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晓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晓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石林民族中学李晓娇教学目标:1、学习黄遵宪诗界革命的精神。

2、培养用“知人论世”方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方法赏析诗歌。

教学过程一、巧导入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大家知道哪些写送别的诗句呢?(同学自由说学过的送别诗。

)二、赏诗歌今天我们再来赏析近代诗人黄遵宪的离别诗---《今别离》。

1、读诗词。

2、明基调本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是哪些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3、勤探究⑴《今别离》(其一)中写到了哪些事物?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离别的愁情的?①今昔对比的手法:昔日是“一日一万周”,现在是“一刻即万周”。

②通过转、驰、动、速、快等动词、形容词的渲染。

(3)辨异同其实这首诗写的就是近代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车,面对如此快速的新式交通工具,近代人的别离之情与以往有什么不同?①离别场面的不同。

传统的车舟是“行止犹自由”,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而如今只能是“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让人望远兴叹,这种离别匆匆、分离迅疾。

在感情上带来的是“益增中心忧”。

②归来快慢的不同。

作者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说明如今聚合迅疾,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拓知识《今别离》诗一组诗,共有四首,其他三首也写到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我们来结合节选的诗句推测一下,诗中写到什么新事物? |纵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写到诗中,表现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不为过。

三、知诗人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多的新事物。

我们就要知人论世了。

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黄遵宪?1、知诗人(学生结合注释介绍) (1)探究作者生平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外交家、政治家、诗人。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赖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赖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新意象、新意境上的表现;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引导与探究、讨论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学生生活导入)(板书课题),由题目推知内容。

二、学生看“导学案”上有关诗人黄遵宪的常识,诵读诗歌第一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学生集体诵读诗歌(订正读音),整体感知诗歌思想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合作明确:离别,离情别绪(板书) 2.给学生一点时间,大致理一下内容层次。

合作明确:将别离——别离时——别离后(板书)四、深入研读诗歌(一)这首诗选了什么意象来写“将离别”的情景?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效果?再诵读体会。

讨论明确(略)(板书)(二)写离别时刻是诗的重点,也是诗人着墨最多的部分,读读诗歌“离别时”的内容,思考:写这部分内容诗人用了什么手法?(后讨论明确)1.探究:古人要远离一般用什么交通工具?诗人用诗歌来表达离别时,往往重点要选哪些意象?合作明确(略)(板书)2.继续探究:这首诗写离别时,写近代人远离用什么交通工具?它有何特点?(找诗中词句来理解作答)选这样的意象入诗,在表情达意上与古时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明确(略)(板书)3.小结:诗中以今古进行对比,它们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弱和类型的不同。

古时以小船、马车表现的是时空的渺远,它表现的感情来得就慢、淡、弱,而当今以火车、轮船的迅速、力度、准时,表现的是时空的压缩,近代人离情别绪来得就迅疾与浓烈。

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让古人送别时的“长亭连短亭”和“留恋处兰舟催发”变得不再那么缠绵,然而,那“顷刻不少留”的无情,导致时空压缩,让别离形成了“并力生离愁”,使得离愁更深、更浓、来得更猛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江口中学阮顺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2.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3.通过抓意象掌握古代离别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

(二)题目用意“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三)诗歌赏析1、诵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教师范读)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 2、文本探究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大力、快速。

正是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行停不由人,明明知道离别之人分别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因才更让人“生离愁”、“增忧心”。

③再读体悟配乐——感受离愁别绪。

3、析手法。

①诗人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

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②拓展:例举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离别》其一教学设计

《今离别》其一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学习设计一、学习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回顾送别诗的语句导入离别是古诗歌咏的主题,引出《今别离》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 保山市田家炳中学李梅|一、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 二、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四、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齐读。

|(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首送别抒怀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标题是“今别离”,那么哪些诗句是写今的别离呢?|3、诗人是如何写今别离的?找出首联的意象,体味象中之意。

| |明确: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更加深了人们分别时的忧愁。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胡久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胡久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教学设计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中学胡久香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了解离别诗的意象特点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意象和表情感的关键词,比较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比较同题材诗歌,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1、播放歌曲视频《送别》,快速把学生带入别离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2、试玩飞花令。

利用联想,回忆学过的写离别的诗,活跃课堂气氛,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雨霖铃》,但通过玩飞花令的形式完成。

3、再通过找意象,整合离别诗的意象特点和作用。

4、比较李叔同的《送别》柳永的《雨霖铃》和黄遵宪的《今别离》的意象、情感和手法,运用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等解决教学重难点。

| 25、最后女生合唱《送别》,全班齐读《今别离》,再次感受诗歌的美和作者的创新。

教学过程一、营造气氛1、设置情境——体验离别情播放李叔同《送别》的歌曲视频。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梁实秋说,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古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往往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因为“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以离别的场景往往凄婉哀伤,悱恻动人。

让我们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写离别的诗或含“别”的诗句2、吟唱比赛——试玩飞花令把班上学生分成两大组,让学生联想读过的离别诗,并吟唱出来,看哪个组吟唱得多。

如李叔同的《送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雨霖铃》《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整合意象——寻找规律性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柳,酒,亭,草,落日,山,笛声,古道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别离诗的意象有哪些?和我们归纳的意象有什么不同?二、赏析诗歌1、反复吟咏听录音,正音——学生自由读——朗诵 2、比较意象⑴《今别离》(其一)中选用了哪些意?山川、车舟、烟波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 | 3⑵《送别》中的意象 3、探讨分析手法本诗运用什么方法写离愁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用典,化用。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 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一、教学目的
1.赏析诗人在意象和意境上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2.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1.知人。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

2.论世。

本诗创作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播放诗歌伴奏,学生个别朗读和自由朗读,品味诗的感情。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从意向方面看,古人写离别常用“柳”、“酒”、“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愁绪。

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当然也有表达一种嘱咐、祝福、期待等情感。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从对离别时的场面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今别离》这首诗所表达的离愁也没那么悲、浓。

3 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老师总结: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 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今别离》(其一)。

2.熟读《今别离》其他首诗,感受黄遵宪诗歌在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

《今别离》其一选自人教版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最后一首诗。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前面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已经有一定的体会。

因此我把《今别离》这首诗的重点放在意象和意境的理解上,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阅读,在理解本诗和古代离别诗不同的基础上感受黄遵宪诗歌对新意象的表现。

从学生的上课表现看,他们能通过对古代离别诗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去揣摩本诗的意象表现和情感表达。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我太急于得出结论,所以未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今后在教学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体会的过程,少一些老师的结论灌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