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保护
中国木结构加固维护方法

中国木结构加固维护方法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木结构建筑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老化、虫蛀等。
为了保护和维护这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加固和维护方法。
一、清洁与防虫保养1.定期清洁:通过定期清洁木结构表面的灰尘、污垢等,可以有效防止细菌滋生和腐蚀。
2.防治虫害:对于容易受到虫害侵袭的木材,可以使用一些木材防腐剂来进行处理,比如煤焦油、石蜡、石油油等,可以有效地保护木结构。
3.控制湿度:木结构容易受潮,因此需要控制室内的湿度。
可以使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湿度,避免木材受潮发霉。
二、加固与修补1.钢筋加固:对于一些木结构建筑中存在的结构安全隐患,可以采用钢筋加固的方式,通过加固连接件或者钢筋混凝土增加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木材更替: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木材部分,可以进行更替。
更替时需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安装,确保新木材与原有结构的质地和形状相符。
3.补强材料:在木材的连接处可以使用一些补强材料,比如胶水、胶合板等,增加连接的强度。
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金属件进行加固,比如木钉、螺栓等。
4.疏浚与填充:如果出现木结构中间有虫虫蛀食的情况,可以先进行疏浚,将蛀虫清除干净,然后填充填补上新的木材。
5.表面修复:对于一些木结构表面的破损或腐蚀,可以使用木蜡、木油等修复材料进行修补,恢复木材的原有外观。
三、监测与保养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木结构建筑的安全状况,包括木材的变形、开裂、虫蛀等情况。
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修补措施,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2.保持通风:保持木结构建筑的通风,增加木材的耐用性。
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装通风设备,保证建筑内部空气的流通。
3.控制温度:控制木结构建筑的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木材产生不良影响。
可以使用保温材料、隔热材料等控制建筑的温度。
总结:木结构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国木结构加固维护方法

我国木结构加固维护方法木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美观、环保、温馨的特点备受青睐。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力的磨损,木结构也面临着破损和老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加固和维护方法来延长其寿命和保持其原有的魅力。
首先,针对木结构建筑的破损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修复技术来进行修复。
例如,在木柱或木梁的断裂处,可以使用木榫连接或者焊接方式进行修复。
在木构架的连接处,可以加固节点,增加连接的强度。
此外,对于木材表面的破损和腐朽,可以使用木皮修复或者更换局部木材。
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修复部位与原材料的匹配度,以保持整体的美观。
其次,为了延长木结构建筑的使用寿命,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保护它们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例如,可以在木材表面涂刷保护剂,以增加木材的耐久性和防水性。
同时,注意保持木结构建筑的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导致木材发霉和腐朽。
此外,定期对木结构建筑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是延长其寿命的重要方式。
另外,增加木结构的抗震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我国的地震多发地区,木结构建筑需要经过抗震设计和加固。
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结构框架作为加固手段来提高木结构的抗震能力。
此外,使用生态友好的木材保护材料来加固木结构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最后,加强宣传和推广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人们对其保护的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展览、讲座、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以及其对环境的友好特性,可以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从而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
总的来说,我国木结构加固维护方法包括修复破损部位、预防措施、抗震加固和宣传推广等方面。
通过采取这些方法,可以延长木结构建筑的使用寿命,保护它们不受自然力的侵害,传承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及保护措施

作为围护结构的砖墙,由于它嵌砌在木柱之间, 虽然不承受竖向荷载,但能传递和承受一定的水 平地震荷载,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对提高结构 的抗震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木结构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它对于瞬 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具有良好的延展 性,其破坏过程是一个渐变的屈服过程,当房屋 在地震中晃动时,木结构骨架仍然可以保持结构 的整体稳定。
加固保护措施
(1)对木材质量好,木结构框架强度下降不多、维护保养较好的房屋,主 要是观察建筑的节点连接、填充墙材料和砌法及其与木柱的联结方式等, 视情况采取构件间的拉接和墙体的加固; (2)对木结构框架的木材已有腐朽、强度下降较多的房屋,或木结构房屋 的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或其它强度方面的问题,要进行主体的加固措施, 若房屋无保留价值,应考虑退役; (3)对于木结构框架完好,填充墙为土坯或为砖砌体但已开裂损坏的,可 考虑加固或更新墙体,在加固或更新的过程中,应注意柱与墙体的连接, 如采取沿墙高每600~800mm设置一木压条,压条与木柱钉牢等措施。
由于填充墙的存在减小了木框架的侧移,即加大了木框架的刚度,在地震 时会增加整个框架的地震力。但也由于墙元的存在,它又相当于剪刀撑, 使得木框架的空间整体性能更好,有利于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这一点在分 析中未考虑,它是结构分析中的安全储备。
木结构房屋抗震存在的问 题
通过对古建木结构房屋的调查研究和单体房屋 的受力分析,认为木结构房屋本身具有很多有利 于抗震的特性,是一种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形式, 但古建木结构房屋大多数建造年代久远,抗震能 力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采用的木材种类、 构造形式、工匠技艺、保护措施等,特别是木材 的腐朽程度与填充墙体的形式、质量和联结措 施,对其抗震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木结构房屋中,结构构件的联结均采用 榫卯联结,虽然榫卯削弱了木构件的承 载面积,使结点处的承载力有所下降, 但古建筑结构中材料余度很大, 削弱 后的木截面面积仍足以承受较大荷载, 从而充分利用了半刚性接头的柔性。 榫卯联结不仅改变了结构的特性,而且 在地震中由于榫卯接触面的摩擦, 耗 散了地震能量,相当于在节点处安装了 阻尼器,从而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响应, 典型的榫卯结构如图所示。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古建筑的木结构,特别是如何维护和加固这些古老的木质宝贝。
古建筑就像咱们的家族老照片,虽然有些发黄,有些磨损,但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浓浓的记忆。
你瞧,那些古老的木梁木柱,不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吗?不过,要让它们继续屹立不倒,我们得好好照顾它们。
就像咱们有时候需要保养老爷车一样,古建筑也需要适时的维护和加固。
2. 古建筑木结构的维护2.1 木结构的日常检查首先啊,木结构的维护就像给老爷车做例行保养。
每天都得检查,不能等到坏了才修。
咱们得定期检查木柱、木梁有没有裂缝或者虫蛀。
就好比咱们去看医生,别等到病重才去,早发现早治疗才是上策。
要是发现问题了,千万别慌,及时处理就行。
比如说,有裂缝的地方,可以用一些专门的木材修补剂进行修复,这样就能让木结构重新焕发青春。
2.2 防止虫蛀与腐朽说到木结构的保护,咱们可得特别注意防虫和防腐。
你想啊,木材最怕的就是虫子和湿气。
就像咱们怕霉菌一样,虫子对木材的侵害可大了去了。
最好是定期喷洒一些防虫剂,保持木材干燥,防止腐朽。
用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咱们给木材穿上一层保护衣,让它不再受虫子和湿气的侵扰。
3. 木结构的加固3.1 加固的必要性说到加固,这可是古建筑保命的关键了。
木结构年岁大了,就像咱们人到中年,难免有点“腰酸背痛”。
木材的强度和稳定性逐渐下降,这时候就得加固了。
加固就像是给木结构打了个“强心针”,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就拿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说,老房子的门框可能会变形,这时候就需要用一些钢材或者其他材料来加固,保持门框的稳定性和强度。
3.2 加固的方法至于加固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些传统的做法,也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来进行。
比如说,用钢支撑来增强木柱的稳定性,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木柱的压力,防止其变形或倒塌。
而且,还可以在木结构的接缝处加入一些胶粘剂,这样可以有效增强连接处的强度。
简单说,就是用各种现代材料和技术,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
木结构的防护相关规定

1 一般规定1.1 防水防潮, 保持木构件干燥,是最为根本的防腐朽措施,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白蚁滋生。
在生物危害非常严峻及关键部位,应该积极使用防腐处理木材或天然耐久木材,有效提高局部和个别部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凡是在重要部位,设计和施工时应积极采用多道防护措施,避免单一防护措施破坏引起的不必要的损失。
2 防水防潮2.1 建筑围护结构通常包括屋顶、外墙、地基,以及与地面接触的楼板等,暴露于室外环境的门窗、屋顶露台、天窗和阳台也属于建筑围护结构的一部分。
影响建筑维护结构性能的水分来源主要有雨水、雪水和地下水,还有室外和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以及建造过程中材料自身的水分。
研究和实践表明,建筑暴露于风雨的程度越高,遭受水分破坏的可能性越大。
建筑所处的地势、周围的建筑物和树木等,都影响建筑物的暴露程度。
周围的建筑物越高,对该建筑所提供的保护程度就越大。
在非常暴露的高坡上或在大湖边,建筑遭受风雨侵袭的程度就要比有遮挡条件下的要高,但这两种情况下暴露于地下水的程度又不一样,要具体情况具体考虑。
2.2 建筑平、立面过于复杂,维护结构上开洞过多,阳台、门窗等非常暴露,都会增加建筑防水防潮的难度。
2.3 维护结构气密性不仅对于防止雨水侵入,防止潮湿水蒸气在维护结构内冷凝,而且对于减少建筑供暖制冷所需能源,提高隔音性能,改善居住舒适度,都尤为重要。
大部分建筑材料,如规格材、胶合板、定向木片板、石膏板及大多数柔性材料都具有较高的气密性,所以保证建筑维护结构气密性的关键在于保证气密层在不同材料和部件的连接及开洞处的连续性。
可以采用胶带粘接和使用密封条等提高接触面和连接点气密性。
2.4 排水通风空气层可采用在外墙防水膜上铺设厚度不小于 10mm、宽度大约为40mm 的钉板木条,竖向与墙骨柱通常采用钉连接。
钉板木条应使用防腐处理木材。
2.5 避免采用十分复杂的屋面结构,尽量减少屋面的连接和开洞。
在必要的连接和开洞处,应提供可靠的保护措施,合理地使用泛水结构,防止雨水渗漏。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还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传统建筑正面临着保存与传承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加强对传统建筑的法律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主体,严格控制不可逆的破坏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的传统建筑保护机构,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应足以遏止类似行为的发生。
文化价值体现:传统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在社会教育中强调其文化价值。
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尊重,从而形成社会共同的力量,为传统建筑的保存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保护意识提高: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是保护工作的关键。
这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使保护工作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传承内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应包括技艺和知识两方面。
技艺主要是指传统的建筑工艺,如砖雕、木雕、石雕等。
知识则涉及到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传承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
同时,应鼓励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展示传统建筑文化。
传承难度:由于传统建筑技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实践,且对传承人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传承难度较大。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许多传统建筑文化濒临失传,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需求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建筑进行数字化保存,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可持续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等问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木材料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劣化。
加之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些古建筑的保管使用不当,更加速了这一劣化的进程。
本文主要以泉州威远楼为例,从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出发,以坚持古建筑保护为基本原则,探讨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
【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修缮;保护【中图分类号】TU7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027-02威远楼座落位于泉州市区北端,在宋郡衙、清提督衙前。
关于威远楼始建年代众说不一,民间相传五代王审知建立闽国后,就开始在泉州州治前建双阙(瞭望防卫楼),下垒石如城,或许就是威远楼最早的雏形。
那时,威远楼是泉州城的城标,不少国外航海旅行家的游记有它的记载。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间,因耿精忠之乱时威远楼部份遭毁,但即以重修,仍以“威远楼”。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威远楼又遭火焚毁失,于翌年重建。
由于乱世缺少善护,威远楼逐渐倒塌,迄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军阀孔照同用泉州地方绅士林骥罚款又一次对威远楼进行修护,当时晋江县国民党部设于威远楼。
抗日战争期间,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一度在此楼办公。
1959年春,泉州市政府接受文化部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古建筑专家杜仙洲的建议,决定拨款全面修复威远楼,1969劫难,1989年泉州市政府组织重建一座历史名楼——威远楼,同时得到了海内外泉州乡亲对重建威远楼积极响应和捐助,使这座千年文物胜迹“威远楼”重光展现至今。
1.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和现状威远楼是座典型的仿唐宋年间闽南古建筑七开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厅屋,分上下二层楼阁式造型,翘脊瓦简,雕梁画栋,整幢城楼景观古朴宏伟。
威远楼整体建筑结构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木结构建筑的优点有很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灵活性,木材质轻,易加工,规格统一,建造灵活,形式多样,木材有适宜的强度和弹性,抗震性好。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古建筑木结构的维护与加固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延长其使用寿命、保持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古建筑木结构的防护需要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下面将介绍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的技术规范。
首先,古建筑木结构维护的技术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保护与维护:古建筑木结构应避免暴露在潮湿、高温或强光直射的环境中,以防止木材腐烂、老化或色彩褪色。
同时,要保持古建筑内外的清洁,并定期检查木结构的正常情况。
2.防火措施:古建筑木结构易受火灾侵害,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火措施,例如使用防火涂料或涂层进行防护,设置防火隔离带等。
此外,要保证古建筑内部设施的合理布局,如合理设置烟雾报警器、灭火器等设备,以及制定火灾应急预案。
3.防震技术:由于古建筑木结构通常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因此需要采取防震措施。
其中包括加固木结构的梁柱连接点、钉结、斜撑等部位,增加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土木工程技术,如设置地基沉降装置、减震器等,以提高古建筑的抗震能力。
其次,古建筑木结构加固的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评估与设计:在进行木结构加固之前,需要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详细的结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合理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该考虑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态和风貌。
2.加固材料与技术: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纤维复合材料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需要考虑到古建筑的特殊性,使得加固后的结构能够与原有结构相协调、相容,并提高其整体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加固施工与监控:在进行木结构加固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并进行施工监控和质量检测。
加固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古建筑的安全和原始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确保加固后的结构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
总之,古建筑木结构的维护与加固涉及众多细节和技术要求,需要依据相关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保护提要:本文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价值和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保护原则,措施方法及其意义等方面阐述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
关键词:传统木结构建筑保护中华传统木构建筑为中华传统建筑的主流,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祖先给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旅游资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传统木构建筑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对保护传统建筑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环境观念的重新认识,保护传统建筑和乡土建筑提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文章试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价值和传统木构建筑的保护原则,措施方法及其意义等方面阐述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一、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要研究如何保护传统木构建筑,首先要了解木构建筑的结构特征,技术特点和艺术特征等,这里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华民族之古建,众多形式中,以木构建筑为主体,经过历代建筑匠师之努力,木构建筑在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巧妙之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处理方法,但其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仍保持住一种特有的格调,这是由于它们具有稳定的统一特征所导致,下面我们从木构建筑的布局、结构、以及装饰等方面来分析中华民族木构建筑之特征。
(一) 平面布局:中华民族木构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以方形为主,园形、多边形、多用于园林建筑,在众多的平面布局形式中可归纳为四个形式:“金厢斗底槽”平面,用内外二圆柱分割平面从而使平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佛光寺大殿平面。
“单槽”平面,用一列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两区,如山西太源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
“双槽”平面,用二列内柱将平面分成三个区,如西安唐大明宫含三殿遗址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分心槽”平面,在门层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
在木构古建保护过程中,只有先了解其平面特征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保护。
(二) 柱体及斗拱:柱体是构成屋身的主要构件,断面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方柱及多边柱。
宋《营造法式》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分为三段,上段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元代后多用直柱。
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有关,由于人们对建筑材料、结构有一个认识过程,一般柱径与柱高比为1/ 9~1/ 15 ,多数为1/ 10 的比例。
内外柱有等高和不等高两种,宋《营造法式》有“生起”做法,规定当心间向两端升高,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为了使建筑的稳定性较好,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 ,在两山向内倾斜8/ 1000 ,而角柱则向两个方面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
连接柱体与屋顶的构件为斗拱。
它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翅及斜的昂构成,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重量传至柱上,斗拱也是衡量建筑其他各构件的尺度单位。
宋代对各种拱的长度,卷杀己有详细规定,而且规定了拱昂等构件的用材料制度,并将“材”的高度划分为高15 分,宽度10 分,作为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宋《营造方式》中按建筑等级,将材分八等。
清式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十一等,斗拱在不同时期,其功用不同,宋时,斗拱主要是承重构件。
清时,斗拱则主要是装饰构件。
(三) 屋顶:中华木构建筑最美丽的地方是屋顶,而屋顶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的柔和的空间几何曲线上。
古人用“兴折”和“举架”、“收山”和“推山”的方法,而使屋面呈凹陷的空间曲面,为解决雨水和光线的问题,飞檐和屋角起翘的做法,也更增加屋顶壮观美丽。
构成屋顶的构架是屋架,由梁、枋、桁、椽等构成,一般抬梁式或穿斗式构成,抬梁式即柱上放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两端承檩,檩上承椽的结构形式。
穿斗式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古建筑保护中只有分清它们的结构形式,才能进行更好的保护。
(四) 装饰,装饰包括建筑物表面装修和建筑环境的装点,木构建筑非常注重环境的装点,有专门作为分割空间的照壁、屏风、曲栏等,也有花草树木、泉石路障的空插配置方式,木构建筑中对环境的装点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上,它的手法之多、规则之众,要求之广、效果之全是其他建筑型不可比拟的。
建筑物表面综合装饰,更是中华建筑中最特长的特征之一,也最能体同中华民族的建筑装饰手法,中华建筑强调构架的组合方式,每一个最细微的建筑部位都可作独立的装饰对象、梁、枋、椽、门、墙、檐,以到砖、瓦、天棚、栏杆、地板、水道等都是装饰的部位或独立的装饰部件;而装饰纹样的应用也是形形色色的,不同历史时期,同时朝代装饰纹样有不同的侧重,多与当时的造型艺术的主要题材相同,如商周的动物纹、善面纹;秦汉的功巨烈女、神仙三气等题材;隋唐的莲纹卷章、佛道四物、异方风物等题材;宋元的花草动物、神怪传说等题材都是常用的纹样;明清的装饰纹样之题材更为广泛,龙、凤、祥瑞主要是宫庭题材。
另外,装饰方式和手法也是其他建筑所无法比较的,粉刷、镌刻、打磨、拼贴、压模、绘画、雕塑等手法应有尽有。
在古建保护和维修中,在充分考察其装饰纹样的特点,装修的技法,才能进行更为详尽的保护。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地分析其结构特征,而木构建筑,各个时期的做法和施工技术都不太一样,我们在进行木构建筑的保护过程,首先要分析当时当地的做法特点,施工技术特点,才能做好古建的保护。
二、中华传统木构建筑的艺术价值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正是通过建筑及建筑装饰表现出来,而木构建筑作为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一) 历史建筑和遗物包含着从过去时代传递下来的信息,是历史的真实载体,当然木构建筑也不例外,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二) 木构建筑也是一个很好的活的历史教材,它可给人们丰富的联想,具有文化方面的重大的价值。
(三) 木构建筑同文物古建筑和古迹一样,容易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认同性的有力的物证,主要的古迹往往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具有精神上的巨大的作用,成为民族的凝聚力。
(四) 木构建筑以木材为主,与自然融洽,与人容易沟通,有些有永恒纪念性的建筑,可以在人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思念之情,具有重大的情感价值。
(五) 而作为一种历史奇观的木构建筑,如应县木塔,人们在欣赏历代艺匠和工程专家智慧创造的同时,能以从中得到美的启迪,美的感受,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
所以,在中国木构古建的保护中,要充分挖掘出这些价值,体现这些价值。
三、中华传统木构建筑的保护原则在国家“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古建筑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在国家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一切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为原则。
”木构建筑的原状,一般是指该建筑最后建成时的原来状况,如我们讲佛光寺大殿为唐风建筑,即指定建成于公元857 年,它的基本结构为唐代的。
我们保护传统的木构建筑,就是保护其建筑的原有型制,包括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和艺术风格,原有的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艺技术;现状保存,是指重建筑经过时代的变迁,原来好的东西被歪曲,有的甚至经过破坏性修理后,技术和艺术价值大打折扣,如果保留现状,保护就失去意义,所以应该去研究当时当代的工艺技术及艺术成就,足够把握才去修复原状,这时态度要十分谨慎,绝不可把不合适的东西强加给历史。
另外,保护木构建筑不单是单体的保护,而对于其他和它相关联的,为古木奇石,自然风光,风水格林,对景借景等都是保护之范围。
四、传统木构建筑的保护方法和措施(一) 基础及其加固。
基础的破坏对木构建筑最为危险。
由于地下水位变化而使木桩腐朽,局部地下下沉和开裂,整体地基变动等造成基础破坏,加固基础的方法有,打树根桩法、化学灌浆法、局部顶升法、外围加固法和上部卸重法等。
(二) 墙柱:墙体,最常见的破坏是裂缝和倾斜,原因:A.基础下沉变化。
B. 上部构件变化推拉。
C. 地震,风力作用。
D. 雷电的破坏。
E. 施工误差。
F. 表面龟裂和人为,植物等破坏等。
维修保护办法通常有:压浆补裂、加固扶正,顶升搬移,整体加固,支撑法等。
柱体,柱子受潮或屋顶荷载的影响,柱子往往有劈裂,槽朽现象,壁裂的处理,常用嵌补法,当裂缝宽度不超过3mm时,补腻子后进行表面修饰与原木纹相符,当裂缝宽度在3mm~30mm 之间时,用同种木质嵌补后进行表面修补与原木纹相符。
当裂缝宽度超过30mm时,采用嵌补加箍法。
根据槽朽的程度,可使用不同的加固方法,为巴掌榫,抄手榫,螳螂头榫和垫墩等方法,而当槽朽不能承重时,就要考虑换柱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打牮拔正”,即用简立牮件顶住梁架,以升高梁位来更换和扶正柱子。
(三) 大木构架:大木构架主要承受屋顶的重量,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木构架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承载能力逐渐减退,当荷载超过梁架本身的允许荷载时,大木构架就会发生变形、下沉、破坏等。
而构架间的联楼通常是卯榫结合的,年久后大木构架往往出现壁裂,歪闪、脱榫、滚动等现象,这时需整体加固,常用方法有加钉法,螺栓加固法、加箍法、拉杆法、附加梁板法、加位板法和附加断面去等。
而大木构架中梁、枋、桁等受弯构件,当年久漏朽、风化、虫蛙或荷载加大等原因,会出现弯曲、裂缝、断裂等现象,当下弯越过长度的1/ 200~1/ 000 时需作加固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化学灌浆法、加箍法、托钢法、钢加固法,上下附加构件法,局部更换法,修补法和补强法等。
(四) 斗拱:斗拱构件数量多,结构复杂。
整攒斗拱由于受外力作用,如檐杵滚动,柱子下沉,梁架歪斜等都能引起斗拱的各构件受力不均而发生位移,因之扭亲变形,通常随出现缺口挤裂,榫头折断和斗耳断落,小斗滑脱等。
另外,由于木材本身涨湿干缩特性,各个方向不致而发生裂纹,斗昂嘴裂断现象比较普遍。
维修各保养斗拱的原则是尽量“保持现状”,对于劈裂成两半的构件,粘牢可使用的继续使用,而不能对挤或严重槽朽的应更换,斗耳的断落,按原样补上。
而当需要整攒更换时,一定要先整攒拆下,逐个编号,以免混肴,做还原图,后依图修复更换。
能用的斗拱构件尽量使用。
不能用不能随便丢弃,需作记录保顾。
(五) 彩画:彩画是中华木构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吊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彩画本身的结构老化,材质老化,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造成彩画空膨脱落,泥层酥减,龟裂起甲、脱胶、发雾、变色、腿色等,根据破坏程度可分现场彩画保护,彩画迁移保护和彩画迁移复原保护。
彩画修复中一种高技术、高难充的工作; 需要对彩画的当时工艺技术先进行探究,而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讨论后作出修复方案。
而迁移修复的一般工艺过程为,彩画的揭取(分块揭取) —底层补作—粘结彩画—修复复原,当然每个工艺过程,工序是复杂的,需要细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