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表演艺术
舞龙舞狮中国传统节日的表演艺术

舞龙舞狮中国传统节日的表演艺术舞龙舞狮——中国传统节日的表演艺术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中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人们庆祝节日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舞龙与舞狮的起源、表演形式、艺术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舞龙的起源与表演形式舞龙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根据传说,舞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龙祭仪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和招财的象征,人们通过模拟舞动巨龙,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庆典方式。
舞龙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南狮和北狮两种表演形式。
南狮较为灵活轻盈,常用两人操控;北狮则较为庄重磅礴,通常需要8至12人合力操控。
舞龙的表演队伍一般由一条长龙、一名舵手、一名顶球员以及一队鼓乐队组成。
表演中,舵手通过细腻的手法驾驭龙身,舞动龙头起伏翻飞,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震撼和神秘的感觉。
二、舞狮的起源与表演形式舞狮与舞龙一样,也是受到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影响而起源的。
相传,古代的村庄被一头凶猛的猛兽所惊扰,人们夜以继日地布置各种机关,最终将这头猛兽赶跑。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以狮形象为基础编排舞蹈,即舞狮。
舞狮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广泛流传于中国的各个地区。
表演时,通常需要两名舞狮者共同操控一只狮子,身着狮子外衣,以动作协调、灵活多变的舞蹈形式表现狮子的神态。
舞狮者挤身狮子之中,左右呼应,充分展示狮子的威武形象,并通过狮子的扑咬、跳跃等动作,寓意勇猛、神奇,彰显狮子的力量和神秘。
三、舞龙舞狮的艺术特点舞龙舞狮作为一种传统的庆典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舞龙舞狮以其富有神话色彩和艺术表现力而闻名。
通过控制龙的身体起伏,以及舞狮者的腾跃和表情变化等手法,舞者能够将神话中的神龙或猛狮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神话传说之中。
其次,舞龙舞狮注重团队协作。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戏曲既是一种文艺形式,也是一种表演艺术。
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笑等多种表演方式。
戏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戏曲主要分为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沪剧、粤剧等多种剧种。
每种戏曲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表演风格独特,以唱、念、做、打等四种表演方式为主要手段。
京剧的表演技巧独具一格,包括唱腔、脸谱、动作、衣饰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
豫剧是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戏曲,以其淳朴的表演风格和优美的唱腔而著名。
豫剧的表演特点是以传统的唱腔为主线,配以精彩的表演动作和精致的服装,让观众领略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以其柔美的唱腔和细致的表演而著称。
黄梅戏的表演特点是以清新婉转的唱腔为主导,通过精心的表演技巧和精美的服装,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柔情脉脉和细腻情感。
评剧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优美的表演而著名。
评剧的表演特点是以独特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为主要特色,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体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沪剧是中国上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以其婉约清新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沪剧的表演特点是以清新婉约的唱腔为主线,配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精美的服装,让观众体验到剧中人物的柔情和细腻情感。
粤剧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而著名。
粤剧的表演特点是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方式为主要特色,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豪气和霸气。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的存在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中华传统表演

中华传统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戏曲:中国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
2. 木偶戏: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 皮影戏:皮影戏是使用皮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也被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
4. 杂技表演:杂技表演是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之一,包括各种身体技巧和平衡技巧等。
5. 曲艺:曲艺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相声、评书、快板、鼓书等。
这些表演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非遗表演

中国传统非遗表演中国是几千年前就创立的一个国家,其古老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新兴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非遗表演也取得了许多进步。
这些表演融合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创新的艺术特色,它们的出现使传统文化得到保留,并且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中国传统非遗表演主要包括歌舞、武术、杂技、相声和魔术等类型的表演,它们的历史有着千年悠久的传承。
在这些表演当中,武术可以说是中国最著名的部分,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东方独特的精神。
武术不仅仅是舞蹈,它融合了中国哲学中的“自然”概念,将自然界的样子以极其优美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也从中学习到自然之道。
歌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不仅反映了古老的文化,而且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同时它也拥有非常美丽的舞蹈动作,让人们感受到美妙动人的心情。
杂技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美妙”和“匠心”为核心,将脚踩火炬、身体回旋和高空跳水等技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副精彩的画面,令观众非常的惊叹。
相声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表演形式之一,它是以二人或多人对话的形式进行的,集合讽刺、幽默、调侃等技巧,以及双方对答弈的方式,创造出精彩的内容,让观众不禁笑声不断。
魔术才艺表演也是中国传统非遗表演当中的一个类别,它是一种即兴发挥的艺术表演形式,以观众的迷惑感为核心,融合人们最喜欢的神秘感,让观众感受到来自魔术师的技艺和智慧。
中国传统非遗表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且具有创新的艺术特色,它为现代观众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体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非遗表演可以说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文化传承,它不仅丰富了文化底蕴,而且也让观众了解更多关于这一古老文化的内容,也让更多的人赏识和传承这一文化艺术。
传统节日的民俗表演艺术

传统节日的民俗表演艺术传统节日中的民俗表演艺术是一种融合了文化、艺术和娱乐的活动形式。
它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传承和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民俗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并成为了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探讨传统节日的民俗表演艺术。
一、春节的龙狮舞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龙狮舞则是春节庆祝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表演艺术之一。
龙狮舞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龙狮舞通常由舞狮和舞龙两个部分组成,舞者们穿上狮头、狮身和尾巴组成的服装,用身体动作表现狮子的神态和动静,寓意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整个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配着鼓乐和锣声,舞动的狮子或龙仿佛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元宵节的花灯表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
在元宵节,民众会举办盛大的花灯表演活动。
花灯通常由竹架和彩纸等材料制作而成,形象各异,五光十色。
花灯表演主要有舞龙灯、舞狮灯、舞人灯等形式,舞者们手持花灯,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优美起舞。
整个表演过程中,花灯在漆黑的夜空中闪烁,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欢乐的氛围。
三、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也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办龙舟竞渡的活动。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屈原投江以示爱国的故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激烈的体育竞技项目。
参赛队伍在一艘艘彩绘的龙舟上划桨,争取力争上游。
整个比赛过程中,队员们既要展示个人的力量与技巧,也要保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
观众们站在河边为队伍加油打气,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热闹和喜庆的氛围。
四、中秋节的花灯表演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花灯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秋节的花灯通常由纸质或灯笼制成,形如花朵、动物等,色彩鲜艳。
花灯表演有舞狮灯、舞龙灯、舞人灯等形式,舞者们手持花灯,跳跃起舞,配合着儿童歌曲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温馨。
中国曲艺种类

中国曲艺种类
中国曲艺,也叫民间艺术,是指中国民间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及个人经历,以及民间风俗习惯来呈现,是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
中国曲艺有很多种,有民歌、评书、说书、相声、小品、曲艺等等,他们在传统艺术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民歌,又称“民谣”,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间歌曲。
它描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农耕习俗、社会变迁、政治形势和历史事件,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如诗一般博大精深的歌曲。
二、评书,是一种由说书人根据古代的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家庭故事等,用独特的说书技巧和形式,或者是新创作的故事,通过夸张、诙谐、滑稽、幽默等等手法,来吸引观众,并利用幽默和诙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说书,是一种以口技形式演绎传统古典故事的民间艺术。
它以传承古典文学作品的作品为主,也会涉及到一些社会现象及时事。
它以对故事的详细解说、集中精力讲述,通过激情四射的口笛、高超的唱腔来烘托出故事的气氛。
四、相声,由两个以上演员参与,采用夸张、滑稽、说唱、独白等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用幽默和谐谑的诙谐话语,描绘生活中的小情小景,向观众传达正能量。
五、小品,是一种现代曲艺表演形式,以语言或者表演技巧来表现社会问题及时事形式,并用幽默的手法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传达正能量。
六、曲艺,是一种传统民间有节奏的文艺表演,多以传统歌曲、故事和演绎为内容,以传统舞蹈、武术和乐器演奏来展示,其表演的方式也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使得曲艺表演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力。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遗产深厚,其中有43项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1.古琴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2.昆曲(列入年份2008年)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发源于600多年前。
昆曲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3.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2008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有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
5.羌年(列入年份2009年)羌年是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23个乡镇的羌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3-5天。
6.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两地,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织锦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
8.中国篆刻(列入年份2009年)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9.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传统节日的民间艺术表演

传统节日的民间艺术表演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透露着深厚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
而其中的民间艺术表演更是这些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间艺术表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听盛宴,同时也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春节的庙会巡游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民间盛会之一。
庙会巡游作为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的民间艺术表演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居民的关注。
庙会巡游以其喜庆热闹的氛围和多样丰富的表演形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畅叙情谊、观赏民间艺术的最佳场所。
在庙会巡游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形式各异的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杂技、民间戏曲等。
舞龙舞狮是春节庙会巡游的一大特色,色彩斑斓的龙狮和灵活多变的舞蹈动作,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
杂技表演则以其身手矫健的高难度动作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观众们的喝彩。
此外,民间戏曲的演出也是庙会巡游不可或缺的一环,表演者们用精彩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将传统的戏曲艺术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中秋节的花灯表演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人们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会观赏精美的花灯表演。
花灯表演作为中秋节的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
在花灯表演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花灯艺术作品,如灯笼、灯船、灯笼戏等。
灯笼是中秋节最常见的花灯之一,其造型精美独特,既有寓意,又具艺术价值。
而灯船作为花灯表演的一种变种,更是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灯笼戏是花灯表演中的一项传统艺术形式,演员们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夸张的动作,将戏曲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元宵节的花灯游园会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办花灯游园会,一同欢度佳节。
花灯游园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民俗氛围,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在花灯游园会中,人们可以观赏到各种各样的花灯艺术表演,如灯谜猜解、舞狮、舞龙等。
灯谜猜解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民间活动之一,人们通过猜灯谜来增加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皮影 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 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形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 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 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 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 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皮影的历史
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 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 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 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 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 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 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 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 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 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 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在中国北部山西省的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 陕西皮影相似。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 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 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山西南部的皮影戏里,各种传统吉祥的图案,如福禄寿、五子 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 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也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 样,如d字不断头、富贵连年、如意长寿等。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 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 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 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 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 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 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 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 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 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 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 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 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 音乐。
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 (14世纪-19世纪)时就 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 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 括;镌刻精细流畅。 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人 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 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 定引人入胜。图案的装饰 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 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 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 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 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 的艺术风格。
一张嘴道尽天下事— 一张嘴道尽天下事—中国曲 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 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 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 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 的艺术形式。
相声,是中国曲 艺艺术品种中影响最 大,最受听众观众欢 迎的一种。可以说, 在中国,地不分东南 西北,人无分男女老 幼,没有不知道相声 不喜欢相声的。 相声又是中国曲艺中 最具喜剧特征和幽默 品格的一种。
快书和快板属于中国曲 艺中韵诵类即似说似唱的 一类表演形式。快书与快 板虽然都以节奏感极强的 数唱或诵说方式进行表演, 所说唱的曲词均是句式比 较规整的韵文。
但也有区别,除说唱表演时因曲种形式不同, 但也有区别,除说唱表演时因曲种形式不同,即采用不 同的方言,使说唱的曲调或者诵说的节奏感不同之外, 同的方言,使说唱的曲调或者诵说的节奏感不同之外,曲 词也有所不同:快书或者在快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板书, 词也有所不同:快书或者在快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板书, 一般都表演故事性强,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中、 一般都表演故事性强,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中、长篇节 目,曲词的韵辙通常是每个回目一韵到底;而快板一般只 曲词的韵辙通常是每个回目一韵到底; 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且曲词的押韵方法比 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 较自由,称为 花辙 花辙",即可在一段曲词中自由转韵。 较自由,称为"花辙 ,即可在一段曲词中自由转韵。无论 是快书还是快板书,曲词的基本句式, 是快书还是快板书,曲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为主的上 下句体结构, 下句体结构,但实际运用时只要与说唱的节奏与曲调不矛 盾,常常嵌字、增字或减字,句式自由灵活。 常常嵌字、增字或减字,句式自由灵活。
陕西华县皮影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 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一 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唱的同 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 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 "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 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 乐器:"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 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 合签手。 其实就是五个人,可是听起来像 是一个乐队。 "
相传早在公元3世 纪至7世纪,生活在 中国新疆地区的维吾 尔族中,就流传过一 部名为《阿里甫·埃尔 杜额阿》的达斯坦节 目,表现的是本民族 英雄埃尔杜额阿的英 雄事迹。从此表现英 雄人物成为达斯坦说 唱的一个传统。
蒙古族的表演艺术
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 族的蒙古族,主要分布 在我国东北部的内蒙古 自治区。蒙古族是有着 悠久历史、丰富民族文 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 马背民族。由于语言系 属、生活地域和民族历 史的多种原因,在蒙古 族的广大民间自古流传 着信仰万物有灵、崇拜 多神的原始萨满教。
昆剧,在历史的演变过 程中,曾经有“昆山腔” (简称“昆腔”)、“昆 调”、“昆曲”、“南 曲”、“南音”、“雅部” 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 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 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 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 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 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 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 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 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 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 历间(公元1573-1620年) 《钵中莲》传奇抄本中, 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 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 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 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 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 到其他地方了。
“腰鼓”是陕北各地 腰鼓” 陕北各地 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 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 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 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 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 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 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 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 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 之一。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 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 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 令人陶醉,被称为“ 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 第一鼓” 1996年,安塞 第一鼓”。1996年,安塞 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腰鼓之乡”。 国 中国腰鼓之乡” 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 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 的保护,2006年 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 “采茶戏”,是十八世纪 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 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 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 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 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 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 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 特点,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早期黄梅戏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着重 自然生活的模拟,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当时黄 梅戏演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和手工劳动者。服装道 具和锣鼓也是临时拼凑,往往是演到那里就向那 里的观众商借。这一阶段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 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 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 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木偶造型艺术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 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 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 的戏具。 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 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 画脸。 ⑵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 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 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 这两个阶段。 ⑶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木 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 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 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 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这是中国 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草原上的“安代” 草原上的“安代”和《安代舞》 安代舞》
“安代”这个词,对于生活在远离蒙古 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大多是通过呈现于 艺术殿堂舞台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 而得知的。但要想对《安代舞》有更多的 了解,只论舞台上的舞蹈那就过于单薄了, 还是应从它的来龙去脉和在民间长期被人 们所热衷、得以流传上得以了解。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河南高调”,由于早期 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 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 “讴”,又叫“河南讴”; 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 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 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 为“靠山吼”。
Hale Waihona Puke “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 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 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百花盛开的少数民族艺术
藏族的表演艺术 藏舞
几千年来,生息在雪域高原上的 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 “沧海变桑田”、“猕猴变人”的 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 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 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和具有浓厚 的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羌姆”。 今天,人们都自豪地称道:"能 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歌唱"。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 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 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小舞台浓缩大人生— 小舞台浓缩大人生—中国戏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 方歌剧“,它是地地 道道的中国国粹,因 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 史。它的源头要追溯 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 剧,特别是十八世纪 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 方戏"徽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