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观后感

合集下载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十八洞村》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犹如中国山水画,极具古典意蕴。

用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将湘西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呈现给观众,湘西的苗鼓、苗歌等原生态音乐,餐桌上的辣椒、酸鱼等饮食文化,还有绝交酒、家族议事等民族习俗,散发出一种具有诗意的空灵韵致。

以下是《十八洞村》的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篇1影片中淳朴的自然民风和习俗与唯美的大自然风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沉醉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不能自拔。

碧空如云、青山绿水、陡峭山岩,薄雾弥漫,金黄有序的梯田,山崖边的盘山公路,一道道、一条条,落落有致。

蓝色的、青色的、黄色额、强烈的视觉差冲击着人的眼球,一下子把身处都市的人们深深的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随着影片的深入,与绝美景色不协调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年收入才两千多。

强烈的反差,呼应出了影片的主题“扶贫攻坚”。

杨英俊,一位朴实的农村汉子,性质刚烈而倔强,在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不是一昧的坐着等国家的贫困救济,而觉得是一种耻辱,曾经参过军的他,不甘心就这样被精准识别了,决定带领“杨家班”里的其他成员,打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甩掉“贫困户”的帽子,过上好日子。

杨懒、杨三金,影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也是被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由于贫困,村外的女人不愿意嫁到村里来,杨懒也就成了标准的“老大难”,一直找不到老婆的他,生活过的浑浑噩噩,毫无目标,整天无所事事;杨三金,虽然有了老婆和孩子,但是也是因为贫困,老婆不得不在外打工赚钱养家,一家人聚少离多,孩子没人管,生活也是过的一塌糊涂,杨家班里的另一位人物就是杨英连,由于天生有残疾,女儿薇薇在外打工,生活过的也是穷困潦倒。

寂静的夜晚,坐在破旧的门槛上,一碗“包谷烧”合着夜晚空旷的山野里传来含糊不清的苗歌,细诉着他对女儿无尽思念和牵挂。

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班的兄弟抓住机遇,填尾矿造农田,凭着一股愚公移山、不屈不挠的精神,逐步摆脱了贫困户的帽子。

18洞村观后感500字

18洞村观后感500字

18洞村观后感500字18洞村观后感500字【5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18洞村观后感500字【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18洞村观后感500字最初知道x的风情,当然是老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其中的彪悍刚强让人印象深刻。

再后来,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里的湘女多情而又深挚。

如今,再看到从原生态到迎接现代化新农村的《十八洞村》。

过去一百年间的x,就好像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压缩版。

十八洞村是在深山里的四个自然村寨的总称,农民靠天吃饭,过着传统的田园生活,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边是诗与远方,但在具体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这也是命。

绝大多数家庭在贫穷、温饱的边缘,小康貌似并不多。

很可能多了一张嘴吃饭就能从一般化的农家到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更不用说那些残疾人、懒人和无能力者,《十八洞村》是中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说实话在老少边穷地区又属于基础较好、可以改造的山村。

电影开片之初,天上飞过金凤凰,唯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才有传说中的神物出现,当然这也为脱贫致富提出了悖论式挑战,绝对不可能再通过污染式发展来实现。

x梯田上劳作的苗族,千百年来不会有太多生活的改变,很有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的小环境,在旁观者眼中,他们的生活素朴、精神纯粹而情绪平和,其实在当地人的视角看来,他们的恬淡和满足、生气和愤怒,也一样有着足够的不一般。

毫无疑问,从GDP角度和生活方式来看,他们处于地球村的边缘。

在20世纪,可以说社会无力对于山区进行帮扶,贫穷在中国属于普遍现象。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即将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前,政府推出精准扶贫计划,对于特困家庭进行托底。

只有贫困户的提升收入,基尼基数的敞口才不会阔张,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往大了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必要基础。

任何政策都需要当地基层干部的执行,以及农民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实践。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十八洞村》心得体会「篇一」十八洞村讲述的是以老兵杨英俊为主的杨家班的脱贫攻坚战,故事中杨英俊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

要强的性格,让他面对敢于现状,在扶贫队的.帮扶之下,带着杨家兄弟打一场脱贫攻坚战,故事朴实动人,看完电影,想起童年生活的幕幕场景,勾起了童年回忆,同时这个电影也给我的触动很深,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十八洞村》心得体会「篇二」《洞》的作者是由美国的路易斯*萨其尔写的。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书的主要内容是:翠湖营没有湖,原来是有的,现在它早已干了一百多年了。

现在这里是专为坏孩子开设的训练营。

都怪糟糕透顶的臭屁偷猪贼曾曾祖父,因为他,斯坦利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从来没顺过,这下轮到斯坦利了,因为偷了一双臭球鞋的罪名,他也进了翠湖营。

那里所有的孩子都被要求挖一个五英尺深、五英尺宽的洞。

训导员说这是为了改善品格。

在斯坦利第四十五个洞后,他被调查清楚了,其实他并没有偷那双鞋,所以他将要被释放了。

今天是他的律师接他回家的时候,他又挖了一个洞,找到了一个箱子,斯坦利把箱子也带走了,他的身后,一百年来第一次,空荡荡的翠湖营落下了第一场雨。

看完这本书后,我看到了斯坦利的坚强、勇敢、坚持,以后我要向他学习: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篇三」这本书是《儿童之友》第二辑中的一本。

也是在很多大人眼里显得很莫名其妙的一本书。

这本书初看似乎很无聊,不知所云。

通篇无论是内容还是画面都极其简单。

只是讲一个叫浩志的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觉得很无聊,开始挖一个洞,挖完了,自己进去呆了一会儿,又把洞完全的给埋好了。

我看完了全文,又返回到封面内侧的导读看了一遍:“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浩志拿起铁锹,打算在地上挖个洞。

然后,妈妈来了,妹妹雪子、邻居秀治还有爸爸也逐一登场童年总是与泥土和沙子相伴,但很少有人说得清其中的道理。

诗人谷川俊太郎用含蓄简练、重复中蕴含变化且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带给我们一个新颖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5篇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5篇

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5篇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5篇本文简介:观《十八洞村》有感明净潋滟的稻田,古老宁静的村落,山间的袅袅炊烟,屋内的火塘吊罐,远山如黛,近水潺潺……电影《十八洞村》以画卷般美景开头,以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为选题,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班”改变命运,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的故事。

如此贴近生活的题材,使人沉醉的美景,演员的真情电影《十八洞村》观后感 5篇本文内容:观《十八洞村》有感明净潋滟的稻田,古老宁静的村落,山间的袅袅炊烟,屋内的火塘吊罐,远山如黛,近水潺潺……电影《十八洞村》以画卷般美景开头,以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为选题,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班”改变命运,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的故事。

如此贴近生活的题材,使人沉醉的美景,演员的真情演绎,把我深深吸引。

影片中很多情节与人物带给我温暖和感动。

主人公杨英俊,不像他的堂兄弟把“贫困户”当的理所当然,被评为贫困户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酸楚的,他自强自立、脚踏实地却成为贫困户,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很丢人。

而现实中,像影片中的杨懒一样甘当贫困户、争当贫困户,不思进取,失去尊严的等待国家帮扶的人却不在少数。

老杨跟这些贫困户不一样,他虽是退伍军人,可他身上不服输的军人本色没有退,对生活的热情没有退,他日复一日的在田里插秧,渴望用他的勤劳刚毅改变生活,他朴实宽厚,对兄弟不抛弃不放弃,贫穷面前与兄弟们互帮互助,最终带领杨家班走上富裕之路,使精神面貌与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帮扶工作队的小王来到杨英俊的家里的时候,提前做足了功课,他知道老杨是一名退伍军人,所以提出带领杨家班“和穷打一场硬仗”的计划,小王用真心换真情,在老杨遇到困难打退堂鼓的时候依然坚持,使老杨慢慢的从抵触到接受,小王不仅是老杨的帮扶干部,也成了生活里的好朋友。

小王对杨家班的帮扶,不是停留在柴米油盐的小恩小惠,他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促膝长谈,挑起了杨家班“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然后“真枪实弹”的干。

《十八洞村》观后感精选15篇

《十八洞村》观后感精选15篇

《十八洞村》观后感精选15篇在我国帮扶工作的开展下,观看电影《十八洞村》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十八洞村》观后感范文精选15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一】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提地,肩负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模式与经验的历史使命。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村成为了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扶贫脱贫成效显著的典范。

5月份,乡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

该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

影片主人公杨英俊独立、自强,在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积极了解贫困户脱贫的标准,并进行自我精准识贫,和妻子认真核算务农收入,认真思考脱贫之路。

在送走第一个帮扶干部之后被第二个会插秧会干农活的帮扶干部触动,并在其帮助下成立了杨家班,将贫困户团结起来,相互帮助,一起致力于脱贫。

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

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重新成为真正的农民。

扶贫先扶志,致富靠老乡,帮助杨懒戒酒,让他加入杨家班脱贫队伍,都是扶贫干部小王的努力促成。

望着村委会头顶了多个被褥铺盖,有扶贫干部思念家乡,退缩畏难,也有扶贫干部像小王一样自愿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大队伍中。

基层扶贫工作队根据十八洞村的具体情况,组织村民开始种老稻谷、集体编制苗绣、网上出售酸鱼,杨家班集体改造废弃料场。

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举措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让他们走上小康路的势头不可阻挡。

十八洞村观后感500字

十八洞村观后感500字

十八洞村观后感500字篇一十八洞村观后感《十八洞村》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十八洞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子,但在我看来,它却是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地方。

影片里那青山绿水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可与此同时,贫困也像一座大山,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

但他们没有放弃,就像那倔强生长的野草,拼了命地想要改变命运。

我觉得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特别了不起,他们面对困难时那种坚定的眼神,好像在说:“咱不怕,一定能行!”也许有人会说,改变哪有那么容易?但他们就是用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决心,没什么做不到的。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唉声叹气,是不是太软弱了?十八洞村的人们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勇往直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篇二十八洞村观后感看完《十八洞村》,我心里五味杂陈。

这村子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穷,穷得让人心酸。

可那又怎样?村民们骨子里的那种不服输,真的太让人佩服了!你看那田间劳作的身影,他们挥洒的汗水,难道不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吗?也许有人会质疑,光靠努力就能脱贫吗?我想说,不努力肯定没希望,努力了就有可能!电影里的那些场景,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特别是大家一起讨论怎么脱贫的时候,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我不禁想问自己,平时做事有没有这么用心?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讲一个村子的脱贫故事,更是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有勇气去改变,去追求更好的未来。

篇三十八洞村观后感《十八洞村》这部片子,真的把我震撼到了。

影片中的十八洞村,虽然贫困,但充满了人情味。

大家相互扶持,那种温暖的感觉,就像冬日里的暖阳。

说真的,看到他们生活那么艰苦,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可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变。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小麻烦就想逃避,和他们比起来,我简直太懦弱了。

也许有人觉得这只是电影,现实中哪有这么容易?但我想说,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真实的人性和不屈的精神。

《十八洞村》观后感

《十八洞村》观后感

《十八洞村》观后感看完《十八洞村》,心里头那个滋味儿,真是五味杂陈,像喝了碗没放糖的酸梅汤,又酸又涩,但回味起来,又带着那么一股子甘甜。

这部电影,就像个老朋友,坐在你旁边,不紧不慢地给你讲了个山里的故事,让人听着听着,心就跟着那山、那人、那事儿,一块儿起伏了。

一开场,那画面,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绿的树,黄的土,红的瓦,还有那蓝得能滴水的天,看得人心里头那个舒坦,就像是久违了的家乡味道,扑面而来。

镜头一转,进了村子,哎哟,那路,坑坑洼洼的,跟咱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路似的,一脚深一脚浅,但每一步都踏得实在,走得心安。

说到人,那可真是活灵活现的。

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一个个脸上写着故事,眼里藏着风霜。

他们笑的时候,皱纹里都藏着阳光;愁的时候,眉头能拧成个疙瘩。

特别是那村长,简直就是村里的顶梁柱,说话办事儿,干脆利落,透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他说:“咱这地儿穷,但咱人不能穷志!”这话,听着就提气,让人想起那句老话,“人穷志不短”。

电影里头的日子,苦是苦了点儿,但那份儿坚韧不拔,那份儿乐观向上,真是让人感动。

村民们没水吃,就自个儿挖井;路不通,就自个儿修路。

那井挖出来的水,清冽甘甜,像是山里人的性格,干净透亮;那路修出来的样子,虽然蜿蜒曲折,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有希望。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小人物的故事。

比如那个小孩,眼睛里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却又能在山里找到自己的乐趣,那种纯真和坚持,让人看了心里头暖暖的。

还有那个老太太,守着老屋,守着回忆,她的笑容里藏着岁月的温柔,也藏着对未来的期许。

《十八洞村》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子韧劲儿,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它告诉我们,不管生活多难,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看完这部电影,我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走在回家的路上,抬头看看天,感觉那星星都亮了许多。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吧,它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生活的温度,然后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十八洞村观后感概括三个词语

十八洞村观后感概括三个词语

十八洞村观后感概括三个词语篇一十八洞村观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看了《十八洞村》这部片子,感受老多啦,要是让我用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蜕变”“希望”“团结”。

先来说说“蜕变”。

十八洞村以前那叫一个穷啊,破破烂烂的房子,坑坑洼洼的路。

但随着政策的扶持和村民们的努力,村子一点点变了样。

就像一只丑小鸭慢慢长成了白天鹅,这种蜕变真的太让人惊叹啦!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的?可你想想,从一无所有到充满希望,这得付出多少汗水和努力呀!再讲讲“希望”。

影片里,村民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们的眼睛里始终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我觉得那光芒比天上的星星还亮呢!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就想着能让日子越过越好。

也许这过程中会遇到挫折,会有想放弃的时候,可只要心中有希望,啥困难都能挺过去,不是吗?最后说说“团结”。

十八洞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大家团结一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一群人的力量那可就大了去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才有了如今的好生活。

你说,要是都各顾各的,能有这成果吗?这就是我看完《十八洞村》的感受,这一路的变化,真的让人感慨万千!篇二十八洞村观后感看完《十八洞村》,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如果非要用三个词来总结,那我会选“坚守”“奋斗”“梦想”。

“坚守”,这是十八洞村村民们最让我佩服的地方。

他们守着那片土地,哪怕日子再苦再难,也没有想过抛弃它。

就像一棵树,深深扎根在土里,任风吹雨打,也不动摇。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们傻,为啥不出去闯荡?可我觉得,这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他们对家乡的这份坚守,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奋斗”这个词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村民们为了改变命运,那是起早贪黑,拼命干活。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可他们没有丝毫抱怨。

我就在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困难就叫苦连天,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不是太脆弱啦?还有“梦想”,十八洞村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洞村》是一部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大背景,以退伍军人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打赢了一场扶贫攻坚战为主题的影片。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杨家兄弟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故事感人至深,荡气回肠,从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展现了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英明决策。

故事开篇是十八洞村群山绕翠、梯田层绿的鸟瞰全景。

随着镜头的徐徐推进,退伍老兵杨英俊站在水田里辛勤耕作的身影映入眼帘,当他抬头望向万里高空时,一只七彩凤凰迎着太阳展翅飞翔。

发家致富的愿望正如这只美丽的七彩凤凰,是每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中国梦”,杨英俊也不例外。

然而,地少人多,小孙女患脑膜炎意外致残让这位性格坚韧的退伍军人成了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

这让他感觉到颜面尽失,在退伍军人朋友中抬不起头来。

杨英俊在部队时曾经修过飞机,转业后有过当石油工人的机会,然而因为父母在,屋里又分了田土而回到了家乡,希望一心一意种田来改变命运。

他的妻子性情温和、勤劳淳朴、体贴入微,和他一起勤巴苦做,最后却还是挣扎在贫困线上,成了需要国家帮扶的贫困户。

与他一起被认定为精准扶贫对象的还有杨英连,这位脾气倔强的哑巴老人不认可女儿小薇薇和女婿施又成的婚姻,原因仅仅是女婿的邻村祖上因为争水和他们村喝过绝交酒。

杨英连在女儿女婿双双外出打工拿不到工钱,只能自己拉着顶帐回来的棉被在集市上叫卖时,对他俩大打出手,让本有回归心思的女儿女婿又一次黯然神伤离开了他。

孤寡无依的他经常喝了
酒以后放声大哭,日子自然也难有起色。

精准扶贫对象的另三位是杨懒、杨三金和乡林场守林员杨英华,杨懒游手好闲,生活颓废,家徒四壁,岁数老大不小了却连个婆娘也讨不起。

杨三金犯有腰伤,一连四胎全是女儿,生活重担压垮了他的斗志,他自己不干农活却寄希望于再生个儿子,让儿子长大种田致富。

他的妻子在外打工,女儿在本该上学的年龄都辍学在家做家务,一家五口只能靠把田土租种给别人勉强度日。

扶贫工作人员小王踏实务实,一心想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帮助扶杨家兄弟致富。

在得知杨英华种的老稻谷每斤能卖到8元钱,打的米一斤能卖到几十元,城里人都抢着买以后,遂萌生了填土造田的想法。

他从网上查到有一块铅锌矿尾矿库在寻找承包改造,就开上车拉着杨英俊实地考察。

站在铅锌提炼走了的干涸的矿尾上,他没有一愁莫展,被堆满铅锌渣滓的广袤原野吓倒,而是心怀憧憬,要还这块满目仓夷的大地一片绿色,动员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改造荒地。

经过两次杨家兄弟会议的“战”前动员,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压力面前总是处在低谷阶段,因而失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

扭转了自己“命中注定要受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的想法,彻底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从而鼓足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和贫穷打一场大胜仗。

就这样,杨家兄弟和杨英连的女婿施又成团结一致,从周围的山上取土,一背着一背篓填土造田,汗流夹背,矢志不渝,后来引进大型设备,竟然填出了七、八十亩的水田,成为名符其实的“杨家班”,杨家班的填土造田工程让杨家兄弟摆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