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小儿偏瘫康复效果评估报告

小儿偏瘫康复效果评估报告根据小儿偏瘫康复效果的评估报告,以下是对其进行详细回答:小儿偏瘫是指在儿童期出现的一种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性减退、肌肉力量减弱及肌肉收缩无力等症状。
康复治疗是小儿偏瘫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专业康复团队的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进行小儿偏瘫康复效果评估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运动功能改善:通过对患儿进行各种运动训练、理疗和功能锻炼等手段,评估患儿的运动功能是否有所改善。
例如,可以通过记录患儿的行走能力、握力、平衡能力等评估指标,以观察康复治疗是否有效地改善了患儿的运动功能。
2. 肌力增强:小儿偏瘫患儿往往存在肌力减退问题,通过康复训练和理疗手段,评估患儿的肌力改善情况。
可以通过肌力测试、肌电图等方法,定量评估患儿的肌力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
3. 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小儿偏瘫康复的目标之一是帮助患儿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例如自理能力、独立进食、穿脱衣等。
通过评估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以看到康复治疗对患儿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
4. 精细动作改善:小儿偏瘫患儿的手指、手掌等精细动作常常存在困难,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评估患儿的精细动作改善情况。
可以通过手部功能评定量表、握力测试等方法,评估患儿的手部功能改善情况。
5. 患儿家庭生活质量改善:小儿偏瘫的治疗不仅仅是患儿自身问题,也涉及到患儿家庭的生活质量。
通过评估家庭的生活改善情况,了解康复治疗是否对家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小儿偏瘫康复效果评估报告中,主要包括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肌力增强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情况、精细动作改善情况和患儿家庭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通过以上评估,可以对小儿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明确的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儿童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孩子可能会面临各种健康问题,需要在儿童康复科接受治疗和帮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儿童康复科中常见的一些疾病。
一、脑瘫脑瘫是儿童康复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是由于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的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所导致。
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如肌肉僵硬、无力、不协调,难以控制身体的动作;还可能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力和听力问题等。
对于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按摩、运动训练,帮助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作业治疗,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提高手部精细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针对语言障碍进行训练;以及辅助器具的使用,如轮椅、矫形器等,以支持他们的活动和生活。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狭窄。
自闭症儿童往往在与人交流、建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可能不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缺乏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
此外,他们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兴趣,坚持固定的日常习惯和行为模式。
自闭症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早期干预非常关键,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结构化教学、社交技能训练等。
通过这些治疗,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减少问题行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三、发育迟缓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运动、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刺激不足、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对于发育迟缓的儿童,康复科医生会首先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具体的发育迟缓领域和程度。
然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可能包括物理治疗促进运动发育、言语治疗提升语言能力、认知训练增强思维和学习能力,以及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和亲子互动,促进整体发育。
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探讨

f 中图 分 类 号1 R 2 7 2 f 文 献标 识码 1 B f 文 章编 号1 1 6 7 2 — 9 5 1 X ( 2 0 1 3 ) 0 5 — 0 0 7 3 — 0 2
小 儿脑 瘫是指在 出生前至 出生后 1 个 月 内, 在大脑 发育 过程 中, 各种 致病 【 大 I 素导致的以 中枢性运动功 能障碍及姿势 异常 为主要表现 的非进行性脑 损伤综合征 , 常伴有不 同程度 的智力及听力低下 、 精神发育迟缓 、 癫痫 、 语言 障碍 、 视觉 、 行 为及感 觉异 常 等多种症 状 。 我 国A , J L 脑瘫 的发 病率 为 1 ‰一 5 % ” , 小 儿脑瘫严重影 响 了患病 儿童 的身心健康 。 目前 对小 儿脑瘫 尚缺乏有 效 的治疗 药物 , 仍 以各 种康复治疗 为主 , 我 国传统 医学 中的针灸 在小儿脑瘫的治疗 中发挥重要作用 , 在 本研 究中 , 我们对 2 0 1 0 年1 月至2 0 1 2 年1 0 月我 院康 复科收治 的的7 2 例脑瘫 患儿进 行观察 , 观察针灸结 合运动功能训 练治 疗小 儿脑瘫 的效 果 , 为 寻找治疗小 儿脑瘫 的有效疗法提 供参
理疗法 降低或者稳 定肌张力 , 纠 正患儿 的异 常姿势 , 促进 患 儿 正常运动 , 根据不 同的病情进 行头部 、 躯干及 上下肢 的平 衡训 练 。 采用反复强化 的方法进行 运动训练 , 坚持 每天 1 次,
每次3 0 m i n 法
期 第1 9 卷 第 5
Vo l _ 1 9
NO . 5
卞 莲 为 导敲
Gu i d i n g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h a r ma c y
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锻炼: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
首先进行的是康复卧位,将瘫痪侧肢体置于抗挛缩位,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
然后进行被动运动和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可以进行主动运动,如屈伸、外展、内收等,每天进行2至4次,每次5至30分钟。
此外,还可以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以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康复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康复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电疗、磁疗、超声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心理治疗:下肢运动障碍患者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5.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康复训练的重要保障。
家庭成员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
必要的康复资源和服务,为患者提供康复场所和康复设备,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总之,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下肢残疾健康指导意见

下肢残疾健康指导意见肢体残疾康复指导一、肢体残疾康复的概念肢体残疾是人体因肢体残缺,或因外伤、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躯干麻痹,肢体畸形,导致人体的运动功能障碍。
常见的是山神经系统和骨关节肌肉系统所致的残疾。
神经系统损伤致残的主要有:脑血管意外(偏癍)、脊髓损伤(數瘫、四肢瘫)、儿童脑瘫、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周围神经损伤、颅脑损伤。
骨关节肌肉系统损伤致残的主要有:截肢、断指再植术后、腰腿痛、颈椎病、手外伤、骨关节炎、骨折及骨关节术后、脊柱侧弯、进行性肌萎缩。
二、肢体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一)矫治手术,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椎损伤等引起的肢体残疾可通过矫治手术来恢复肢体部分功能。
其手术的方法有:足踝部瘫痴畸形矫治手术、膝部瘫痪畸形矫治手术,航部瘫疾畸形矫治手术、麻痹性脊椎畸形矫治手术、下肢长度均衡矫治手术、上肢瘫痪矫治手术。
(二)装配假肢、矫形器和辅助用具。
因外伤、炎症、恶性肿瘤等原因迫不得已而截去部分肢体,以致造成肢残的,靠装配假肢和矫形器来辅助功能。
(三)康复治疗。
对肢体残疾者进行包括体育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营养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疗法。
(四) 康复训练。
肢体残疾者(包括进行矫治手术后或装配假肢矫形器)必须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和改善功能。
训练内容有: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
三、肢体残疾常用康复方法(一)运动疗法运动疗法不是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患者本身主动地按照“运动处方”,进行运动而达到治疗的H的。
运动疗法主要应用于:1、关节可动范围的维持。
2、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
3、恢复肌力的训练。
4、增强耐力的训练。
5、平衡训练。
6、步行训练。
(二)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某种特定作业课题,以诊断、评价、治疗身体或精神障碍,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业疗法主要应用于:1、增加关节的可动范围。
2、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平稳性及速度。
3、进行身体功能的综合性训练。
09第三章第三节 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功能障碍的转归
功能障碍的转归有两个不同结果。 • 第一种结果是由于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的改善而朝着好
的方向发展,障碍减轻、功能改善; • 第二种结果是由于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不利而继续向坏
的方向转变,障碍进一步加重。
功能障碍的评定范围
明确临床症状的处理与功能障碍恢复的关系 尽量减少内在限制因素的原则 尽量减少外在限制因素的原则 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 ICF体系作为功能障碍康复计划制订的基本框架
许多内在限制因素(如病损及其所致的认知或行为异 常)可以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患者教育、行为矫正、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等方式加以处理。
减少外在限制因素的原则
外在限制因素为不利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个体生活背景的外部或外在世界的 所有方面 ,并对个体的功能发生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及其特征、人造自然界、与个 体有不同关系和作用的其他人员、态度和价值、社会体 制和服务以及政策、规则和法律。
明确临床症状的处理与功能障碍恢复的关系
对于一些确实难于精确判明功能受限程度、只能对躯体病损作出粗 略的估计的病损,如果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比预期严重,康复专业 人员就应调整患者的期望值,而不应制订与现实不符的康复目标
对一些突发的不可逆的功能障碍,要帮助患者降低期望值,帮助患 者渡过突发功能障碍导致的心理改变的各阶段(即,否认、愤怒、讲 条件),正确面对现实。帮助患者确定实际的目标,进行教育和咨 询,并协调康复治疗小组(包括患者及其家庭)多学科的合作
矫形器有助于矫正畸形、固定、支持等作用
拐杖和助行器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器具
对残疾人来说,辅助工具很重要
用简易方式操作电脑
用轮椅实现转移
康复工作者需要提高对辅助器具的认识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进展

称 P t . 以适 当 的 目 的 为媒 介 , 过 引 导 者 与功 能 障 碍 e o法 是 通
者 之 间 复 杂 的 整体 活 动 , 发 功 能 障 碍 者 神 经 系 统 的 功 能 形 诱
成 和 恢 复 引导 式 教育 是 目前 国际 上 公认 的治 疗小 儿 脑 瘫 最 有 效 的 方法 之 - I 。它 的 显著 特 点 是 以娱 乐 性 、 节律 性 和 意 向 性 为 患 儿 提 供 目的意 识 ,激 发 他们 的兴 趣 及 主动 参 与 意 识 , 训 练 任 务具 体 、 目的明 确 直接 。实践 证 明 : 用 了 引导 式 教 育 采 方 法 训 练 时 , 儿 的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更 高 , 积 极 地 参 与 和 患 能 配 合 . 轻松 愉 快 的 环 境 中 完成 训 练 任 务 , 果 显著 1 赵 鹏 在 效 6 1 。 等 究 表 明 : 理 疗 法 加 引 导式 教 育 治 疗 小 儿 脑 瘫 效 果 显 研 物 著, 对患 儿 的 运动 功 能 和 A L的提 高 均有 较 大 影 响 。 D
技术 。
11 B u n t m 疗法 : . 5 rns o . r 由瑞 典 物 理 治疗 师 Sg e Bu n t m in rn s o r 创 立 此 技 术 的基 本 点 是在 脑 损 伤后 恢 复 过程 的任 何 时期 均
可 利 用运 动 模 式 诱 发 运动 的反 应 , 以便 让 患者 能 观察 到 瘫 痪
神 经 发 育疗 法 是 依 据 神 经 系统 正 常 生 理 机 能 及 发 育 过 程, 运用 诱 导 或 抑 制 的 方 法 , 患 者 逐 步 学 会 如 何 以正 常 的 使 运 动方 式 完 成 日常 生 活动 作 的训 练 方 法 。
浅议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

浅议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摘要: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最终会影响到儿童在日后社会人际方面的交流、生活自理能力等。
本文从一般状况评定、运动发育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肌力的评定、原始反射的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和综合活动能力评定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在国内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常用的一些康复评定方法,以利于更多的专业人员正确掌握儿童的运动功能状况。
关键词:儿童;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评定对运动功能障碍儿童进行康复评定不是寻找疾病原因和进行诊断,而是通过徒手或使用仪器的一系列测量评估来客观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等,为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一般状况评定对于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一般评定主要从病史、心肺腹部的检查、营养状态、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测量来进行判定。
一般来说,高危病史有助于对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判定。
一般状况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是否存在挛缩以及畸形等情况。
通过一般状况的判定来发现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对于日后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2.运动发育的评定对于儿童运动发育的评定是最重要的一项评定内容,主要通过对上肢运动的年龄评定、躯干运动年龄的评定和下肢运动年龄的评定来完成。
一般而言,正常儿童的运动和姿势的发育是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的,如儿童在2-3个月的时候开始卧着抬头,在4-5个月的时候开始主动伸手去触摸东西,也可以两个手分别玩玩具,在7-8个月的时候能够进行单手或者双手的支撑起坐,在9-10个月的时候开始爬走,到了1岁的时候能够独立站立,在1岁到1岁半的时候能够独立行走,2岁的时候开始跑,3岁的时候开始学骑三轮车,4岁的时候能够爬梯子等。
然而患有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却不能在合适的年龄段进行正常的活动。
3.肌力评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
发育前期,患儿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第1期第13卷经验交流
作者:张捧玉1 吴艳青1
单位:1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054000
我院自1996年11月以来,收治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24例。
在原发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根据小儿天性活泼多动的特点,将娱乐游戏寓于康复治疗中,配合心理治疗等,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儿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
中枢性瘫痪:偏瘫10例,病程10天至1年;其中脑栓塞3例,脑肿瘤2例,脑出血2例,脑外伤2例,脑炎1例。
脑瘫8例,病程3~7年;其中偏瘫型6例,单瘫型1例,截瘫型1例,早产3例,窒息4例,新生儿黄疸1例,均无明显言语及智力障碍。
周围性瘫痪:足下垂2例,均为腓总神经麻痹,病程1个月~2个月。
关节挛缩固定4例,病程7天~25天,其中骨折石膏固定致肩、肘关节固定2例,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肩关节炎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物理疗法:选用超声波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
超声波疗法:利用超声波的细微按摩作用和温热作用,松弛痉挛的肌肉,松解粘连的关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用于骨科病例,选择
中小量的超声波治疗,每日1次,每次5~10min,10次为1疗程。
功能性电刺激:用电刺激瘫痪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患肢的功能,用于软瘫的病例,选用神经肌肉功能性电刺激,对上肢的伸肌(垂腕)、下肢的伸肌(垂足)给予刺激,每日1次,每次10min,刺激电流强度为清醒的患儿能够耐受即可。
随着功能的恢复,刺激强度逐渐减弱。
1.2.2 针刺治疗:选用头针加体针。
头针选穴为运动区穴,体针选穴为肩、曲池、内关、合谷、环跳、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面针选穴为:地仓、颊车、、丝竹空等。
用于软瘫、面瘫、足下垂患儿。
每次20min,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肌张力增高后停止。
1.2.3 按摩:对软瘫的肌肉行快速擦刷、揉捏、拍打等强刺激,对于痉挛的肌肉行安抚性推摩等轻刺激,适用于所有患儿,将按摩贯穿于运动疗法和关节牵引中。
1.2.4 心理治疗:治疗师与患儿交谈,观察患儿的情绪、心理、兴趣,进行诱导和启发,调整病态心理;与患儿交朋友,消除生疏感;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威信;播放儿童音乐和歌曲,如《小螺号》、《卖汤圆》等,与患儿一起哼唱,稳定患儿情绪。
1.2.5 娱乐活动与运动疗法。
软瘫期:①仰卧位:健手握住患手(Bobath手),向上、下、左、右击打悬于空中的彩色气球;玩具置于患侧,另其翻身,健手抓玩具;臀下放一发声的塑料玩具猪,另患儿抬臀、放下时发出叫声,
引导患儿做搭桥运动。
②俯卧位:玩具手枪等置于头前方,令患儿抬头,肘支撑向前爬行抓玩具。
③侧卧位:学像小虫一样卷曲、伸展,扭动躯干。
痉挛期:①坐位:将彩色乒乓球等玩具放于患侧,患侧上肢伸展,略外展,腕背伸,指伸展,放于患侧,躯干压于患肢上,使其负重,用健手抓玩具,治疗师帮助控制肘屈曲。
②立位:玩具球置于足前方,用健足、患足交替踏球;与患儿比赛蹲起跳等游戏。
总之,根据患儿的兴趣,将患肢的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包括在这些治疗性的游戏中,同时注意保护,每日训练2次,每次30min。
根据患儿年龄调整娱乐个人的依赖程度,3~10岁患儿以娱乐诱导为主,11~14岁以康复训练为主。
1.2.6 娱乐活动与作业疗法: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恢复后,开始将作业治疗与娱乐活动结合起来,逐渐增加难度。
与患儿比赛套圈、投掷拍球、摆积木、用围棋子摆图形、抓握大中小号木钉及铁钉、抓握彩色水笔画图、写字、做识字游戏、计算游戏等,注重上肢及手指的关节活动度,肌力、肌肉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每日2次,每次30min。
1.2.7 牵引:骨创伤、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粘连、挛缩、固定、肌肉萎缩等,先按摩10min左右,使局部皮肤发红,然后进行超痛阈的关节被动活动及牵引,牵引的力量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宜。
注意以讲故事等方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每日2次,每次20min。
以上方法选择应用,要求家长配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2.1.1 评价:中枢性瘫痪运动功能的恢复用Brunnstrom评价表为标准,痉挛评定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周围性瘫痪肌力用Loveet 6级分级法,步态分析用目测法,挛缩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以尽力主动伸展为起始位(0°),另其最大范围的主动屈曲所测得的角度。
2.1.2 标准:康复训练前后比较,有效:Brunnstrom级,上肢、下肢、手指至少两个部位上升2个阶段以上;Ashworth痉挛级下降1级以上;肌力增加2级以上;关节活动度增加45°以上;步态异常明显改善。
治愈:Brunnstrom级至少两个部位恢复至5级,痉挛级降至1级,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关节活动度135°以上,步态接近正常。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
2.2 结果
偏瘫患者10例,治疗前:Brunnstrom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
治疗后:Brunnstrom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4例;Ⅴ级3例。
关节固定患者4例,治疗前:关节活动度0°~45° 2例;46°~90°2例。
治疗后关节活动度4例均达136°~180°。
见附表。
附表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有效治愈无效有效治愈无效1~7001000
8~14100020
15~30211020
31~60520000
61~90340000
合计1172040
3 讨论
3.1 掌握儿童特点,调节患儿心理
将娱乐活动与康复训练融为一体是小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
小儿天性活泼爱动,由于疾病和损伤使身心受到各种障碍,变得孤独、自卑、烦躁、郁闷,对运动恐惧和畏难。
训练过程中极不合作,使训练无法进行。
我们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理和爱嬉戏玩耍的特性,通过讲故事、看卡通画以及治疗性的游戏活动,播放儿童歌曲,使哭闹的患儿安静下来,呆滞的患儿变得活泼起来,在快乐的情绪中,按制定的方案运动起来。
这样才能使患儿在享受正常儿童欢乐中得到全面康复。
3.2 注重功能训练,教会日常生活技巧
在娱乐活动中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让患儿完成翻身、搭桥、做体操,继而拍手、踢腿、跳跃、转身等动作,以及行走、穿衣、进餐等日常生活自理动作。
患儿对事物兴趣时间短,要及时调整
活动内容。
目的是诱发患儿的主动运动,增强四肢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完成进餐动作,在坐位达到动态平衡后,需要肩、肘、腕的稳定性,手的抓握及协调、准确性,能完成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
因此,在训练中,让患儿之间或患儿与治疗师之间比赛套圈,拔插大、中、小号木钉及铁钉;手掌手背交替击鼓,逐渐开始过渡到一手握勺演示吃饭动作,反复进行。
3.3 早期康复介入,达到足够疗程
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因素除年龄和病情轻重外,早期康复和足够疗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0例偏瘫患儿中,3例治愈都是在1个月内开始训练,其中1例病后第10天开始康复治疗,1周后达到了有效标准,坚持两个半月治愈。
神经科康复有效的11例中,多数坚持半个月以上的疗程。
其中有偏瘫2例半年后开始康复,训练2个月后,进展减慢而停止,其余9例仍有进展但因故中止训练。
无效2例均为脑瘫,1例只训练1周,另1例训练1个月无明显进展而中止。
骨科病例均在伤后1个月开始康复,坚持1个月治愈。
全部病例疗程未超过3个月。
影响早期康复的因素是对康复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康复是按摩、理疗,无意义,当看到别人康复有效后才来训练,已错过时机。
影响疗程的主要是费用问题,其次是家长的时间问题。
康复训练是个漫长的过程,住院期间需要医疗费用和家长的陪伴,往往二者不能同时达到而中止训练。
3.4 取得家长配合,要求参与训练
与患儿最亲近、接触时间最长的是家长。
为了让患儿得到更好的
康复训练,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我们设法把这些患儿转入家庭康复。
住院期间,培训家长,向家长讲明患儿的病情、训练目的,预测效果,教会和要求家长掌握一些简单的训练技巧。
出院后在家庭里指导、督促和鼓励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并定期随访评价和制定下步训练方案,指导下步训练的实施。
我们认为,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5 提高治疗师素质,奉献耐心和爱心
小儿天性爱动,不能自制,病伤后的心理障碍使其难以合作。
治疗师首先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了解儿童康复的特点,克服急躁情绪,循序渐进地诱导患儿的兴趣和运动。
治疗师必须有耐心和爱心,这也是训练成功的主要因素。
4 参考文献
1 Sally Liu.通过游戏的发展.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第三届WHO 康复医师培训班讲义.1992.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15.
3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