起受伤和感染的原因,并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未发生各种并发症。

选取临床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43 74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30 m in,5个月,平均病程30d。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并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RD证实。

1. 2方法治疗以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尿激酶。

水肿高峰期,脱水降颅压,防治脑水肿。

发病3d内进行心电监护,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碎死,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剂。

扩张血管,改善循环。

脑保护治疗,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

1. 3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意识恢复正常,生活自理;显效:失语、偏瘫、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症状有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症状无改变。

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八总例数X 100% 。

2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基本治愈20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3护理方法3. 1争取治疗时问脑血栓患者有的可出现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语言不流利,有的病前甚至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时家属应争取时问,及早将患者送到医院救治。

3. 2急性期护理急性期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如患者出现呕吐,可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阻塞呼吸道或协助患者取侧卧位,便于呕吐物吐出。

伴有咳痰的患者侧卧位也有利于痰液排出,轻轻叩打背部,有促使痰液排出的作用。

3. 3进食护理患者的偏瘫侧面肌无力,舌的搅拌能力减弱,常常出现口角漏汤、面颊部残存食物。

在进食时不能坐起来的患者,要取侧卧位进食,健侧在下,患侧在上,食物在健侧易于咀嚼,同时避免呛咳。

能够坐起来的患者应尽量鼓励患者坐位进食,这样能避免呛咳,同时早期就可得到日常生活锻炼。

脑血栓形成论文: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脑血栓形成论文: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脑血栓形成论文: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自2007年2月2011年2月我科收治脑血栓形成病人22例,本文现将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在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护理;体会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供血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血管壁病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减少或中断,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和坏死,而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血栓形成常在脑动脉内膜病变基础上产生,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症状和体征。

1 临床资料22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其中男16例,女6例。

年龄最大82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9.8岁。

治愈8例,占36.36%,好转14例,占63.64%。

2 护理体会2.1加强心理护理,由于老年人在病前曾看到过脑梗死后遗症对健康的危害,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瘫痪和失语是造成自理能力的丧失,给病人增加了精神上的负担,要做好精神护理,给予安慰、照顾病人,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细致观察病情,及时分析处理。

脑血栓形成病人,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预后差。

因此,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询问、检查,并进行处理。

有一例病人,入院后第3天出现发热,不能进食,护士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发现病人口腔内有大面积溃疡并继发感染。

立即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溃疡处涂2%龙胆紫,并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为了供给病人足够的营养,给鼻饲,每日4次,注入富有营养的流质饮食,每次200ml,温度37℃~38℃。

由于观察详细,处理及时,很快消除了口腔感染,体温恢复正常,病情明显好转。

在日常生活中,对病情危重的病人,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而对病情稳定的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患侧肢体痛觉、触觉、温度觉的情况,来辨别病情的好转,利于护理计划的反馈实施。

2.3 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1)防止局部受压:根据病人受压的部位、皮肤弹性、色泽及有无肿胀等决定翻身次数。

康复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康复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康复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康复护理对于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1~2012.1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barthel评分。

结果:从疗效来看,观察组总有效率9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2.1 常规护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安排患者尽快融入治疗环境中,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期间都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在发病早期,由于病情进展较快,要对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输液护理也要加强。

2.2 康复护理措施2.2.1 健康宣教首先要和患者多进行沟通,向患者说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让患者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活动。

对于患者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说明,鼓励患者多提问。

2.2.2 心理护理措施此类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而且多合并有其他的慢性疾病,长期的病痛困扰导致患者缺乏对治疗的信心和存在一些不良的情绪[1]。

护理人员必须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开导患者,有针对性的排除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对于一些比较固执或悲观的患者可以与其家属进行交流,从侧面帮助开导患者,减少患者的思想包袱,使配合治疗。

2.2.3 被动运动对于患者丧失活动能力的肢体进行按摩,促进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造成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长期受压的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制定必要的康复活动计划,每天按照计划进行各个关节的按摩,有顺序的进行。

2.2.4 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自主运动,在卧床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健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同时指导和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来帮助患侧肢体运动,实现防止功能退化和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陪同下自行下地行走和上厕所,但是每日活动时间应当适量,按照计划进行,不要过度劳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162-02
【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自2007年2月2011年2月我科收治脑血栓形成病人22例,本文现将脑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在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供血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血管壁病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减少或中断,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和坏死,而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血栓形成常在脑动脉内膜病变基础上产生,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症状和体征。

1 临床资料
22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其中男16例,女6例。

年龄最大82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9.8岁。

治愈8例,占36.36%,好转14例,占63.64%。

2 护理体会
2.1加强心理护理,由于老年人在病前曾看到过脑梗死后遗症对健康的危害,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瘫痪和失语是造成自理能力的丧失,给病人增加了精神上的负担,要做好精神护理,给予安慰、照顾病人,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细致观察病情,及时分析处理。

脑血栓形成病人,发病急,病
情变化快,预后差。

因此,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询问、检查,并进行处理。

有一例病人,入院后第3天出现发热,不能进食,护士及时查找发热原因,发现病人口腔内有大面积溃疡并继发感染。

立即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溃疡处涂2%龙胆紫,并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为了供给病人足够的营养,给鼻饲,每日4次,注入富有营养的流质饮食,每次200ml,温度37℃~38℃。

由于观察详细,处理及时,很快消除了口腔感染,体温恢复正常,病情明显好转。

在日常生活中,对病情危重的病人,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而对病情稳定的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患侧肢体痛觉、触觉、温度觉的情况,来辨别病情的好转,利于护理计划的反馈实施。

2.3 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1)防止局部受压:根据病人受压的部位、皮肤弹性、色泽及有无肿胀等决定翻身次数。

并进行床头交接班,共同检查患侧肢体受压情况。

翻身时防止病人受凉,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为促进血液循环,每次翻身时对骨骼突出部位用湿热毛巾或50%酒精按摩,消瘦病人的骨骼突出部位垫以气圈、海绵或海绵垫。

局部红肿时用红外线灯照射,每日3次,每次20min~30min。

(2)避免局部刺激:床铺保持平整、干燥、清洁,有污染及时更换。

昏迷病人多有尿失禁,为避免尿路感染,男性采用阴茎套引流尿液,阴茎套每周更换2次。

女性使用雨布,再铺上棉布垫,尿湿后及时更换。

同时注意外阴的清洁,女性病人每日用温水冲洗外阴及臀部2次。

22例病人,住院期间卧床时间最长的110d,最短25d,
无一例发生褥疮及尿路感染。

2.4 加强肢体及语言功能锻炼。

(1)保持良好的体位: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一般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高,屈曲痉挛,此时应及时加强功能训练的护理。

保持良好姿势是防止足内、外翻、尖足及关节和手指屈曲痉挛的第一步,为将来下床活动有一个正确的姿势打基础。

防止足内、外翻,尖足,可带脚步行器,防止肘关节及手指屈曲痉挛,患肢放平,手握布圈。

为了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可改变姿势,但始终保持足部的功能位。

锻炼上肢时,护理人员站在病人的患侧一边,一手握住其手腕,另一手置于肘关节上方。

第一步将患肢慢慢向上伸直;第二步再将患肢慢慢置于病人头顶,肘关节和肩关节自然屈曲;第三步回到原来的姿势,重复第一步;第四步将患肢横于胸部,回到原来的姿势。

锻炼下肢时,第一步将病人仰卧位,护理人员站在病人的患侧一边;第二步护理人员握住病人的患肢脚腕,另一手握在膝关节上面,使髋关节、膝关节伸展、内旋、外旋、内转、外转,每月活动2次~3次。

每次30min。

同时逐步让病人坐起、站立、到步行。

活动时要安慰、鼓励病人,使其加强信心坚持锻炼,这样效果很好。

(2)加强语言功能训练:对言语不清及失语的病人,要注意其理解和表达能力。

多与病人交谈,同时让病人伸舌、张口和注意说话的口形。

训练过程中,尽可能和日常生活联系,先说单字,如吃、喝、要、拿等单字,然后再将字连词锻炼着说出来。

还可给病人针灸,帮助恢复语言功能。

脑的任何血管均可发生血栓形成,但以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见,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分支为次之。

当血压降低、血流缓慢和血液熟稠度增高时,血小板、纤维蛋白、血细胞逐渐发生沉积,而形成血栓。

其次,各种原因的脉管炎,可引起内膜增厚,管腔变窄,亦可引起血栓形成,如常见的钩端螺旋体脉管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胶原纤维病的血管损害等。

此外,颈部外伤、感染、先天性血管变异也可造成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可加速脑动脉硬化。

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意识改变、呼吸循环状况、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血压等,并详细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应严格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大小便、呕吐物,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有出血立即通知医生。

观察血压变化,备好止血药物,做好输血准备。

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必须定期监测血压,定期有规律地服用降压药物。

老年人应定期复查血脂、血糖、胆固醇等。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的情绪激动和重体力劳动。

多食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高复合碳水化合物、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少食甜食,戒除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出院时应注意指导病人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坚持语言训练。

[1]冉达莉. 脑血栓形成患者便秘症的治疗与护理[j]. 山西护理杂志, 1995, (02)
[2]王少芳. 脑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观察58例[j]. 中国临床医生, 1998, (02)
作者单位: 628000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