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汉语史课件 第四讲剖析共37页
古代汉语(王力版)通论四课件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概念、關系 2、了解詞義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方式 3、了解詞義引申的意義 4、掌握辨析本義的方法 5、掌握詞義引申的類型和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寧:訓詁學原理,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2、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3、江藍生:語詞探源的路徑——以“埋單”為例, 中國語文,2010年第4期。
解
(1)判,剖分也。《庄子· 养生主》:庖丁爲文惠君 解牛。 (2)離散也。《汉书· 张耳陈馀传》:恐天下解也。 (3)說也,析言事理也。《荀子· 非十二子》:閉約 而無解。《史記· 吕后紀》:君知其解乎? (4)脫也,免除也。《禮· 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5)開放也。《后漢書· 耿純傳讚》:嚴城解屝。 (6)曉悟也。《三國志· 魏志· 賈詡傳》:太祖遂與韓 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 太祖曰:“解。” (7)意識也。詳“見解”條。 (8)消釋怨隙。如云和解。 (9)達也。《莊子· 秋水》: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五.詞義引申規律
(三)動靜的引申:動態與靜態相關,主要有: (1)動作與其所産生的狀態和事物相關,前者是 動詞后者是形容詞。如“習”本義是“鳥學飛時 多次練習,即數飛”,多次重複練習,産生的狀 態是“熟悉、習慣”。“會”是“聚合”,许多 人聚合即成“會議、盟會”; (2)工具和使用它的動作相關,前者是名詞,后者 是動詞。如“柄”是“把柄”,持柄的動作叫 “秉”,“柄、秉”同源。“鼓”是樂器,引申 為擊鼓的動作。又如:右—佑—祐,左—佐 (3)物件與專門施於它的動作有關。如“耳”派生 出割耳的刑罰“刵”,“魚”派生出捕魚的勞動 “漁”等。
五.詞義引申規律
(二)因果的引申:作為原因的事物與作為結果的 事物意義往往相通,如“厭”有“飽”義,如 《汉书· 鲍宣传》:“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 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爲酸鼻。” 颜师古 注: “厭,飽足也。”因“飽”而“滿足”,如《左 传· 僖公三十年》:“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 , 又欲肆其西封。”又因“過飽”而“嫌惡、討 厭”。如《论语· 宪问》:“夫子時然後言,人不 厭其言。”“屬”義“連接”而“隷屬”。汉王 充《论衡· 说日》:“臨大澤之濱,望四邊之地與 天屬,其實不屬,遠若屬矣。” 《庄子· 德充符》: “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斷”是“斷裂”, 因“斷裂”而使物成為“片段”,“段、斷”同
王力 汉语史课件 第四讲共37页

王力 汉语史课件 第四讲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
王力 汉语史课件 第四讲

第十八节 现代声母p,p‘,m,f;t,t‘;tʂ,tʂ‘,ʂ的来源
• 一、现代p,p„,m,f的来源: • 1.双唇音一部分字分化为唇齿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合 口三等是带有韵头ǐw或全韵为ǐu的韵母。凡合口三等的双唇字, 到了后来一律变了唇齿音。 • 帮[p] 滂[ p„] 並[b„] 明[m] • 帮[p] 滂[ p„] 並[b„] 明[m] • 非[f] 敷 [f„] 奉[v] 微[ɱ] • 2.唇音分化的时期不能晚于第十二世纪,因为: • (一)三十六字母一定是唐末宋初的产物,而三十六字母中有 非敷奉微。 • (二)《集韵》成书在1037年,而《集韵》的反切已经改为以 双唇切双唇。 • 3.到了十二、三世纪浊音清化的时代,v变了f,于是非敷奉合 流了;同时微母由ɱ变为v。由此看来,现代的p,p„,m是从中 古合口三等以外的p,p„,m来的,现代的f是从中古的合口三等 的p,p„,b„来的。 • 4.闽方言(闽北、闽南)到现代还是没有唇齿音,凡普通话读 f的字在闽方言里是p,p„或h。
三、d的失落
• 馀母(喻四)的字,绝大部分和端透定相 谐,小部分和邪母等相谐,可见它的上古 音是d。上古的d到中古失落了,剩下来是 些以半元音j起头的字,例如“怡”, dǐə —jǐə ,“阳” dǐɑŋ —jǐɑŋ 。(喻四归 定)。
第十七节
中古声母发展的一般叙述(重点)
• • • • •
一、三十六字母和《切韵》声母的主要分别 1.《广韵》无娘母。 2.唇音分化为重唇(双唇)和轻唇(唇齿)两类。 3.庄系和章系合流。(合为 照 穿 床 审 禅) 4.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并同馀母合流。(合 为喻母)
• 冰 雪 无 人 见, 春 从 天 上 来。
• (p) (s) (tʂ') (ts’) (t’) (ʂ)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汉语史绪论课件2011

绪论王力先生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早年家境贫寒,14岁时,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27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从此致力于汉语语言科学大厦的构建工作。
五十多年里,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是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王力一生著作等身,写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O0篇。
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
其重要论著编入《王力文集》(20卷)。
第一节一、汉语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及意义1.对象:汉语的历史,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演变历史。
2.任务:研究汉语史,就是要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特别是特殊的内部规律。
3.意义:(1)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2)有助于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学好普通话(3)有助于中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哲学史、法律思想史、民俗史等学科的研究(4)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普通语言学理论二、汉语史研究的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部分。
研究语音史,韵文最为重要。
先秦古音的韵部主要就是根据《诗经》《楚辞》及先秦散文中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
研究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历代文学、哲学、政治、医学、科技等方面的著作非常重要。
甲骨卜辞是研究上古汉语最为可靠的材料。
春秋战国,学术繁荣,典籍大大丰富。
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论语》,诸子散文《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战国策》《楚辞》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研究语料。
作者::汉语史(121页)

语音部分
第一节: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 字。﹙轻音或儿化,两个字读成一个音节,如 “鸟儿”拼读成niaor,“我们”拼读成women﹚ 如,“我”这个汉字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就是: wǒ。 Wǒ就是一个音节。汉语的一个音节由三 个部分构成:声(母)、韵(母)和(声)调。 有些音节没有声母,直接以元音开头,其声母 是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例如ɑn这个音节 的开头没有辅音,属于零声母。
守温三十字母大致如下:
唇音: 不 芳 并 明 舌头音: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知 彻 澄 日 牙音: 见 溪 群 来 疑
齿头音: 精 清 从 正齿音: 审 穿 禅 照 清喉音: 心 邪 晓 浊喉音: 匣 喻 影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 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 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 床”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 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 母系统,其排列顺序详见下表。
当 孤切 dang gu
zhào (照) du
(都)
• 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实际情况很复杂, 如:反切上字若是清声母,则反切下字声 调为阳平的要变读为阴平;反之,反切上 字若是浊声母,反切下字声调为阴平的要 变读为阳平。 • “公”古红切 ɡǔ hónɡ • “徒”同都切 • 中古“同”是“定”母字。王力,dhuN 。 • “坛”,徒干切 tu gan
“鸡”古溪切 ī ɡǔ xī ɡī j
• 5、反切法所依据的语音原理 • 双声和叠韵 • 6、反切法的不足之处 • (1)反切上字不统一,难于记忆。 • 《广韵》反切上字有四百七十多个,如表 示声母[t] 的切上字字母就有“都、丁、多、 当、得”等七个。 • (2)古今音、方言有差别,难以正确拼读。
汉语史课件(四)第三节 上古音系统、第四节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南宋:吴棫 、郑庠首开研究古韵先河 明代: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为古韵研究走上正确道路廓清了道路 清代:顾炎武真正把古韵分部研究引上系统化、科学化道路, 《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其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 部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古韵分部只是古韵研究的一方面,另一方面 就是古韵母系统音值的构拟,这是现代学者 在西方语言学的启发下,在古韵分部的基础 上,利用现代语音学的知识和工具,结合方 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对音材料,对上古韵部 做的系统的研究。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各韵 部主要元音和韵尾的情况。30韵部中,一个 韵部只有一个主要元音,阴阳入三声相配的 韵部主要元音相同。阴声韵是开韵尾或以元 音收尾,入声韵是以塞音[-p –t -k]收尾, 阳声韵是以[-m –n -ŋ]收尾。
第三节 上古音系统
上古音系统是指周秦时代的语音系统 。上古 音的研究是从 阅读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的时候 开始的,从公元前五、六世纪到公元七八世纪, 时间的长河所凝聚起来的语音变异,足以使孔子 和杜甫无法顺畅地交谈。南北朝的对峙给中华大 地带来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自然加剧了语音 的变化。汉字是方块字,语音的变化从字型上不 容易看出来,使人误认为语音古今一致,永无变 化。这些原因使得从唐代开始就感到先秦韵文有 些地方不押韵了,因此,历史上留下了不懂古今 音的变化而擅改典籍的笑话。到了宋代,这种感 觉就更加明显,于是学者们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 上探讨古音问题。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 篆体
• 金文
• 2、什么叫历史 • 《说文》:历,过也,传也。 •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 移动。
•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 录。
• 3、什么是汉语史
• 汉语史就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 学。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 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睢》)
•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邶风·新台》)
• 戚施:驼背。
• 《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 施。” 毛传:“戚施,不能仰者。”
二、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 汉语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1、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
• 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口语和书面语 • 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 中古以后出现两种书面语:文言和古白话。 •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
汉语史
第一讲 绪论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 1.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 2.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7年; • 3.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应用音韵学》,山西
教育出版社,1990年; • 4.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5.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其次,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给 后代的语音分析和研究语音发展规律带来了极大 的方便,同时也给拼音字母的制定工作带来很大 的启发,近代的注音字母和现在的汉语拼音字母 都与三十六字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2、古音标注
• 古音研究成果分为音类和音值两个层次。 • 用汉字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主要功能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