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锐学院中文系系级重点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学校对我系的重点课程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目标责任经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想和基本做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对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阶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通过文学史的教案,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简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定位与学习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中文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案,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赏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案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案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同时体现师范特色和人文特色。本课程教案要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案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案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案内容的设计、专业技能的培养等工作。在具体课程教案中,要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使知识传授做到精中选精,使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互为促进,互为支撑。课程教案要充分体现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步骤归纳总结如下:

(1)阅读: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必须泛读规定的参考史料与创作文本,精读重点的作家作品。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 讨论:本课程每学期课堂讨论2次,要求学生事先搜集和阅读材料并写好发言提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4) 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和电子邮箱联系,交流自学情况。

(5) 写作:本课程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作小论文2-3篇,上学期以文本分析为主,下学期以文学史现象为主,由点到面,由易到难,论文成绩记入平时成绩。

三、教案内容的选取、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教案内容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大部分。其中,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现代文学部分在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每周 3学时,共计 96学时。而当代文学部分则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计48学时。对于对外汉语和文秘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现代文学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计48学时。当代文学部分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每周 3 学时,共计 48学时。课程总学时数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详细确定,其开设时间及其课时分配都比较科学合理。与同期开设的《现代汉语》、《应用写作》及其它专业课程衔接紧密,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本课程在具体教案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三大教案内容体系:

(1)、文学史体系:注重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脉络与基础知识的掌握;

(2)、文学思潮体系:以不同历史时段出现的不同文学思潮为主线,贯穿不同文学社团的论争和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风貌;

(3)、作家作品体系:以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的作家作品为教案重点,在动态地展现文学史发展线索的过程中凸显文学大家的风采和经典文本的意义。

其中,作家作品教案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教案中要特别注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的介绍,对重要文学现象的剖析和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在使学生掌握基本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其感知作品、赏析作品、评价作品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案建立良好的文化底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案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面,要以文学思潮体系教案为导入,以文学史体系教案为纲要,以作家作品体系教案为主体和重点。同时要做到几个结合:现当代文学史基本知识与文学前沿相结合,思想剖析与审美鉴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教师在备课和教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吸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不仅能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较全面的了解和动态化的把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理论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文学审美热情和文学创作兴趣。

四、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的现代文学选用的教材是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先生共同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当代文学选用的是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些教材都是全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今比较流行的系列教材之一,它能够顺应21 世纪教案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吸收了当今学术界的诸多研究成果和一线教师的教案经验,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本课程的专业教案需要。同时,我们教师还配发了由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4卷本),其作为和文学史配套的作品,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作为专任教师,我们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本着依托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结合具体的校情和学情,广泛汲取当今许多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其它教材作为参考书,努力让同学们开阔知识视野,通过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学习和辩驳,最后形成具体的问题来做进一步的质疑和争论,这对有效提高广大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这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参考教材分别是:

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绶松,《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张毕来,《新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