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经络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人身十二经络,对应十二个月

黄帝内经:人身十二经络,对应十二个月

黄帝内经:人身十二经络,对应十二个月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

穴道数量在历代的发展中,慢慢地累积,到明朝的《针灸大成》,就已经记载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有六十七个穴道,心经、心包经最少,各有九个穴道。

穴道的数量那么多,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选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

••••••穴位“穴”是空隙的意思。

《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

“输通”是双向的。

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明朝的一位医生因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发展了十二个穴道,在《针灸大成》中称之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针灸大成》里面收录编成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它的总决是这样写的,“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经络穴位按摩治疗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基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中的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气血的平衡,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经络系统与脏腑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脏腑的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经络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二、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的选择: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明确了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2. 按摩的手法:按摩的手法有揉、捏、推、拿、按等多种方法。

根据穴位的特点和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按摩。

3. 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根据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轻度疾病每天按摩1-2次,每次10-15分钟;重度疾病每天按摩3-4次,每次20-30分钟。

三、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应用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应用:1. 失眠:可以选择“神门”、“心兪”、“太溪”等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与中医按摩疗法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与中医按摩疗法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与中医按摩疗法《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其中关于经络和按摩疗法的内容,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分类以及中医按摩疗法的原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贯穿全身,连接脏腑、肢体、头面等部位。

经络的形成和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的描述非常详细,包括经络的起始、走向、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二、经络的分类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经络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

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奇经八脉则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络脉是经络的分支,分布在经脉周围的组织中,起到连接和调节的作用。

三、中医按摩疗法的原理中医按摩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经络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的疗法。

按摩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流动,促进病理因素的排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疗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经络: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节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的流动。

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按摩可以改善经络的状况,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调节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按摩可以通过调节经络,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促进气血运行: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的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按摩疗法的应用中医按摩疗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调节人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疾病的不同,按摩的方法和手法也有所区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按摩疗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按摩疗法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手法的推、拿、揉、捏等动作,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医典故解读经络穴位的奥秘

黄帝内经中医典故解读经络穴位的奥秘

黄帝内经中医典故解读经络穴位的奥秘在中医学领域中,黄帝内经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深入探讨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尤其在经络穴位的研究中,黄帝内经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络穴位。

一、历史背景与基本概念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涵盖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

其中,《灵枢》一书对经络穴位的解读尤为详细。

在中医学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系统,它通过运行气血和调节脏腑功能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经络穴位是经络中的特定点位,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黄帝内经通过丰富的典故为我们揭示了经络穴位的奥秘。

二、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典故1. 穴位与宫廷典故在古代宫廷中,皇帝和皇后都非常重视经络穴位的保养和治疗。

黄帝内经中提到,皇帝常常使用经络养生的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增强脏腑功能,缓解疲劳和消化不良。

2. 穴位与战争典故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典故。

在古代战争中,将士们经常会受到重伤。

黄帝内经指导将士在战前按摩一些穴位,如合谷穴,可以增加体力和战斗力。

3. 穴位与三山典故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经络穴位与三山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指出,经脉之气,会汇聚于具有特定属性的三座山,分别为全身之山、心脏之山和脚底之山。

通过按摩这些山脉上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三、黄帝内经对经络穴位的解读1. 穴位的分布规律黄帝内经详细地描述了经络穴位的分布规律。

它指出,经络穴位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腹部、四肢和头部。

其中,腹部穴位主要用于调节脏腑功能,四肢穴位主要用于运行气血,头部穴位则与眼、耳、鼻、口等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

2. 穴位的功能与应用黄帝内经还详细地阐述了经络穴位的功能和应用。

例如,太冲穴位可以治疗失眠和焦虑症,曲池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疼痛,足三里穴位可以促进消化和提高免疫力。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介绍了经络养生法。

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畅通与健康相关联。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以帮助人们维持身体健康。

1. 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它记载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方法。

其中,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经络的健康和调养,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

经络的通畅与健康,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防治疾病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养生知识。

2. 经络养生法概述经络养生法是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通过调养经络,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经络共分为十二条主要经络,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

每条经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

经络养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调理饮食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调理对经络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不同的经络特点和对应的脏腑,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和脏腑的平衡。

例如,经络肝经与目窗(眼睛)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摄入一些具有滋补肝经和明目作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鱼类等,来保持肝经的健康。

2.2 经络按摩经络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经络的通畅和血液循环的一种方法。

按摩的方式可以使用手指、手掌或特定的按摩工具,按摩时可以按照经络的走向和特点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和经络、消除疲劳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膀胱经络的刺激点位于脊柱两侧,可以通过按摩这些点位来缓解腰痛和泌尿系统的问题。

2.3 经络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循环和通畅。

经络运动可以选择针对特定经络的运动方式,也可以选择全身性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改善血液流通和经络系统的运作,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十二经络具体养生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对于每条经络都有对应的养生法。

具体的养生法有以下几种:3.1 肺经肺经为水道之海,养生法应以润燥清肺为重点。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与中医保健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与中医保健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与中医保健《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分类、经络的功能以及经络保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通过这些通道,气血得以运行,营养物质得以输送,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的存在和运行状态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经络的分类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经络可以分为十二经络和八脉。

十二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八脉则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些经络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

三、经络的功能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运行,气血得以循环,保证了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次,经络还起到了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此外,经络还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功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经络保健经络保健是中医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经络学说,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保持经络的畅通是中医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体的经络保健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按摩是通过按摩经络,刺激经络的运行,促进气血的循环,达到保健的效果。

针灸和艾灸则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经络的运行,达到保健的效果。

此外,中医药物也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达到保健的效果。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通过经络的运行,气血得以运行,营养物质得以输送,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解释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解释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解释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解释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上纵贯全身的路线。

这些路线中有一些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具体来说,人体内有十四条大的经脉,它们纵向循行,称为“经”;同时还有十五条大的络脉,它们横向循行,称为“络”。

经脉和络脉共同构成了人体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

这个系统像自然界的江河一样,遍布全身,运行气血,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传递病邪。

经络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学说。

无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经络系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经络论原文

黄帝内经·经络论原文

黄帝内经·经络论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此皆常色,谓之无病。

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

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黄帝说:阴络与阳络,也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

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

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

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或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

黄帝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走路中风”!“经络不通,浑身不舒像鬼上身!”
1.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2.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3.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4.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5.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6.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

7.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8.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9.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10.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11.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12.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十二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

当轮到每一脏腑经脉当值时,其余经脉都会全力支持和修复当值的脏腑经脉,所以每天每个脏腑经脉都会得到一次良好的保养和修复时间。

所以按着经脉时间规律行对养生非常重要。

这就是所谓经脉子午流注的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