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及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嵌入式系统是指将计算机处理器和软件嵌入到各种设备中,使其具备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从工业自动化到医疗保健,从军事航空到车联网,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支撑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创新。

本文将从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嵌入式系统的未来发展。

一、应用前景分析1、工业自动化: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嵌入式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增多。

例如,PLC控制器、传感器、智能仪表等设备,都是嵌入式系统的典型应用。

这些设备将生产环境中各种条件监测和控制的任务集成到一起,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和协调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医疗保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心脏起搏器、血糖监测仪、医疗图像处理系统等,都依赖嵌入式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

这些设备可实时监测病人的身体状况,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医疗保健带来了新的变革。

3、智能家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需求的不断增多,嵌入式系统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例如,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安防系统、智能家电等,通过嵌入式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控制,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改善人们的家居生活质量。

4、车联网:随着汽车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在车联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智能导航系统、车辆监测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都是嵌入式系统的重要应用。

这些设备可提高车辆驾驶安全性、提供更舒适的交互和娱乐体验,形成智能出行新模式。

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将不断智能化和自动化,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例如,智能家居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能够自动识别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车辆和机器人将更加自主化和智能化,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新时代背景下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新时代背景下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新时代背景下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嵌入式系统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智能手机领域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嵌入式系统正是其中的核心。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嵌入式系统在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传统的通信功能之外,智能手机还可以用于支付、导航、娱乐等多种场景,这些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嵌入式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各种智能设备都需要通过嵌入式系统来进行控制和管理。

比如智能门锁、智能灯具、智能家电等,都需要通过嵌入式系统来实现智能化控制,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智能化。

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嵌入式系统在其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监控系统、智能公交车辆调度系统等,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支持。

嵌入式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安全和顺畅运行至关重要。

1.人工智能与嵌入式系统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与嵌入式系统的融合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芯片的快速发展,使得嵌入式系统具备了更强大的计算和推理能力,可以实现更多复杂的人工智能应用。

比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摄像头、智能无人机等,都需要依靠嵌入式系统来实现人工智能功能。

3. 5G时代与嵌入式系统的发展随着5G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嵌入式系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5G网络的高速和低延迟特性,使得嵌入式系统可以将更多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移到云端,实现更多复杂的应用。

5G网络也将会推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需求。

嵌入式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及比较分析

嵌入式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及比较分析

嵌入式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及比较分析
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当今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掌上的数字产品,大到汽车、航天飞机。

提到嵌入式系统我们很快会联想到单片机,不错,MCU 是最基础和常用的
嵌入式系统,但是目前像FPGA、ARM、DSP、MIPS 等其他嵌入式系统应用
越来越广泛。

嵌入式系统与模拟电路或其他功能电路组成的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或SiP(System in Package,系统级封装)在手机、机顶盒等功能
复杂的产品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总的来说,嵌入式系统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由8 位处理向32 位过渡
-由单核向多核过渡
-向网络化功能发展
-MCU、FPGA、ARM、DSP 等齐头并进
-嵌入式操作系统呈多元化趋势
所有的嵌入式处理器都是基于一定的架构的,即IP 核(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生产处理器的厂家很多,但拥有IP 核的屈指可数。

有自
己的IP 核,光靠卖IP 核即可坐拥城池。

嵌入式系统的架构有专有架构和标准架构之分,在MCU(微控制器)产品上,像瑞萨(Renesas)、飞思卡尔(Freescale)、NEC 都拥有自己得专有IP 核,而其他
嵌入式处理器都是基于标准架构。

本文讨论仅讨论标准架构的嵌入式系统。

标准的嵌入式系统架构有两大体系,目前占主要地位的是所谓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

RISC 体系的阵营非常
广泛,从ARM、MIPS、PowerPC、ARC、Tensilica 等等,都是属于RISC 处理。

嵌入式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嵌入式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嵌入式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嵌入式系统是指嵌入到设备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化的进程,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家电、智能手机到汽车、医疗设备,无处不在。

本文将就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嵌入式系统应用现状1. 家电领域嵌入式系统在家电领域的应用已经普及,尤其是在智能家居方面。

例如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洗衣机等智能产品都是基于嵌入式系统实现的。

嵌入式系统使得家电产品具备智能化,实现远程控制、智能提示等功能。

2. 汽车领域嵌入式系统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系统、车载音响和导航系统等。

这些系统不仅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可以实现车辆的智能化监控和诊断。

3. 医疗设备领域嵌入式系统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包括医疗监护仪、手术机器人、心脏起搏器等。

嵌入式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病人的生命体征,提高医疗设备的精度和效率,使医疗机器人和手术系统具备更强的自主性和更精准的操作。

二、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1. 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嵌入式系统智能化,实现更高级别的功能。

嵌入式系统配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完成更复杂的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从而使得智能家居、汽车等领域更加智能化。

2. 物联网的普及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普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物联网的核心就是智能化的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可以成为这些传感器的控制中心。

未来嵌入式系统将与更多的物联网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物联网应用。

3. 机器学习的发展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更好地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

嵌入式系统将可以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来进行更快速更有效的数据处理,从而实现更高效、更智能化的应用。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将会成为重要的技术工具。

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升级,嵌入式系统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和智能化。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概况及其发展前景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概况及其发展前景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概况及其发展前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这些产品的发展得益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如Mp3、手机等日常用品就是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应用。

但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应用还远不止此,在工业控制、交通管理、信息家电、家庭智能管理、网络及电子商务、航天航空、军事设备、船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嵌入式系统技术正悄然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嵌入式系统发展历程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片微型计算机(SCM)阶段,即单片机时代。

这一阶段的嵌入式系统硬件是单片机,软件停留在无操作系统阶段,采用汇编语言实现系统的功能。

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单一、处理效率低、存储容量也十分有限,几乎没有用户接口。

第二阶段:微控制器(MUC)阶段。

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展对象系统要求的各种外围电路和接口电路,突显其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以嵌入式微处理器为基础、以简单操作系统为核心,主要特点是硬件使用嵌入式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种类繁多,通用性比较弱;系统开销小,效率高。

第三阶段:片上系统(SOC)。

主要特点是:嵌入式系统能够运行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微处理器上,兼容性好,操作系统的内核小,效果好。

第四阶段:以Internet为标志的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网络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嵌入式处理器集成了网络接口,另一方面是嵌入式设备应用于网络环境中。

二、嵌入式系统的含义目前,嵌入式系统还没有比较权威、比较统一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嵌入式系统,描述嵌入式系统。

1.从应用角度:嵌入式系统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2.从计算机角度:嵌入式系统是指嵌入式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是指嵌入各种设备及应用产品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它主要完成信号控制的功能,体积小,结构紧凑,可作为一个部件埋藏于所控制的装置中。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嵌入式系统是指嵌入到其他系统或设备中的计算机系统,它们用于控制、监测和执行特定任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1. 物联网的崛起:随着物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设备和系统互联互通。

嵌入式系统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将成为各种智能设备和传感器的关键组成部分。

2. 人工智能的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将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集成到嵌入式系统中,可以实现更强大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使设备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

3. 资源的优化:随着能源和材料的稀缺性日益加剧,嵌入式系统将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化。

通过采用更高效的算法和架构设计,可以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材料的使用。

4. 安全性的提升:随着网络攻击的增多以及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嵌入式系统需要具备强大的防御能力,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安全通信等。

5. 多核处理器的应用:随着多核处理器的发展和普及,嵌入式系统也将开始采用多核处理器来提高计算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

多核处理器能够更好地支持多线程和复杂任务的同时进行。

6. 小型化和集成化:嵌入式系统越来越小型化和集成化,体积更小、功耗更低、集成度更高。

这使得嵌入式系统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

7. 实时性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需要高精度控制和即时响应的应用领域,如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

总之,嵌入式系统作为一种关键技术,将在物联网、人工智能、资源优化、安全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将会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

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

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
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是指嵌入式系统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发展也日趋成熟。

以下是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的一些主要方面。

首先,嵌入式系统将更加注重人机交互体验。

随着人们对智能化设备的需求不断提高,嵌入式系统将更加注重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交互性。

例如,通过语音识别和手势识别技术,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嵌入式系统进行交互,实现智能化控制。

其次,嵌入式系统将更加注重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

嵌入式系统本身的计算能力有限,而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持下,嵌入式系统可以将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工作交给云端服务器,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灵活性。

同时,嵌入式系统也可以通过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应用。

再次,嵌入式系统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将面临更多的安全威胁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因此,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者将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通过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等手段来保护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

最后,嵌入式系统将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嵌入式系统的能耗和环境影响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因此,嵌入式系统将采用更加节能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例如低功耗芯片、能量管理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从而减少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包括注重人机交互体验、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注重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以及注重节能和环保。

这些趋势将促使嵌入式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智能化、灵活性强、安全可靠、节能环保。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嵌入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嵌入式就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可以这样认为,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作为装置或设备的一部分。

通常,嵌入式系统是一个控制程序存储在ROM中的嵌入式处理器控制板。

事实上,所有带有数字接口的设备,如手表、微波炉、录像机、汽车等,都使用嵌入式系统,有些嵌入式系统还包含操作系统,但大多数嵌入式系统都是是由单个程序实现整个控制逻辑。

一个嵌入式系统装置一般都由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和执行装置组成,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核心,由硬件层、中间层、系统软件层和应用软件层组成。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一、嵌入式发展的现状:目前嵌入式系统除了部分为32 位处理器外,大量存在的是8 位和16 位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CU) ,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的另一种形态,正如前所述它与通用计算机应用不同:嵌入式计算机是以嵌入式系统的形式隐藏在各种装置、产品和系统之中的一种软硬件高度专业化的特定计算机系统。

目前根据其发展现状,嵌入式计算机可以分成下面几类:(1) 嵌入式微处理器(Embedded MicroprocessorUnit , EMPU)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基础是通用计算机中的CPU。

在应用中,将微处理器装配在专门设计的电路板上,只保留和嵌入式应用有关的母板功能,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小系统体积和功耗。

为了满足嵌入式应用的特殊要求,嵌入式微处理器虽然在功能上和标准微处理器基本是一样的,但在工作温度、抗电磁干扰、可靠性等方面一般都做了各种增强。

(2) 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 , MCU)嵌入式微控制器又称单片机。

嵌入式微控制器一般以某一种微处理器内核为核心,芯片内部集成ROMPEPROM、RAM、总线、总线逻辑、定时P计数器、WatchDog、IPO、串行口、脉宽调制输出、APD、DPA、Flash RAM、E2PROM 等各种必要功能和外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是处理器不一样,一般嵌入式系统用的是arm架构的处理器,属于专用处理器。

一般的PC机用的是X86架构的处理器(intel、amd)属于通用处理器。

你可以把arm嵌入式系统看成是一个专用的pc。

它比通用pc机所消耗的硬件资源要少。

由于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需要实现一些智能的操纵,使用通用pc机不合算(成本),使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基本满足需要。

显然,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和硬件资源相对于pc机来说是进过精简的。

应用场合、系统结构、知识背景等等:百度百科上说的就很详细(直接百度百科“嵌入式系统”),这里不在累赘了。

以看pc机的眼光看嵌入式系统就很简单了。

嵌入式系统架构的发展趋势及比较分析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当今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掌上的数字产品,大到汽车、航天飞机。

提到嵌入式系统我们很快会联想到单片机,不错,MCU是最基础和常用的嵌入式系统,但是目前像FPGA、ARM、DSP、MIPS等其他嵌入式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

嵌入式系统与模拟电路或其他功能电路组成的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或SiP(System in PAC kage,系统级封装)在手机、机顶盒等功能复杂的产品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总的来说,嵌入式系统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由8位处理向32位过渡·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向网络化功能发展·MCU、FPGA、ARM、DSP等齐头并进·嵌入式操作系统呈多元化趋势所有的嵌入式处理器都是基于一定的架构的,即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生产处理器的厂家很多,但拥有IP核的屈指可数。

有自己的IP核,光靠卖IP 核即可坐拥城池。

嵌入式系统的架构有专有架构和标准架构之分,在MCU(微控制器)产品上,像瑞萨(Renesas)、飞思卡尔(Freescale)、NEC都拥有自己得专有IP核,而其他嵌入式处理器都是基于标准架构。

本文讨论仅讨论标准架构的嵌入式系统。

标准的嵌入式系统架构有两大体系,目前占主要地位的是所谓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

RISC体系的阵营非常广泛,从ARM、MIPS、PowerPC、ARC、Tensilica等等,都是属于RISC处理器的范畴。

不过这些处理器虽然同样是属于RISC体系,但是在指令集设计与处理单元的结构上都各有不同,因此彼此完全不能兼容,在特定平台上所开发的软件无法直接为另一硬件平台所用,而必须经过重新编译。

其次是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体系,我们所熟知的Intel的X86处理器就属于CISC体系,CISC体系其实是非常低效率的体系,其指令集结构上背负了太多包袱,贪大求全,导致芯片结构的复杂度被极大的提升。

过去被应用在嵌入式系统的X86处理器,多为旧世代的产品,比如说,工业计算机中仍可常见数年前早已退出个人计算机市场的Pentium3处理器。

由于此世代的产品效能与功耗比可以说是过去X86体系的甜蜜点,加上已经被市场长久验证,稳定性高,故常被应用于效能需求不高,但稳定性要求高的应用中,如工控设备等产品。

1、RISC家族之ARM处理器ARM公司于1991年成立于英国剑桥,主要出售芯片设计技术的授权。

目前,采用ARM技术智能财产(IP)核心的处理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ARM处理器,已遍及工业控制、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系统、网络系统、无线系统等各类产品市场,基于ARM技术的处理器应用约占据了32位RISC微处理器75%以上的市场,ARM技术不止逐步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ARM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ARM处理器架构,可分为ARM7、ARM9以及ARM11,新推出的Cortex系列尚在进行开发验证,市面上还未有相关产品推出。

ARM也是嵌入式处理器中首先推出多核心架构的厂商。

ARM首个多核心架构为ARM11 MPCore,架构于原先的ARM11处理器核心之上。

ARM11核心是发布于2002年10月份,为了进一步提升效能,其管线长度扩展到8阶,处理单元则增加为预取、译码、发送、转换/MAC1、执行/MAC2、内存存取/MAC3和写入等八个单元,体系上属于ARM V6指令集架构。

ARM11采用当时最先进的0.13μm制造制程,运行频率最高可达500到700MHz。

如果采用90nm制程,ARM11核心的工作频率能够轻松达到1GHz以上—对于嵌入式处理器来说,这显然是个相当惊人的程度,不过显然1GHz在ARM11体系中不算是个均衡的设定,因此几乎没有厂商推出达到1GHz的ARM11架构处理器。

ARM11的逻辑核心也经过大量的改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静/动态组合转换的预测功能”。

ARM11的执行单元包含一个64位、4种状态的地址转换缓冲,它主要用来储存最近使用过的转换地址。

当采用动态转换预测机制而无法在寻址缓冲内找到正确的地址时,静态转换预测功能就会立刻接替它的位置。

在实际测试中,单纯采用动态预测的准确率为88%,单纯采用静态预测机制的准确率只有77%,而ARM11的静/动态预测组合机制可实现92%的高准确率。

针对高时脉速度带来功耗增加的问题,ARM11采用一项名为“IEM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r)”的智能电源管理技术,该技术可根据任务负荷情况动态调节处理器的电压,进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功耗。

这一系列改进让ARM11的功耗效能比得以继续提高,平均每MHz只需消耗0.6mW(有快取时为0.8mW)的电力,处理器的最高效能可达到660 Dhrystone MIPS,远超过上一代产品。

至于ARM11 MPCore,其在架构上与ARM11同样属于V6指令体系。

根据不同应用的需要,MPCore可以被配置为1-4个处理器的组合方式,根据官方资料,其最高性能约可达到2600 Dhrystone MIPS的程度。

MPCore是标准的同质多核心处理器,组成MPCore的是4个基于ARM11架构的处理器核心,由于多核心设计的优点是在频率不变的情况下让处理器的性能获得明显提升,因此可望在多任务应用中拥有良好的表现,这一点很适合未来家庭消费电子的需要。

例如,机顶盒在录制多个频道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可通过互联网收看数字视频点播节目、车内导航系统在提供导航功能的同时,仍然有余力可以向后座乘客播放各类视频码流等。

2、RISC家族之MIPS处理器MIPS是美国历史悠久的RISC处理器体系,其架构的设计,也如美国人的性格一般,相当的大气且理想化。

MIPS架构起源,可追溯到1980年代,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大学同时开始RISC架构处理器的研究。

MIPS公司成立于1984年,随后在1986年推出第一款R2000处理器,在1992年时被SGI所并购,但随着MIPS架构在桌面市场的失守,后来在1998年脱离了SGI,成为MIPS技术公司,并且在1999年重新制定公司策略,将市场目标导向嵌入式系统,并且统一旗下处理器架构,区分为32-bit以及64-bit两大家族,以技术授权成为主要营利模式。

MIPS除了在手机中应用得比例极小外,其在一般数字消费性、网络语音、个人娱乐、通讯、与商务应用市场有着相当不错的成绩,不过近年来因为其它IP授权公司的兴起,其占有比率稍有衰退。

MIPS应用最为广泛的应属家庭视听电器(包含机顶盒)、网通产品以及汽车电子方面。

对于MIPS,其核心技术强调的是多执行绪处理能力(Multiple issue,国内也通常称作多发射核技术,以下以此称谓)。

一般来说,多核心与多发射是两个并不是互斥的体系,可以彼此结合,然而在嵌入式领域,ARM与MIPS这两大处理器IP厂商对这两个架构的态度不同,造成这两个架构在嵌入式市场上对抗的结果。

MIPS的多发射体系为MIPS34K系列,此为32位架构处理器,从架构上来看,其实多发射核技术只是为了尽量避免处理单元闲置浪费而为的折衷手段,就是将处理器中的闲置处理单元,分割出来虚拟为另一个核心,以提高处理单元的利用率。

在技术上,为了实现硬件多重处理,多核心与多发射两者对于软件最佳化的复杂度方面同样都比单核心架构来得复杂许多。

件也能善用多发射处理能力。

它亦能应用在多个执行线程各自有不同角色的(AMP 或非对称式多重处理)环境下。

此外,34K核心能设定一或两个虚拟处理组件(VPE)以及多至5个线程内容(Thread Content),提供相当高的设计弹性。

MIPS的多发射在任务切换时,有多余的硬件缓存器可以记录执行状态,避免切换任务时,因为必须重新加载指令,或者是重新执行某部分的工作,造成整个执行线程的延迟。

不过即便能够达到同时执行多个任务的能力,多发射处理器本质上仍然是单核心处理器,在单一执行绪面临高负载时,其它执行绪的处理时间就有可能会被压缩,甚至被暂停。

而不同执行绪在执行的过程中,诸如内存锁定、解锁以及同步等处理过程在多发射体系上也会发生,因此在极端情况下,多发射的性能是明显比不上原生多核心架构的(以两个执行绪对两个核心的比较而言)。

不过多发射体系的优点在于硬件效率高,理论上功耗也能有效降低。

部分IC设计公司也推出了基于MIPS架构的平行架构多核心,形成兼具多核与多发射的应用架构,相信在未来这种体系将会纳入MIPS的原生架构当中,以应付更复杂的应用。

3、RISC家族之PowerPCPowerPC是一种RISC多发射体系结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Apple(苹果公司)和Motorola(摩托罗拉)公司开发PowerPC芯片成功,并制造出基于PowerPC的多处理器计算机。

PowerPC架构的特点是可伸缩性好、方便灵活。

第一代PowerPC采用0.6微米的生产工艺,晶体管的集成度达到单芯片300万个。

Motorola 公司将PowerPC内核设计到SOC芯片之中,形成了Power QUICC(Quad Integrated Commu NI cations Controller), Power QUICC II和Power QUICC III家族的数十种型号的嵌入式通信处理器。

Motorola的基于PowerPC体系结构的嵌入式处理器芯片有MPC505、821、850、860、8240、8245、8260、8560等近几十种产品,其中MPC860是Power QUICC 系列的典型产品,MPC8260是Power QUICC II系列的典型产品,MPC8560是Power QUICC III系列的典型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