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史复习简纲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历史文化交流的知识点总结历史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的民族和社会能够互相学习,增进友谊,促进共同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总结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历史文化交流知识点:丝绸之路、文化输出与输入、世界文明交流。

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路线。

丝绸之路起于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途经中亚、西亚,最终抵达地中海地区。

它不仅是商品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各种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同时各种珍贵的东方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这些商品的交流促使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艺术、建筑、服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商品的传播,也促进了思想和宗教的交流。

佛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中国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发展。

同时,佛教也通过中国传入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文化输出与输入历史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过自己的文化输出和输入。

文化输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而文化输入则是指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引进到自己的国家或地区中。

在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化输出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茶文化等都逐渐传入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这些文化的输出,不仅传播了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也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相反地,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输入了许多文化。

例如,中国的唐朝时期受到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影响,音乐、舞蹈、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异域风情。

这种输入的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激发了中国自身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世界文明交流世界各个地区的文明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

初一历史期中复习要点之开放与交流

初一历史期中复习要点之开放与交流

初一历史期中复习要点之开放与交流1.向东交流:唐朝与日本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遣唐使(概念、作用)遣唐使是日本派往唐朝学习制度、文化、技术的使团。

遣唐使的到来密切了中日人民间的友谊,为日本社会带去了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

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互联网的搜索相关图片,展示中日文化的相同相似之处,包括钱币“开元通宝”与“和同开珎”的对比,唐装与和服的对比,唐朝饮茶习俗与日本茶道的比较,唐朝的三省六部和日本的二官八省的比对,中国罗汉和日本的罗汉,中国寺庙和日本寺庙的建筑样式的比较,中文与日文的比较等等。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宗教、医学。

下载“鉴真东渡视频”,让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思考鉴真为何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纪念的伟大历史人物?鉴真作为唐朝高僧,一心要到日本宣导佛法,百折不挠,经过六次努力终于成行,成为中日两国共同怀念的伟大人物,鉴真在日本传播医学,创立律宗对日本政治、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向西交流:唐朝与天竺玄奘西行。

搜索下载《玄奘西游》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请学生思考“取经”究竟是取什么经:原版佛教教义。

搜索下载《西游记》片段,让学生观看并请学生思考对比《西游记》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小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讨论:展示资源《玄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玄奘的装扮,了解玄奘西行的艰辛和我们要如何向玄奘学习。

下载并展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结合玄奘取经的著作《大唐西域记》,感受玄奘对唐朝与天竺的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

小结:玄奘西行是唐朝对外学习交流的代表人物,玄奘为了追求佛教真义,为了自己的理想历尽辛苦西行取经,在此过程中密切了东西方文化、宗教的交流。

3.开放的中心:唐都长安搜索下载长安的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掌握下列信息。

长安的地位:国际性大都市布局规划:四通八达、市坊严整、设施先进。

人口:胡汉交融;中西融汇。

历史高三复习交流材料

历史高三复习交流材料

历史高三复习交流材料历史高三复习交流材料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历史高三复习的交流材料。

首先,我们要清楚高考历史考试的要求和考点。

高考历史试卷主要包括选择题、解答题和论述题。

而其中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必修一、必修二和选修二这几个单元。

必修一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修二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选修二主要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其次,我们要重点掌握并复习历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历史学科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大量的名词、事件、人物和历史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知识卡片、整理知识点、做题等方式来巩固基础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历史的基本理论,比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等,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数据和事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背后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分析历史记录和参与历史辨析等活动来提升我们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除了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我们还要注意历史的时空概念和地理意识。

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下,我们要关注历史的时空背景,了解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和地理条件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最后,我们要有循序渐进的复习计划和方法。

历史知识体系庞杂而丰富,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地掌握所有知识点。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按照章节和时间安排有序地进行复习。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做试卷和参加模拟考试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提高应试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高三复习的一些建议和交流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历史高考取得好成绩而努力!谢谢!。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

123《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讲引言一、相关概念与界定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学术界不同学科领域曾对“文化”下过百数十种甚至更多的定义:1人类文化学:文化是一种行为的范式,它不仅是行为的产物,而且是今后行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

这种范式分为“明示的文化”和“隐示的文化”两种。

2哲学: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生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的共同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乎民族性。

文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3历史学: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就的总和。

文化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

4文化的属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属性,此外,文化还具有隔离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播性等属性。

二、文化交流的接受、排斥与变异1本土主体文化:一个社会若政治健康、经济发达、文化活跃,对外往往表现出自信、开放、改革进取的心态,易于接受异文化;反之,就排斥。

2外来客体文化:外来文化的效用、与本土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

即效用性和适应性。

3文化交流引起的变异:两种文化相遇后,无论是主动接受还是消极拒斥,都会发生交流、影响和交融,从而促使原有的文化体系产生新的文化要素,引起文化总体结构和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变异。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贸易往来,即朝贡和个人贸易;宗教传播;战争与掠夺。

第二讲两汉丝绸之路一、张骞凿空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7年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其出使的原因是解决匈奴之患。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匈奴打仗,一般都用骑兵,就需要中原不产的马匹。

张骞通过第一次出使见闻,呈报汉武帝说,“乌孙的马匹最好。

”并且提议不妨与乌孙建立外交关系,用丝绸和乌孙的马做交易,为下一次进攻匈奴储备物质基础。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参考资料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参考资料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钱婉约 2009-12-13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

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

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

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

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历经13年而返。

第二次:公元前115年。

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1,大宛:“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

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

……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

控弦者数万,敢战。

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

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临国。

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

初三历史:文化交流复习专题

初三历史:文化交流复习专题

初三历史:文化交流复习专题
介绍
本文档将重点复初三历史课程中的文化交流专题。

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通过研究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文化交流的背景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许多因素促使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例如,贸易、战争、移民等都会带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古代文化交流
古代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和西方文化在艺术、科学、哲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传播也对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文化交流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和广泛。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更容易传播和接触。

例如,电影、音乐、时装等都成为了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同时,互联网的
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与不同文化
的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进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不仅有助于消除文化偏见和歧视,还能促进友谊和合作。

总结来说,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推动了
不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学习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各个文化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培养宽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
值观。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知识点整理中学历史文化交流知识点整理历史文化交流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历史的学习和文化的传递来促进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历史文化交流的知识点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也能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下面是一些初中历史文化交流的知识点整理: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方世界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连接了东方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

沿着丝绸之路,人们不仅进行了商品的交换,还传播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以及艺术、科技、医药等文化知识。

2. 外来文化的传播外来文化的传播指的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

例如,佛教、伊斯兰教、景教等宗教的传入,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

这些外来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和多样性。

3. 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交流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还会对接受文化的国家或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等,不仅在宗教、语言、文字、建筑等方面有所体现,还在儒家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文化的适应和融合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各个文化之间的适应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适应和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到弥合,从而提升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在历史上,中国的文化适应了外来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明。

5. 文化交流的益处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学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丰富自己的眼界和知识,从而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

6. 跨文化沟通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是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正确处理和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和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非常重要。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史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史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化交流史知识点整理简介:历史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整理初中历史课程中关于文化交流史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初中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文化交流史。

一、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传播1.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起于中国,西至地中海,连接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

程度上世纪,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通过这一商路传遍亚洲、欧洲和非洲。

1.2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国之一,其疆域辽阔,文化繁荣。

罗马帝国通过征服和吸收其他文化,如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使其自身文化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1.3 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自公元前1世纪起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2.1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东西方文化在交流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动机。

中国古代圣贤倡导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而西方的探险精神和殖民扩张则促进了东西方的接触和交流。

2.2 马可·波罗和中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3世纪时到达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并记录了丰富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波罗的描述和著作为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3 清朝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影响清朝统治时期,西方文化通过传教士和传教所引入中国。

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催生了中国近代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浪潮。

三、文化思潮的交流与传播3.1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思潮和文化运动,使欧洲在艺术、文化和科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文艺复兴思潮的传播和影响促进了欧洲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3.2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提要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2,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

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历经13年而返。

第二次:公元前115年。

欲与乌孙结盟。

3,《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西域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支、大夏等国,按生产生活方式,分成“行国”、“土著”两种。

4,罗马帝国在中国古文献里被称为大秦、黎轩、拂林、拂菻等。

东汉时期,西域都护班超曾遣甘英使大秦,但在条支临西海而返。

5,“支那”名称的由来:
1,是“秦”的对音;
2,羌族的指谓;
3,是“茶”的对音;
4,中国所产丝“绮”的名称。

6,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文献中称中国为“赛里斯”。

是对中国输出的丝织物“绮”的音译。

7,“羊毛树”的传说及其所反映的异域形象的特点。

8,中国历代往西域、天竺取经的高僧主要有:朱士行、法显、玄奘、义净;还有智猛、法勇、惠生等,唐人释道宣《释迦方志·游历篇》,宋人志磐《佛祖统记》卷53有记载。

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傳播中心的更替路綫為:于闐—鄯善—敦煌—長安—平城—洛陽—建康、廬山。

10,始建于北魏的中国三大石窟为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11,中国禅宗的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把世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都归为人心之所造。

2,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人本怀有佛心——本心,无论渐修或顿悟,都直指本心。

3,以心传心的直观的认识方法:本心人人都有,禅定个个都会。

非语言、行动可传,自在自心体会。

从而达到万物同一、内外合一、梵我合一、心物同一的境界。

12,日本历史经历了绳纹文化时代、弥生文化时代、古坟时代、奈良平安时代、镰仓室町时期、安土桃山时期、江户时代、明治时代等。

中国《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是最早记载日本列岛上岛屿、国家、生产、生活习俗等各方面情况的古代文献。

13,弥生飞跃: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国内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它以非正常的速度发展,史称弥生飞跃。

生产方式:采集渔猎——农耕水稻
工具改进:新石器——金石并用——铁器
人种变化:身材矮小圆脸的倭人——身材较高长脸的混种人(与朝鲜、华北人种杂交)
14,徐福传说的来龙去脉、秦汉归化人及其对日本弥生飞跃的意义。

15,一般说来,日本传入汉籍由百济博士王仁献《论语》、《千字文》开始。

16,简述遣隋使国书事件。

17,简述遣唐使来华的规模、时间、人员组成、主要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次数:630-895年,共任命19次,成行16次,其中12次往返。

人数:初期約一、二百人,一、二艘船。

中後期約五百餘人,四艘船。

成员: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翻譯、医师、畫師、樂師、工匠、水手等各隨員。

留學生、學問僧。

路线:北路、南岛路、大洋路。

活动:拜见唐皇帝,参观国子监等文化机构,与官僚、士大夫结交,学习各种文化科技。

历史贡献:
1,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

2,輸入唐朝文字典籍、文化艺术(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融入日本文化,提高民族文化水平。

3,吸收中國各種技術工藝等物質文明,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豐富日本人民的生活。

18,日本文字与汉字的关系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借用汉文:3-7世纪。

720《日本书纪》、《怀风藻》、《文华秀丽集》等。

2,万叶假名:7-8世纪。

712《古事记》、759年《万叶集》。

3,日文假名:平安时代9-12世纪。

1001-08年《源氏物语》、990-1000 年《枕草子》。

4,汉文训读:起源于平安朝代,發展、成型在16世紀初。

19,中国饮茶风俗的三阶段:
1,煮茶(煎茶):唐及唐以前。

形制为团茶。

2,抹茶:宋代。

形制为粉茶。

3,淹茶(泡茶),明清以来。

形制为叶茶。

20,千利休为日本茶道提出“和、敬、清、寂”四字原则,将饮茶提升到艺术和人生修养的阶段。

21,唐陆羽写有《茶经》,日本入宋僧荣西带回中国茶种,开始在中国种植茶树,并写有《吃茶养生法》。

20世纪初,日本文化学者冈仓天心写有《说茶》,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茶道及其包含的东方文化精神。

中国茶的品种主要有绿、红、青、白、黄、黑等。

22,陆羽《茶经》提出,用于煮茶的水应以“山泉为上、江水其次、井水为下。


23,景教是天主教异端支派聂斯托里教在中国的名称。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发掘于明天启5年,即1625年。

记载自贞观九年635年景教主教阿罗本初来长安,受唐太宗礼遇,得建波斯寺,后改名为大秦寺。

到781年由伊斯出资在大秦寺建立景教碑,始见“景教”之名称。

记录了景教在唐150年的历史。

估计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下令灭佛时,大秦寺被毁,景教碑扑地被掩埋。

24, 1907年,丹麦新闻记者何尔谟(Frits Holm)在西安,欲偷运景教碑石,同时订做复制品。

后真碑被移入西安碑林,同年同月复制品从西安经由郑州、上海,运抵美国纽约,自1908年起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1916年,被天主教徒蕾丽夫人买下献给梵蒂冈。

25,元朝的四大汗国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

26,在马可波罗之前来到蒙元的有意大利人柏郎嘉宾、法国人罗伯鲁等。

27,葡萄牙、西班牙是沿着新航路来到亚洲的先锋。

1510年,印度果阿建立了东方殖民基地,1511年,占领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咽喉马六甲海峡,驱逐苏丹国王,占领马六甲城。

28,澳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口的一个海湾,原名蠔镜澳、濠镜澳(壕镜),因属于广东香山县,又称香山澳,由于南面水域有四个小岛组成的十字水路,又称十字门。

1553年正式为葡萄牙租借居住,渐渐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29,耶稣会来到远东传教的先驱人物有方济各·沙勿略(1506-1552)、范礼安(1538-1606)、罗明坚(1543-1607),他们都是意大利人。

30,简述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及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论述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31,康熙时在宫廷供职的西方传教士有汤若望、(南怀仁),还有“法国国王的数学家”之誉的白晋、张诚、徐日升等。

其中(白晋)写有《康熙皇帝传》。

32,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

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就的总和。

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

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

33,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试举例论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