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 一
夏王朝世系图

一、夏王朝世系图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
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王(不含羿与寒浞),鲧作为夏部族的首领被封在崇,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鲧子,鲧死后,禹受舜命继任治水的工作。
禹疏导河流,团结族人,将洪水治平。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
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
禹屡次击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
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逝。
禹又命东夷首领益为继承人,然而有很多部落都不拥戴,反而拥戴禹的儿子启。
启:禹死后,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
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
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甘之战正值夏朝建立初期,有扈氏、夏后启均不具备如此长途作战的条件,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
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
这两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
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
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最终被诛杀。
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
太康: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
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部落趁机西进。
夏氏世系

30世 祠祚 李氏,子三:瑞良、瑞忠、瑞孝。
31世 瑞孝 龙氏,子一:后琦。
32世 后琦 伊氏,子三:信道、先、信忠。
33世 信忠 秦氏,子一:仁孝。
34世 仁孝 岳氏,子四:芳流、芳云、芳泰、芳 康。
9 世 帝泄 娶巴氏,生子:帝不降、不隆、不金, 扃。在位二十一年
10世 帝不降 娶巴氏,生子:帝孔甲、孔锟,丁甲、佩甲。在位五十九年。
11 世 扃 娶丁氏,生子:廑。在位二十一年。
帝孔甲 娶巴氏,生帝皇,娶曹氏生帝皋、 帝叔。在位三十一年。
40世 报富 朱氏,子二:笑积、笑泽。
41世 笑泽 刘氏,子二:为德、为靖。
42世 为靖 朱氏,子一:琼林。
43世 琼林 沈氏,子二:浅文、浅武。
44世 浅文 李氏,子一:斟登。
45世 斟登 朱氏,子五:龙文、龙虎、龙相、龙 应。
46世 龙应 秦氏,子三:水高、水云、水太。
47世 水太 李氏,子二:调发、调利。
48世 调发 王氏,子一:随光。
49世 随光 李氏,子一:鱼龙。
50世 鱼龙 李氏,子二:飞明、飞有。
51世 飞明 王氏,生:成刚、成剑、成金。
52世 成刚 王氏,生:万文、万仙。
成剑 李氏,生:万龙、万虎。
成金 曹氏,生:万宝、万有、万太。
夏朝世系表

昏君;被逐[太康失国]
3
2
仲康
[太康弟]
前2160~前2147
14
4
3
相
仲康子
前2147~前2145
3
被杀;后羿、寒浞先后窃国数十年
5
4
少康
相子
前2079~前2058
22
[少康中兴]
6
5
予(杼)
少康子
前2058~前2041
18
7
6
槐(芬)
予子
前2041~前2015
27
8
7
芒(荒)
槐子
前2015~前1997
夏朝:前2070~前1600,共470年(柏杨推算前2198~前1766,共440年),传13代16王,姒姓,都阳城(河南登封)等,亡于商
任数
代数
类型
谥号(简化)
庙号
名
世系
在位时间(柏杨推算)
在位年数(柏杨推算)
启
禹子
前2198~前2189
10
开始世袭制
2
2
(下同)
太康
启子
前2189~前2160
19
9
8
泄(世)
芒子
前1997~前1981
17
10
9
不降
泄子
前1981~前1922
60
让位于弟(年龄?)
11
9
扃(局、禺)
[不降弟]
前1922~前1901
22
12
10
廑(胤甲)
扃子
前1901~前1880
22
国势渐衰
13
10
孔甲
[不降子]
中国古代朝代世系表

1. 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禹----桀)
2. 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汤)
3. 周朝:前1046年- 前221年
(1)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周武王)
(2)东周前770年- 前256年(周平王)
(3)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
(4)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4. 秦朝:前221年- 前207年(嬴政)
5. 汉朝:前202年- 220年
(1)西汉前202年- 9年(刘邦)
(2)新朝9年- 23年(王莽)
(3)东汉25年- 220年(刘秀)
6.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 581年
A、三国:220-280年
(1)曹魏220年- 265年
(2)西蜀221年- 263年
(3)孙吴222年- 280年
B、两晋:266年- 420年
(1)西晋266年- 316年
(2)东晋317年- 420年
C、南北朝:420年- 581年
(1)南朝(宋、齐、梁、陈)
(2)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隋朝:581年- 618年
8. 唐朝:618年- 907年
9. 五代十国:907年- 979年
(1)五代:907年- 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十国(902年- 979年)
10. 宋朝
(1)北宋:960年- 1127年
(2)辽:916年- 1125年
(3)西夏:1038年- 1227年
(4)南宋:1127年- 1279年
(5)金朝:1115年- 1234年
11. 元朝:1271年- 1368年
12. 明朝:1368年- 1644年
13. 清朝:1644年- 1911年。
夏朝历代帝王世系谱

夏朝历代帝王世系谱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
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癸(桀)1、姒启(前2057年~前2019年)在位39年。
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2、太康(前2018年~前1990年)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
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
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3、仲康(前1989年~前1977年)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
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
4、相(前1976年~前1949年)在位28年。
姒相,仲康的儿子。
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后来的40年间为后羿等篡权。
5、少康(前1908年~前1888年)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
姒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姒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明君。
历史大全网6、杼(前1887年~前1871年)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
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
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7、槐(前1870年~前1845年)在位26年。
槐,杼的儿子。
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8、芒(前1844年---前1787年)在位58年。
芒,槐的儿子。
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9、泄(前1786年~前1765年)在位22年。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1(1)..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上古——周)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放勋虞舜重华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共统治466年建都:安(今山西雯县)夏始于禹,终于桀,共17帝。
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
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
夏朝姒姓。
宗神夏禹姒文命(黄帝的玄孙)在位45年夏启姒启在位29年太康在位29年仲康在位13年相在位28年寒浞(亲信,篡权)在位40年少康在位21年杼在位17年槐在位44年芒在位18年泄在位21年不降在位59年扃在位21年胤甲(又名廑)在位21年孔甲在位31年皋在位11年发在位11年夏桀姒履癸在位52年商朝(约公元前1674—公元前1117年)共统治557年,历三十帝。
建都:朝歌,又名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庙号/谥号年号姓名在位商太祖汤子天乙 30年商代王太乙子以跌 1年商哀王外丙子胜 2年商懿王仲壬子庸 4年商太宗太甲子至 12年商昭王沃丁子绚 29年商宣王太庚子辩 25年商元王雍已子密 13年商中宗太戊子伷 75年商孝成王仲丁子庄 11年商思王外壬子发 15年商前平王河亶甲子整 9年商穆王祖乙子藤 19年商桓王祖辛子旦 16年商僖王沃甲子逾 5年商庄王祖丁子新 9年商顷王南庚子更 6年商悼王阳甲子和 7年商世祖盘庚子旬 42年商章王小辛子颂 3年商惠王小乙子敛 10年商高宗武丁子昭 59年商后平王祖庚子跃 11年商世宗祖甲子载 33年商甲宗廪辛子先 4年商康祖庚丁子嚣 8年商武祖武乙子瞿 35年商匡王文丁子托 13年商德王帝乙子羡 21年商纣王帝辛子寿 30年周朝(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统治353年,历十二帝。
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周文王姬昌 50年(注:建国前在位)周武王姬发 14年(注:前7年在建国前)周成王姬诵 15年(周公姬旦摄政7年)周康王姬钊 25年周昭王姬瑕 23年周穆王姬满 55年周共王姬繄扈 23年周懿王姬囏 8年周孝王姬辟方 6年周夷王姬燮 8年周厉王姬胡 11年周宣王姬静 46年周幽王姬宫湼 10年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中国《王朝世系表》

《王朝世系表一》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氐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王朝世系表二》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英毒荼民尽,虎门怒硝烟。
海上炮声响,坚船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近代史概要》结束封建帝,三民又五权。
奈何阶级弱,总统让与袁。
尊孔洪宪帝,八十又三天。
二革护国法,倚赖孙中山。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传。
后期马克思,革命命运变。
北洋军阀起,直奉皖战乱。
黎冯曹段张,对外参一战。
(北洋政府执政先后有黎元洪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张作霖等)和会战胜国,英法美乱断。
德占我胶东,今给日本判。
卖国陆章曹,签“二十一条”。
五四有学生,北京去游行。
政府大肆捕,上海工商停。
三罢出奇效,无产阶级登。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一年上海,一大建中共。
二大调纲领,反帝拥共和。
(二大纲领改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民主共各国)二四年广东,孙文主联共。
改组国民党,国民革命成。
黄埔立军校,又建北伐功。
军阀三灭二,独立团有功。
中国历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

西晋世系表 (公元265---316年,司马姓)
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吴王(晏)—愍帝(邺,为匈奴族所灭)
东晋世系表 (公元317---420年, 司马姓)
东晋十六国简表
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
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
西周世系表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姬姓)
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
(二) 齐(公元479---520年,萧姓) 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 梁(公元502---557年,萧姓) 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
(一) 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 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
(二) 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 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
(三) 吴国(公元222---280年, 孙姓) 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帝(皓,为西晋所灭)
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历代xx世系表xx世系表一xx历代xx世系表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孔甲-皋-发-桀(履癸)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西周世系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姬姓)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东周世系表(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xx姓)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敬王东周世系表(二)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56年,xx姓)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三个月)—思王(叔,五个月)—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考王(嵬)—桓公(揭,封于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于河南,即洛)—东周惠公(封于巩)秦世系表(公元前221---207年,赢姓)始皇帝(政)—二世胡亥—xx西汉世系表(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姓)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吕后雉—文帝(太宗,桓)—景帝(启)—武帝(世宗,彻)—昭帝(弗陵)—宣帝(中宗,询)—元帝(高宗)—成帝—哀帝(欣)—平帝(衎)—孺子(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东汉世系表(公元25---220年,刘姓)光武帝(世祖,秀)—明帝(显宗,庄)—章帝(肃宗)—和帝(肇)—殇帝(隆)—安帝(恭宗,祜)—顺帝(保)—冲帝(炳)—质帝(缵)—桓帝(志)—灵帝(宏)—少帝(弘农王,辩)—献帝(协,禅位于曹丕)xx世系表(公元220---280年)(一)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帝(皓,为西晋所灭)西晋世系表(公元265---316年,司马姓)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吴王(晏)—愍帝(邺,为匈奴族所灭)东晋世系表(公元317---420年,司马姓)东晋十六国简表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简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恭帝(德文,禅于刘裕)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于萧道成)(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高祖成帝什翼犍—拓跋实—道武帝(珪,太祖)—明元帝(太宗,一嗣)—太武帝(世祖,焘)—景穆帝(见)—文成帝(高宗,睿)—献文帝(显祖,弘)—孝文帝(高祖,元宏)—宣武帝(世宗,恪)—孝明帝(肃宗,诩)—孝庄帝(敬宗,子攸)—节闵帝(恭)—安定王(朗)—孝武帝(修).东魏孝静帝(善见,禅于北齐)西魏文帝(宝炬)-废帝(钦)-恭帝(廓,禅于北周)北齐世系表(公元550--557年,鲜卑族,高姓)高欢――文宣帝(显祖,洋)-废帝(殷)-孝昭帝(肃宗,演)-武成帝(世祖,湛)-后主(纬)-幼主(恒,灭于北周)北周世系表(公元557--581年,鲜卑族,宇文姓)宇文泰-孝闵帝(觉)-明帝(世宗,毓)-武帝(高祖,邕)-宣帝(贇)-静帝(阐,禅于隋)隋世系表(公元581--618年,杨姓)文帝(高祖,坚)-炀帝(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唐世系表(公元618--906年,李姓)高祖(渊)-太宗(世民)-高宗(治)-中宗(显)-睿宗(旦)-武则天(称制,即帝位改国号为“周”晚年去位。
)中宗(显)-睿宗(旦)-玄宗(隆基)-肃宗(亨)-代宗(豫)-德宗(适)-顺宗(诵)-宪宗(炎)-宣宗(忱)-懿宗-僖宗(儇)-昭宗(晔)-哀帝(禅于朱温)五代世系表十国简表后梁(公元907--923年,朱姓)太祖(温)-郢王-末帝(友贞,为后唐所灭)后唐(公元923--936年,沙陀部,李姓)太祖(克用)-庄宗(存勖)-明宗(嗣源,李克用养子)-闵帝(从厚)-末帝(从珂,李嗣源养子,为后晋所灭)后晋(公元936--946年,沙陀部,石姓)高祖(敬瑭)-出帝(重贵,石敬瑭养子,为契丹所灭)后汉(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刘姓)高祖(知远)-隐帝(承佑,为后周所灭)后周(公元950--960年)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郭威养子)-恭帝(柴宗训,禅于赵匡胤)辽世系表(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姓)太祖(阿保机)-太宗(德光)-义宗(倍)-世宗(阮)-穆宗-景宗(贤)-圣宗(隆绪)-兴宗(宗真)-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为金所灭)北宋世系表(公元960--1127年,赵姓)太祖(匡胤)-太宗(光义)-真宗(恒)-仁宗(祯)-英宗(曙)-神宗(顼)-哲宗(煦)-徽宗(佶)-钦宗(桓),(徽、钦均为金人所俘)西辽世系表(公元1131--1211年,契丹族,耶律姓)德宗(大石)-感天后(塔不烟)-仁宗(夷列)-承天后(普速完)-末主(直鲁古,亡于蒙古族乃蛮部)西夏世系表(公元1038--1227年,党项族,赵姓)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帝(秉常)-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估)-襄宗(安全)-神宗(遵顼)-献宗(德旺)-末主(为成吉思汗所灭)金世系表(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颜部,完颜姓)太祖(阿骨打)-太宗(晟,本名吴乞买)-熙宗(亶)-海陵王(亮)-世宗(雍)-章宗(璟)-卫绍王(永济)-宣宗(珣)-哀宗(守绪,为南宋、蒙古联军所灭。
南宋世系表(公元1127--1279年,赵姓)高宗(构,徽宗赵佶之九子)-孝宗(赵匡胤子德芳后)-光宗(敦)-宁宗(扩)-理宗(昀,赵匡胤子德昭后)-度宗(理宗侄)-恭帝(显)-端宗-帝(为元所灭)蒙古、元世系表(公元1206--1368年,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刺)-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天顺帝(阿速吉八)-明宗-文宗(图贴睦尔)-宁宗(懿璘质班)-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明灭元,北逃沙漠)明世系表(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太祖(元璋)-惠帝(允炆)-成祖(棣)-仁宗(高炽)-宣宗(瞻基)-英宗(祁镇)-代宗(祁钰)-英宗(祁镇)-宪宗(见深)-孝宗(佑樘)-武宗(厚照)-世宗-穆宗(载垕)-神宗(翊钧)-光宗(常洛)-熹宗(由校)-思宗(由检,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灭)清世系表(公元1644--1911年,满族,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仁宗(顺琰)-宣宗(旻宁)-文宗(奕宁)-穆宗(载淳)-德宗(载湉)-溥仪,辛亥革命时退位,清亡。
回答者:匿名9-23 10:47http:历代帝王纪年表回答者:kgdxk -董事长十六级9-23 10:51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孔甲-皋-发-桀(履癸)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西周世系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姬姓)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东周世系表(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xx姓)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敬王东周世系表(二)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56年,xx姓)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三个月)—思王(叔,五个月)—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考王(嵬)—桓公(揭,封于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于河南,即洛)—东周惠公(封于巩)秦世系表(公元前221---207年,赢姓)始皇帝(政)—二世胡亥—xx西汉世系表(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姓)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吕后雉—文帝(太宗,桓)—景帝(启)—武帝(世宗,彻)—昭帝(弗陵)—宣帝(中宗,询)—元帝(高宗)—成帝—哀帝(欣)—平帝(衎)—孺子(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东汉世系表(公元25---220年,刘姓)光武帝(世祖,秀)—明帝(显宗,庄)—章帝(肃宗)—和帝(肇)—殇帝(隆)—安帝(恭宗,祜)—顺帝(保)—冲帝(炳)—质帝(缵)—桓帝(志)—灵帝(宏)—少帝(弘农王,辩)—献帝(协,禅位于曹丕)xx世系表(公元220---280年)(一)魏国(公元220—265年,曹姓)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帝(皓,为西晋所灭)西晋世系表(公元265---316年,司马姓)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xx(xx)—愍帝(邺,为匈奴族所灭)东晋世系表(公元317---420年,司马姓)东晋十六国简表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简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恭帝(德文,禅于刘裕)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于萧道成)(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高祖成帝什翼犍—拓跋实—道武帝(珪,太祖)—明元帝(太宗,一嗣)—太武帝(世祖,焘)—景穆帝(见)—文成帝(高宗,睿)—献文帝(显祖,弘)—孝文帝(高祖,元宏)—宣武帝(世宗,恪)—孝明帝(肃宗,诩)—孝庄帝(敬宗,子攸)—节闵帝(恭)—安定王(朗)—孝武帝(修).东魏孝静帝(善见,禅于北齐)西魏文帝(宝炬)-废帝(钦)-恭帝(廓,禅于北周)北齐世系表(公元550--557年,鲜卑族,高姓)高欢――文宣帝(显祖,洋)-废帝(殷)-孝昭帝(肃宗,演)-武成帝(世祖,湛)-后主(纬)-幼主(恒,灭于北周)北周世系表(公元557--581年,鲜卑族,宇文姓)宇文泰-孝闵帝(觉)-明帝(世宗,毓)-武帝(高祖,邕)-宣帝(贇)-静帝(阐,禅于隋)隋世系表(公元581--618年,杨姓)文帝(高祖,坚)-炀帝(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唐世系表(公元618--906年,李姓)高祖(渊)-太宗(世民)-高宗(治)-中宗(显)-睿宗(旦)-武则天(称制,即帝位改国号为“周”晚年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