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doc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总结一考点总结:政治1、马哲【考点1】主观唯心主义:将人的感觉、观念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考点2】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考点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考点4】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考点5】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世界产生以前的先在世界,世界上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考点6】形而上学的观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考点7】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因为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考点8】意识: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考点9】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天然界历久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物资世界的产物。
【考点10】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运动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2、毛概【考点1】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要使民主和集中二者辩证地统一。
【考点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就是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3】我国公有制有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混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三种形式。
【考点4】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大全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完整word版)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高频考点

本文档收录整理公共基础知识相关高频考点,并附有记忆口诀,完全可以应对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的常识部分,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中国历史高频点考点一:四大发明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用于航海(地理大发现)海上丝绸路(广州、泉州、宁波)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火铳、火炮火炸药王:王泽山(2017 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印刷术—唐代:雕版印刷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王选-汉字激光编排系统(被誉为“现代毕昇”)考点二:中国医学成就名医:扁鹊:医祖,脉诊,四诊法(望、问、闻、切)、《难经》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华佗——外科圣手,麻沸散,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杏林代指医学界)著作:《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千金方》——孙思邈“药王”《唐本草》——第一部国家颁行的药典(又名《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东方的医药巨典” 李时珍(明朝)考点三:中国农学成就《氾胜之书》: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西汉,氾胜之)《齐民要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典籍(北魏,贾思勰)《王祯农书》: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元朝,王祯)《农桑辑要》:最早的官修农书(元朝)《农政全书》:农政思想,欧洲水利技术(明朝,徐光启)考点四:中国数学成就九九乘法表:春秋时期《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西方)/商高定理赵君卿(赵爽)做注《九章算术》:中国第一部数学专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东汉,刘徽(注)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缀术》考点五:中国地理成就《山海经》:先秦,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张衡:东汉,浑天仪,地动仪,解释月食(被誉为“科圣”)《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西晋,裴秀《水经注》:中国古代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北魏,郦道元《大唐西域记》:研究中亚、南亚的珍贵资料;唐朝,玄奘《徐霞客游记》: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及成因的书籍最早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明朝,徐霞客,游圣(5 月19 日为中国旅游日)地貌区分:喀斯特地貌:水侵蚀;雅丹地貌:风侵蚀;丹霞地貌:地表呈红色。
(完整word版)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1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11.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2.运动的主体是物质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源:河南京佳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7.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20.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24.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25.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26.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一、什么是公共基础知识二、公共基础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三、公共基础知识的分类1. 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地理知识•天文知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2. 历史知识•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3. 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政治学知识•社会学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4. 文学艺术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音乐知识•绘画知识•雕塑知识•戏剧知识5. 哲学知识•逻辑思维•伦理道德•美学思想•心灵哲学•形而上学四、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1. 多角度学习•阅读多种资料•参与多样化的讨论•观看多种观点的视频2. 系统化学习•设定学习计划•追踪学习进度•温故知新,逐步深入3. 实践运用•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性思考,解决难题4. 综合运用•联系不同领域知识•综合运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做有思想的人五、公共基础知识的影响1. 提高自身素质•扩宽视野•增加知识面•增强综合能力2.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尊重他人观点•平等对话,互相启迪•共同探讨,促进进步3. 促进社会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六、总结•公共基础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公共基础知识需要多角度、系统化、实践运用和综合运用•掌握公共基础知识能够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交流和社会发展。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一、政治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如,中国制定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如积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例如,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过度开发违背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就是在认识能源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进社会意识,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各项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公基常考知识点【精选文档】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概况、职业道德、公文与论文写作、科技常识和环境保护、文史知识、地方省情知识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概述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立统一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
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
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
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
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
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
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
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
平;
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
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
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
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
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
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
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
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
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
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
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
高农民生活水平。
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
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体
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
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
.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
国家增加财政支出,
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居
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
发达地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
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
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
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
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农业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
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
②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
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
村工作的中心;
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