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

合集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的名词解释

人的全面发展的名词解释

人的全面发展的名词解释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它不仅要求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充分发展,还要求实现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此外,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

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1.出现分工前。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

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

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

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

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

”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不断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个体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拓宽知识面,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体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人的身体健康与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身体健康涉及到合理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的运动锻炼等。

同时,个体应该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学会预防常见疾病,避免不良习惯和行为对身体的损害。

其次,个体的智力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智力发展是获取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个体应该注重学习,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

这包括对于各种学科和领域的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等。

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智力能力,个体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个体的情感发展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情感发展涉及到个体的情绪管理、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等。

情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提高自我情绪调节和处理压力的能力。

同时,个体还应该注重培养与他人的情感交流能力,学会关爱和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情感发展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最后,个体的社交能力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个体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个体应该学会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培养与他人协作和合作的能力。

同时,个体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决策和领导能力,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

综上所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方位、综合性的过程。

个体应该注重身体健康、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只有全面发展,个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他对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理解和论述,强调人在生存、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方面的全面性。

这一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基于物质生活的发展。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只有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并消除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关系,人类才能实现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改善。

其次,马克思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是人的本质特征,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

马克思谴责了剥削制度下的压迫和异化现象,主张通过消除阶级对立和建立协作共赢的社会关系,使个体免于束缚和压迫,从而实现全面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第三,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和个体的协调。

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环境的培养。

只有在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个人才能发展其全部潜能,并从中获取成长和满足感。

最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人应该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通过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共同推动人类的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包括个体的幸福和满足,也涉及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个体在物质、自由、社会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人们理解和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本文概述1、介绍马克思及其思想背景卡尔•马克思,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那是一个充满社会变革和冲突的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使得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在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中暴露无遗。

马克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深入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逐步形成了他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思想背景多元而复杂,他深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他也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还从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汲取灵感,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上的全面发展,更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他强调,只有在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他的理论不仅关注个体的解放,更致力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论不仅是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个体在生理、心理、道德、智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更意味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

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二二年 第四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常常把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提,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也就是说,促进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前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归宿和目的。

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前沿性问题。

这里,笔者结合促进共同富裕,着重谈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的“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系统谋划”历史逻辑的必然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初,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上相对注重“重点突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

200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突出出来,注重“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把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问题提了出来,开启由相对注重“物”的发展到相对注重“人”的发展的过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韩庆祥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21&ZD011)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常常把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提,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迄今为止,党的文献尚未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作出全面系统的界定,需要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和理论上更加重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作出全面明确的界定。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模具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

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一、社会主义本质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段话不但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还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它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为此,必须整体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和满足人的利益和需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进一步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构成生产力的全体劳动人民在社会各个方面获得自由,才能使人民有发展自身的可能。

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才能持续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过不断改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舞台和注入了永恒的活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人类在远古时期就追求全面发展,体现在人类不断的对所有未知事物进行探究,试图以之来提高人类的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

可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物质条件无法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精神世界更是由于封建迷信的桎梏阻碍了人的发展。

在严酷的剥削制度下,剥削阶级不允许被剥削阶级的发展,从而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要消除这种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须的条件。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学笔记李容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形成背景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他深切地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

他在论述了人的本质需要之后,并没有理想化的认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能够实现这个根本需要,他回到现实的人这个出发点,对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做了现实的分析。

首先,他看到需要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总是在基本需要满足之后才被引起的。

在为基本需要挣扎的时代,人们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并没有被提上日程。

其次,即使人们有着对根本需要的渴望,但是需要的满足仍然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

这就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的五形态和三形态说,分析了各个不同形态中人的发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最高形式-------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渊源1、理论渊源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1845年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

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称作“全新的人”。

这种全新的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以便于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个人全面发展”作了更完善、更科学的论述。

他指出,旧分工“压抑工作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培植工人的片面技巧”,致使“智力和身体上的畸形化”,“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及其对大学生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足当代领会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大学以及自身发展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文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刻内涵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个人的本性应当是自由的,开始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萌芽;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劳动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初步形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马克思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目标,确立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

”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个别而是普遍的现象,它要实现的是每个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人是发展的主体,即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③,这里的每个人即个体人。

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肯定个体差异性,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自主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与形式,实现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由、自主的发展,从而成为社会的主人。

这里的“联合体”即自由自主的个体人建立起来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体现人的社会性,只有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从而看出马克思所谓的人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达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阶段。

(二)自由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恩格斯在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曾说“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⑤,自由即摆脱必然的束缚,是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必然,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

个人是发展的主体,这种“自由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在马克思看来,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形态中,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恶劣,个体依附群体,缺乏独立自主性。

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级社会中,产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物质统治大多数人,牵制人的自由,压抑人的个性,人们无主体性意识。

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获得了自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有在这个由自由人组成的“自由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由发展观内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统一。

(三)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马克思追求人类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揭示了人类发展的理想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来的,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解释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所组成的“自由联合体”即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五个方面。

总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理想蓝图的创造性构建,马克思认为,衡量人类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在于人类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今世界,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而我国正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峻挑战,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更应把人的发展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强调。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是在高等院校接受了全面培养的高级人才,是人进入社会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角色,这个阶段的发展直接影响人一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是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主体性力量。

在这里,大学生能否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能否建立全面的基础知识,能否发展丰富和谐的交往关系等,都直接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障碍因素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面貌.但由于生存环境、发展环境的变化,当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急功近利、忽略全面发展等。

1.主体缺失:“同历史是任何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一样必必然突出人的问题,人和人的主体问题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⑦这里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失目的、迷失自我。

很多大学生现在都只看重证书、奖励等等,忽略了知识的内在价值;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的强调了老师的主体地位,大都变在了对学生的灌输。

2.急功近利:首先,在学什么的问题上,大学生都注重实用的知识,为了工作的知识;而轻视那些全面性和基础知识。

再者,在怎么学的问题上,或是社会的压力,或是家庭的压力,很多大学生都迫切的考各种证书、为找好的工作而学习,都是搞表面工作,弄得心浮气躁,迷失自我。

3.忽略全面发展:在这个大部分人迷失于金钱与权利的时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被同质化,毫无个性而言。

新兴市场经济的原则冲垮了传统的体制与意识形态,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迷”、“族”、“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思想与期望放在了别人的身上。

从而自己没有了想法,空虚无聊,只想混混日子,更不重视自身的完整性。

三、马克思理论对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启发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面貌,但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强调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是指消灭由社会分工强加给人的、使人们不能按自己的愿望选择活动方式和状态,亦即能够自主活动。

当今大学作为学术圣地,尤其对大学生来说应该充分享受到自由所带来的灵感与体验。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强调自由才能激发创造力与热情,全面发展依赖于自由。

自律是自由的保障,我们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也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

自由是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自由表明人能按自己的意图来表现、完善和实现自己,而这正是每个人所真正向往的。

”⑧当今大学生都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而大学的精神魅力就在于能能够提供自由。

在学习上,我们可以辅修以选修,可以了解其它方面的知识;在空余时间里,我们可以参加社会实践、加入社团等等;在精神是要持以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些都是大学自由能给我们带来的完善自我的方式。

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但是文化是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⑨而自由是我们通往全面发展的阶梯。

(二)建立普遍的交往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赖于交往的普遍发展。

“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⑩只有建立普遍的交往关系,才会有效地克服人的孤立状态与人的自私性,才会逐渐克服由旧传统决定那些阻碍人全面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首先,普遍交往有利于克服自身的局限。

“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11大学生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跟他们的普遍交往可以丰富自己知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再者,普遍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

普遍的交往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满足了作为主体人的需要,这样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交往圈,也能在素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2.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4.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⑦鲁洁,教育新文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9.⑧韩庆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56.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41○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