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合集下载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默尔索是一个冷漠的人。

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包括他的母亲、他的朋友和他的工作。

他不喜欢社交,也不愿意与人交流,总是独来独往。

他对生活中的事情缺乏热情,甚至对死亡也没有太多的恐惧。

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反而觉得天气炎热,身体疲惫;他在开枪杀人后,没有任何悔恨之情,甚至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

他的冷漠和无所谓,让他成为了一个局外人,被社会所抛弃。

默尔索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语言,也无法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他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友情,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

他唯一的乐趣就是看报纸和晒太阳,但这些也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

他的孤独,让他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也让他在社会中变得孤立无援。

默尔索是一个反抗者。

他不愿意遵循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为方式。

他拒绝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拒绝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甚至拒绝信仰上帝。

他的反抗,让他成为了社会的敌人,最终被判处死刑。

他的反抗,虽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但却让他在精神上得到了自由。

默尔索的命运,是荒诞的。

他被社会视为一个异类,被判处死刑。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命运也是必然的。

他的冷漠和孤独,让他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他的反抗,让他成为了社会的敌人。

他的存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也让我们思考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局外人”,不仅仅是指默尔索,也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遵循着各种各样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但我们是否曾经想过,这些规则和准则是否真的适合我们?我们是否曾经试图反抗过这些规则和准则?我们是否曾经真正地做过自己?加缪在《局外人》中,通过默尔索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和虚伪。

他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虚假的;我们所遵循的规则和道德准则,往往是不合理的。

他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局外人》阅读感想

《局外人》阅读感想

《局外人》阅读感想小说以默尔索因意外杀人而被审判为线索,展现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

默尔索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持冷漠态度,他不关心母亲的去世,不追求爱情,甚至对自己的死刑判决也无动于衷。

这种漠然无情的性格使他成为了社会的“局外人”,最终被判处死刑。

然而,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吗?默尔索的性格确实是他不幸的根源之一。

他对母亲的冷漠无情引发了人们对他没有人性的判定,他不会拒绝别人导致卷入损友的意外事件,而他漠不关心的心态则使他放弃了律师和检察官伸过来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以说,默尔索的性格使他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不公正时,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

然而,我们不能将默尔索的命运完全归咎于他的性格。

加缪通过小说揭示了法律所谓公证流程的虚伪,以及人们对事实真相的冷漠。

在审判过程中,检察官利用无关证据罗织罪状,而群众则被媒体引导,对事件进行激烈的评论甚至谩骂。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网络舆论的力量同样巨大,而人们在其中的表现也常常令人失望。

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容易成为“局外人”。

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我们往往更关注事件背后的八卦故事,而忽视了事件的真实线索;我们更容易被情绪左右,进行激烈的评论甚至谩骂,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我们更容易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时就转发各种小道消息,而缺乏对信息的核实。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网络舆论中,也反映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心态。

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律的审判流程和公正性需要不断改进,以确保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在网络舆论中的行为,更加关注事件的真实线索和真相,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我们应该学会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轻易妄下结论,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那些在网络舆论中受到伤害的无辜当事人。

他们可能因为网络上的谣言和谩骂而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

它以主人公默尔索为主线叙述了西方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被殖民地区的矛盾,并成功地围绕着这一角色刻画了“局外人”这样一种身份,同时还随着矛盾的不断演变缓缓地向众人阐释了这一名词所暗含的各种意义,以及作者对于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的追求。

本文试从《局外人》中形象的塑造入手,首先分析这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概况,进而分别针对默尔索的形象刻画以及整部作品形象所含有的意义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加缪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加缪《局外人》文本概况分析作为出生于被殖民地区的浪子作家,加缪的整个人生处于极大的思想矛盾中,他为阿尔及利亚殖民地人民的困苦生活感到痛苦,存有莫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着救赎。

而他同时又是法国移民者,内心中充斥着白种人的种族优异性,对阿尔及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情结,认为被殖民者是低劣的民族。

但是加缪在回到法国之后,面临着全部都是正宗白种人的法国人族群,他自己又被人所轻视,其内心的那种帝国主义的骄傲情结遭遇了深刻的打击,其灵魂中又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自卑感。

这些思想情感的交杂纠结,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的灵魂,所以他不得不将自己寄身于作品,在其中无拘无束地倾吐自己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动机便促使他写成了《局外人》、《鼠疫》、《第一个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本文主要谈论他的作品《局外人》,下面首先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文本故事概况。

《局外人》是加缪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也是成就加缪这个大作家的开端之作,整部作品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存在主义情感,有效地诠释了“荒谬”这一词语的含义。

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为线,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默尔索母亲之死为起点,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他因为内心莫名奇妙的感觉,而在海滩上暴晒的烈日和闷热的狂风中扣动扳机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然后,作者紧接着在第二部分叙述了默尔索进入牢房,而司法机构没有经过精确的调查,便任意地对默尔索编制罗列了一系列虚构出来的罪名,以及各种罪名的证据,将默尔索肆意地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甚至于这个处理后的形象已经不能够使被告认出。

局外心,局内人——对加缪《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分析

局外心,局内人——对加缪《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分析
内人
— —
对加缪 《 局外人 》中默 尔索形 象的分析
扈 琛 四川 J 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 :默 尔索被 剥夺 了幻想 与光 明,他 的前路不 再有 希望 。在厌倦 中,他 开始 思考人 与世界 的关 系 ,开始 思考 生 存 与死亡 。 当他 开始 以一 种 毫不容 情 的清 醒看 待 这个 世界 的时候 ,他 成为 了一个 有着 局 外人 心灵 与意 识 的局 内人 ,开 始用 一种雄 健 的沉默 来表达 自己的丈 夫气概 ,开 始 与世界抗 争 。 关键词 :荒诞;局外;局内;反抗 ’
默尔 索 的世 界 是 简单 的 ,他不 需 要打 算 就可 以生活 。 “ 起 床 ,有轨 电 车 ,办 公或 者 打工 四小时 ,吃饭 ,有 轨 电车 ,又 是 四小 时 的 工作 , 吃饭 , 睡觉 :星期 一 ,星 期 二 ,星期 三 ,星 期 四 ,星期 五 ,星 期六 ,同一个 节奏 , 循 此 下去 。 ”…他 不 知 道生 活 的 意 义 到底 是 什 么,他 也 不 知道 活 下去 还有 什 么希 望 。当 他开 始 思考 这 个 问题 的 时 候 ,就不 可 避免 的 踏入 了开启 意 识 的序 幕 , 也开 始逐 渐 的认 识 到这 个 世 界 的荒诞 。 我 们 并不 能简 单 的将 默 尔 索定 位 于 一个 局 外人 ,但 毫 无疑 问默尔 索 是 个荒 诞 人 。就 我个 人 而 言, 我认 为 默 尔 索是 身处 局 内,用 一颗 局 外人 的 心 灵 去观 照这 个 世 界的 。他 出 生于 这 个 局 内 ,生活 在 这个 局 内,纵 使他 可 以 以一种 完全 的超然 的 局 外人 的思 维 来 思 考这 个世 界 ,他 永 远也 无 法做 到 的是 与这个世 界 完全 的分离 。 加缪在 《 局 外人 》 的 开头 写道 : “ 今 天 ,妈妈 死 了。或 许 是在 昨 天 , 我 搞 不 清 。 ”口 ] 面 对 母 亲 的死 亡 ,默 尔 索 表现 出了一 种难 以令 人理 喻 的冷 静 ,他 以一种 完 全无 关 己事 的 态度 在 文 章 开头 宣 布 了这 么一 个 令人 悲伤 的 事 情 。加 缪 曾说 : “ 在 我们 的社会 里 , 任 何 在母 亲 下葬 时 不哭 的 人都 有被 判 处死 刑 的危 险 。 ”默尔 索 不仅 仅 是对 母 亲 的 死亡 表 现 出一种 漠 视 的态 度 , 在 到 达 马 朗戈养 老 院为 母 亲 守灵 时他 甚 至 都 不愿 意 再看 母 亲一 眼 ,而 在 守 灵 的那 一夜 他 不止 一 次 的在诉 说 着 自 己 的劳 累与 困 倦 。下 葬时 ,他 更 是在 用 一种 旁观 者 的态 度 重 现 了 “ 教堂 , 还 有 站 在路 旁 的村 民,开 在墓 地 坟 上 的红 色 天 竺葵 ,还 有 贝雷 兹 的晕 倒 , 那 真 像 一 个 散 了架 的 木 偶 , 还 有 散 在妈 妈 棺材 上 的血 红 色 的泥 土与 混杂 在 泥 土 中 的 白色树 根 ,还 有 人群 、 嘈 杂 声、 村 子、在 咖 啡 店 前 的等 待、 马 达不 停 的 响声 以及 汽 车开 进 阿尔 及 尔 闹 市 区、我 想 到将 要 上床 睡 上十 二 个 钟 头 的那 种 喜 悦 。” 3 回 到阿 尔 及 尔 的 默尔 索 心 中早 已将 母 亲去 世这 件 事 情抛 到 了脑后 ,在 海滨 浴 场 与 玛丽 相 遇 后就 沉 浸 到 肉体 的欲 望 中去 了 。默 尔 索将 母 亲去 世所 造 成 的一 切 的后 果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局外人》是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默尔索这个人物的塑造,深入探讨了荒诞与反抗的主题。

默尔索是一个冷漠、孤独的人,他对周围的世界和他人缺乏真正的关心。

这种冷漠并非他的本性,而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结果。

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痛,也不愿意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这种与社会的脱节使他成为了一个“局外人”。

然而,默尔索并不是一个完全消极的人物。

在面对荒诞的现实时,他也有过反抗的尝试。

比如,他拒绝接受神甫的教诲,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他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试图打破社会的偏见和不公。

这些反抗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显示了他对荒诞世界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加缪通过默尔索这个角色,揭示了社会的荒诞性和人性的困境。

他认为,人们在面对荒诞的世界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妥协,但真正的勇气在于接受现实,反抗荒诞。

这种反抗并不一定是激烈的行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真实和独立的思考。

《局外人》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它让我认识到了社会的冷漠和荒诞,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挣扎。

我们常常被社会的规范和他人的期待所束缚,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默尔索的经历提醒着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地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小说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默尔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而是渴望活下去。

这让我认识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尽可能地让它变得有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从日常的琐碎中寻找乐趣,发现生命的美好。

《局外人》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作品。

它让我认识到了荒诞世界的存在,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挣扎和反抗。

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进行了反思。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继续影响和启发着读者,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论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

论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

论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伯特·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从而探讨了人的存在和孤独。

默尔索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个体,他对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都感到陌生和无趣。

在小说中,默尔索的情感表现十分特殊,正是这种特殊之处使得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默尔索的冷漠与孤独是他情感表现的主要特点。

在小说中,默尔索面对各种事件和人物时往往保持着冷漠的态度,仿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无趣,对他人的死亡、自己即将面临的死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情感。

默尔索的无所谓和反抗也是他情感表现的一种体现。

在小说中,默尔索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

在面对自己母亲的去世、与女友玛丽的感情关系、对自己即将被处决等事情时,他都表现出了一种反抗的态度。

他似乎从不主动去寻求满足感情,也不愿意为了满足别人的感情需求而去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默尔索的冷漠、孤独、反抗和无所谓都是他对这个世界与自己生命的一种反应。

他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聊而毫无意义的,生活与死亡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在意的。

他抗拒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

最终,默尔索的情感表现是对于人的存在的一种拒绝和反抗。

他的心理状态反映出了对这个世界的疏离和排斥,以及对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否定。

他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对于常规生活方式的抗拒,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的反抗,以及对于这个世界不合理现象的拒绝。

默尔索在《局外人》中的情感表现呈现出冷漠、孤独、无所谓和反抗的特点,这符合小说整体的主题和风格。

默尔索的情感表现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也引发了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钱丽芳上前城小学《局外人》是加缪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是阿尔及利亚一家法国公司的小职员,因无力抚养母亲而把她送进了养老院,一个人过着独居生活。

母亲去世了,他在灵堂里和送葬时都表现得无动于衷。

他与女友玛丽同居,但对爱情感到无所谓。

公司老板提供给他一个优惠的职位,他觉得去不去都可以。

邻居雷蒙要他帮助写信侮辱自己的女友,他不问是非就照办。

一个星期天,默而索和雷蒙去郊游,碰到雷蒙女友的弟弟及其一帮人。

默而索糊里糊涂地开枪杀了人并被捕入狱。

后来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一天能睡16—18小时,对于自己是否会被处死他感到无所谓。

他想到只要在行刑时,“有很多看热闹的人,他们用仇恨的叫喊来欢迎我,也就行了”。

默尔索的典型特征是奉行一种消极冷漠的人生哲学,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世间的一切。

譬如,他在小说中曾多次宣称自己很爱母亲,可是,他对母亲的去世却很漠然,几乎看不到悲伤,甚至在母亲的好友哭了很久的时候而感到厌烦。

直到守灵结束,他才感到如释重负,“心里感觉好极了。

”爱情被看作是人类最美好、最激动人心的情感之一,可是对待爱情他也同样冷漠。

对于爱,对于结婚等等,与他而言,同样是毫无意义、无所谓的。

他的冷漠在杀人、坐牢和判刑等关系到他自己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达到了顶峰。

他杀人没有目的性,而他开枪射杀那个阿拉伯人也纯属偶然。

在法庭上,他的自我辩护也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上诉,他反复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并且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可以说,默尔索对于他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采取的是无所谓、冷漠的态度。

“默尔索是一个冷酷的杀人犯,无可救药。

”这变成了所有人对他的评价。

那么,是否真得如此呢?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方式与寻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可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他只认同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他也并不是个冷漠的人,他的“内心充满激情”,他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痛恨虚伪和作假。

论加缪《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

论加缪《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

外国文学论加缪《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张粲依【摘 要】《局外人》是一部体现存在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作,作者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作家加缪。

在加缪的文学中,存在主义哲学随处可见,尤其以《局外人》最为突出。

他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即使上帝是存在的,也是作恶的、无能的。

他毫不吝惜,也丝毫不忌讳地将他的这种思想体现在《局外人》中,这点在《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塑造上即可明显看出。

总体而言,《局外人》这篇小说,是一部既荒诞不经又充满叛逆色彩的小说,莫尔索正是这些色彩和思想的典型体现。

为此,要研究存在主义哲学,感知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则需要深入《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来进行剖析,进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加缪和他的存在主义思想。

【关键词】存在主义哲学 加缪 《局外人;莫尔索》 人物形象存在主义文学是二战以后现代文学中较为典型的文学形式之一,法现实主义作家加缪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加缪的《局外人》又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

《局外人》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孤独、冷漠,又叛逆、真实的“局外人”——莫尔索。

在对莫尔索人物形象进行解读过程中会发现,在莫尔索身上,深刻体现了加缪的思想。

甚至可以说,莫尔索正是加缪思想的“物化”。

以下,笔者将通过对《局外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莫尔索的人物形象探析,来进一步认识存在主义文学的深刻内涵。

一、莫尔索——“一个只作壁上观的局外人”纵览全书,毫无疑问,加缪笔下的莫尔索形象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矛盾的。

在他的性格中,孤独、冷漠无疑是当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在莫尔索的世界里,任何外界的事物仿佛都与他毫不相干,他对万事万物都报以冷漠的态度,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只作壁上观的局外人。

然而,正是因为莫尔索的冷漠,莫尔索对万事万物的毫不关心,使得他被世人所抛弃、所排斥,从而使其又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在对待亲情方面,莫尔索表现的冷漠不已。

在小说的开端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钱丽芳上前城小学
《局外人》是加缪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是阿尔及利亚一家法国公司的小职员,因无力抚养母亲而把她送进了养老院,一个人过着独居生活。

母亲去世了,他在灵堂里和送葬时都表现得无动于衷。

他与女友玛丽同居,但对爱情感到无所谓。

公司老板提供给他一个优惠的职位,他觉得去不去都可以。

邻居雷蒙要他帮助写信侮辱自己的女友,他不问是非就照办。

一个星期天,默而索和雷蒙去郊游,碰到雷蒙女友的弟弟及其一帮人。

默而索糊里糊涂地开枪杀了人并被捕入狱。

后来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一天能睡16—18小时,对于自己是否会被处死他感到无所谓。

他想到只要在行刑时,“有很多看热闹的人,他们用仇恨的叫喊来欢迎我,也就行了”。

默尔索的典型特征是奉行一种消极冷漠的人生哲学,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世间的一切。

譬如,他在小说中曾多次宣称自己很爱母亲,可是,他对母亲的去世却很漠然,几乎看不到悲伤,甚至在母亲的好友哭了很久的时候而感到厌烦。

直到守灵结束,他才感到如释重负,“心里感觉好极了。


爱情被看作是人类最美好、最激动人心的情感之一,可是对待爱情他也同样冷漠。

对于爱,对于结婚等等,与他而言,同样是毫无意义、无所谓的。

他的冷漠在杀人、坐牢和判刑等关系到他自己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达到了顶峰。

他杀人没有目的性,而他开枪射杀那个阿拉伯人也纯属偶然。

在法庭上,
他的自我辩护也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上诉,他反复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并且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可以说,默尔索对于他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采取的是无所谓、冷漠的态度。

“默尔索是一个冷酷的杀人犯,无可救药。

”这变成了所有人对他的评价。

那么,是否真得如此呢?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方式与寻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可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他只认同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他也并不是个冷漠的人,他的“内心充满激情”,他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痛恨虚伪和作假。

例如,他一再表明玛丽的美使他快乐,却不愿承认自己爱她,对于结婚也是满不在乎;他很爱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能和母亲心灵相通,却不愿在她的葬礼上假装悲伤而流泪,甚至拒绝接受上帝和神甫的规劝。

可以说,默尔索是一个按着自己的方式活着的,异常孤独又异常单纯的人。

事实上,默尔索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的有把握,他只是看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虚伪,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而已。

例如,他这样看待神父:“神父连活着不活着都不知道,因为他活着等于一个死人。

”对于自己,他说:“我呢,虽然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是我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一切都是怎么回事,从前就没有看错,现在还是很正确,永远正确。

我过去这样生活,今天换一种生活也无所谓。

别人的死活、母亲的慈爱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既然我自己只有一种命运在等待着我,那么,他所说的上帝,别人所选择的生活,所命定的命运,甚至于成千上万和他同样幸运的人都自称是我的兄弟,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不管是谁,有一天都注定要死,
连他本人也是一样,也是注定要死的。

所以,我被控杀人,而死却是为了在母亲下葬的时候没有哭,这些都有什么关系呢?”。

也就是说,他认为神父等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活着的意义,即生存的意义。

正是他的这种异于常人的思想,使他变成了一个“局外人。


但是,社会是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不允许一个人的母亲死了而他却不流泪,对一个女人充满激情却拒绝承认爱她,面对神甫却拒绝忏悔。

总之,一切在默尔索看来十分自然的事情,都违反了社会的常情。

莫尔索的悲剧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能容忍像他这样一个“局外人”的结果,他只能以死来结束荒诞。

正像台湾作家三毛所说的:“他和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类如此不同,因为这一份不同,社会判了他死刑。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要求人们适应,适者生存。

像默尔索这种不适应者最终只能被社会所抛弃。

也就是说,对社会而言,默尔索只是一个“局外人”,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希望世界适应自己。

然而,他却无法与强大的社会秩序相抗衡,最终只能被淘汰出局。

但是,在现代社会,像默尔索这样的人也不乏其人,只是,他们做得不像默尔索般彻底。

他们虽然也对现实生活不满,也存在与社会对立的状态,然而,他们更多的选择了适应。

比如说忽视,人们忽视不好应付的生活部分,避免与社会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

如果非要与强大的社会秩序相抗衡,最终只能像默尔索般被吞噬。

所以,我本人更欣赏的是采取迂回的方式。

汪精卫曾提出“曲线救国”,同样地,在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应该持有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答案。

虽然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但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他所生存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社会不允许我们以某种方式生存,我们可以寻找替代品,以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去适应。

总有一天,社会也会因我们而改变,因为,社会秩序的创造者本来就是我们人类本身,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社会”。

此外,无论社会呈现的状态怎样强大,实施惩罚的只能是人自己。

人有自己选择生存态度的权利。

既然无法战胜自己,也无法战胜社会现实,为什么不尝试着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去适应它、改变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