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教案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一、教材分析《李将军列传》是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了西汉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纪传体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李广勇敢善战、忠诚正直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对传记文学的理解,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李广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李广的性格特点,学习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广忠诚正直、勇敢善战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李广形象的分析,传记文学特点的把握。
2. 教学难点: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李广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广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李广的性格特点,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解释古代文化知识。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李广的忠诚正直、勇敢善战品质,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深入分析李广的性格特点。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广的历史评价。
4. 写一篇关于李广的传记,锻炼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李广形象的分析能力和对传记文学特点的把握。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及学习心得的交流。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李广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和传记写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和背景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选修)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 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评估他们的学习态 度和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检 查学生的作业完成 情况,评估他们对 课堂内容的掌握程 度
小组讨论:组织小 组讨论,观察学生 在讨论中的表现, 评估他们的合作能 力和沟通能力
口头测试:通过口 头测试了解学生对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 况,评估他们的口 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达成度: 根据教案中的教学 目标,评估学生在 知识、能力和情感 等方面的达成度
教学方法有效性: 对采用的教学方法 进行评估,分析其 是否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
课堂氛围:观察课 堂氛围,评估学生 是否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和学习活动
教学改进措施
增加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拓展课外知识: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加深对《史记》和李将军的理解
重点词汇:列举并解释《李将军 列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 助学生理解文本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本解读:分析《李将军列传》 的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包括人 物形象、叙事手法等
文化内涵:探讨《李将军列传》 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课堂互动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感知 课堂测验:教师设置测验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了解《史记》的 文学价值和对后 世的影响
高二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分析

《李将军列传》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李广的人物形象,感悟其忠勇、刚毅、正直的品质。
2.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对李广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李广的人物形象分析。
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李广形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李广的初步了解,引导同学们关注李广的形象和事迹。
2.教师简要介绍《李将军列传》的作者和背景。
二、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翻译。
(1)李广的勇猛善战:如“广乃令士卒皆下马,解鞍,各饮马。
广身自射之,杀二人,生得一人,以马上之,于是胡骑皆惊,走不敢追。
”(2)李广的忠诚正直:如“广曰:‘吾诚得尽力,然终不能害汉,吾亦不忍为之。
’”(3)李广的悲壮命运:如“广乃叹曰:‘吾尝游猎,见一虎,吾自度不能胜之,乃以剑刺之。
今胡骑如云,吾尚不能胜,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引刀自刎。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广为人长,猿臂,善射,其射无不中。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李广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李广的忠勇、刚毅、正直品质。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李广会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李将军列传》全文,对李广的形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李广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李广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课堂讲解1.分析李广所处的历史背景,如汉匈战争、民族矛盾等。
2.分析李广形象的文化内涵,如忠诚、勇敢、正直等品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李广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李广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2.讨论李广形象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如何传承和发扬李广的精神?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李广形象的理解。
课文《李将军列传》的教学设计[推荐5篇]
![课文《李将军列传》的教学设计[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32f50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6.png)
课文《李将军列传》的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课文《李将军列传》的教学设计课文《李将军列传》的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李将军列传》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二、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三、教学设想: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2课时四、第一课时教学步骤:1、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2、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
但生不逢时。
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3、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4、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
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5、风采:(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
李将军列传教案

李将军列传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分析文本1、壮志未酬的豪杰之士,总把李广作为缱绻情怀的对象,在历代诗歌中总能发现李广的身影。
我们先来看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我们的李广将军,为什么诗人说“但使龙城飞将在”,“胡马”就不敢“度阴山”了呢?这首诗歌写出了李广什么样的特点啊?(英勇善战、善于骑射、一代将才)李广戎马一生,立下了赫赫军功,他射术高超、英勇善战,连他的敌人都尊称他为“飞将军”,这是他最大的特点,司马迁也对他的这个特点大为赞赏,在文中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下面我们就从文中来找出一些李广的事例来印证“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射术世家(侧面烘托)上郡出奇(对比)不教胡马度阴山雁门脱险(侧面烘托)李白羽没石将军列不贪钱财传至今犹忆李将军仁爱士卒宽缓不苛杀霸陵尉主观不善言辞李广难封沉稳不足数奇客观排挤小结: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射术高超、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飞将军形象,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屡建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所以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李广,希望能够借住他的英勇善战来击退外来侵略。
王昌龄对李广充满了无限的景仰之情。
2、好,下面我们来接着看第二首诗歌,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为什么到了唐代,士兵们仍然“至今犹忆”汉代的“李将军”呢?下面我们就从文中来找一找案。
(廉洁、不贪财、仁爱士卒、宽缓不苛)这就是李将军的为人,所以士兵们才“乐爱为用”,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
生前,他受到士卒的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唐代的将领,他们正在干什么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们在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而将军们却夜夜笙歌,和李广的仁爱士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士兵们才“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将军列传 教案

李将军列传教案教案标题:《李将军列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李将军列传》,学生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李将军及其对国家的贡献。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撰写有关历史人物的传记。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将军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李将军,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阅读与讨论:1. 分发《李将军列传》,让学生阅读故事。
2. 学生小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和李将军的贡献。
3.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学生小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李将军的领导才能和他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扩展阅读:1. 分发其他相关材料,如历史书籍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将军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时代。
2. 学生独立阅读扩展材料,并撰写一篇关于李将军的传记或文章。
写作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扩展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李将军的传记或文章。
2. 学生可以选择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但要求清晰、准确地描述李将军的生平和贡献。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班级共同评价和讨论。
2. 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教学资源:1. 《李将军列传》文本2. 图片或视频展示李将军形象3. 扩展阅读材料,如历史书籍或文章4. 学生写作练习材料5. 讨论和评价的工具和方法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整个班级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和班级展示来评估学生对《李将军列传》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李将军的理解程度。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专家或历史爱好者来班级上讲解李将军的故事,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深度理解。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李将军和其他历史人物,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 可以将学生的写作作品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供学生和其他年级的同学阅读,以增加学生的写作动力和分享成果的机会。
《李将军列传》教案

《李将军列传》教案教学目标:一.进一步演练翻译方法(一对一方法好,名词注释照搬了;增、删、调)二.积累实词虚词三.简要了解《史记》四.依据文本,深入理解李广教学步骤:一.简介《史记》:(板书)史家之绝唱(信,讲李广两恶事---诈杀俘虏、报复廷尉),无韵之离骚(文)。
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二.逐层推进。
先落实翻译演练,后概括内容,写作目的。
解决相关问题。
(一)第一段重点字词句者。
也,判断句式受,学习2内容及目的交代李广家世,为李广射箭技艺高超作铺垫(二)第二段重点字词句以。
为,从。
调任素,一向晲,偷看胡儿,匈奴少年暂,突然因(因推堕儿),趁势2内容及目的雁门之战被俘逃脱。
表现李广机智勇猛。
(从另一方面看,其实也是一个污点)(三)第三段重点字词句没镞,镞没,箭头陷入(石头)2内容及目的射箭没镞,表现李广神乎其技的射箭本领。
3与诗歌比较,体会历史的信,与文学的渲染的区别。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四)第四段重点字词句麾下,部下共之,在一起将兵,带兵乏绝,缺水少粮。
引导学生从后文“尽饮”“尽食”处推断爱,爱戴为,被应弦,随着弦声。
引导学生先解释“弦”,再依据“倒”倒推2内容及目的主要写李广爱兵如子,为后文“一军皆哭”“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作铺垫(五)第五段重点字词句率,同“律”,律令以,凭借2内容及目的出定襄,无功而返。
为后文李广坚决要求做前将军立功作铺垫(六)第六段重点字词句异道,道异,行军路线不同驰,骑马进攻贯,穿过出,抄出与,对付急,猛烈益解,渐渐懈怠;益治军,更加(努力)治理军队;解取,解围而去意气自如,神态气色如常不变。
几没,几乎(全军)覆没罢归,收兵回朝后期,后于期,比约定的时间晚(到)2内容及目的右北平之战功过相抵。
写李广的勇猛。
(另一方面思考,几次出兵,下属都已经大多封侯,可李广难建功业,自身是否也有问题呢)(七)第七、八段重点字词句数,屡次良久乃许之的乃,才以,带领走,追赶少,稍微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卫青所带大部队行军路线水草稀少,他们势必不会驻扎(而会加速)行军。
《李将军列传》优质教案.doc

《李将军列传》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
但生不逢时。
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
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
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选修(二)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世家传统)课题《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并探究其悲剧的根源
3.了解《史记》如何通过典型事件、生动细节和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这首诗说的是谁?——李广。
那么,历官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节选)》
二、整体感知【思考】诵读文章,为文章分层。
(提示一:李广官职的变动)
[1节]文帝时:中郎将、武骑常侍(八百石)
[2节]景帝时:上郡太守(两千石)
[3-7节]武帝时:骁骑将军、卫尉将军、右北平太守(两千石)
[8-10节]武帝时:前将军(两千石)
(提示二:李广参与的几场战役)
1、上郡遭遇战,突出惊人胆识,丰富经验,高射技,如过人胆识。
2、雁门出击战,突出非凡机智,骑勇和骑射之功,判死罪,赎为遮人。
3、右北平一战,突出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坚持到底,功过自如,无偿。
4、从卫青击匈奴,因卫青偏心,导致李广失道,战后弥加罪责李广自得。
三、研读文本小组讨论:选择一部分进行分析——重点字词;李广的遭际,人物形象,艺术手法。
1.诵读、理解词语——文帝、景帝时期(1~2)
【思考】本部分李广在景帝时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1)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
(2)他善骑射、英勇善战(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3)侧面烘托
总结:介绍李广祖籍,家世及其青年入伍,抗击匈奴,善骑射,好力战的特点,并以文帝公孙之语,“惜乎,子不遇时”和“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侧面赞扬他才干出色,也为李广一生之不幸埋下伏笔。
2.诵读、理解词语——汉武帝时期(3~7)
【思考1】本部分李广在汉武帝时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在这部分中司马迁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
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①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②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思考2】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
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区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
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
述时极有分寸的。
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3.诵读、理解词语——李广晚年时期(8~10)
【思考1】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李广晚年作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悲剧原因: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
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当时的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①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俗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汉武帝既用之,又阴使卫青掣肘,在人员调配上明显看出偏私,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可叹李广没有老将黄盖的运气,黄盖遇明主可以愿打愿挨,李广未遇明主,又不愿打愿挨,终至无可收拾。
②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1)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
2)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
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变态性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
3)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千骑等事)。
4.诵读、理解词语——作者的论赞(11)
【思考】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1.人物形象: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的形象。
优点:①射技高超,打仗勇敢。
②仁爱士卒,不贪钱财。
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
生前受到士兵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
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李广的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老年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
①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②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③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④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五、质疑李广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
然而,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
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
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
“人事有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
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
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
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
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
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
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
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
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
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
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