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2-7(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直观性: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 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单因素 说、多因素说、‚存在‛问题、‚本体 论‛问题。 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 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 思辩性:缺乏实证,用猜测和想象去说 明自然现象。
二、中世纪神创论自然观
问题:如何理解中世纪是‚黑暗‛的? ‚中世纪‛一词是欧洲人17世纪新创 的,它被用来表达一个漫长而沉闷的 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成就辉煌的古 典希腊、罗马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现 代社会‛之间。 ‚中世纪‛一词被创立当初具有贬意 和偏见; 当代观点:中世纪并非一片漆黑;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中各民族中普遍存 在的最早宗教信仰。图腾(totem),系 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 相信各个氏族 都与某种自然物存在特殊 关系,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是 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图腾往往为全族 忌物,禁杀禁食,还举行崇拜仪式。
巫术:是原始人有了类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 识之后,加上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无 能为力,渐渐出现了巫术。 原始人‚自以为能用对待族人和对待他所猎 获的动物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劝诱和愚弄自 然,以求得到帮助,‛譬如蛙鸣则雨,于是 就学蛙鸣,以祈求的所盼望的雨水。 有巫术产生祭祀。因为祭祀仪式需要解释, 又发明了许多教条和神话。
托马斯· 阿奎那(1224/1225-1274)是 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 《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是中世 纪经院哲学最重要的哲学和神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结合, 促成了阿奎那神哲学的形成; 证明上帝的存在是托马斯神哲学的一项 重要的内容。
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第一,事物的任何运动都是由在它之前 的另一个运动引起的,推论下去,最后 必然追溯到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 一推动者。
论近代自然观从形而上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论近代自然观从形而上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后,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表述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边缘化的、恒定的、片面的观点表述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宣称世界就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至过积极主动促进作用。
比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指出,哲学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就是不依赖人们思想的东西,它就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备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有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启程,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抨击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尓(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涵盖某些辩证法因素。
a)机械性。
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
比如霍布斯就曾经写到:“运动就是丢掉一个边线而赢得另一个边线。
”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更干脆地正式宣布:“人就是机器”。
指出人归根结底就是一些在地面上四肢着跳跃的机器而已。
b)片面性。
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它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何谓自然观?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种形态?

何谓自然观?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种形态?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缺乏足够的经验知识,对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对于这些不清楚就用哲学来进行思辩和猜测,用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思辩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是笼统的。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恩格斯说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否定;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机械性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否认了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2)形而上学性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它的广泛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作是运动,而是看作是静止的,不是看作是变化的,而是看作是永恒不变的。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开放分类:哲学、社会科学、世界观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02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对自然的认识从存在深入到演化,试图在存在于演化之间架 起一座桥梁。
◆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 系统自然观 基本内容
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
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 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
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成功地用无机物(氰、氨及其化合物) 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不可逾越的观念。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一 文,指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旺发表 《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指出动物 也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提出,揭示了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机 制,发现了动植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用大量 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 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尔等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存在于自 然界的热、光、电、磁等不同的物理现象,实际上是能量之间相互 联系和转化的表现,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 的旧观念。
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的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 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 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性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 承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大的理论工作: 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辨证法观点; 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 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 法思想, 在上述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 义 1、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 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 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 机能;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 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 动和发展;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 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3、重大意义 (1)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局限性,吸取了它关于 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 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 形而上学。 (2)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 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 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指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础上,才能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
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18 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 革命。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生产突 飞猛进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19 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 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 列重大发现。
中西古代自然观以及自然观的演变(西方)

(1)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就开始探讨“何为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天人合一”、“五行说”等都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行的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符合自己立场的自然观,主要有道家的“道”、《周易》中的“生命自然观”、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等。
在西方,古希腊最早开始探索世界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世界的本原初步归纳为“水”、“火”等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逐渐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这些观点和中国古代部分哲学家的自然观相似,即都在寻求世界的本原,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自然界中的某种物质。
中国道家的自然观认为“道”衍生出了我们生活和存在的“自然界”,即“一元性”,并且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最终要遵循和效法“自然”,即“自然界”的“道”,从而达到“道法自然”,进一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的这种自然观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在尊重和服从自然界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盲目性,故而这种自然观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西方的自然观将“自然界”和“人”对立起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并且迅速的向世界进行殖民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却愈加明显。
(2)自然观是指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五行学说、西方水火本源)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十分低下的背景下,吸收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并以自然哲学为基础形成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危机
当前,我国的人口已达13.6亿,乃世 地球上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归根结底 第一,在这三个问题中,人口问题是 界之最,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 都是由人口增长对物质能量的需求扩大, 各种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是引发其它一系 界22%的人口,结果便会导致人均粮食不 而又没有找到满足需求的有效途径所造成 列问题的根本问题。 足;而为了满足13﹒6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 的。我国的现状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求必须大力发展生产。
怎样解决生态环境危机
正是在这次大会统一思想的基础上, 在 1981保 护 地 指 出 建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 文 源 年发表的《 :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 第一次对可持续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社会 同 年 , 国 际 自 然 资件 明 确 联 合 会 在 大会提出了 “持续发展” 这一新概念。 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 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战略这个问题呢? 的概念做出界定的是1987 发展模式。 《世界保护策略》一书中,进一步从生态 1980年,联合国在制定的《世界资源 一书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来 这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 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 年,联合国《在关注我们 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通过比较, 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可以从三 学的角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申 了 保护大纲》这一文件当中,同样重 的。但他对可持续发展的 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 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 我们可以看到: 着一概念。 个方面去理解。 共同的未来》的文件。 “持续不断发展” 含义却并未说明。 所长莱斯特•R•布朗, 威胁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 特征
第二,人是能动性和受 第三,人的内在尺度与 第一,自然环境和社 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 第四,自然主义、人 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实施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 自然外在尺度的统一。 动性的统一。 会环境的统一。 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实施人道主义,不 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统一。 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实践必须遵从 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 但要求对人,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都要予 人的内在尺度,指人的主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受 自然是社会存在发展 马克思指出,只有共 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 观能动性;自然的外在尺 动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 的基础,社会则是自然进 以关怀。 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三者 想,是其最深刻的本质特征。 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 度,指自然界规律的客观 又具能动性。人既不能听 化的产物,人与自然如果 共产主义:是指“人与自然界完成了 的和谐统一。 实在性。要努力实现两个 命于自然的摆布,也决不 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 的本质的统一”的社会。 环境。 尺度的统一。 能滥施主观能动性。 然界的真正的复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辩证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3)重大意义: a、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b、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 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c、为科学与技术发展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 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d、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物质观: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
中国五行说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宇宙观——毕达哥拉斯:整个宇宙为球形,中心天体为 “中心火”
托勒密地心说
中国盖天说 浑天说
宣夜说
阿利斯塔克(前310-前230)日心说
(1)贡献
a、抛弃直观性、思辨性
猜测性;
b、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
c、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
(2)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辩证的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科学进入理论概括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1796年 拉普拉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基本特点: 直观性 思辨性
猜测性
历史地位:
标志人类开始用理性研究自 然;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 史渊源; 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哥白尼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日心说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重力学说天 文 学源自地 质 学物 理 学
化 学
生 物 学
能量 星云说 渐变论 守恒与 转化
电磁 理论
尿素
元素 周期律
细胞 学说
生物 进化论
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发展演化的
2、辩证的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康德:运动、变化与发展 谢林: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黑格尔:自然界的演化 继承:自然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集合
d、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e、自然的发展产生了人类及其社会,出现了与一个 “纯自然” 不同的 “人化自然”。
3、辩证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2)基本特征: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c、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d、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与批判
体
黑格尔的辩证法 批判:唯心主义,绝对理念
3、辩证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
义
(1)基本思想:
a、自然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
b、运动不灭,时空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由此 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 2 )
a.宇宙
斯
b.地质“渐变论”: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
d.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e.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 f.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g.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方程组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科学基础 (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理》
牛顿力学 ——1687 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世界是一部机器; 物体运动原因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自然界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四个阶段: 古代 朴素的 自然观 近代 机械的 自然观 现代 辩证的 自然观
当代 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辩证的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辩证的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3、辩证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四、当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