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写作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写作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写作测试题1

1.以“礼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教师指导

①审题本题应写成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应以“礼物”为中心,串连起相关的人物,交待有关“礼物”的前因后果。

②联想以“礼物”为中心,作广泛的联想。首先,想一想自己都收到过哪些礼物;其次,想一想自己都送过别人哪些礼物;第三,想一想自己所熟悉的人员中都有哪些与“礼物”相关的事情;第四,想一想著名人物中有没有与“礼物”有关的故事;第五,想一想有没有与“礼物”相关的警句名言;第六,想一想,除了具体的礼品之外,还有哪些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很有意义的礼物。

③立意与“礼物”有关的立意,朋友之间,最常见的是友谊;长辈对晚辈,最常见的是关怀;晚辈对长辈,最常见的是敬重;陌生人之间,最常见的或是真情,或是施舍。除此之外呢,还有对不良社会风气的针砭,对朋友的忠告、激励,对长辈的感激,对“礼物”本身独有的认识。选择你感受最深的那一点,作为文章的主题。

④选材选材与立意的关系问题很复杂,理论上说,应是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但在记叙文中,有时恰恰是先确定某一件最令自己感动,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件,再确定文章的主题。本文选取什么材料,关键还在写什么“礼物”,写自己的亲人收受贿赂,自然与抨击时弊有关,写给自己的父母准备礼物,大多与感激有关。

⑤结构如果是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可以采用顺叙或倒叙的结构,文中也不妨有一点插叙和追叙。如果是记叙相关的两件事,则应有一主一次。如果是记叙有关“礼物”的三件事,则可以考虑运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

2.以“梦回故乡”为题,写一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教师指导

①审题此题以描写故乡的景物为主,而且是梦中回到故乡所见的景物,因而文章开头必须入梦,所写景物最好带有梦中的特点。

②联想这里的联想主要是回忆,回忆故乡都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回忆最好要有一个顺序。如以某一景物为中心,按照方位,依次回想,也可以根据各自家乡的特点,由高到低,或由南到北,这是空间顺序。再如,回忆家乡景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或在昼夜晨昏时的不同特点,这是时间顺序。

③立意此题立意主要在对家乡感情,如果能够带有时代的变迁,会更有深度。自己的感情要蕴含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也可用适当的抒情议论点出自己的情感。

④选材家乡特有的景物,多写,自己印象特深的景物,重点写,不要面面俱到。

⑤结构首选空间顺序,或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或以某标志性景物为立足点,定点观景。也可采用时间顺序,写春夏秋冬,写白天夜晚,写早晨、中午、黄昏、月夜。

还可以采用逻辑顺序,重点写家乡的两三种景物。

3.以“根”为题,写一篇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教师指导

①审题既然是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就一定要写具体的“根”。这里的“根”,可以是某一株树的根,可以是某一棵草的根,可以是某一类草木的根,也可以是泛写所有草木的根,但不能离开具体的“根”去写抽象的“根”,如民族的根、文化的根之类。

②联想大凡植物都有根,想一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植物的根,你对哪些根的印象特别深,

这些根都是什么形状的,你对这些根的第一感觉是怎样的。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根”的知识?“根”每天要吸收多少水分?多少养料?你感到“根”与什么样的人有相似之处?你觉得“根”具有怎样的品德与精神?

③立意本文不能写成说明文,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植物学中关于“根”的科学术语,描写应是首先要考虑的表达方式。但又不能作纯客观的描写,必须在描写中让读者感受到“根”的个性,感受到“根”的精神,这里便不能不用到象征这一表现手法。

④选材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根”来写,如果有某种“根”(如在岩石中绵延上百米的根)曾给你强烈的震撼,则更好。当然,写两种根,如蔬菜的根与松树的根,形成对比,也不错。

⑤结构由实到虚是可以首先考虑的结构方式。若写两种根,则可以考虑对比式的结构。若写对“根”的认识过程,则可以考虑先抑后扬式的结构。

例文欣赏

礼物

上海张咏

妈妈老了。

曾几何时,妈妈的发上开始落霜,脸上也出现了些怎么也抹不平的小皱纹;眼见着大小疾病开始侵入妈妈的身子骨,而妈妈的腰围也终于和其他中年妇女一样渐渐向外发展……其实,妈妈并不老。妈妈属狗,今年农历大年初三是她45岁的生日。

早就想着给妈妈送件生日礼物了。

原先,总觉得家里人过生日送礼,颇有些酸。况且妈妈是个实在人,平日里看到我花钱买卡片都要数落几句,说那家伙不实在,不值。可我清晰记得,那年我作为市优秀队员去大连,买了十几袋妈妈爱吃的栗子糕和20斤小苹果,手被尼龙网勒得道道血痕、斑斑红迹,回到家,妈妈心疼地抱着我哭。那是我第一次给妈妈买礼物。那情景我一生也忘不掉。这次,不管怎么说,我决意买件礼物给妈妈。

乘上71路,又经过“奶制品门市部”。虽是一瞬即过,不知为什么,我的心却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前几年,每晚和妈妈一起来这吃酸奶的情形,重新浮了上来。

妈妈爱吃酸奶,我知道。可每次买了两瓶,妈妈总是抿上一小口,就推给我。妈妈没口福,人家都这么说。妈妈烧出来的大排什么的,味道绝了。妈妈拿手的,还有些小吃:蛋饺、鱼丸、芝麻糖、花生饼什么的。她每次连尝都不尝,老推说牙要倒,却一个劲地往我们碗里夹。

妈,女儿给您买上十瓶酸奶,让您生日吃个够,好吗?知道您一定又会寻出诸多理由,最终把酸奶推给我们。妈,做母亲的都这样吗?您真是太可贵了。是的,可贵,因为您不仅仅给了我生命。

走过,走过。这家店橱窗里一副手套好美。织体光滑细腻,颜色柔和的小花镶在腕边。我知道妈妈早就想买副手套,每次在柜台边痴痴地看着,眼神里有一点点的欣喜,一点点的渴望。可最终又总是默默地离开。

妈妈很少给自己买衣服,常日里缝纫机轧轧地响,做的也总是我们的衣服。难得爸爸逼着去买了件暗红的碎花棉袄,还非得在袖口衣角缝上几块极不相称的布,说是保护起见。爸爸说妈妈想不开,那么节省干啥。妈总说,人老了,还打扮干啥?!还是给孩子多买几件吧。妈,您的情,女儿一辈子都还不起啊。我惊觉,天下的母亲在儿女的情泪债中,真是永不得翻身的。我要带着您的爱,微笑地走出去,同样给我所爱的人:爸爸、妈妈、老师和朋友。

这是一间精品屋。

有一幅金属画深深吸引了我——一位母亲,臂弯中抱着个婴儿,眼神中灌注了无数的爱怜和欣慰。总觉得那眼神是熟悉和亲切的,那是在妈妈眼中闪现过的。妈,女儿把这作为您的生日礼物,您懂得女儿的心吗?虽然色调很暗,不妨装点在壁上。每当我不在身旁,万家

灯火时,您偷闲一吁,望着它,女儿的一片爱心便会缓缓流过您的心田……

出了精品屋,那40元的价格毕竟令人咋舌。隔壁是家书店。我想我不进去了。

多少次,您领着我,跨入这家书店,又满满地背了书包出来。我的书已太多太多,而您又总是没有时间看书,最近您又去读了英语夜校,成摞成摞的书真像山,要把您压垮了。女儿不为您买书了。

回到家,妈妈已张罗好了饭菜。我把最终买的一只毛茸茸的玩具小狗放在妈妈枕边。妈妈跑进来看到了,嗔怪地说了声:“小孩子家,尽买些没用的东西。”

晚上,夜静了。我们都钻进了被子。柔和的灯光下,妈妈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头发依旧落了些霜色,脸上依旧躺着些小皱纹。妈妈坐在灯前,捧起了那只小狗,又拿起附着的卡片——“妈妈,生日快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眼角还莹莹地闪着些泪花呢。

【赏析】本文的价值不在于给“妈妈”买了那只毛茸茸的玩具小狗作为生日礼物,而在于为妈妈挑选生日礼物的过程,这主要得力于作者独到的构思,作者一次次进店又一次次出店,这一次次精心挑选的过程也就是作者思绪起伏的过程。作者将现实与回顾融为一体,将眼前琳琅满目的商品与母亲往昔的言行举止自然地联系起来,挑选礼品的过程变成了勾勒妈妈形象的过程,随着文章层次的逐步推进,也使女儿理解妈妈、热爱妈妈的感情得到充分展示。本文首尾两部分还特意安排了两个相似的细节,开头妈妈看到“我”两手的道道血痕而眼角闪着泪花,结尾妈妈看到长毛绒小狗和贺卡,眼角又一次莹莹地闪着泪花,这不仅仅是为了文章结构上的首尾呼应,更是为了表现母女俩情感的呼应,心灵的呼应,正是这种呼应,才使这篇叙写普通生活琐事的短文,具有不小的震撼力。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点,用语亲切平易,寓深情于叙事之中,特别是写每一次的挑选时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并假想母女间的对话,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这母女间的浓浓真情。

梦回故乡

北京赵京京

我做了一个甜蜜的梦,梦见了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一只布谷鸟的鸣啼,温和的、怯生生的,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太阳拱开地平线带着朦胧的睡眼慢悠悠地升了起来;晨风吹散黑夜昏沉的忧郁,呼唤着无边的田野;山峦挺起强健的身躯,驱赶烦人的梦;美丽的傣家山寨哟,破开略带寒气的雾气,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露出了温柔的微笑。

热闹起来喽!朝雾渐渐散去,随之而来的是成丝成缕的袅袅炊烟;这边,活泼的山泉、小溪的演奏,千万只小鸟的合唱,数不清的昆虫发出的声……听啊,那边清脆的劈柴声,多么熟悉、亲切;噢,羊肠小道上传来水牛颈上忽轻忽疾的铜铃响,和着悠扬的牧笛声;还有赤着脚的娃娃驱赶鸭鹅的吆喝声……

正午,血气方刚的太阳喷射着烈焰,无情地灼烤着大地,炎热的空气似乎停滞了。受得了吗?不要紧,层峦叠嶂已把山寨蔽护得严严实实,还有那株遒劲高大的榕树,上覆浓阴,下托绿水,为那些刚从水田中出来的男男女女们送来清爽,孩子们可不怕热,他们成群地在田野里、水塘边飞跑,像一群撒欢的小牛犊,身后带着呛鼻的尘土;要不然他们就各自拿了竹枝敲敲伏在地上昏昏欲睡的黄狗,使它发怒,狂吼。当然,这样的胡闹,又时常招致阿咪在后面喊:“回来,回来,别乱跑,不然阿咪可要拧你屁股了!”

黄昏,天气渐渐凉快了,微风习习。饱经沧桑的大榕树的青石板上坐着些纳凉的老人,他们一边抽着水烟,喝着茶水,一面和老伙伴扯天说地。远处,浓密的竹林里时隐时现着相互依偎着谈情说爱的男女。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涟漪”。

是啊,日暮西山,木棉花映着满天的晚霞使山寨披上了斑斓的绸纱。阿咪们蹲伏在水塘边洗菜、捣衣服。离不开阿咪的娃娃在她们身后玩耍。顷刻炊烟又升腾在山寨上空,慢慢膨胀,扩散,消逝……

静谧的深夜,大地沉睡,夜鸟归巢,只有一只好似挨了打的野鸽“咕,咕”地啭着它的喉咙呻吟着。还有那条小溪哗哗哗,日夜不停流淌着。溶溶夜月迷惘踉跄在这墨蓝的星海里。这时,你侧耳倾听,夜莺在树林里发出使人茫然的呜咽。看啊,一只胆小的子跑到水塘边,听听动静,小心地低下头喝足了水,然后疾速地跑进了黑乎乎的树林……

寨子隐在芭蕉丛中一片漆黑,只有号角楼上那长明灯还亮着,隔着夜晚的雾气,望去,那灯火像是领航的信号灯,又仿佛是母亲焦急祈盼的眸子,它们灼着我的眼睛,好像在对我喊:“回来吧,归来呦……”

【赏析】本文以时间为序,依次写了早晨、中午、黄昏、深夜这四个时段傣族山寨的山光水色、生活图画,富有诗情画意。早晨的欢快热闹,中午孩子们的顽皮淘气,黄昏、深夜的恬淡融和,无不写得各具特色,情趣横生,生活气息非常浓郁。作者对声音似乎特别敏感,不仅写了溪水的演奏,小鸟的合唱,昆虫的,还有劈柴声,捣衣声,铜铃声,娃娃们驱赶鸭鹅的吆喝声,就连号角楼上的长明灯,也仿佛是母亲呼喊:“回来吧,归来呦……”这一系列的声音,既衬托出山寨的宁静,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山寨深深的眷恋之情。

根告诉我

杨晨

挺拔的大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充沛着洋溢着的博大生命力常常促我爆发出一种激情,在我周身漫溢,升腾,飞跃。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施工现场,大地的肌肤被剖开,我目睹了在深深的、深深的地下,永远地、永远地生活着、盘错着、虬曲着的根……

为着那绿色的梦,它与坚硬的地壳,与冰冷的岩层,与灼人的干渴或泛滥的洪涝,不畏痛苦的扭曲,不恨命运多舛。每天每日,每时每刻探寻着点点沃土,吮吸着滴滴甘露,千年万年,生生不息……风暴何其肆虐,然而又岂能奈何?野火何其疯狂,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啊,这是怎样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根之家族!

没有言语,没有交流,没有阳光,没有欢呼,然而,他们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寒来暑往,有的只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和执著的追求。

啊,这是一种怎样的坚毅和刚强!

根告诉我——

家雀和秋蝉乐于絮叨的聒噪,它们陈述的是肤浅的生命感悟。惟有缄默,才有力量倔强地延伸!

根告诉我——

真正了解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明白,历史将使我们成为终生的搏击者,而搏击者的路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我们明白,搏击者的定义是硝烟中的滚打,烈焰里的冶炼!

根告诉我——

追求坚韧吧,因为它是生命中最瑰丽的一章!

【赏析】本文所写的“根”,既具体,又有象征性,读者看到的分明是一个缄默、倔强、勇于搏击的形象。为了塑造这一形象,文章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一段用大树、森林、草原等博大的生命力正面衬托“根”的生命力,第三段用生存环境的恶劣反衬“根”的顽强与执著,第五段用“根”的寂寞与孤独反衬“根”的坚韧,这样写,突现了“根”的感人形象。另外,抒情诗般的语言,也增强了本文的感染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