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合集下载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变化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从胜利到变革,北伐战争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试图探究这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十年变化。

本文将探讨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北伐战争,是中国国民革命军抵抗国内外反动势力,推翻满清的军阀政权,完成中国和平统一和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

1927年夏季至1928年春季,中国国民革命军在南京先后推翻了蒋介石等人所代表的军阀集团和汪精卫等人的旧政府,实现了北伐的胜利。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成功发动广泛的群众运动。

国共合作,推广三民主义,人民群众投入革命,为国家的稳定提供力量。

2.师承西方科学文化,并进行社会改革。

中国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就以爱国为宗旨,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推行社会改革,包括废除传统习俗和注重教育。

北伐胜利后,中国进一步学习西方文化,推行西方思想,支持现代化发展。

3.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中国国民革命军打败了许多外国势力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为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这种保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理念,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二、中国社会的变化北伐战争的胜利,也带来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机构等。

1.政治变化北伐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迅速进行政治改革。

1928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恢复中华民国政府,拥有完全的权利和管辖权,从而实现了“地方割据”的统一。

1931年1月,蒋介石公布《建国方略》,向全国人民明确宣示了实行“四个自由、五大统一”的方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和国家机构体系。

2.经济变化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国民政府大力开展“扫盲、教育、训练、治理、策划”的五个方面的工作,提高了国民素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北京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建立,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人才涌现,加速了现代化进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 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大肆屠杀革命进步人士,叛变革命, 几天之内,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 被捕,五千多人失踪。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 共会议”,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 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汪精卫完全抛弃 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反 革命的中心人物。
时间
地点
内容
内容
领导
合作方式
意义
意义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会议名称 时间 内容
合作方式
中共三大
会议名称
1923年6月
时间
正式决定同孙中 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 入国民党......
党内合作(共产党以
内容 意义
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
对三民主义作出了 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 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察哈尔和直隶
孙 传 芳
兵力20万
胜利进军
叶挺独立团获
“ 铁军”的称号
贺胜桥战役
汀泗桥战役
吴佩孚
五原
北京
沈阳
郑州 武武汉汉
济南
南京 上海
杭州 孙传芳
长沙
南昌
广广州州
1926.7.北伐开始
①吴佩孚主力 被基本消灭。
②在江西歼灭 孙传芳主力。
③北伐军一路 攻占南京,另 一路由福建进 入浙江、上海。
北伐军从珠江 流域打到长江 流域 ,震动全 国。
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 大革命失败了。
刚推翻旧军阀,新军阀成立了....

北伐战争的经过及其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

北伐战争的经过及其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

北伐战争的经过及其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有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和支援的革命战争,它把群众革命斗争发展到了武装斗争的最高形式,把第一次人民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五卅运动后,由于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全国革命形势出现了高涨的局面,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帝国主义者与封建军阀,结成反革命联盟,向革命阵营进攻。

1926年1月,奉直军阀达成谅解,结成反革命联合阵线,以所谓“反赤”为口号,共同进攻北方的国民军和南方的广州国民政府。

这样,广州国民政府无论是从发展革命势力,以达到国民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还是从防御敌人的进攻,出师北伐都势在必行。

矢志北伐,统一中国是孙中山的意愿,全国人民的要求,也是国共两党共同确定的方针。

192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指出现时的主要任务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北伐的政纲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为主干。

同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两次大会都决定支持北伐,通过了工农联合的决议案。

1926年6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5日,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北伐战争面临的敌人主要有:直系军阀吴佩孚,拥有20万兵力,占据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南部,控制京汉铁路;直系后起自成一派的军阀孙传芳,拥有兵力20万人,盘踞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控制长江下游和津浦路南段;奉系军阀张作霖,有军队35万,占有东北各省和山东、直隶、热河、察哈尔,控制京奉线和津浦路北段。

国民革命军有8个军,10万人,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敌人内部矛盾状况,听取苏联顾问提出的建议,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方针,以四、七、八军5万左右之兵力,集中力量进攻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主力,同时,派出部分兵力警戒江西、福建之敌;然后,乘胜出兵各省,消灭孙传芳主力;最后,进兵长江以北地区,消灭张作霖主力。

历史趣谈:北伐战争:蒋介石为何能够打败强大的北洋军阀

历史趣谈:北伐战争:蒋介石为何能够打败强大的北洋军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北伐战争:蒋介石为何能够打败强大的北洋军阀
导语: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挥师北伐。

当时国内态势:北伐军有8个军10万之众,同时在绥远有冯玉祥残部约3万人做战略呼应。

作为北伐的对象:吴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挥师北伐。

当时国内态势:北伐军有8个军10万之众,同时在绥远有冯玉祥残部约3万人做战略呼应。

作为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占据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拥兵20万;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踞有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拥兵20万;张作霖雄据东北,有30万军队。

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这些军阀中除了河北、山东两省的褚玉璞、张宗昌外,其他都是骑墙派。

北伐军的劣势是敌方多,势力大,在北伐过程中侧后极易受到另一军阀的攻击。

三大军阀的劣势是内部矛盾重重,不易形成合力,较大的可能是在本方未受到直接威胁时采取观望态度。

因此,北伐军确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长驱直入的战略,先击破吴佩孚,再消灭孙传芳,最后讨伐张作霖。

对吴佩孚的作战
北伐军首先集中主力进军两湖战场,讨伐吴佩孚,同时为了保卫广东后方,在粤、赣、闽边界地区部署了1万余人监视福建、江西之敌。

吴佩孚虽有20万军队,但在湖南境内只有10万战斗力较低的偏师。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吴佩孚的主力当时正在北方对付冯玉祥部,必欲灭之而后快;二是北洋军阀对孙中山的历次北伐,向来视为乌合之众,因而此次北伐,吴佩孚开始时亦未重视,及至湖南守军惨败,武汉形势告急,吴佩孚始仓促率主力南下。

北伐军占领长沙后决定,第2、第
3军集结于醴陵地区警戒江西(醴陵、萍乡历来为江西进入湖南的要道),生活常识分享。

北伐时间原因评价

北伐时间原因评价

北伐时间原因评价在历史上,对于民国时期的北伐战争评价还是很高的。

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军阀割据,连日内战的现象。

自古,多是北方军队南下,而北伐能够成功在中国历史上十分少见,所以北伐战争评价很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要了解北伐战争评价,先要了解北伐的起因于过程。

民国乱战期间,是人们思想发生转变的一段时期。

因为之前,无数仁人志士的头颅热血终于起到了一点效果,虽然各个地区还是有土皇帝,但是那个本来坐在紫禁城里面的小皇帝终于被人赶出来了。

在革命人士的心中,封建土皇帝也是不被允许的,太专横了,而且仗着手里的枪杆子欺人太甚,一点也不把芸芸众生的目的放在眼里。

怎么办呢?枪杆子解决。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先是国共两党一起合作,然后创建了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接着开始培养人才,等到人才养成,就开始着手准备打仗。

北伐之战很不容易,不过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打赢。

北伐战争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战争。

如果不北伐,中国还是要混乱很久,而不会出现当年的“黄金时代”。

各个军阀之间互相看不顺眼,争夺地盘的这种事情,肯定会时有发生。

虽然北伐战争不是完美的,留下来很多的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统一全国的意义重大,所以必须要给予极高的评价。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北伐战争在两党的合作下,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这是一场空前的反封建思想,反帝国主义的革命。

北伐战争主要分为了三条路线,分别是由广州至武汉,打击吴佩孚;由广州至长沙再到福建,打击孙传芳;由南京至北京,打击张作霖。

而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分别为湖南与湖北。

而之所以北伐战争的主战场在湖南与湖北,这主要分为三点。

第一点,军事武力上的区别。

当时势力最大的三个军阀,吴佩孚、孙传芳与张作霖中,张作霖最为强大,若是一开始便与张作霖硬碰硬,且不说最后输赢与否;若是真的开始便主要对抗张作霖,极有可能两党便无暇顾及另外两人,随后被那二人钻了空子。

即便最后赢得了张作霖,最后也有极大的可能是闹了个两败俱伤,或者两党损失惨重;到那时在对付另外二人便对两党带来了极大的不利。

历史趣谈北伐战争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正义之战

历史趣谈北伐战争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正义之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北伐战争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正义之战
导语: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反帝反封建。

那么北伐战争简介是什么样的呢?北伐战争的另一个名称是“第一次大革命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反帝反封建。

那么北伐战争简介是什么样的呢?
北伐战争的另一个名称是“第一次大革命”,战争持续时间是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

从北伐战争简介可以看出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参与和帮助下召开了会议,将三民主义的含义重新确立,这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

之后更是创办了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做足了准备。

而北伐战争真正开始却是在一九二六年。

这一年,共产党率先提出了要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国民党表示支持。

同年五月,国民革命军开始组织先头部队以湖南为切入点打响了北伐战争。

同年七月,广东国民政府方面发布《北伐宣言》,之后出兵十万,分为三路,开始北伐。

之后共产党更是号召全国人民响应北伐,为北伐战争造势。

可以说北伐军势如破竹,不到半年时间就讲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军阀势力消灭殆尽。

也达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目的。

从北伐战争简介可以看出,虽说北伐战争的开始时间是一九二四年,但是在一九二四到一九二六年这两年期间,根本没有发生战斗,国共双方都是在为北伐战争做准备,包括黄埔军校也是为了北伐战争而成立。

真正的北伐战争是一九二六年打响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北伐战争也取得了不错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军阀统治阶级。

北伐战争性质
北伐战争是一次规模非常大的战争,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之下这次战生活常识分享。

北伐战争胜利原因探析

北伐战争胜利原因探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8卷第1期1998年1月
JournalofXinyangTeaehersCollege
(Philos.吕勘c.Sei.Edit.)Vol.18No.1Jan.1998枯拉朽之势,横扫千军,不到一年就打垮了两大军阀主力,最主要
的工作是联络民主派实现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中心的奋斗目标。1926年2月中共中
央特别会议认为,广东是中国国民革命唯一的根据地,广东国民政府只有进行北伐,才能发动
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暴动,发展革命势力。会议确定:“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任是从各
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②2月27日,在陈延年、瞿秋白等领导下,北京4万多群众召开国
暴统治下,不但工农、小资产阶级能参加革命,民族资产阶级也能参加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国
民党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他们欢迎十月革命,欢迎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与他们
合作。所以,与国民党建立民主革命的联合战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打倒强大而残暴的敌人
所必需的。这就在革命动力和途径上与国民党取得了一致。
陈调元起义,未经战斗即进入安庆、芜湖。接着,第六军和第二军的一部于23日攻占南京。
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同苏联顾问所起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他们大多数是苏共党员,都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国内战争的经验,其中约有一半是工农红军军事学校第四、五期毕业
生,有些还是享有盛名的军事首长,如B·K·勃柳赫尔(加仑)、HoB·古比雪夫(季山嘉)、A
胜利。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苏联顾问和共产党人刘伯坚等帮助下,在五原誓师加入国民
革命军,年底占领陕西。不久,他又率军从撞关、紫荆关入豫作战,与北伐军合攻河南。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北伐战争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

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北伐战争的,欢迎大家阅读。

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是北方的张作霖,南方的孙传芳,吴佩孚。

北伐战争的的胜利因素指导思想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

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

”可见约法和国会在孙中山北伐观中的地位。

重视军事斗争。

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

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联合其他力量。

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

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

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战争策略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

早在1925年9月,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

但是,由于国民革命军将领各有自己的算盘,所以在1926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北伐进军计划中,提出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军,即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

加伦回到广州后发现这个问题,立即要求修改计划。

经过加伦的劝说和多次磋商,各军将领才同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即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吴佩孚所部;同时和孙传芳进行谈判,并向湖南、江西边境和广东、福建边境分别派出部分兵力进行监视和防备,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最后,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胜利了,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但究其胜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北伐战争胜利呢?
有人认为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北伐培养了大量人才,但众所周知,军阀形成早于国共,按人的心理,军阀统治者为巩固其地位,定会做不少工作,比如培养人才,因此军阀中人才肯定不少。

又有认认为与军事装备有关,不错,国共有支援,但军阀早与国共,作为一个靠军队吃饭的统治者,又怎会忽视军事装备呢?
也有人认为国共深得人心,这点我同意,但投入战斗的是军队,是真枪实弹,不是两部统治者在那儿搞辩论赛,然后看群众赞成谁胜利。

由于长期的军阀战争,其统治者定会培养其核心部队,让他的军队拥护他,要不有一天自己的部下全跑了自己怎么办。

再者,军阀不全是乌合之众,它毕竟是一方势力,全靠乌合之众能撑起来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也不一定全是精英吧。

还有北伐胜利是历史趋势,所谓历史趋势,是后人认定的,在当时不能说是历史趋势,只能认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若是当时军阀胜利了,现在我们是军阀统治下的人,换个角度,我们就会认为北伐失败是历史趋势。

最后,我有一点我自己关于北伐胜利原因的看法:
我想这样做个比喻,把国共比作青年,军阀比作老人,既是青年,就有做大事的激情和热血,老人老了,哪儿还有激情,固守现在,平安度过吧,两方在思想上的不同应该有影响的,另外,当时军阀割据,孙吴张三人都想坐收渔利,就这样想,你们打去吧,打得越激烈,双方伤亡越惨重,对我就越有利,可他们也不想想,火烧眉毛也有自己的份儿,如若他们三人合作,那结果会怎样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