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字(2000)08号文《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下达2000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以林建协字[2002]第15号文部署了修订《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LYJl26-88工作,更名为《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多年来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的经验,编就了规范送审稿。

本规范主要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恢复、科研与生态资源监测、宣教、基础设施与配套工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示范项目等建设工程的设计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规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编单位: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赵克金陈德仁张若泉李利生崔安忠目录1总则2一般规定3总图方案4保护与恢复工程5科研与监测工程6宣传与教育工程7局站址工程8配套工程9生态旅游工程10资源开发示范项目工程11环境影响评价和效益分析与评价附录A野生动物救护站兽笼舍规格表附录B设计文件组成附录C自然保护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提纲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条文说明1总则1.0.1本规范适用于林业部门管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

1.0.2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荒漠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1.0.3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的依据必须是经评估和批准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0.4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条件的原则。

1.0.5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除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和采用相关专业推荐性标准的规定。

三江并流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江并流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5)1.1项目概要 (5)1.2项目的提出 (7)1.3编制依据 (7)1.4可行性研究工作范围 (9)2项目建设背景 (9)2.1 项目背景 (9)2.2自然地理和资源价值 (12)2.3 社会经济 (15)3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项目建设的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项目的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资源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建设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环境容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客源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容量与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项目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项目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项目建设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各片(景)区上位规划与本项目关联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7.项目建设方案与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丽江老君山片区黎明景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怒江月亮山片区亚坪景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梅里雪山景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项目汇总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陕西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陕西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述 11.2建设依据 21.3可行性研究结论 3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2.1项目建设背景 5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6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113.1自然概况 113.2资源概况 153.3社会经济状况 203.4历史沿革 203.5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22 3.6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3第四章建设目标 244.1项目建设目标 244.2指导思想与原则 254.3主要建设任务 26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27 5.1保护与恢复工程 275.2科研与监测工程 295.3宣教工程 305.4配套工程 30第六章环保、安全与消防 336.1环境保护 336.2安全防护 346.3消防安全 35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367.1项目对环境影响 367.2环境保护措施 377.3环境影响评价 38第八章项目组织保障 408.1组织机构 408.2 项目管理 458.3 保障措施 46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 50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5210.1编制说明 5210.2投资估算 52第十一章效益分析 5811.1生态效益 5811.2社会效益 5911.3经济效益 61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述1.1.1项目名称陕西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1.1.2项目主管单位延安市林业局1.1.3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建设单位:陕西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法人代表:1.1.4项目性质新建1.1.5建设地点与范围项目区位于距富县县城87km的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40621hm2。

1.1.6建设主要内容与规模管理局修建砖混结构陈列馆和宣教中心1600m2;保护管理站2个900m2;保护点6个360m2。

维修硬化支道40km,新修摩托车道45km。

设置大型宣传牌2个。

巡护步道40公里;建设防火隔离带15km;封山育林3500hm2。

1.1.7建设期限与进度项目建设期限2年,即2009~2010年。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项目(3篇)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项目(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项目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项目目标1. 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确保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2. 优化保护区基础设施,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3. 加强保护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项目内容1. 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1)设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明确机构职能,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2)配备专业管理人员,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3)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2. 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保护区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生活设施。

(2)建设保护区管理站、监测站、科研中心等业务设施。

(3)建设保护区围栏、道路、步道等防护设施。

3. 保护区科研监测(1)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研究。

(2)建立保护区生物资源数据库,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开展保护区生态修复、物种保护等工作。

4. 保护区宣传教育(1)开展保护区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制作保护区宣传资料,扩大保护区影响力。

(3)举办保护区主题展览、讲座等活动,增强公众对保护区的了解。

5. 保护区社区共管(1)与周边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保护保护区资源。

(2)开展社区共建项目,提高社区群众环保意识。

(3)举办社区环保培训,提升社区群众环保技能。

四、项目实施步骤1. 项目筹备阶段(1)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实施方案。

(2)编制项目预算,确保项目资金充足。

(3)组建项目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

2. 项目实施阶段(1)开展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2)推进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工程质量。

(3)开展保护区科研监测,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珍稀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研究,并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

2. 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建设一个具有完善设施和资源的自然保护区,以促进珍稀物种的繁衍和保护,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

3. 可行性研究方法为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进行项目地点的实地考察,了解生态环境和资源情况;- 调研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经验和教训;- 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评估生态旅游市场的潜力;- 评估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并进行财务分析。

4. 可行性研究结果基于研究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项目地点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较高;- 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表明,自然保护区建设能够有效保护珍稀物种,并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利益;- 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可通过适当的策略和合理的管理得到回收。

5. 项目可行性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项目可行性建议:- 继续进行进一步的环境调查和评估,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吸引游客并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 建立与当地社区的合作机制,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财务管理和监控,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

6. 结论通过本可行性研究,我们认为该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

我们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策划,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
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
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
4.6 生态旅游规划 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 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 4.6.3 旅游资源评价 4.6.3.1 旅游优势 4.6.3.2 山地景观 4.6.3.3 水域景观 4.6.3.4 生物景观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4.6.5 环境容量分析 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 4.6.7 环境质量控制 4.6.8 绿化美化规划 4.6.9 三废处理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 <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 分)
2.2 科学价值(8分)
a、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 研究价值(8分)
b、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 研究价值(5分)
c、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 研究价值(2分)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
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
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
动物种数<100种(0分)
1.4 稀有性(10分)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 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可保护属性(20分)
2.1 面积适宜性(8分)
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 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

辽宁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影响研究

辽宁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影响研究

75辽宁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影响研究张貂(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辽宁沈阳110161)摘要:为了明确辽宁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动植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环境风险及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等多个方面分析该保护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运行对保护区的影响。

经分析得出,本项目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生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项目建设具备环境可行性。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影响;大黑山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Liaoning Dahe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erve.The impacts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n the reserve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ecosystem,environmental quality,animal andplant diversity,natural landscape,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ain objects of protection.The analysis shows thatthe impact of this project on the ecosystem of the reserve and the habitats of animals and plants is very limited,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project is environmentally feasible.Key words:nature reserve;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ecological impact;Daheishan中图分类号:X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021(2021)03-0075-031引言辽宁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北票市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20°22'57"~120°37'02"E, 41°57'40"~42°08'51"N。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6.26•【文号】环办[2002]76号•【施行日期】2002.06.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环办[2002]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质量,现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二00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总论1.1项目提要项目名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地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法人名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项目法人代表李进军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建设目标以保护和改善保护区生境、防止荒漠化为目的,高标准、高质量、有重点地逐步实现保护区基本建设标准化,保护管理科学化,研究实验现代化,经营利用合理化。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结合保护区实际,围绕建设目标,确定以下建设内容:1、新建保护区访问培训中心1处,包括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实施保护区围栏封育100公里;3、新建种苗繁育基地250亩;4、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1套;5、购臵办公电脑及配套设施20台(套)。

项目建设期建设期限2010年一年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新建保护区访问培训中心投资550万元,占总投资的%;实施保护区围栏封育工程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新建种苗繁育基地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购臵办公电脑及配套设施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

项目建设资金全部申请中央预算内国债资金。

项目效益本项目效益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其中:生态效益表现为:有利于保护区的植被恢复,野生植物种群数量增加,有效防治荒漠化,减少沙尘暴发生次数,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使整个荒漠化生态系统按照自然演变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对保护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华北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效益表现为:有利于改善项目区所在地区群众的生存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通过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将有效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保护区乃至全省自然保护区培训合格人才,推进全省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经济效益表现为: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更进一步提高区内植被盖度,在民勤绿洲周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风沙侵袭,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对保障民勤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强大的支持作用。

1.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林业部《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1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限为2009年一年。

1.3.2建设范围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89882.5公顷。

1.3.3投资规模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1264.317万元。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07.00万元,占总投资的63.83%;设备投资300.40万元,占总投资的23.76%;其它投资156.917万元,占总投资的12.41%。

1.3.4主要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 保护工程1.1 瞭望塔万元/座151.2 封护围栏万元/ha 0.1052 科研宣教工程2.1 宣教、培训中心万元/m2 0.122..水文监测站万元/m20.122.3 气象观测点万元/个 12.4 环境监测点万元/个 32.5 种质基因库万元/m20.12.6 交通要道标识万元/套103 基础设施工程3.1 管护点万元/m20.13.2 防火道路维护万元/Km 23.3 巡护车万元/台204 其它4.1 勘察设计费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0% 4.2 建设单位管理费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 4.3 工程监理费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5%4.4 不可预见费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5%5 基本预备费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0% 1.4可行性研究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区内植被覆盖度,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风沙侵袭,在民勤农区外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不仅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有力保障民勤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减缓荒漠化的进程,调节区内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武威、金昌、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部的安全生存,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和国际声誉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加强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建设不仅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保存人类遗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全球意义。

通过认真研究和论证,本项目建设条件较好,总体布局合理,建设规模适宜,资金投入适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迫切希望立项投资,尽快实施。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方面起着骨干和核心作用。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数量已达到2349处,已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以及20%的天然优质森林,涵盖了超过30%的荒漠化地区,对遏制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生态保障。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连古城保护区或保护区)原称为“民勤县连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是198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将连古城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389882.5hm2,比原有面积扩大20多倍,占民勤国土面积的25%。

2001年12月通过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评审会,2002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呈半环状屏蔽着民勤绿洲,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绿洲外围的天然沙生植被有70%分成布在保护区内。

近年来,民勤绿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减少及人为经济活动的加剧,绿洲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特别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每年因大风引发的沙尘暴频繁发生。

民勤是全国浮尘、扬沙、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沙化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已对甘肃中西部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及华北乃至京津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已成为全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2002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就民勤生态问题先后十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温总理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按照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和要求,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加大天然植被资源保护力度,促使保护区走集约、高效发展的路子,维护民勤绿洲生存和发展,为荒漠化治理、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样板。

根据《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现拟建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并就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2.2项目建设必要性2.2.1保护区受到区内外人为及自然因素的双重威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保护区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威胁。

区外威胁来自:——人口增长威胁。

民勤县现有人口31万,平均人口密度18.8人/km2,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的绿洲农业生产区。

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加大,人地矛盾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水资源缺乏威胁。

民勤县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给日益紧张的水资源增加了压力。

进入90年代,地下水位下降到12m—13m,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愈来愈少,最为明显的是大量的沙生植物的衰退或死亡,当地原有的胡杨林已大部消亡。

有1万多公顷沙枣林几乎死亡殆尽。

——土地沙化威胁。

近几年来民勤绿洲已经沙化的土地大约0.61万公顷,沙埋耕地0.52万公顷。

民勤湖区有30个村,866.7 hm2耕地受到风沙危害。

绿洲西北边缘风沙口上沙丘移动的速度可达8m/a,个别地段沙丘移动的速度20m/a。

区内威胁如下:——生态系统的脆弱。

保护区地处荒漠地带,面临地下水位下降、沙化程度加强等问题,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环境质量逐年下降。

——人为活动影响。

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开荒等人为因素,导致环境持续恶化。

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解决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2.2.2加强保护区建设是减缓沙尘暴发生强度与频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甘肃省民勤县是我国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据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项目小组对全国600多个站点从1953—1998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确定民勤是全国浮尘、扬沙、沙尘暴最严重地区之一,是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

近年来,沙化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对绿洲的危害加剧,甚至危及武威市和金昌市。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民勤县境内,横跨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前缘地带,布局在民勤绿洲外围,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呈半环状屏蔽着绿洲,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加大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将有利于提高区内植被盖度,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风沙侵袭,在绿洲周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不仅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保障民勤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减缓荒漠化进程,调节区内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中国西部的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实现温家宝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目标的关键和核心。

2.2.3加强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稀有性,开展区系学、生态学研究的需要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分别占甘肃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3%,总属的38%,总种数的11%。

濒危保护植物有6种,其中一级2种,二级3种,三级1种。

有野生动物约89种,隶属24目43科,占甘肃省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11.8%。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

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1种,有10种动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有26种鸟类属于中日侯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有12种鸟类属于中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物种。

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利于扩大野生动植物物种群数量,保护其生境,保护和恢复荒漠生态系统,使整个荒漠生态系统按照自然演变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