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最新资料

合集下载

墨家为功利主义学派论

墨家为功利主义学派论

墨家为功利主义学派论作者:孙君恒高珍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4期摘要:墨家属于功利主义学派。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墨家首先论述了功利的内涵,阐明了功利是善恶的标准,讨论了功利的具体应用。

他们强调“利”(利益)和“用”(效用),主张公利和互利,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学派。

关键词:墨家;功利主义;效用;互利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4-0069-04墨家提出了世界历史上最早、最典型的功利主义。

中国学者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强调墨家是功利主义。

胡适说:“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墨家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又有很多共同之处。

”冯友兰指出墨子思想的实质是功利主义,例如节用、节葬,就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去认识和进行算计的,浪费的做法可以暂时获得满足,但是不能在长期获得利益,利少而害多。

“墨家所以底主张的理论底根据,都是功利主义底。

”西方的葛瑞汉(A.C.Graham)、保斯(Judith A.Boss)、罗慈(HeinerRoetz)也确认墨学是功利主义。

著名汉学思想家葛瑞汉指出:“墨家自身是道德主义者,他们用功利原则来判断所有问题,他们从诡辩论者获得的是建构一种逻辑十分复杂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工具。

”保斯在《伦理视野》一书里的第六部分,收集了功利主义的资料,选择了梅贻宝(Y.P.Mei)的《墨子政治及伦理著作选》(1929年)。

墨子的“兼爱”被分三方面收入。

保斯认为墨子的思想体现了典型的功利主义,是历史上最早、最完善的功利主义论述,墨子强调幸福就是快乐而不是痛苦。

能够促进人们的利益、消除伤害就是善,反之,造成痛苦就是恶。

“兼爱”是道德上的实际运用。

罗慈在《轴心时代的孔子伦理学》中,把墨子学派作为一节专门论述,指出“儒家学派与墨家学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家庭和功利主旨的作用问题……墨翟主张绝对互惠的伦理学”。

墨家属于功利主义学派,虽然在前辈学者那里已经有论述,但是有点分散,后来人也有分歧,为了明确墨家的功利主义本质,我们在此严格按照西方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比较详细的说明。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
学是其思想的核心,对于墨家来说,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人类福祉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满足欲望。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应该避免损害他人的利益。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中,强调“兼爱”、“非攻”、“尚同”等原则,主张尊重他人、尊
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共处为目标。

墨家强调实践和行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道德原则,才能真正达到功利主义的目的。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
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和和谐共处。

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醒我们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即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中,才能真正实现墨家所倡导的“兼爱”、“非攻”、“尚同”的理念。

总的来说,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开放包容的道德
价值观,强调利益关系和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墨家的思想,寻找现代功利主义的实践路径,建构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愿我们都能从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中汲取智慧,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谈墨子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谈墨子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门徒既是手工农业的生产者阶层又是有文化的士阶层双重身份使他们有条件把生产劳动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在教育中参与直接的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其高超技艺并从劳动中总结有价值的经验然后再把这些技艺与经验丰富到教育内容之中去且代代相传明确提出了与其劳者获其食的劳动观念教育试图让每个人都明白劳动是人之为人是财富之源的道理这较之儒家学说中的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是何等的可贵
“ 的社会体现就是 “ 义” 大不攻小也 , 强不 侮弱也 , 众不贼
寡也 , 诈不欺愚也 , 贵不傲 贱也 , 富不骄贫也 , 壮不夺老 也”8 I。要达 到这一治世 目的, 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天下人
“ 丝” 素 。他在《 所染》 中说 :染 于苍则苍 , 于黄则 黄, “ 染 所 入者变 , 其色亦变 , 五入必 而已 , 则为五色矣 , 故染不可
不慎也 。 非独染丝然也 , 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 。 士亦
有染。” …在墨子 看来 , 人性就如待染 的“ 素丝” 入什么 , 染缸 。 就会染 出什 么颜 色,故染不可 不慎 ” “ 。教育之于人 也是 如此 ,什 么样 的教育与环 境定 能造就 出什 么样 的
要承认 天命 ,又要努力学 习的矛盾观点 ,他认为人不论
治主张 ,试图以此来改变 当时 的社会现实 。并根据不 同
国家的政 治 、经济 与文化状况进行不 同的教育 。他 曾告 诫弟子魏越 ,到不同的国家要视 其不 同的情况 ,采取不
同的 “ 说教 ” 内容 , 他说 : 凡人 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 “ 国家 昏乱 , 则语 之尚贤尚同 ; 国家贫 , 则语之 节用 节葬 ; 国家
贵贱, 都是 可以受教育 的。在 当时的庶 民阶层中 , 有很多 人没有受过教育 ,这些人总是认 为 自己天生不是受教育 的材料 , 他严肃纠正这种观点 , 攻孟》中有关于墨子与 《 学生的一番对话 , 体现了墨子 对天命 的认识与态度 : 有 “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范文]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的主要思想阅读精选(1):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

墨家学派创始人。

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

出身贫贱,生活俭朴。

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

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

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

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

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务必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必须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用心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 子

墨  子
有天志而非命的矛盾解决方式在于,天不决 定人,而是按人所行的善恶来决定人的赏罚,所 以命最终还由人定。
墨子认为,天与鬼的实际存在性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在于这种信仰对于人有利,这种天与鬼实 际成了工具性的东西。
墨侠:深刻的侠者
墨家最高领袖为钜子,贤者相传,他们有严密的纪律,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平时一律食“藜霍之羹”,穿“短褐之衣”,这是一群深 入下层百姓生活、要以艰苦的生活方式和严密的组织中实 现独特的人生。但墨家又主要是一个学术团体,他们有严 密的逻辑思维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要用自己的学术才 能影响诸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单从侠义上说, 他们的能力绝非“重气轻命”的武侠所能达到的。
(二)“尚贤”、“尚同”:
“尚贤”
认为治国的根本就在于“尚贤事能”,不 避亲疏贵贱远近选用贤才。
“尚同”
认为最高统治者应该由贤者担任,又选择 “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士”为三公。以统 一是非,“同天下之议”。
各级“正长”是贤者,贤者所是的是兼爱, 所非的不是兼爱。
(三)“兼爱”、“非攻”
“兼爱”
也称为“仁爱”,但与孔子之“仁爱”不同。
其一是“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的区别;
其二是爱的先后差别
兼相爱的结果表现为“交相利”,“有力者 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非攻”
是反对兼并战争,但不反对守战。将战争分 为“攻”与“诛”,反对攻,而诛不仅是许可的 有时还是必要的,但最好还是用和平的方法实现 统一。
其“利”是“富庶”:
“富”是增加物质财富,方法是发挥土地 潜力“地不可不力”,“庶”是劳动力的生产, 方法是“使民早处家”。
墨子有功利主义道德观:
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标准是将“志”与“功” 结合起来,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即 把义与利结合起来。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墨子的“义利观”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墨子是一个纯粹的功利主义者,并就此对墨子提出批判。

本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通过分析墨子学说中对“利”的阐释,得出墨子思想中“利”的合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义”的可行性,最后总结出墨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标签:墨子;利;义;现实意义“义”和“利”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很重要的议题。

晏子曾提出“义,利之本也”的命题;孔子则在提出“见利思义”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以“喻于义”和“喻于利”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体现了一种道义论色彩的思想倾向。

相比之下,墨子作为战国初期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则提出了“义,利也”的命题,那么其“义利观”究竟如何?是不是真如很多人所说的“墨子重利轻义”,是个纯粹的功利主义者呢?下面我们便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墨子学说中的“利”墨子思想里“利”的内容包括物质丰富与政治安定两个方面。

从“利”的获得者来看,“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即个人之利、他人之利与天下人之利,下面便就三种“利”进行分析。

1.个人之利个人之“利”,即私利,墨子肯定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认为人之不同于禽兽在于人必需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拥有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而肯定了个人“赖其力而生”的正当权利。

此外,墨子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利”,都分别作了论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不仅承认人的“私利”,更鼓励个人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利益。

正是因为人有私利,所以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才会有条不紊的运行。

这里也必须指出,墨子所说的个人之利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而不是损害别人利益得到的。

2.他人之利“利”还有一面就是他人之利。

墨子反对不通过自己劳动而获得利益的行为,还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行为才导致人心疏离,天下大乱。

此外,他还认为他人之利的重要性不小于个人之利。

只有肯定他人之利才能尊重别人的劳动,才能不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友好,也可以改变混乱的社会秩序。

穆勒与墨子功利主义思想比较

穆勒与墨子功利主义思想比较

穆勒与墨子功利主义思想比较唐侠【摘要】墨子与穆勒是中西方倡导功利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

通过对比两者的思想发现,其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如都主张将公共利益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都肯定了个人有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都蕴涵着崇高的利他主义精神等。

由于两者所处的国家和历史背景不同,两者在协调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方式、侧重点、道德评价原则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7【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墨子;穆勒;比较;功利主义思想【作者】唐侠【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历程久远,首先,其萌芽于霍布斯、洛克,直接来源于孟德维尔、卢梭及哈其森、休谟和斯密,这些先驱的功利理论为功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边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确立了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框架。

19世纪中叶,穆勒根据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形势,对其做出了进一步修正和发展,并正式用“功利主义”一词来概括其学说的性质,使之进一步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

穆勒在1863年发表的《功利主义》一书,为其作为近现代功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标志着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理论高度。

墨子是我国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义”和“利”作为中国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范畴与理论基础。

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强调的是一种以利人、利天下为道德标准的合理功利主义。

墨子和穆勒是中西方倡导功利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两者思想的比较研究,挖掘两者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对深入了解功利主义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围绕“义”和“利”这一组重要中国伦理思想史范畴展开的。

墨子

墨子

《墨子》《韩非子》功利主义思想内容、属性的差异(一)思想内容的差异从《墨子》与《韩非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内容来看,二者功利主义思想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尚利”与“崇功”的差异、“力”的差异、“天下利”与“公利”的差异三个方面的不同。

⒈“尚利”与“崇功”的差异。

同是功利主义思想,《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利”是第一位的,《韩非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功”是第一位的,他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首先,《墨子》一书把“利”定义为“利,所得而喜也”(《墨子•经上》),“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墨子•经说上》),也就是说“利”是得到后给人一种喜悦感的事物,强调的是得到后的一种喜悦感。

《墨子》一书正是紧紧抓住了人人好利的心理,以利为中心而展开的。

翻开《墨子》一书,“兼相爱,交相利”1,“爱利万民”2、“万民被其利”3、“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4、“天鬼百姓之利”5、“国家百姓之利”6、“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7等字眼可谓不胜枚举,据有关学者统计,“利”字在《墨子》一书中竟出现381次之多8,可以说《墨子》的“尚利”思想体现在《墨子》一书的方方面面。

其次,《墨子》一书以“兴天下之利”为目标。

“兴天下之利”这句话在《墨子》一书中重复出现,被着重强调9,“兴天下之利”成为墨子的立言宗旨和行为动机和人生追求的价值目标10。

第三,《墨子》一书以“利人”作为衡量判断一切言行的标准,“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墨子•贵义》),“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鲁问》)。

在《墨子》一书看来“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精美的竹鹊,因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因而也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最后,笔者发现《墨子》一书对“仁”、“义”、“忠”、“孝”等基本伦理概念的解释上也无不带有鲜明的“尚利”色彩。

墨经认为“仁,体爱也”(《墨子•经上》),“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著若明”(据孙诒让说“己”当作“民”,《墨子•经说上》),也就是说,“仁”是以爱人为本质的,“仁”就是爱民,且不是为了利用人民,和为利用马而爱马不同,这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在1《兼爱•中下》8次,《天志上》1次,《非命上》2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
自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和《墨子学案》以边沁(Jeremy
Bentham)、密尔(John l )之说解读墨子以来,墨子是中国式功利主义者的思想由此滥觞。

[1] 此后冯友兰、李泽厚、韦政通等人也大多沿用此种观点,①墨子属于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 )的说法一直以来占据中国哲学界主导地位。

对墨子思想的看法一时褒贬不一,聚讼纷纭。

然而,墨子真的是功利主义者吗?②通过对功利主义进行清晰界定,对《墨子》思想进行细致梳理,不难发现墨子的“利”与功利主义的“功利”
utility )有显著的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

本文以下主要从内涵、标准和进路三个方面对墨子与功利主义③的
功利”思想进行尝试性比较研究。

兴天下之利”与“个体的幸福感受”内涵不同为了搞清楚墨子与功利主义者的区别,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功利主义的“功利”和“幸福”究竟所指为何,而不能望文生义。

更为关键的是,还要梳理墨子关于“利”的思想,并且加以概括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兴天下之利”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区别也就明朗化了。

墨子的思想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面对当时社会出现的“昏乱贫弱”、“务夺侵凌”、“淫僻无礼”、“熹音湛湎” 他有针对性地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
明鬼、非乐、非命等十大主张。

墨子指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 之害”是有志之士必须要做的分内之事, 仁人以“利人”为行为 的准则, “利人乎, 即为;不利人乎, 即止。

”(《墨子?非乐》) 在他那里,“利”有“爱”、“义”、“用”等内涵。

爱利统一。

墨子说:“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所利亦不相为外、内。

”(《墨子 经说下》)也就是说,“爱”和“利”是统一在一起的,“爱
不可分割的整体。

无论是对给予者来说,还是就接受者而
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处,非理不行, 务兴天下之利, 曲直周旋, 利则止。

非儒》)利一定要合乎义、理,不取非理不义之利,为了实现天 下之大利,不管遇到多少曲折,也在所不惜。

墨子认为利是合于 义之利,义也可以带来利,正因为“义可以利人”,所以义才是 天下间最宝贵的东西。

利”在于“用”。

功利和效用是分不开的, 墨子强调功利
要能有实际的效用。

《鲁问》篇指出,天下之匹夫徒步之士很少 有人能够熟知仁义,而用仁义来教化民众会产生很多实际的功 效,假若能鼓动天下之人都按照仁义的要求行事, 则个人的“小 仁小义”就能成为天下之“大义”。

换言之, 个体不能只想着坚
里面包含着“利”, “利” 中也蕴含有“爱”, 二者是密切联系、
爱”、 “利”都没有所谓的“外内”之别。

“利”
为“爱”的
义利合一。

墨子的“利”以“义”为内核,他说:
不义不 ”(《墨子 ?
守自己的“小义”,而要更多关注对天下的“大功”,教化天下人都去行仁义,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功效。

由此可见,墨子并不仅仅停滞于建构出一个美好、完善的理论,更在于如何使其学说在现实社会中产生效用,[2] 以实现他“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社会理想。

功利主义的基本特质在于其注重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是这样定义“功利”的:“任何行为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功利。

” [3]115 可见在他那里“功利”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也即幸福。

边沁还认为功利是行为或事物本具的特性,从积极意义上讲,“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从消极意义上说,它“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

” [4]58 简而言之,功利就是为“当事人”增加幸福和减少
痛苦,趋利避害是人行为的最深层动因。

既然每个人的动机都在
于追求快乐,而在边沁那里利益、好处、快乐、幸福和善是同等
效力的概念,由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动机本身是恶
的。

” [5]239 至于幸福究竟所指为何,功利主义者就语焉未详
了。

由于墨子也讲“实用”、“实利”,所以人们才经常把他与
功利主义联系在一起,然而他所说的“利”与功利主义的“功利”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功利主义的论点中,“利”等同于幸福、快乐,也即是指那些
可以引发人们幸福感受的东西。

显然,这种感受性可以是精神性的,也可以是物质性的,而并不都是从道德性、实效性的角度去理解的。

此外,功利主义者只是强调追求幸福、快乐,而没有对这种感受性(功利)做清晰、明确的界定。

然而,墨子所讲的“利” 并不仅仅是从个体感受性的喜好出发,④而更是着眼于具体的社会“公利”、“大利”。

利既合乎道义,又能带来实际效用。

显然,墨子思想里包含“爱”、“义”、“用”等内涵的“利”不同于功利主义的“幸福”。

二、天志与人性——标准不同
对于行为“功利”与否的标准,墨子和功利主义者也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墨子的“利”,有天志、鬼神来约束。

对于功利的评判标准,墨子不同于功利主义的做法,他用“天志”来衡量人们行为的善恶,也即行为“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

”(《墨子?天志》)换句话说,顺应“天之意志”的行为
是善的、可取的,反之则是不善的、不可取的。

天能辨别是非善恶,天的公正性正表现在它能赏善惩恶,所以“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天志》)。

天的意志是
人行为的“规”、“矩”,合于天志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因此人
要将“天意”作为行动的准则,做顺应天意之事合于道义之事。

顺应天意的行为会得到天的奖赏,“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
我所欲”。

墨子认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己在所爱,爱加于己”(《墨子?大取》),即我们不应过分强
调人己之分,应该无差等地爱人,要把视角从个人之好恶上升到
天下人之好恶上来,达到群己之视域交融,从中认识到个人是群
体中的一员,爱人即是爱己,利人即是利己。

对墨子而言,通过
追求群体利益,来保证个人利益的获得,也就是说当天下得治,人们也必获其利。

个人利益必须靠群体利益的实现来保障,或者可以更进一步说,群体利益本身就已经内在地包含着个人利益,墨子是经由利他之路走向利己。

功利主义则是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出发,进而最终达到社会利益实现的可能,也就是说,当个人的利益得以发展、满足时,将这些个人利益加起来,就达成了社会利益。

功利主义是在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上兼顾社会(他人)利益,“成其私以全其公”,由利己通向利他。

结语
综上所述,墨子和功利主义对“功利”的理解有明显的不同。

功利主义强调“幸福”,但是并没有定义什么是“幸福”,并且“幸福”只是一种情感体验,如此便很难界定“幸福”的标
准,更值得注意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以个人利益
的实现为前提,他们走的是一条自利f利他的路子,这种思想显然有异于墨子。

墨子的“利”内涵丰富,包含有“爱”、“义”、用”等意涵,利”源于兼爱,合于道义,显于效用。

“逐利”
行为还有天志、鬼神作为外在约束,并以“三表”为“利”的标
准。

“利”通过“交相利”的形式实现,利人以求自利。

由此可
见,墨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

注释:
年,第 115页;李泽厚: 《中国古
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第 58-59 页;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
北:台北水牛出版社, 1995年,第 105 页。

②郝长墀: 《墨子是功利主义者吗――论墨家伦理思想的现 代意义》,《中国哲学
史》, 2005年 1期( HaoChangchi , "Is
Philosopher ?",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 Vol. 1. No. 3
pp.382-400 );胡星铭:《评郝长墀对墨子
③本文主要以密尔和边沁为例来分析功利主义的“功利” 观。

④《经上》篇说,“利,所得而喜也”,即认为“利”是所 得到的可以满足人之喜
好的东西,“利”是喜悦的情感。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Mozi a Utilitarian , 2006 , 与功利主义的诠释》,《哲学分析》, 2014 年 1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