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真能好学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理明矣/当窗理云鬓

C.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问焉以求一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答案】(1)A

(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解析】【分析】(1)A.均为喜欢;B.名词,道理/整理;C.说/认为;D.助词,不译/代词,他们。故选A。

(2)该句翻译为“(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据此可知“等于己者”是句子的主语,接着“问焉以资切磋”和“所谓交相问难”是并列关系,为了避免句子太长可以将他们分开来看。故断句为“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该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先明确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喜欢学习的人,不以为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为耻,向他们提问是为了求得正确的意见,因此这也是提高自己见解的一种方法。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A

⑵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⑶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附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选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可爱者甚蕃蕃:多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1)A

(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

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附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3.阅读《木兰诗》,完成小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

③对镜帖花黄________

④出郭相扶将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4)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答案】(1)记

;有余

;外城

;同"贴"

(2)①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3)扑朔迷离

(4)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策、强”都是古今异义词,“帖”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安:怎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火伴:即同火的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3)根据积累并结合“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可知,这个成语是:扑朔迷离。

(4)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木兰的形象,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的勤劳;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善良、坚毅勇敢、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的形象;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形象,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木兰的机敏活泼。第二问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答题。

故答案为:⑴记;有余;外城;同"贴"。

⑵①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⑶扑朔迷离。

⑷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的能力。答题时只需结合诗句及平时积累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本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根据平时积累答出我国历史上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即可。

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欧阳修)(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注释:(1)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镠。(2)据:统治,割据。(3)布:铺排。(4)贻(yí):赠给。(5)讫(qì):完毕。(6)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7)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8)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 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9)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③患其塔动________

④但逐层布板讫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3)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4)《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1)怎么,哪里;连词,表修饰;担心;只,只要

(2)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的点头赞许。

②(匠师)就秘密的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3)熟能生巧;放下;手不释卷、如释重负等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①翻译为: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翻译为怎么;②翻译为: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这里“而”是一个连词,表修饰;③翻译为:嫌它晃动;因此“患”译为“嫌,担心,担忧”;④翻译为:只要逐层铺好木板;“但”翻译为“只要”。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关键词的含义:①但:只是;②使:派;贻:赠送。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文中卖油翁酌油的技巧和语言“但手熟尔”可知,由于长期的酌油的原因,使之技巧非常熟练,因此可以用“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来概括其道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释”解释为“放下”现在还保留这个解释的成语有“爱不释手”等。(4)阅读甲文可知,在人物描写上运用了语言描写,从“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还运用了神态描写,又用卖油翁的酌油技巧来衬托陈康肃射箭的技巧,因此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乙文中从匠师和喻皓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运用了语言描写,由“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句中可知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皓笑曰”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同时也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因此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故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也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衬托人物形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怎么,哪里;② 连词,表修饰;③ 担心;④ 只,只要

⑵ 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的点头赞许。

②(匠师)就秘密的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⑶熟能生巧;放下;手不释卷、如释重负等

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平时多注意积累课本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明确涉及的成语及意思。

⑷本题考查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附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5.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案】(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文意: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第一个子:你。第二个子:儿子。邪:句末语气词,吗。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文中的句子“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推荐人才的做法。再者根据“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又遂用之”。晋平公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故答案为: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⑵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⑶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 __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答案】(1)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解析】【分析】(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之”代词,指这些东西。“即书诗四句”翻译为“立刻写下了四句诗”,“书”意思是“写”。“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意思是“完成”。“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意思是“相称”。(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奇”意思是“对……感到惊奇”,“稍稍”意思是“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意思是“有的人”。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本文中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泯然众人矣”;《孙权劝学》中吕蒙虽然开始才疏学浅,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学习之后,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两篇文章一正一反,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⑵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⑶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_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_

③夫如是________

④人多树之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4)【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竹子,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答案】(1)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①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4)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

【解析】【分析】(1)此题都古今异义词,如“蔓”:横生藤蔓。“树”:种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注意“之”是取独作用,放在主语谓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因此“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个整体,做“爱”的宾语。前面部分的主谓之间要划开。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宜”:应该,应当。“众”:多。“本”:根。“善建”:善于建树(德操)。

(4)【甲】文很好理解,特别要抓住【乙】文中“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等标志品质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更加完整地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⑶①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⑷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文言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知识的迁移,要结合句子的整体理解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做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推断句子的停顿。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考生在平时要加强训练,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方法,在翻译时要正确理解重点词语,注意句意的顺畅。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抓住关键的句子进行理解,就可以概括出完整的答案。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喜雨亭记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③讼繁兴,而盗贼滥炽。则吾与二三子④,虽欲优游⑤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狱:案件。④二三子:你们。⑤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船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_

④丁卯大雨,三日乃止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亭于堂之北/天下之伟观也

B.拉余同饮/余至扶风之明年

C.官吏相与庆于庭/相与步于中庭

D.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一痕”“一点”“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组合,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B.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5)《喜雨亭记》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撑船;哪能;下雨;才

(2)D

(3)①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4)B

(5)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雨:下雨。乃:才。

(2)A项,都是助词,的。B项,都是,我。C项,都是共同,一同。D项,连词,跟,和/参与,这里指欣赏。故选D。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俱:都。绝:消失。以为:把……当作。

(4)B项,“被迫”是对“强”的误解,文中也没有赶紧离去之意。故选B。

(5)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为“喜雨亭”。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能;下雨;才;

⑵ D;

⑶①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⑷B;

⑸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

样痴的人啊!”

【乙】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②“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或;有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无丝竹之乱耳

C.何陋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乙】文中的“子”是指孔子。

B.《陋室铭》骈散结合,且以散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宜通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C.【甲】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D.【乙】文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的期许。君子的精神风貌是有积极的影响力的,可以感染他周围的人,并最终改变环境。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答案】(1)出名,有名;大;调弄

(2)C

(3)B

(4)“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5)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鸿:大。词类活用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2)ABD三项都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C。

(3)B项,“以散句为主”错误,以骈句为主。故选B。

(4)本题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

(5)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答案为:⑴出名,有名;大;调弄;

⑵C;

⑶ B;

⑷“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⑸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⑸,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

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为魏郡太守为:________

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未: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答案】(1)担任;不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解析】【分析】(1)“为魏郡太守”的意思是“担任魏郡太守”,“为”的意思是“担任”;“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的意思是“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未”的意思是“不”。

(2)本题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言”“余”“初”。

(3)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学会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由“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一句,可以看出黄琬才思敏捷,把日食剩下的部分比喻成月牙。

故答案为:⑴① 担任;② 不

⑵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⑶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人物个性的把握,注意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明确突出表现的性格。

【参考译文】

黄琬小时候就聪明。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太后,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

(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

【答案】(1)司马光;北宋

(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4)“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答题时不要张冠李戴。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但”属于古今异义词。

(3)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文章结尾部分写鲁肃的进步,通过对鲁肃神情、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我们体会到吕蒙进步非常的大,这是属于侧面描写。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针对吕蒙的话就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思是说,你忙,能比我还忙吗,我却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且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这其实是孙权以自身的经历来劝

说吕蒙学习,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样可以让吕蒙能接受读书的建议。

故答案为:⑴司马光北宋

⑵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⑶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⑷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⑷此题考查赏析人物语言的能力。赏析人物语言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12.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B.我也没有其他手段,只有手熟罢了。

C.我也不说别的,只有手熟练。

D.我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2)这段横线上最恰当的标点是哪一种?为什么?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A.句号。因为一句话已经说完了,要稍作停顿。

B.问号。因为这是一疑问句,句中含有疑问词“安”(怎么)。

C.逗号。因为一句话尚未说完。

D.感叹号。因为它深刻地表现陈尧咨盛气凌人,怒不可遏的骄傲态度。

(3)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4)陈尧咨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文段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矜——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D

(3)B

(4)忿;笑

【解析】【分析】(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句中“亦”意思是“也”,“无他”意思是“没有别的(奥秘)”,“惟”意思是“只”,“尔”意思是“罢了”。所以应该翻译为: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故选A。

(2)“尔安敢轻吾射”的意思是“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文中陈尧咨自认为射技很好,但看到卖油翁“但微颔之”时,于是质问,没想到老翁对他的评价是“无他,但手熟尔。”,此时陈尧咨表现出的应该是盛气凌人的气势,所以“尔安敢轻吾射”句末应为感叹号。故选D。

(3)文中老翁释担而立,看陈尧咨射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一句首先总结了上文陈尧咨的射技,同时“但微颔之”表现了老翁对他的态度,引出下文陈尧咨的质问,所以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B。

(4)陈尧咨由于擅长射箭,“以此自矜”;没想到卖油翁对他的射技却是“但微颔之”,并且评价他“无他,但手熟尔”,这让陈尧咨“忿然”;但当卖油翁表演了倒油的技艺之后,陈尧咨意识到了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笑而遣之”。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A;⑵D;⑶B;

⑷忿;笑

【点评】⑴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句中“亦”意思是“也”,“无他”意思是“没有别的(奥秘)”,“惟”意思是“只”,“尔”意思是“罢了”。所以应该翻译为: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⑵理解文本内容,可根据语气来确定标点符号。“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盛气凌人的气势,句末应为感叹号。

⑶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一句首先总结了上文陈尧咨的射技,同时“但微颔之”表现了老翁对他的态度,引出下文陈尧咨的质问,所以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⑷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陈尧咨因为卖油翁的“但微颔之”而“忿然”;但当卖油翁表演了倒油的技艺之后,陈尧咨意识到了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笑而遣之”。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