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知识点
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

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与之接触的物理量。
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本文旨在对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析。
一、液体压强液体压强是指液体对于垂直于其表面的单位面积所产生的压强。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ρgh其中P为液体压强,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体的高度。
液体压强的单位通常用帕斯卡(Pa)或其倍数的单位表示,一般在生活中使用的压强单位为千帕(kPa)或百帕(hPa)。
液体压强是液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压力,与液体内部的形状、深度以及容器的形状都无关。
液体的压强是由液体的密度和高度所决定的,与液体的形状无关。
例如,不论是长方体、圆柱体还是球形容器,内部的液体压强都是相等的。
液体压强的应用广泛,例如在水坝、水塔等建筑工程中,液体压强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在生产实践中,根据液体压强,可以判断液体的流动方向和速度等物理量,从而达到能够精确控制液体流动的目的。
二、大气压强大气压强是气体对于垂直于其表面的单位面积所产生的压强,是指地面上受大气压力平均作用面积上的压力。
在地球上,大气压强的平均值为101.325千帕(kPa),也就是1标准大气压(atm)。
大气压强的计算是根据大气压力公式来计算的:P = F/S其中,P为大气压强,F为气体的压力,S为气体所受的面积。
大气压强是地球上大气层的重要表征之一。
它直接影响着人类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活动,也是气象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
人体内的气压和外界气压形成的压力差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登山、驾驶飞机或潜水时,人们需要通过掌握外部大气压强的变化来预测氧气浓度和各种气象变化,以保证安全。
三、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比较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虽然都是压强的概念,但是它们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液体压强只是针对于液体而言的,而大气压强则是指在大气层中的气体组成物质所产生的压强。
中考物理总复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课件

测量工具 特点
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 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大气压比夏天高
考点知识聚焦
考点三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定义 特点 液体和气体统称为 流体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 小 ,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 大
图12-9
热点考向探究
重点实验 突破1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 【实验梳理】
命 题 点
①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用手指压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 ②液体压强大小的判断; ③实验数据的分析; ④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热点考向探究
实验 装置 ①保持探头在水中深度不变,改变探头方向;
实验 过程
图12-8
热点考向探究
2.周末,小明在家里利用矿泉水瓶做了有关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实验,如图12-9所示。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用纸片盖住瓶口后倒置,纸片不会落下;再将矿泉水瓶瓶口朝左、朝右等
方向放置,纸片都不会落下。该现象说明 了 大气有压强且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小孔射出,小孔的位置越低,射出的水越急。该现象说明 了 水对容器侧壁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 实验二:在矿泉水瓶侧壁开两个同样大小的孔,用手指堵住小孔往瓶中注满水。放开手指,观察到水从
[答案]A [解析] 真空环境下,气压很 小,这样大大降低了水的沸 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沸 腾(汽化),从而实现脱水,使 蔬菜成为脱水蔬菜,故选A。
热点考向探究
实验突破
基本实验 1.如图12-8甲所示,向玻璃管内加水,玻璃管底部的橡皮膜会向下凸起,说明 了 液体对容器的底部有压强 ;如图乙所示,用手指触压装满水的塑料袋,手指会感到 有 力的作用 ,说明了 液体对塑料袋的侧壁有压强 ;如图丙所示,把下部蒙有橡皮膜的玻璃 管插入水中,橡皮膜会向上凸起,说明了 液体内部有向上的压强 。
压强知识点总结

压强知识点总结一、压强的定义压强是指作用在一个物体表面上的力与作用面积的比值。
它是描述压力分布均匀性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帕斯卡(Pa)。
二、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P = F/A其中,F 代表作用力(单位:牛顿,N),A 代表作用面积(单位:平方米,m²)。
三、压强的单位换算1 帕斯卡(Pa)= 1 牛顿/平方米(N/m²)1 千帕(kPa)= 1000 帕斯卡(Pa)1 巴(bar)= 100,000 帕斯卡(Pa)四、压强的类型1. 均匀压强:当压力均匀分布在物体表面时,产生的压强称为均匀压强。
2. 非均匀压强:当压力不均匀分布在物体表面时,产生的压强称为非均匀压强。
五、压强的影响因素1. 受力面积: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2. 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压强越大;作用力越小,压强越小。
六、液体压强1. 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且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其中,ρ 代表液体的密度(单位:千克/立方米,kg/m³),g 代表重力加速度(约 9.81 m/s²),h 代表液体的深度(单位:米,m)。
七、大气压强1. 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对地面的压力所产生的压强称为大气压强。
2. 标准大气压: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约为 101.325 kPa。
八、压强的应用1. 建筑工程: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压强分布。
2. 机械工程:在设计机械零件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压强的影响。
3. 流体力学:在研究液体和气体的流动时,压强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九、压强的测量1. 压力计:常用的压力计有汞压力计、弹簧压力计和电子压力计等。
2. 测量方法:通过压力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测量压强。
十、压强的安全问题1. 高压环境下的安全防护:在高压环境下工作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戴防护眼镜等。
八年级物理气压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气压知识点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 马德堡半球实验: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把两个直径为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
当每队马各增加到8匹马时,才把半球拉开。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 覆杯实验:将一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然后用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
这是因为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托住了纸片和水,从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 吸盘挂钩:将吸盘用力挤压在光滑的墙壁上,挤出里面的空气,吸盘就会紧紧地“粘”在墙壁上。
这是由于吸盘外部的大气压强把吸盘压在墙壁上的缘故。
2.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 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且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 托里拆利实验。
- 实验过程: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进行了这个实验。
他取一根一端封闭、长约1米的玻璃管,在管内灌满水银,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中。
当手指松开后,管内的水银面开始下降,最后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稳定在760mm左右。
- 实验原理: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是真空,没有空气压强,而管外水银面上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
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大气压强就等于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 计算: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 = ρ gh(其中ρ是水银的密度,h是水银柱的高度),p=ρ_水银gh = 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 注意事项:- 实验中玻璃管的粗细、形状等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 实验时必须保证玻璃管内是真空,如果混入少量空气,测量结果会偏小。
初三物理专题:压力和压强知识精讲

初三物理专题:压力和压强知识精讲初三物理专题:压力和压强【本讲主要内容】专题:压力和压强1、理解压力的概念。
2、掌握压强的概念、单位和公式。
3、能应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知道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6、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会用P=解释现象,进行简单问题的计算。
,gh7、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8、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记住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9、大气压在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10、通过实验,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压力的概念,与压强的区别联系;F2、深刻理解,,和,,这两个公式; ,ghS【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重为G的物体在桌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用心爱心专心B 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4压强约为:1.5×10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4×10N。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初中物理 第八章 压强

压力和压力的作用效果⑴什么是压力?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注:这个“物体表面”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竖直的。
⑵压力产生的条件?①两个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相互接触;②相互挤压发生形变⑶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压力重力施力物体任意物体地球受力物体被压物体地球周围物体大小压力属于弹力,大小取决于相互挤压物体所发生形变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即G=mg方向垂直于受力面并指向被压物体竖直向下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在物体的重心上产生原因由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发生形变产生的地球的吸引,物体与地球接不接触都受到重力示意图联系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⑷斜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以及压力之间的关系压力F和支持力N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重力G和支持力F虽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是平衡力,大小也不相等。
⑸压力的作用效果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器材砝码、小桌、海绵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步骤①保持小桌对海绵的压力不变,改变小桌和海绵的接触面积②保持小桌与海绵的接触面积不变,改变小桌对海绵的压力现象①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小桌陷入海绵越深,作用效果越明显②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小桌陷入海绵越深,作用效果越明显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①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②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知识点2压强①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受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叫做压强。
②压强是什么?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当压力、受力面积都不同时,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③压强公式P=F/S 其中F是压力,单位是N;S是受力面积,单位是m2;压强单位是牛/米2(N/m2),称为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Pa= 1N/m2 表示作用在每平方米上的压力是1牛。
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

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知识点总结一、液体压强(一)液体压强的产生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装满水的容器。
越往下的位置,水层越厚,上方水的重力作用在下方的面积上,导致下方受到的压力更大,压强也就更大。
(三)液体压强的大小液体压强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p =ρgh 来计算,其中 p 表示液体压强,ρ 表示液体的密度,g 是重力加速度,h 是液体的深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求压强位置的竖直距离。
例如,在一个倾斜的容器中,计算液体压强时,深度仍然是竖直方向的距离,而不是沿着容器壁的长度。
(四)液体压强的应用1、连通器连通器是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
常见的连通器有茶壶、船闸等。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这是因为如果液面不相平,液体就会从高液面流向低液面,直到液面相平为止。
2、潜水艇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
当潜水艇要下潜时,向水舱中注水,使重力大于浮力;当要上浮时,排出水舱中的水,使重力小于浮力。
3、水坝水坝通常建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是因为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坝底受到的压强较大,所以需要建得更宽更厚来承受更大的压力。
二、大气压强(一)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比如:用吸管吸饮料、塑料吸盘能贴在光滑的墙上、钢笔吸墨水等。
以用吸管吸饮料为例,当我们吸吸管时,吸管内的空气被吸出,管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就被压进吸管,从而进入我们的口中。
八下压强知识点

八下压强知识点
一、压强的概念
压强是一个物体受到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也可以说是单位面积上的力。
在物理学中,压
强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二、压强的计算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A表示单
位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三、压强与液压原理
液压是利用液体在封闭管道中传递压力,从而实现力的放大、传递和运动的一种技术。
液
压原理是基于帕斯卡定律而建立的,即在均匀不可压缩的液体中,受到的压力均匀传递。
四、压强与应力
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即物体内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力量。
在工程学中,我们常用应
力来描述材料受力情况,而应力的计算就是根据单位面积上的受力来计算的,与压强的计
算方法类似。
五、压强的性质
1. 压强和力成正比:压强是由力除以面积得到的,所以压强和力成正比,即力增加,压强
也会增加。
2. 压强和面积成反比:压强是由力除以面积得到的,所以压强和面积成反比,即面积增大,压强会减小。
通过以上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压强在各种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压强相关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要点
一、压力与压强的区别和联系见下表: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也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是:当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
常见的连通器的实例:涵洞、茶壶、锅炉水位计等。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
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g=牛/千克,h是液体的深度。
4、连通器
(1)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这是由于水不流动时,必须使连通器底部的液片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强大小相等。
(3)船闸的工作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
三、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
3、首次准确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4、标准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105 Pa的大气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强,它相当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计算过程为p=ρ水
3kg/m3×kg×=×105Pa;标准大气压强的值在一般计算中常取×105 Pa,在粗略计算银gh=×10
中还可以取作105Pa。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气体、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因此被称作流体。
2.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二、重点、难点剖析
(一)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可以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方面来比较。
(二)注意正确地判断受力面积:压强公式 P=F/S 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
体的表面积,关键看所讨论的压力是靠哪一个面承受,而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代入数据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对应。
(三)知道液体压强的特征: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在液体内部就存在着
由于本身重力而引起的压强。
通过推理和实验都可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为p=ρgh。
1.公式p=ρgh的物理意义:p=ρgh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无关。
2.公式p=ρgh的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尽管有时固体产生压强恰好也等于p=ρgh,例如: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P=F/S=G/S=mg/S=ρg Sh/S=ρgh。
但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由此认为固体对支持物产生压强都可以用p=ρgh来计算。
但对液体来说无论容器的形状如何都可以用p=ρgh计算液体内某一深度的压强。
3.公式p=ρgh和P=F/S的区别和联系: P=F/S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
而p=ρgh是通过公式P=F/S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来的,常用于计算液体的压强。
4.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则液体内部的压强表现出另一特点:液体不但对容器底有压强而且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侧壁某一点受到的压强与同深度的液体的压强是相等的,同样利用公式p=ρgh可以计算出该处受到的压强大小。
(四)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
飞机机翼上凸下平,导致上下两个表面的气体的流速不同,从而造成了上、下两个表面的压力不同,使机翼获得了向上的升力。
同向航行的两军舰艇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而不能靠得太近。
列车高速行驶时,行人和车辆应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