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整理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 做一个史官就必须要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不能善善,不能恶恶。
A:对B:错答案:A2. 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要知人论世。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个革命性的变革是A:语言B:网络C:文字D:造纸术答案:C2. 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电子传播时代当中。
A:错B:对答案:B3. 一个非常典型的介于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证据是A:三字经B:西游记C:诗经D:竹简答案:C4. 北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中央形态的官报是A:小报B:塘报C:敦煌进奏院状D:邸报答案:D5.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有A:都进奏院B:提塘C:六科D:通政司答案:BCD6. 北宋出现的以刊登新闻和时政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的出版物是A:告示B:进奏院状C:小报D:邸报答案:C7.明代“邸报”没有固定的报头。
A:错B:对答案:B8. 中国最早出现报纸的朝代是A:唐朝B:北宋C:西晋D:南宋答案:A9. 元代民间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是A:布告B:小本C:邸报D:小报答案:B10. 明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A:知识分子B:官员C:士大夫D:布衣答案:ABC第二章测试1. 现代意义上近代化的报刊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A:欧洲B:南美洲C:北美洲D:日本答案:A2.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创办人为A:马礼逊B:麦都思C:郭士立D:米怜答案:C3. 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A:《蜜蜂华报B:《子剌报》C:《香港钞报》D:《德臣报》答案:A4. 鸦片战争以后哪个地方迅速地发展成了近代中国最早的报业中心。
A:香港B:上海C:南京D:澳门答案:A5. 最早出现在上海的英文报纸是A: 《万国公报》B:《北华捷报》C:《六合丛谈》D:《字林西报》答案:B6. 关于《六合纵谈》的说法,错误的是A: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B:梁启超也曾参加该刊编务C: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D:上海的第一家传教士报刊答案:B7. 1874年9月5日, 《中国教会新报》改名为《万国公报》,转型主要表现在A:更加注重报纸的可读性和时效性B:内容改变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C:其内容改变为以介绍西学知识为主D:读者对象由教徒教友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答案:CD8. 出现中文商业报纸的时代背景有A:报刊之间竞争激烈B:对商业广告的需求大增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D: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答案:BCD9. 路透社远东分社的成立是中国通讯社之始A:对B:错答案:A10.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六甲,它的创办掀开了中国在欧洲出版报刊的序幕。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2、 《中国日报》
3、 《苏报》和“苏报案”
4、 《民报》:竖三民:民呼、民吁,民立
5、 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6、 章太炎
7、 湖北《大江报》
8、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9、 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迫害与摧残
第二章
外人有华办报的两个阶段:1515——1840——世纪末。
1、 1840年后报纸出现的背景。
2、 《察世谷每月统记传》
3、 《万国公报》
4、 《申报》
5、 《字林西报》
6、 《蜜蜂华报》
10、 民初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
第五章:
1、《新青年》发展的三个阶段:1915——1918;1919——1920。9;1920。9——1922。7
2、五四时期新闻报刊的重大改革运动
3、 四大副刊
4、 瞿秋白
5、:古代——1949年
第一章:
1、 邸报:出现时间,主要内容,形式,统治者对官报的检查,谁曾经谈过这些问题,著书立说。它的社会影响。
2、 小报:谁发明的,社会影响,内容,时间,特点。是非法的民间报纸。
3、 京报:合法的民间报。特点
第三章:
1、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郑观应,洪仁轩,王韬的《循环日报》。。。
以康有为始,报刊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
维新派的时务文体,梁启超的《时务报》,其写作方式、特点
以上报刊的特点和历史进步作用。
2、 评价改良派的报刊
第四章:
1、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主张及对革命的作用
新闻史
1、黄远生2、于右任3、章太炎4、王韬5、梁启超6、邹韬奋7、陈独秀8、范长江9、徐宝璜10、苏报案11、癸丑报灾12、新华日报13、四大副刊14、新华通讯社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6、红色中华通讯17、申报18、时务报19、循环日报20、中国日报21、民报22、新青年23、每周评论24、向导周报25、政治周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全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
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
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填空选择1、唐代,孙樵《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2、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有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
3、明代:1)通政司(通政使司)2)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六科3)提塘官4)《万历邸钞》《天变邸抄》5)图书馆《急选报》,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6)明代出现了“报房”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4、清代出现一种提塘小报,又称小钞。
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何遇恩、邵南山因编发小报被斩决。
清代民间报房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限制: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PS: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是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
二、名词解释定本制度时间: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重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上古—1815年)1.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有哪些?(3~~5个)结绳(结珠)、实物表意、肢体语言(动作体态)、声音、图画、语言、文字传播2.唐朝有报纸的根据是什么?(史料与实物)1.有史料为证:唐人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相关文字记载2.有实物为证:1907年被取走收藏在伦敦大英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特点是均无报头。
3.官报的称谓与形式答: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已经具有一定官报性质,是一种在当时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4.宋代小报与官报有什么不同?答:1)小报是民间小报 2)小报消息快、内容新、新闻性强 3)小报是非法报纸,屡遭政府查禁 4)小报可出售,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5)小报读者范围更广 6)小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往往是在野派对当权派的攻击工具 7)小报虚假新闻多5.定本制度与报房答: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朝制定了对官报的定本制度,即进奏官将编好的邸报送请枢密院审查,通过审查的邸报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官报以定本为准,不准擅自增删,该制度是我国第一个新闻检查制度。
2.报房:是指设有编报、抄报、印报、送报和兼有探报的综合性办报机构,它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6.两种民间小报:宋代小报与清朝《京报》的主要不同答:《京报》是册装的书,长方形的小册子,内容与官报基本一样,是合法民间报纸,“无官报之名,有官报之实”,基本印刷,而宋代小报是非法报纸,虚假新闻多。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察世俗》的基本情况答:1)创办:1807年马礼逊来到中国,1813年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因在中国不能传教,所以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15日创办《察世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增到()
A.150家B.200家 C.500家D.800家
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
A.徐彬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张季鸾
3. 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是( )
A. 刘少少
B. 徐彬彬
C. 胡政之
D. 张季鸾
4.“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条款第一次载入的中国国家根本大法是( )2
A.《大清报律》
B.《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C.南京临时政府的《暂行报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1918年创办《京报》,写作《实际应用新闻学》的著名报人是()。
A.刘少少
B.徐彬彬
C.胡政之
D.邵飘萍
6.1919年12月,由()撰写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A.邵飘萍
B.蔡元培
C.徐宝璜
D.李大钊
7.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是()
A.张季鸾B.邵飘萍C.黄远生D.刘少少
8.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职业记者是()
A.林白水B.徐彬彬C.胡政之D.刘少少
9.《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黄远生B.邵飘萍C.胡政之D.张季鸾
10..袁世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是()
A.《国权报》B.《亚细亚日报》 C.《金刚报》D.《神州日报》
11.黄远生记者生涯开始的标志是1912年他创办和主编了()
A.《庸言》杂志B.《国民公报》 C.《东方杂志》D.《少年中国》周刊
12.1916年8月,邵飘萍在北京创办的通讯社是()
A.东京通讯社B.国闻通讯社 C.北京通讯社 D.新闻编译社
13.袁世凯篡权后,在武汉被黎元洪下令斩首示众的新闻工作者是()
A.凌大同B.朱山C.黄世仲D.丁宝臣
14.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遇刺被害的名记者是()
A.黄远生B.邵飘萍C.张季鸾D.胡政之
15.从1916年起,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的是()A.刘少少B.徐彬彬C.胡政之D.张季鸾
16.从1916年起,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的是()A.刘少少B.徐彬彬C.胡政之D.张季鸾
17.1926年因所刊时评被奉系军阀枪杀的《新社会报》的创办人是()
A.黄远生B.邵飘萍C.林白水D.敖瘦蝉
18.最先在报上揭露袁世凯向六国银行团大借款合同并因此入狱的新闻工作者是()A.邵飘萍B.胡政之C.张季鸾D.林白水
19.民国初期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是()
A.范长江B.黄远生C.邵飘萍D.刘少少
20.黄远生揭露官场腐败的著名通讯是()
A.《外交部之厨子》B.《游民政治》C.《最近之北京》D.《乔装打扮之内阁》
21.1912年黄远生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文章是()
A.《奈何桥上之大借款》B.《乔装打扮之内阁》C.《春云初展之政局》D.《游民政治》
22.1913年刺杀宋教仁案发生后,第二天就刊文揭露袁世凯的报纸是( )
A.《民立报》
B.《中华民报》
C.《长沙日报》
D.《讨袁报》
23.1913年一天发表8篇声讨袁世凯社论的报纸是( )
A.《民国新闻》
B.《民权报》
C.《中华民报》
D.《民立报》
24.黄远生死后,他的友人将其通讯、政论汇编整理出版了( )
A.《弢园文录外编》
B.《实际应用新闻学》
C.《远生遗著》
D.《国闻汇编》
25.首先向国内报道袁世凯与日本密商“二十一条密约”内容的通讯社是()
A.北京通讯社
B.大中华通讯社
C.东京通讯社
D.新闻编译社
26.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刊出“袁世凯一命呜呼”报道的上海报纸是()
A.《申报》
B.《时报》
C.《民国日报》
D.《新闻报》
27.民国初年,与《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一起被称为“横三民报”的是()
A.《民立报》
B.《国民日报》
C.《社会日报》
D.《民权报》
28.民国初年,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的著名记者是()
A.黄远生
B.邵飘萍
C.徐宝璜
D.胡政之
29.民国初期,著名通讯《外交部之厨子》的作者是(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徐宝璜
D.陈独秀
30.1912年,袁世凯的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创刊于( )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31.在中国,第一次载有言论出版自由条款的是()
A.《大清报律》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暂行报律》
D.《中华民国约法》
32.把新闻采写经验归纳为“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是()
A.黄远生
B.邵飘萍
C.刘少少
D.于右任
33.1915年,在日本创建东京通信社的创办人是( )
A、胡政之
B、邵飘萍
C、张季鸾
D、陈独秀
34.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从100多家猛增至()
A.200家B.300家C.400家D.500家
35.民国初年,共和党——进步党系统在北京出版的重要报纸是()
A.《时事新报》B.《大共和日报》C.《国民公报》D.《庸言》
36.袁世凯执政期间出台的《出版法》颁布于()
A.1913年4月B.1914年4月C.1914年12月D.1915年12月
37.孙中山于1912年3月下令废除的是( )
A.《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
B.《报章应守规则》
C.《暂行报律》
D.《上海报界俱进会章程》
38.宣扬“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的是( )
A.《民生报》
B.《不忍报》
C.《群报》
D.《民权报》
39.武昌起义后,湖北、浙江、江西等地军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都规定
A.士绅有言论、刊行自由
B.臣民有言论、刊行自由
C.人民有言论、刊行自由
D.土豪劣绅不得有言论、刊行自由
40.民国初年,同盟会一国民党系报刊与共和党一进步党系报刊彼此攻击,辱骂对方为“贼
党”、“贼报”,双方报人甚至互相
A.殴打
B.起诉
C.暗杀
D.抢劫
41.1910年代,经常为上海《民权报》副刊写作的人有徐枕亚、王钝根、范烟桥、周瘦鹃
等,他们的作品题材和风格相近,被称为
A.新月派
B.鸳鸯蝴蝶派
C.现代派
D.怪兽派
42.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
A.“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B.“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C.“不得妄议国体、诽谤革命”
D.“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43.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的报纸是( )
A.《民哀日报》
B.《帝国日报》
C.《大同报》
D.《亚细亚日报》
二、多项选择题
1.1926年北洋军阀杀害的著名新闻记者有( )
A.黄远生
B.邵飘萍
C.李大钊
D.林白水
E.朱惺公
2.民国初期涌现的著名记者有()
A.黄远生B.邵飘萍C.张季鸾D.刘少少E.徐彬彬
3.中华民国初年,以撰写新闻报道而著名的新闻界人物有(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黄远生
D、邵飘萍
E、胡政之
4.袁世凯执政期间,对报业横加干涉,制定的相关法律和规定有( )
A. 《报律》
B. 《戒严法》
C. 《治安警察法》
D. 《报纸条例》
E. 《出版法》
5.著名记者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有独到见解,提出记者要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
A.脑筋能想
B.腿脚能奔走
C.嘴能讲话
D.耳要能听
E.手要能写
6.武昌起义后,写有保障言论出版自由条款的新政权的法令有()
A.《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B.《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
C.《江西临时约法》D.南京临时政府《暂行报律》E.《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民国初年在上海被称为“横三民”的报纸有( )
A.《中华民报》
B.《民权报》
C.《民国新闻》
D.《民立报》
E.《民强报》
8.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遇害的无产阶级报刊宣传活动家有( )
A.邵飘萍
B.肖楚女
C.陈延年
D.赵世炎
E.林白水
9.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三天,中国报道这一消息的报纸有()
A.《民立报》B.《大公报》 C.《中华民报》D.《晨钟报》 E.《民国日报》
10.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属于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刊有()
A.《大共和日报》
B.《庸言》
C.《民立报》
D.《中华民报》
E.《民意报》
三、名词解释
1. 四能记者3
2.癸丑报灾4
3.《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4.《亚细亚日报》
5.《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
四、简答题
1.简述民国初期报界反袁宣传。
2.“暂行报律”事件始末简述。
3
3.黄远生通讯有何特点?
4.简述邵飘萍遇难的经过。
2
5.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各系军阀轮番上台,各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但各类政治人物都力图控制言论。
在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报界出现了哪些堕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