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阅读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合集下载

阅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目十行”现象

阅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目十行”现象

心理研究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23,16(3):216-223阅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目十行”现象闫国利1,2宋子明1,2,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300387;3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烟台264025)摘要“一目十行”指阅读速度极快,一眼能看十行文字。

人们阅读时真的能“一目十行”吗?科学地认识该问题,对于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阅读心理学视角来看,“一目十行”可以形容阅读速度快,但是描述人们阅读时能做到“一目十行”,是不科学的。

结合当代阅读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发现,文章从阅读时的眼睛运动特点、一次注视获取的有效信息范围两个方面分析了“一目十行”不科学的内在原因。

在此基础上,从遗觉像、略读、快速阅读三个方面分析了阅读中所谓的“一目十行”现象,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一目十行;眼动;阅读知觉广度DOI 10.19988/ki.issn.2095-1159.2023.03.0031阅读中的“一目十行”现象“一目十行”指阅读时看书速度极快,一眼能看十行文字(现代汉语词典,2012)。

在史书典籍中有大量关于“一目十行”的记载,如南宋诗人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二》中的诗句“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载:“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梁书·简文帝纪》载:“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

”古代文字的排版方式是从上到下,由左到右,为什么称为一目十行呢?因为古代的“列”,即为“行”。

《汉语大词典》(2001)中释“行,列也”。

在现代的新闻中也不乏有速读冠军的报道,如六次“世界速读”冠军Jones 能在47分钟内读完最新版的《哈利波特》(World Speed Reading Council,2008)。

“一目十行”真的是指一眼能看十行文字还是仅形容看书速度快呢?虽然“一目十行”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记载和描述,但直到现在,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牛津阅读心理学手册—如何在阅读中整合信息

牛津阅读心理学手册—如何在阅读中整合信息

如何在阅读中整合信息摘要本章通过回顾使用边界范式的研究,探讨了阅读过程中通过多次注视获得的信息的整合。

检查此整合过程中从注视单词的末尾,注视单词右侧的单词和注视单词右侧的两个单词中提取的信息。

审查显示,针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预览视觉信息,注视装置之间集成的信息量有所不同。

从副中央凹词提取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注视法整合在一起,包括拼字法,语音和语义。

本章考虑了这种整合过程如何在几种语言之间进行操作,以使您了解在特定语言中对语言特征进行正交编码的方式如何限制副中央凹处理。

结论是,读者优先整合对于词汇访问的启动最有用的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眼球的运动是为了在高敏锐的中心凹视觉中固定一个单词,以便尽可能有效地处理它。

中心凹是一个2°视角的小区域,根据字体大小和视距等因素,在阅读过程中通常会延伸超过大约6个字符。

在中央凹以外是副中央凹,视力大大降低。

副中心凹向两侧延伸超过中心凹-4°(Balota&Rayner,1991)。

眼跳是一种快速的眼球运动,它能使眼睛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而注视则是它们之间的静止期。

正是在注视过程中,视觉信息才从页面中提取出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单词被注视的时间与该单词的处理紧密相关(见Schotter&Rayner,本卷)。

虽然一个单词的处理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中央凹视觉中,但编码并不是仅仅从单词的直接固定开始的。

相反,一个词通常是部分处理的注视在一个先前的词。

然后,从该固定中提取的副中心凹信息被携带并与单词固定时可用的中心凹信息整合。

此外,一个单词有时被固定不止一次,这样多次直接注视的信息也会被一起整合。

通过多次注视提取的信息,信息整合的过程是本章的重点。

从使用移动窗口范式的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个词经常在多个注视点上进行处理(McConkie&Rayner,1975)。

在这个范例中,一个正常文本的窗口是由实验者围绕固定点设置的。

阅读眼动控制模型的中文研究——串行和并行

阅读眼动控制模型的中文研究——串行和并行

基 金项 目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科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1 2 Y J A1 9 0 o 1 6 )
作者简 介 : 隋

雪( 1 9 6 7 一) , 男, 吉林农安人 , 教授 , 博士 , 主要 从事 语 言 认 知 与 阅 读 研 究
6 7 2

隋 雪等 : 阅读眼 动控 制模型 的 中文研 究 —— 串行 和 并行
第3 6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辽 宁师范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动行 为 之 间关 系 如何 ? 为 了 回答 这 些 问题 , 研 究 者 忽视 了认 知 因 素在 眼动 行 为 控 制 中 的 作 用 , 所 以不 提 出 了很 多 眼动控制 理论 与模 型 。 能有 效地 解 释 阅读 过 程 中 的预 视 效 应 、 词 频 效 应 和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3
2 ] 。 读 者知 觉广度 的影 响。知 觉 广度 就 是 阅读 者 在 阅读 意 转 移 理 论 和 注 意 梯 度 指 导 信息 的范 围[ 1 ] 。那 么 , 阅
初 级 眼动 控 制 理 论 的 基本 假 设 是 : 眼 球 运 动 主
其 代 表 模 型 有 最 小 读 者在 每 一 个 知 觉 广 度 内是 如何 提 取 和 加 工 信 息 要 由非词 汇 的低 水 平 因素 驱 动 , 的? 眼跳 的控 制机 制 是 什 么?信 息 的认 知 加 工 与眼 控制模 型 、 战略 战 术 模 型 以及 推 拉 式 模 型 等 。因 其

常见参考文献格式

常见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考文献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文章标注:1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另一部分在文章后面付出参考文献的所有信息:2 正文后的文献列列表的编排顺序:1)先排中文,后排英文;2)排序:由名字的首字母来排序,从A到Z的顺序来排,不需要加序号,不需要添加[J] [D]等符号。

参考文献:这四个字宋体四号;参考文献列表,五号。

要悬挂缩进2个字符。

1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是著者(外国人只写姓,中国人的中文需写全姓名)和出版年,可以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也可放在引用句尾的括号中,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选用一种方式。

在著者-出版年制中,文献引用的标志就是“著者”和“出版年”,主要有两种形式:(1)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可以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如:Dell(1986)基于语误分析的结果提出了音韵编码模型,……。

汉语词汇研究有庄捷和周晓林(2001)的研究。

(2)也可放在引用句尾的括号中,如:在语言学上,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

按照汉语的传统分析方法,汉语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胡裕树,1995;黄伯荣,廖序东,2001)。

音韵编码模型假设音韵表征包含多个层次(Dell,1986)。

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选用其中一种。

1)只有一个著者的文献引用示例:张三(2008)研究了人格与心理的关系。

人格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张三,2008)如果同一篇文献连续引用,则第一次引用需给出出版年,第二次及以后的引用无需写出版年。

如张三(2008)研究了人格与心理的关系……。

张三还发现……2)多个著者的文献引用如果有两个著者,正文引用时两个著者的姓(名)都要给出。

如果引用标志是句子的一个成分,两个著者之间用“和”;如果是放在引用处的括号中,英文的两个著者之间则用“&”,中文不加“&”,用逗号隔开。

示例:张三和李四(2008)发现了……,这个结果在Wang和Sun(2009)的研究中得到重复。

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预加工的范围与程度

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预加工的范围与程度

区 (parafoveal region) 的 注 意 分 配 优 势 ( 如 ,
觉广度右侧范围为 11 个字母左右, 显著小于高阅
McConkie & Rayner, 1976; Miellet, O'Donnell, &
读能力读者(大于 15 个字母); 但两组读者的知觉
Sereno, 2009), 它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或阅读材
臧传丽, E-mail: zangchuanli@
青年读者则是 2 个词(Rayner, Castelhano, & Yang, 2009)。在中文阅读知觉广度中, 大学生和小学五 年级儿童的左侧范围都是 1 个汉字, 但是五年级 儿童的右侧范围为 1~2 个字, 而大学生的则为
871
视范围的变化, 注视点左侧范围变化不明显。
跳长度以及落在单词上的注视位置(李玉刚, 黄忍,
滑慧敏, 李兴珊, 2017; Hyönä, 1995; Inhoff, Radach,
Eiter, & Juhasz, 2003; Juhasz, White, Liversedge, &
Rayner, 2008; Rayner, 2009; McConkie & Rayner,
张慢慢 臧传丽 白学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国民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 300387)
摘 要 在阅读中, 读者既能加工当前注视的中央凹视觉区的信息, 也能从副中央凹视觉区提取信息并利用
该信息预先加工下文词汇, 称为预加工或预视。它是熟练阅读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副中央凹信息的预加工涉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Vol. 28, No. 6, 871–88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来自词长和预测性的眼动研究

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来自词长和预测性的眼动研究

摘要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会经常不间断的进行眼跳来使我们的注视点落在中央凹区域。

Yan等人发现了汉语阅读中的偏好注视位置(PVL)曲线。

当只有单次注视时,PVL曲线在词中心附近达到峰值,而当在首次阅读中有多次注视时,在首次注视即达到峰值。

Li等人认为当注视点位于词中心时,汉语词中的所有字都会被加工,读者可以在不知道词边界的时候就能迅速决定眼跳进入词中心。

Liu等人提出了动态调整假说,认为眼跳在眼睛移动到提供最大加工效率的观察位置时发生。

本研究探讨了眼跳目标选择是否与副中央凹区域的词切分有关。

选取低水平的词长信息和高水平的预测性信息,通过降低空间频率(模糊呈现)的方式来达到掩盖副中央凹信息的目的,使用增量显示范式来操纵词的长短和副中央凹信息的有效性。

同时,进一步研究了正常老化所带来的视觉能力丧失,是否会使老年人在阅读过程中对获取非正常呈现文本信息的能力受到影响。

实验中测试了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视敏度,在可以同样清晰的获取视觉信息后,研究青年人和老年人是否在阅读中有眼动特征的差异。

结果发现,汉语阅读中存在稳定的年龄效应、词长效应和预测性效应;汉语读者中存在偏好注视位置(PVL)效应,只是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模式不同;汉语读者阅读时采取灵活的加工方式,老年人采取一种更为谨慎的阅读策略。

词长和预测性影响汉语阅读的词汇加工,但是眼跳目标选择与副中央凹的词切分无关。

关键词:汉语阅读,眼跳目标选择,年龄,词长,预测性,词切分Saccade Target Selection in Chinese Reading: An Eye Movement Study Based on Word Length and PredictabilityAbstractIn daily lif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efficiency, people will constantly make eye jumps to make our gaze point fall in the fovea. Yan (et al.) discovered the PVL curve in Chinese reading. When there is only one fixation, PVL reaches a peak near the word center, while when there are multiple fixations in the first reading, the peak is reached at the first fixation. Li (et al.) believe that when the gaze point is located at the word center, all words in Chinese words will be processed, and readers can quickly decide to jump into the word center without knowing the word boundary. Liu (et al.) proposed the dynamic adjustment hypothesis, which holds that saccade occurs when the eye moves to the observation position providing maximum processing efficiency.In this study, we discussed whether the target selection of saccade is related to word segmentation in the sub-fovea region. Low-level word length information and high-level predictive information are selected to cover up the sub-fovea information by reducing the spatial frequency (fuzzy presentation). Incremental display paradigm is used to manipulate the length of word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ub-fovea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urther studied whether the loss of visual ability caused by normal aging will affect the ability of the elderly to obtain abnormal text information during reading. In the experiment, the visual acuity of young and old people was tested. After the visual information could be obtained equally clearly,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ey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in reading between young and old people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a typical age effect, word length effect and predictive effect in Chinese reading; The 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 effect exists in Chinese readers, but the patterns of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are different; Chinese readers adopt a flexible processing method while the elderly adopt a more cautious reading strategies. Word length and predictive effect affect Chinese reading vocabulary processing, but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 segmentation and saccade target selection.Key words: chinese reading, saccade target selection, age, word length, predictability, word segmentation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前言 (1)1.1阅读的眼动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1)1.2注视位置效应 (2)1.3年龄效应 (3)1.4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4)1.4.1拼音文字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4)1.4.2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词长 (5)1.5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6)1.5.1拼音文字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6)1.5.2汉语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与预测性 (7)2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9)2.1问题提出 (9)2.2研究意义 (10)2.3研究框架 (10)3实验研究 (11)3.1实验一词长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11)3.1.1研究目的与假设 (11)3.1.2研究方法 (11)3.1.3结果分析 (13)3.1.4讨论 (24)3.2实验二预测性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25)3.2.1研究目的与假设 (25)3.2.2研究方法 (25)3.2.3结果分析 (26)3.2.4讨论 (36)4讨论 (38)4.1词长对眼跳目标选择的的影响 (38)4.2预测性对眼跳目标选择的影响 (40)5 结论 (42)参考文献 (43)附录 (49)致谢 (54)1前言1.1阅读的眼动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人们在阅读时的眼睛移动方向是随文本排列方式变化的,现有的汉字排列方式基本上都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则人眼在阅读文本时的移动方向也是从左至右移动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词汇加工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词汇加工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科研热词 启动效应 韵律/词汇干扰范式 语音编码 语言 语素加工 语义编码 词汇通达 词汇后加工 词汇加工 言语产生 视觉词汇加工 脑成像 聋人 神经网络 理解 概念义 时间进程 情绪韵律 情绪词 情绪义 延迟匹配任务 左侧额下回 失语症 双意义词 动态激活 分解整合 产生 事件相关电位(erp) 事件相关电位 vwfa n400汉字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阅读障碍 1 语义启动 1 词汇提取 1 认知神经心理学 1 认知 1 言语产生 1 规则性 1 英语 1 脑区定位 1 联结主义 1 维吾尔语-汉语双语 1 统汁参数图 1 治疗. 1 汉语 1 汉字阅读 1 汉字 1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 1 朝鲜语-汉语双语 1 失语症 1 双语加工 1 儿童 1 书写 1 主导语言 1 一致性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发展研究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发展研究

阅读 中注意 分配 的 眼动控 制模 型 主要 有序 列注 意转 换 ( S As ) 模型 和 梯度 注 意指 引 ( GAG) 模型. S AS模
型( 如 E — Z读 者模 型 ) 认 为 词 汇 语 义加 工是 序 列 的. GAG 模 型 ( 如 S WI F T模型) 认 为 阅 读 是 平 行 加 工 的 过 程. P OF效应 ( p a r a f o v e a l — o n - f o v e a l e f f e c t s ) 是指 副 中央 凹词汇 特性 对 中 央凹词 汇加 工 的影 响u j . 两 种 眼动 控
频 的词 配对 造 句 ( 5点 量表 通顺 性评 分 4 . 3 9 - _ 4 - 0 . 3 8 ) , 词 预测 性 为 2 . 4 9 %. 为 了确 保更 多 注 视 点 落在 词

1 d a, 每句 都 由两个 分 句构成 , 词 ~ l 位 于逗 号之 后. 在词 n前 配对 句 的 内容 一致 , 保证 词 一l 加 工 的第
2 4个句 子 . 例句 如下 ( 斜 体字 为词 一1 , 黑体 字 为词 , 正式 材料 中无 字 体 区别 ) :
HH 型 :厦 门率先 通过 这项 法案 , 实现 医 院管 理 的有 序化 .
V0 1 . 42 NO .1
J a n .2 0 1 3
副 中 央 凹一 中 央 凹 效 应 的 发 展 研 究
胡 笑羽 ,方 平 ,叶理 丛。
( 1 . 首都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 北京 1 0 0 0 4 8 ;2 . 江 西 师 范大 学 心 理 学 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2 2 )
表 明 :( 1 )3个 年 龄 段 被 试 的 P OF效 应 没 有 明 显 差 异 , 副 中 央 凹词 特 性 对 中 央 凹词 一1 加 工 的 影 响 不 存 在 年 龄 差 异 ;( 2 )低 词 频 副 中 央 凹词 对 低 词 频 中央 凹词 一l的 词 汇 加 工 有 抑 制 作 用 , 但 对 高 词 频 中央 凹词 一1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阅读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词n的语义透明度对词n − 1加工的影响白学军、胡笑羽、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心理学报》.2009 年.第41 卷.第5 期摘要研究探讨中文阅读中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指副中央凹处词的特性对中央凹处词汇加工的影响。

实验以2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句子阅读材料,考察词n的语义透明度特性对词n − 1(高频、低频)加工的影响。

结果表明,词n的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对词n − 1(高频、低频)的加工没有影响,没有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实验结果支持E−Z读者模型的假设。

关键词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语义透明度;眼动;序列加工;平行加工1引言在一次注视中阅读者能获取多少有效信息,这是阅读的眼动研究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

阅读是由注视(fixation)和眼跳(saccade)组成的过程。

读者通过眼跳,使新的信息落在注视点的中央位置——视网膜上的中央凹处(1°到2°视角),在这个区域视敏度最高。

中央凹之外(双侧视角为10°左右)的区域是副中央凹处,这一区域的视敏度显著下降。

对阅读的知觉广度研究发现,副中央凹处视觉信息的提取影响着中央凹处词语的注视时间(Rayner, 1998),这使研究者清楚的认识到副中央凹处的信息加工在正常阅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种副中央凹处词语的特性对中央凹处词语加工的影响被称为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parafoveal-on-foveal effects)。

而究竟副中央凹处词语的何种特性会引发这一效应,已有研究结果没有达成一致。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否仅限於副中央凹处词汇的视觉和亚词汇特性(如拼音文字中的词形和首字母信息),还是也可以由其词汇和语义特性引发?这一问题也是两个基本的眼动控制模型假设——平行加工和序列加工的分歧所在。

另外,目前关於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方向性还不确定,即副中央凹处词(词n + 1)的加工难易程度与中央凹处词(词 n)的加工效率的关系。

从这一角度,已有研究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同向效应,即词 n + 1的加工难度和词 n的加工时间呈正比。

有研究发现词 n + 1的视觉特性和词汇语义特性引发同向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Vitu, Brysbaert,和Lancelin(2004)让被试阅读相邻两个词,发现词 n + 1和词 n的正字法相似度和相对频率会影响词 n的加工,在高频词 n及低频词 n + 1的情况下产生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即相邻两个词的正字法相似时,词 n的阅读时间变短。

Murray(1998)的研究中要求被试判断两个句子是否一样,结果发现如果词 n + 1不能帮助读者理解句子,那麽对词 n的注视时间会有所增加。

还有研究利用边界范式发现,如果词 n与词 n + 1的意义相近,那麽词 n的识别时间会短於不相近条件(Inhoff, Starr, & Shindler, 2000)。

此外,近期还有基於语料库的研究也发现,在词 n为短词的情况下,词 n + 1的词长和词频引发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Kennedy & Pynte, 2005; Kliegl, Nuthmann, & Engbert, 2006)。

这些实验结果支持了注意梯度导向模型(guidance by attentional gradient, GAG)的假设。

GAG模型是一类以平行加工假设为基础的眼动控制模型,主张在知觉广度之内的词加工是同时进行的。

GAG模型假设注意梯度分布在知觉广度的范围内,因此,词 n与词 n + 1可以被平行注意和加工。

其中,较为典型的SWIFT模型主张知觉广度内的词是被分布式加工的(distributed processing),注意资源呈梯度分布在以知觉广度为范围的窗口内,中央凹处由於视敏度最高,词获得的注意资源最大,词汇激活水平最高。

随着与中央凹距离的增大,视敏度逐渐降低,注意资源呈梯度下降趋势,词汇激活水平也随之降低。

同时,词素水平的激活也对词汇通达有贡献。

当副中央凹处词的加工遇到困难时,就会得到更多的注意资源,从而使中央凹处词的加工变慢。

这种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在词 n加工负荷低(短词、高频)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所剩注意资源更多,词 n + 1容易得到加工(Engbert, Longtin, & Kliegl, 2002; Kliegl, et al., 2006;刘丽萍,刘海健,胡笑羽,2006)。

(2)反向效应,即词 n + 1的加工难度和词 n的加工时间呈反比。

这一效应从词 n + 1的视觉特性和词汇语义特性两方面都有实验证据。

有研究在词 n和词 n + 1中加入空格,结果发现与一个空格条件相比,词n阅读时间在两个空格条件下更短;当词 n + 1为长词时,词 n的注视时间更短(Drieghe, Brysbaert, & Desmet, 2005)。

Kennedy(1998)研究发现,在词 n + 1更难加工的情况下(低频、长词),词 n的凝视时间变短。

Kennedy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Kennedy, Pynte, & Ducrot, 2002; Kennedy & Prynte, 2005),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还受到词 n 的词长影响。

短的词 n加工受到词 n + 1词汇特性(如词频)的影响,表现为反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长的词 n受到词 n + 1亚词汇和前词汇特性(如首字母信息量和正字法熟悉度)的影响,表现为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限定在短的词 n + 1情况下)。

据此,Kennedy 等认为,产生反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由於副中央凹处加工变难时,会吸引注意,使得读者更早地计划下一次眼跳,从而导致中央凹处信息的加工时间变短,这一现象被称为吸引者假说(Kennedy, Murray, & Boissiere, 2004)。

在此基础上,Kennedy等提出可视性假说(visibility hypothesis),强调知觉广度内词 n和词 n + 1的加工互相影响。

可视性假说假设主张,在词汇加工过程中有一个专门负责调节相邻词汇加工的机制,它调整眼动系统指向知觉广度内词的最佳可视位置,并执行一系列的词内和词间眼跳。

当词 n为短词时,对词 n + 1可视化程度高,词 n + 1的词汇特性可影响词 n的加工;而当词 n为长词时,对词 n + 1可视化程度低,词 n + 1的亚词汇特性影响词 n的加工(Pynte & Kennedy, 2006)。

(3)不确定效应,即词 n + 1的加工难度和词 n的加工时间的关系不确定。

有研究发现词 n + 1的词频对於词 n的注视时间并没有影响(Rayner, Fischer, & Pollatsek, 1998)。

还有研究选取有威胁性的情绪词汇作为词 n + 1,发现在预视条件下,词 n + 1的情绪语义对词 n加工没有影响(Hyönä & Häikiö, 2005)。

Hyönä和Bertram(2004)的一系列实验是在词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句子阅读中词 n + 1词频对词 n注视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方向不确定。

一些研究在同一实验中既发现了同向效应,又发现了反向效应(Pynte & Kennedy, 2006; Kennedy & Pynte, 2005; Kliegl, et al., 2006)。

对此,Reichle等认为,词 n + 1的预视对於词 n加工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且需要推及正常文本阅读之中。

不确定效应可用序列注意转换模型(sequential attention shift, SAS)来解释。

SAS模型主张,语义加工是序列的。

在加工词 n时,虽然词 n + 1部分被加工,但读者每次只加工一个词,加工顺序是先加工词 n,再加工词 n + 1。

以SAS模型为基础的E−Z读者模型主张,词的视觉加工信息可以被平行加工,而之後以语义理解为目标的词汇通达阶段则是序列加工的。

在词 n + 1不易被跳读时,其语义方面的特性不会影响词 n的加工,不会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Reichle, Rayner, & Pollatsek, 2003;胡笑羽,刘海健,刘丽萍,臧传丽,白学军,2007)。

综上所述,根据序列加工的眼动控制模型,在副中央凹处词不易跳读时,副中央凹处词的词汇与语义特性不会影响中央凹处词的加工。

根据平行加工的眼动控制模型,副中央凹处词的词汇与语义特性可以影响中央凹处词的加工。

因此,有关副中央凹处词的词汇和语义特性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前人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以词为单位的词 n + 1特性所引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而极少关注词 n + 1的词素特性。

SWIFT模型主张,词 n和词 n + 1是一个分布式加工的过程,同时词素特性也影响着整词加工。

因此,开展词 n + 1词素特性对词 n加工影响的研究可更深入地验证SWIFT模型的假设。

Hyönä和Bertram(2004)研究发现,在芬兰语阅读中,词 n + 1的首词素频率对词 n加工有影响,但其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方向性不确定。

本研究选取语义透明度这一词素水平的语义特性,考察在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处词的语义透明度对中央凹处词加工的影响。

语义透明度是指复合词的语义可从组成复合词的各词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即整词与其词素的语义相关程度(王春茂,彭聃龄,1999)。

有研究发现,不透明词比透明词更难以加工,前者的识别速度更慢(高兵,高峰强,2005)。

还有研究以中文句子为材料,操纵双字词 n + 1中第二个词素的预视条件,结果发现在词 n + 1第二个词素无法预视的情况下,会影响词 n + 1的加工(Yen, Tsai, Tzeng, & Hung, 2008)。

这说明能否预视词 n + 1的词素将影响词 n + 1的加工。

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是,副中央凹处词素的语义信息与中央凹处词是否被同时加工?换言之,副中央凹处的词素语义信息能否引发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其次,中央凹处词的何种加工负荷影响知觉广度内的信息提取这一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

以往的研究发现中央凹处词的词长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有影响,但对於平行加工假设而言,最有利的证据是关於中央凹处词的词汇特性对该效应存在影响,这样才能直接说明知广度内的语义信息是可以被同时加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