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小说女性形象解读
曹文轩《我的语文老师》阅读理解及解析

阅读曹文轩的《我的语文老师》,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
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
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
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③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
”她接着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
”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④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
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在此之前,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
⑤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
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
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
”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
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
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水性_诗性_神性_人性_文学史视野中曹文轩小说之女性诗学_王玉琴

水性 · 诗性 · 神性 · 人性
情调 、 诗性气质对行事粗糙 、 感情粗放的男性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曹文轩在多部作品 中塑造出来的女孩与女教师形象似乎在论证着 “女性是男性的老师 ” 这一结论 。 曹文轩致力于塑造一个个才情奇美的优雅女性 , 同样体现 了他对男性成长哲学与两性 关系的独到理解 。 成长是一个上升的过程 , “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言 , 似乎应该保持和培养 他们的浪漫主义情调 , 浪漫主义的价值不在于认识 , 而在于审美 。 审美的人生是高质量 的人 生 ” 。曹文轩执著于塑造这些情趣高雅 、 诗性 唯美的女性形象 , “是把 自己的文学追求 、美 学理想交付 于这些充满古典诗意的女子来完成 的 ” 图 。在曹文轩的文学世界 中 ,他 笔下 的两 性关系不是实用的男女关系 , 而是带有审美意味的人性哲学 , 他以诗化的女性来培养男性的 艺术感觉与文明意识 。 《 细米 》 中的梅纹教细米学画的第一课就是观察 , 梅纹要求细米 “目光 不能太快 、 太浮 ,要 学会停住 , 学会停住后凝视 ”, 要用心眼去看 “树叶的脉络 ” 呈现出来的 “世 界上最小最精致的水系 ”, 要用心神去听这片水系中 “细细的流水声 ”。 《 红瓦 》 中的艾雯长相 虽丑但柔和优雅 。作为复旦大学的一个才女 , 艾雯生活中的一幕窗帘给 “我 ”上了一堂 “色彩 美学 ” 课 , 艾雯为 “我 ” 泡的一杯茶培育 了 “我 '旧 后高雅 的生活情调 , 艾雯的到来 , “宛如一双 手轻轻一推 , 将我推出了疯疯癫癫 、粗野愚顽 、 脏兮兮而不觉 、 傻 呵呵却不知的少年阶段 ”。 曹文轩认 为一个高雅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调的人 ,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他的文明性 , 在他的
鸥小姐赏析参考答案

鸥小姐赏析参考答案鸥小姐赏析参考答案鸥小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鸥小姐进行一次赏析,探讨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首先,鸥小姐这个角色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她是一个年轻而独立的女性,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她热爱大海和自由,常常独自一人驾驶小船出海,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坚韧和勇敢的感觉,她不怕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
这种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其次,鸥小姐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心声。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应该依附于男性。
然而,鸥小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观念的束缚,她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不需要依赖他人。
她的故事激励了很多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为自己争取平等和尊重。
此外,鸥小姐的故事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她热爱大海,喜欢与大自然亲近。
她常常驾驶小船出海,与海鸥为伴,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同时,她也看到了自然界的脆弱和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这使她更加珍惜自然资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鸥小姐的故事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她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
她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使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女性。
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着读者,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鸥小姐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的作品。
通过鸥小姐这个角色,曹文轩传递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心声,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激励读者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更多的意义。
曹文轩小说女性形象解读

曹文轩小说女性形象解读曹文轩在评论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时曾写道:“女性是可爱的,尚未成熟的带着婴儿气息的女性更是可爱的。
因为她们通体流露着人心所向往所喜欢的温柔、天真与纯情。
她们之不成熟,她们之婴儿气息,还抑制了我们的邪恶欲念。
世界仿佛因有了她们,也变得宁静了许多,圣洁了许多。
”(1)当读完曹文轩的小说之后,便会发现这段话恰恰是解读曹文轩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一把钥匙。
曹文轩在创作中无疑是偏爱女性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偏爱女孩的。
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这样的女性形象:陶卉、细茶、纸月、梅纹、红藕、采芹、艾绒、葵花……她们之中虽有的已为人妇,但其身心仍是水做的女孩。
她们就如《青铜葵花》中青铜手里那串集天地之灵气而制成的冰项链:兼备水的天然柔婉、冰的纯洁晶莹、项链的美丽雅致。
曹文轩是把自己的文学追求、美学理想交于这些充满古典诗意的女子来完成的。
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优美的执著;承载着作家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作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与追寻。
在这片纯净而温暖的天地里,作家安顿了浊世中的自己与我们那焦灼不安的灵魂。
一曹文轩的小说属于后者“柔性美”的一派。
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身——从外貌神态到性格气质——即是对“优美”的最佳阐释。
《草房子》中的纸月有着“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有着“一双白净的细嫩如笋的手”,集“灵气与书卷气”于一身,虽然出类拔萃却不骄不躁,作家称“她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儿”;《细米》中的苏州少女梅纹似乎是长大了的纸月,只是比纸月身材更修长,且多了几分缠绵的情思;而《天瓢》中的艾绒仿佛是下嫁到油麻地、又经历了丧女之痛的梅纹,只是怀中多了一把琵琶,身上多了些凄楚。
即使是青春已逝的女子们,依然是“优美”的注解。
《红瓦》中的“丑人”艾雯,清如春水,洁如冬雪,淡如绿茶,雅如素琴;《天瓢》中五十五岁的采芹,仍“身段柔韧”,“肤色白净”,发丝不失光泽,仪态不失“妩媚”……不独这些主要人物,就是那些仅出场几次的女性,也成为这支以“优美”为主旋律的乐曲中一个个和谐的音符。
《草房子》人物描写精选赏析

《草房子》人物描写精选赏析《草房子》是曹文轩先生的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书中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作者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草房子》,赏析其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首先要说的是桑桑。
桑桑是个调皮捣蛋又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作者这样描写他:“桑桑清瘦得出奇:两条腿细得麻秆一般,胸脯上是一根根分明的肋骨,眼窝深深,眼睛大得怕人。
”通过对桑桑外貌的描写,一个瘦弱但灵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的行为更是凸显了他的性格,比如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大热天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在校园里招摇,这一细节把桑桑那股子顽皮劲儿展现得十分到位。
再看秃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
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
”这段描写将秃鹤的“秃”刻画得极具特色,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而秃鹤因为自己的秃头而产生的自卑与自尊交织的复杂情感,也在作者的描写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会操表演中故意捣乱,让学校失去了荣誉,这一情节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
杜小康是书中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杜小康个头长得高,比他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头多,但并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是一个女孩子的脸色。
”简简单单的外貌描写,展现出杜小康良好的家境和优越的成长环境。
然而,当家庭遭遇变故,杜小康一夜之间长大。
“杜小康一直坐在船上,没有一点兴奋的样子,一脸的漠然。
他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未知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前方到底是哪里。
”这样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骄傲的少年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的迷茫和坚韧。
纸月是个温柔、善良而又有些神秘的女孩。
“纸月不太像乡下的小女孩,在这样的夏天,她居然还是那么白。
她的脸以及被短袖衫和短裤留在外面的胳膊与腿,在玉米丛里一晃一晃地闪着白光。
草房子白雀读书笔记

草房子白雀读书笔记草房子白雀读书笔记篇1《草房子》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乡村小学的感人情的故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白雀这个角色。
白雀是一个歌唱家,她在乡村小学里教书。
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师,还是一个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歌唱家。
她热爱音乐和歌唱,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们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白雀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年轻、美丽、充满活力,有着甜美的歌声和深情的眼神。
她是一个热情、勇敢、独立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的形象让我对教育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女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从小说中,我了解到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
白雀用她的热情和才华点燃了孩子们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这让我想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激情,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此外,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白雀和桑桑之间的感情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
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爱情是纯洁而真挚的,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草房子》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它让我对教育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和人性之美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会吸引很多读者,尤其是那些对教育和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草房子白雀读书笔记篇2《草房子》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做油麻地的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的故事。
其中,白雀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部小说之后,我深深地被白雀这个角色所吸引。
她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更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和追求的人。
在小说中,白雀和另一个男孩桑桑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
在故事情节方面,我特别喜欢白雀和桑桑之间的友谊。
他们一起经历了学校里的大事小事,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种深厚的友谊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曹文轩小说中女性美在男性成长中的意义解读

曹文轩小说中女性美在男性成长中的意义解读作者:刘青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07期摘要:美是曹文轩小说的永恒追求。
女性美在曹文轩小说中是浓墨重彩、着力描写的,主要表现在其对女性举手投足的温柔刻画和纯净心灵的烘托上。
从平凡岁月启蒙者、苦难旅途陪伴者、人生道路再塑者这三个角度来梳理与分析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女性形象,能更加清晰地认識曹文轩作品中女性美在男性成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美;女性形象;男性成长;曹文轩在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里,有很多女性,她们都是美的化身,因为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身——从外貌神态到性格气质——即是对“优美”的最佳阐释。
在男性成长过程中,这种美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有的美是用来启迪心智,有的美是用来抵消苦难,有的美是用来悬崖勒马。
曹文轩创作的着力点就是发现美,并把美转化为一种有效的人生良药。
一、平凡岁月启蒙者在《草房子》里,桑桑第一次见到纸月时,她有着一张微仰着的脸,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一双白净的细嫩如笋的手,美如天成一画,以至于桑桑家的一群白鸽都被惊飞了,桑桑的样子却是:“没有穿鞋,两只光脚脏兮兮的,裤子被胯骨勉强地挂住,一只裤管耸拉在脚面,而另一只裤管却卷到了膝盖以上;裤子因与人打架,缺了纽扣,而两只小口袋,也有一只被人撕下了,仅仅还有一点点连着。
”整洁与凌乱的强烈对比让桑桑对自己的外貌注重起来,使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这种无言的教导和榜样的力量就好比给桑桑上了一节卫生启蒙课,似一股清泉缓缓躺进他稚嫩的心田,泛起晶莹的浪花。
当桑桑“顺手从地里拔了根胡萝卜,在袖子搓擦了几下,就咯吱咯吱吃起来时,纸月见了就会令人觉察不到地皱一下眉头,嘴微微地张着看了一眼桑桑”,随后,桑桑意识到自己的动作缺乏美感,“原来吃饭没有吃相,走路没有走样,难得安静的桑桑,似乎多了几分柔和”。
纸月这样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的存在让桑桑慢慢变得文雅起来。
当看到美丽的纸月被其他男孩欺负时,桑桑显示出了强烈的保护欲,他只身一人与三个强壮的男孩发生了一场斗争。
浅析《草房子》的唯美风格

浅析《草房子》的唯美风格摘要:《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的代表作,作品透过小男孩桑桑的视角,记叙了发生在油麻地一个又一个撼动人心的故事。
小说格调高雅,充满了浓浓的美感。
本文从意境美、人性美、苦难美三方面赏析《草房子》的审美价值,以领略曹文轩纯美小说的唯美风格。
关键词:曹文轩;《草房子》;唯美曹文轩的《草房子》自出版以来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作品以桑桑为中心,讲述了桑桑与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等人发生在南方水乡油麻地小学的一系列故事。
作品由始至终充满美感,正如曹文轩所说:“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过时或成为常识,唯独美是永远的。
”《草房子》以独特的美的质素向我们诠释了意境美、人性美、苦难美。
一、意境美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草房子》以南方水乡为背景,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纯净、柔美的意境。
首先,这种唯美的意境体现在女性人物刻画上。
《草房子》中塑造了一系列温婉、柔美的女性形象:纸月、温幼菊、白雀......她们身上流露出水乡女子的温柔和恬静。
如纸月有“一双白净的细嫩如笋的手”、“一双乌黑乌黑的眼睛”、“有一般孩子根本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都觉得“她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儿”;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她就那么不显山不露水地走,在人们眼里,却有说不明白的耐看。
她往那儿一站,像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依然很耐看。
”女老师温幼菊“声音柔和而又悠远,含着一份让人心灵颤抖的灵气与韧性。
”这些女性温柔、善良,她们对生活和周围的人充满爱意,她们的内心是温暖的。
正是温柔的水乡塑造了她们的心灵,从这些柔美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和谐的油麻地,看到了曹文轩的审美理想。
同时,这种唯美的意境还体现在对环境的描写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6・文艺争鸣・当代阅读曹文轩在评论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时曾写道:“女性是可爱的,尚未成熟的带着婴儿气息的女性更是可爱的。
因为她们通体流露着人心所向往所喜欢的温柔、天真与纯情。
她们之不成熟,她们之婴儿气息,还抑制了我们的邪恶欲念。
世界仿佛因有了她们,也变得宁静了许多,圣洁了许多。
”(1)当读完曹文轩的小说之后,便会发现这段话恰恰是解读曹文轩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一把钥匙。
曹文轩在创作中无疑是偏爱女性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偏爱女孩的。
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这样的女性形象:陶卉、细茶、纸月、梅纹、红藕、采芹、艾绒、葵花……她们之中虽有的已为人妇,但其身心仍是水做的女孩。
她们就如《青铜葵花》中青铜手里那串集天地之灵气而制成的冰项链:兼备水的天然柔婉、冰的纯洁晶莹、项链的美丽雅致。
曹文轩是把自己的文学追求、美学理想交于这些充满古典诗意的女子来完成的。
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优美的执著;承载着作家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作家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与追寻。
在这片纯净而温暖的天地里,作家安顿了浊世中的自己与我们那焦灼不安的灵魂。
一曹文轩的小说属于后者“柔性美”的一派。
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身——从外貌神态到性格气质——即是对“优美”的最佳阐释。
《草房子》中的纸月有着“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有着“一双白净的细嫩如笋的手”,集“灵气与书卷气”于一身,虽然出类拔萃却不骄不躁,作家称“她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儿”;《细米》中的苏州少女梅纹似乎是长大了的纸月,只是比纸月身材更修长,且多了几分缠绵的情思;而《天瓢》中的艾绒仿佛是下嫁到油麻地、又经历了丧女之痛的梅纹,只是怀中多了一把琵琶,身上多了些凄楚。
即使是青春已逝的女子们,依然是“优美”的注解。
《红瓦》中的“丑人”艾雯,清如春水,洁如冬雪,淡如绿茶,雅如素琴;《天瓢》中五十五岁的采芹,仍“身段柔韧”,“肤色白净”,发丝不失光泽,仪态不失“妩媚”……不独这些主要人物,就是那些仅出场几次的女性,也成为这支以“优美”为主旋律的乐曲中一个个和谐的音符。
如:《红瓦》中那位马戏团的少女秋,神态迷人而羞涩,风吹来时,“她的白裙便会如同一朵倒着开放的莲花”;《根鸟》中唱戏的女孩金枝,步态轻盈,唱腔纤弱,性情温柔;等等。
同时,我们发现曹文轩笔下的女性绝少晴天丽日者,这些身份不一、年龄不一的女性身上,几乎都笼罩着一层薄雾般的忧伤,在人心中激起无限的怜爱。
没有母亲、父亲也神秘隐身的纸月,有着苍白的小脸,血色似有似无的嘴唇,眼里时常会浮起一汪泪水;像片叶子一样飘落到油麻地的艾绒,想起远方的父母会无声的哭泣,想起烟雨小城苏州会流下两行清泪……而作为学者型的作家,曹文轩也数次在著述中强调“忧伤也是很有美感的”,“忧伤是一种优雅而高贵的状态”(2),追根结底,忧伤又是和优美联系在一起的。
法国美学家顾约曾在《现代美学问题》中论述优美的姿态易引起观者“怜惜的心情”,柏格森进一步指出优美能够由“物理的同情引起精神的同情”。
由此看来,忧伤和优美在审美效果上是相通的,那么也就不难解释作家对“忧伤”的情有独钟了。
《根鸟》中那个作为美的象征出现的女孩儿紫烟:身材修长纤弱、体态柔韧、乌发飘飘、眼睛黑]当代阅读]曹文轩小说女性形象解读]付红妹张虹亮、面带哀伤,即是作家所心仪的美感的形象化。
风景是人物生存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延伸;而在一部艺术作品中,和谐又是形成“优美”的重要特征。
于是,我们看到曹文轩为这些优美的女子营造了相宜的活动空间。
故事都是在水乡泽国展开的,梅纹出现在稻香渡之前那段风景描写颇具代表性:一条微风荡漾、涟漪阵阵的大河,宁静的村庄,还有“两岸的麦田、水塘边啃草的牛、停在小河里的船、慢悠悠旋转的风车、在地里觅食的各种颜色的鸽子、东一簇西一簇的芦苇和菖蒲、河滩上的坟场、几户人家的炊烟……”这样的风景和梅纹们可谓“异质同构”,属于同一审美形态,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是同样的柔情。
即便是在《天瓢》中那个鸡飞狗跳的油麻地,作家也为采芹开辟了一方世外桃源:“那是一片远离村舍、四周都长了芦苇的水面,因风被芦苇挡住,这片水面竟无一丝波纹。
天映在水中,使人分不清到底上面的是天还是水里的是天”。
在这片无尘、如银的天地里,在一场胭脂雨中,采芹完成了一次绽放。
作家柔情满怀地操持着文字,让纸月梅纹们永远处于美的包围之中。
水,是曹文轩小说不可或缺的意象,它们清纯、灵动、柔韧、宁静,它们和那些女子是心心相通的。
女子们水边生着,水边长着,水润泽了她们的肌肤,也润泽了她们的心灵,水也因了她们而生出无限神韵。
她们已与水溶为了一体,水升华了她们的美,使她们成为一首清丽的诗,一阕婉约的词。
水,对曹文轩的小说创作来说,如他自己所言,是其“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
这,既可看做是上天的厚赠,也可看做是曹文轩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而这种选择和他对女性之优美的推崇不无关系。
曹文轩曾表明:“美是我(的创作)永远不可缺失的因素,它甚至被我视若生命。
”(3)我们看到他在塑造女性形象时融入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对美的理解,使他笔下的女性成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化为“优美”之结晶。
二曹文轩所作《红瓦》代后记——《永远的古典》,可被视作一篇创作宣言。
在这篇文章中,作家痛感“现代形态的小说毁灭了古典形态小说所营造的如诗如画的美学天下”,“小说失去了古典的温馨与温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古典形态小说的肯定和坚持,并声明:“我在理性上是个现代主义者,而在情感与美学趣味上却是个古典主义者。
”纵观其创作,我们会看到他在小说中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古典审美形态的建构,用一行行温暖的文字酿造出古典的诗意。
而那些清纯雅致的女性们则诞生于这古典诗意的深处,她们传达着作家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以自己超尘绝俗的美和净洁的灵魂带给我们恒定而悠长的温暖与感动。
曹文轩在小说中的描绘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场面很多,而女性常常是其中的焦点。
这样的例子在《草房子》、《红瓦》、《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中比比皆是,拈出其一二即可见一斑。
《细米》中一个场景:细米撞见了正在洗澡的梅纹。
作家写道:“许多像晨雾一样亮晶晶的水珠,正从她身上往下滚动,滴进盆里的水中,发出清脆的水声,仿佛雨后的荷叶上积蓄了一些雨水,轻风一吹,荷叶翻卷起来,那水便流成一串水珠,滴进了池塘,声音安静而悠长。
”这样的文字,令人很容易想起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想起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天瓢》中当艾绒怀抱琵琶、端坐台上、拨动丝弦时,白居易《琵琶行》中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朦胧、苏东坡《鹧鸪天》里那“玉手轻弹水面冰”的娴静妩媚便不由自主地浮上读者心头。
不仅一些重要场面如此,在细微之处作家也不忘当行本色。
如《红瓦》写“丁黄氏”和“丁杨氏”和她们的丈夫往昔雅致的生活,特意写了一笔:“冬天三人围炉煮茶。
大屋中间,放了一只红泥小炉……”我们不难读出这是对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这些散发着诗意芬芳的女子,兰心慧质、纯净乖巧、善解人意,既有着婴儿般的气息,又笼罩着母性和神性的光辉,给人温暖与温馨。
以这样的人物性格为中心,自然衍生出一系列情节,直指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青铜葵花》中的小女孩葵花是颇具代表性的形象。
这个父母双亡的女孩,在极度贫困中从未失去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她以清澈的眼睛凝望着这个世界,用满心的爱对待周围的人。
曹文轩的小说来自于他童年少年的记忆,但绝不是对那份记忆的简单摹写,而是在深刻的思想的烛照下对个人经验的深度的开掘。
他执著地固守“文学必须写一些永恒的东西”,总在“寻找这些可以长命不衰的东西”,并且是“向后”的寻找。
(4)他坚信有一些恒定的东西在感动着古往今来的人类,文学就应该表现这付红妹张虹・曹文轩小说女性形象解读些东西。
而当代中国文坛在质疑甚至否定那些滋润人性、温暖人心的东西的存在,一门心思去作或“粗鄙”或“怨毒”的文章。
三作为“理性上的现代主义者”,曹文轩对现实有着深刻而独立的思考,因此,我们不能把他的小说当成一种怀旧,也不能单纯地把他当做一名儿童文学作家。
曹文轩的学者身份,不仅表现在对文学理论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表现在对人生、人性、审美等命题的探索;他的知识分子身份让他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当我们阅读曹雪芹、契可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雨果、钱钟书、沈从文……时,无异于作一次奢华的精神旅行。
一路走来,清风拂面,明月入怀,花香满襟。
他们也写现实的丑与恶与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内心从未放弃爱与悲悯,艺术形式上从未放弃对美的追求。
他们的作品仍彰显着文学的审美价值:仍在人性上、精神上、情感上升华着人类;仍能为现实中不幸的人类营造一个做梦的去处;仍能以自己优雅的格调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现代形态的小说抛开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致力于实现其认识价值,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给小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也使小说失去了温暖人心、滋润人心的美感。
如果说世界文坛尚能双峰并举的话,中国当代小说则形成了写丑、写脏、写恶的单一格局,写美、写善被视为矫情、浅薄之举。
在这一形势下,曹文轩的创作可谓是一种孤寂的坚持,他坚信“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坚信自有文学以来那些感动人心的东西,如:“生离死别、游住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今天依然有效。
”(5)他笔下的女性集美、爱、善于一身,承载了他的文学理念。
曹文轩应是对美不乏坚定的信念,但当他环顾中国文坛时,心中恐亦不免伤感。
《根鸟》中的紫烟作为古典美的隐喻而出现,她最终定格的形象恰是作家心中那神圣的“美”在中国当代文坛所处地位的写照:在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中的无望等待,年复一年的风雪寒霜,已让紫烟变得平静而结实,但最终她的眼睛里仍然含着“软弱、稚嫩与深情而悲切的呼唤”。
与此忧虑相联系的,是曹文轩对当下人类生存境遇的探究。
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固然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危机。
“人与神与天与自我的交通连线,都相继被机械急转的齿轮辗断了。
……人不再去度过幽美的心灵生活,人失去了精神上的古典与超越的力量,人只是猛奔在物欲世界中的一头文明的野兽。
”(6)曹文轩显然对此有着痛彻的感触和深入的思考,因为他曾作出判断:“当这个世界日甚一日地跌入所谓‘现代’时,它反而更加看重与迷恋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情感的慰藉,能在喧哗与骚动中创造一番宁静与肃穆的‘古典’”。
(7)曹文轩的小说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写实主义,他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赋予了他笔下的女性淡雅的浪漫和清纯的唯美。
这些洋溢着古典诗意的女性,使人对之,如沐春风,如观秋月,如临冬雪,“使人对之,龌龊销尽”(金圣叹语)。
毋庸置疑,她们自然能成为躁动的人们心灵的港湾和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