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ppt课件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ppt课件
孔隙-松散岩层 裂隙-基岩 溶隙(溶穴)-可溶性岩石
空隙性
指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分 布特点以及连通情况等。这些特性 对于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有 重要的影响。
岩石中的空隙
松散岩层孔隙特点
孔隙率(度):一定体积岩石(包括孔隙)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n Vn 100% V
影响松散岩层孔隙度的因素
“理想土”模型
颗粒排列方式和密实程度 颗粒大小和形状 分选程度 土壤结构(单粒、团粒结构) 其他因素:次生裂隙、根孔、虫孔等
裂隙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风化裂隙
裂隙性
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方向、充填情况等。 裂隙率
Kr Vr V
溶穴
发生在可溶性岩石之中 具有继承性 岩溶率(溶隙率)
岩石空隙的特性(均匀性、方向性、连通性)
松散岩类:空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 基岩裂隙:不均匀、具方向性、不同方向裂隙可形成裂隙网
络 可溶岩溶隙:极不均匀、很强的方向性、容易形成各自的岩
溶水流系统。
按含水介质的地下水分类
层。
支持毛细带 中间带 土壤水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饱水带。但包气 带作为补给通道作用也不容忽视。
地下水赋存
含水层
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层。
辨异:饱含水的弱透水层(粘土、沿粘土等);不含水的透 水层(沙漠、被疏干的含水层等)
隔水层
定义: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辨异:隔水层的相对性,并非完全隔水-弱透水层
下可以进行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全球水文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为开放系统 水文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其他物质的运移和聚集

水文地质学基础共40页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共40页PPT课件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由于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一般情况下,潜水面不水平,是一个向排泄区微微倾斜的曲面 。 该曲面往往与地表面一致,但起伏比较平缓 。 潜水面首先受地表水文网密度和切割深度的控制。 在地形切割强烈地区,地下水补给河水,潜水面向河道倾斜;在河流的下游,河床往往高于地面,河水位高于潜水位,河水补给潜水,则潜水面向河流外侧倾斜。 潜水面形状还受含水层岩性及过水断面大小影响 含水介质透水性越强,其中潜水水面越缓;介质透水性越差,潜水面越陡。在均质的介质中,当潜水流经较大的过水断面时,其水力坡度变缓。
3.3 地下水分类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潜水
孔隙潜水
裂隙潜水
岩溶潜水
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
裂隙承压水
岩溶承压水
上层滞水(a) 、潜水(b)、承压水(c)
a
b
c
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 自由表面—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隔水顶板,与大气直接相通,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任何附加压强。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与上层滞水区分。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建筑房屋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潜水)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弱透水层(Aquitard): 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工程设计中考虑因素及防范措施
地下水对工程影响预测
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下 水问题,如突水、涌水等,并制定相 应的防范措施。
工程降水与止水设计
根据工程需要,设计合理的降水或止 水方案,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地基处理与加固措施
针对不良地基条件,采取地基处理或 加固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
渗透性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涌水量等。
岩土中毛细现象和吸附作用
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细小孔隙中的弯液面现象。
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毛细现象和吸附作用对岩土性质的影响
改变岩土含水量、强度和变形性质等。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
04
开发利用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和方法
非稳定流数学模型
描述地下水在短时间尺度上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水位、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需采用 数值法进行求解。
数值模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应用
0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模拟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如断裂带、岩溶地区等,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
数值模拟,以揭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02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的模拟
通过人工或机械挖掘方式揭露 地质体,观察和研究水文地质 现象。坑探方法包括试坑、浅 井、探槽等。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常需进行 各种试验以获取必要的参数和 数据。如抽水试验、注水试验 、压水试验等,用以确定含水 层的渗透性能、给水度、储水 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工程建设中水文地
07
质问题探讨
工程建设对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水资源保护措施
制定水资源保护方案,包括减少施工 废水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确保 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地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地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本章思考题: 你家乡的主要饮用水水源有哪些?
本专业的相关期刊
中文期刊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工程勘察 – 、水利学报
外文期刊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 《Ground Water》
– 《Journal of Hydrology》
第2章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1.1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The scope of hydrogeology)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及其流经岩石地层的科学。
hydrogeology
groundwater
2.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它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及人类活动的 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 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网; -30年代,马斯卡特(M.Muskat)等根据水流与电流的相似性,提出用电流模拟连续
介质中; –1912年,德国人凯尔哈克(K.Keilhnck)进行了地下水和泉的分类; – 二十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人迈因策尔(O.E.Meinzer)对美国地下水作了总
结性描述; 大致在二十世纪中叶,有关地下水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水化学以及 水量评价等方面,已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经确立 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1.4 当代水文地质学的特点(The features of modern hydrogeology)
水文地质学——水资源的核心课程 1)核心课题转移 2)研究视野扩展 3)研究目标改变 4)研究内容扩展 5)研究思路的改变 6)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 7)多技术手段的应用 8)学科性质的转变
1.5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地球是个天然热库──可以供热,供取暖等用处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研究地下水的输送量 和水量平衡。
3 地下水流动模型
探讨地下水的数学模 型及其在水资源管理 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 课件
欢迎来到《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水文地质学的各个 方面,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与地下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地 质学和水文学的知识,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湖泊与地下水
探讨湖泊水体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 与水环境保护。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的运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渗透性、孔隙度、水位差、水力梯度等。 本节将深入研究地下水的流动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水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理 论支持。
地下水的流在地下层 中的流动速度和流向。
3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探索地下水在地下层中的流动方式 与规律。
岩石和土壤的水力性质
1 渗透性与孔隙度
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孔隙结构及水分运移特性。
2 导水性与密实性
分析岩石和土壤的水流速度、水分保持能力等性质。
3 水分特性曲线
探讨岩石和土壤中水分含量与毛细力之间的关系。
地下水赋存状态与地下水水文循环
地下水赋存状态
了解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存 储与赋存形式。
地下水水文循环
分析地下水与水循环的关系 及在全球水循环中的作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探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表 层水与地下水的交换。
地面水与地下水水文联系
1
地面水与地下水关系
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与
河流与地下水
2
影响。
分析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3.2.2 概念的相对性
定义中的模糊概念—“相当水量,微不足道,较大水力梯度”等
严格的“是与非”的逻辑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和模糊 的概念相对性的意义: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划分的相对性——相当水量
满足需要就可以了。如在某处一口井出水量80m3/d,作为1万人的
供水,非含水层;作为饮料厂、装瓶生产则为含水层。又如一个小 泉水流量0.11/s≈8.6m3/d,大厂——非,村用——是。
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主要分布在城区附近和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地下水污染主要分布在城区附近和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心脑血管病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1012020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心脑血管病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1012020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心脑血管病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1012020第二章岩土中的空隙和水a分选好的高孔隙度沉积b分选差的低孔隙度沉积c分选好的高孔隙度卵石沉积d分选好的矿物充填沉积e岩体溶解空隙f岩体裂隙21岩土中的空隙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心脑血管病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1012020心脑血管病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1012020裂隙
全国60%的耕地 全部或部分使用地下水灌 溉
全国95%以上的农 村饮用地下水
95%
Company Logo
8
农村饮用地下水 饮用其它水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课件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 动,同时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 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地表 水渗入等方式进行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在补给区接受补给 后,沿一定路径向排泄区 运动。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通过泉水、蒸发、 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地 表或大气中。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能 力。
学习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2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
地球的水圈组成与特点
水圈的组成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的特点
连续而不均匀,不断循环运动,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
透水性
01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用渗透系数表示。
给水性
02
指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释放出一定水量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透水性与给水性的关系
03
透水性好的岩石,其给水性一般也较好,但两者并非完全对应。
岩石的持水性与释水性
持水性
指岩石在饱水状态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释水性
指岩石在失水状态下释放水分的性质。
持水性与释水性的关系
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试验的类型与实施
抽水试验
通过抽水设备在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地下水位变化,计算水文 地质参数。
注水试验
向钻孔中注入水,观测注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判断含水层富水 性。
压水试验
通过一定压力将水压入钻孔中,观测压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评 估含水层渗透性。

《水文地质》课件

《水文地质》课件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水文地质的基本 概念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 的学科,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 于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未来的 重要方向。
地下水运动规律
地下水循环
描述地下水在地球 中的循环方式
地下水排泄
解释地下水的排泄 方式
01 矿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在矿区中的流动特点
02 矿产开采影响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03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的影 响
矿产开采活动可能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紧缺,地 下水质污染等问题。矿产开采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较大,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控制,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学习方法
结合理论与实 践
多进行案例分析
加强动手能力
多进行田野调查和 实验
评估方式
课堂测验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作业与实验报告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参考书目
《水文地质学》
深入了解水文地质 领域的理论知识
《水文地质与 水文地质工程》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 02
第2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04
第4章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
岩溶地质特点
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其特点包括岩溶溶蚀作用 强烈、地下水流动通道复杂等。岩溶地质景观丰富多样,例 如溶洞、溶岩地貌等,对地下水运动有重要影响。
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
溶蚀作用影响
溶蚀作用形成的裂 隙是地下水流动通

水文特性
地下水水位波动大, 水质多变
能够运用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 综上所述,地下水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与人类有着极其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具有积极 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水 文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搞清地下水的形成、 赋存、演化规律,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地下水 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地 下水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干预他们之间的平衡, 使水文地质过程向着有益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 向发展。同时,还要对业已出现的有关地下水 的环境灾害问题——水资源枯竭,地面变形、 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沙化等,采取相应的 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称之为兴利除害。
27
松散岩石的孔隙度大小决定着它的储水能力,孔 隙度越大,储水越多。 * 孔隙度大小取决于下列因素: a.* 颗粒的大小和分选程度(均匀程度); b. 颗粒的排列方式; c. 颗粒形状及胶结物充填情况。 其中颗粒的大小和分选性最为关键。一般, 颗粒越小、越均匀的松散岩石其孔隙度越大,储 水能力越强。之外,颗粒的松散排列、形状的不 规则、少胶结和少充填,都会使孔隙度加大,增 加储水能力。 粘性土由于会产生结构孔隙和次生空隙,其 孔隙度大小另当别论。
*地下水圈— 地表以下至地幔带,各个深度之间的水 具有一定的水力 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 一的含水整体,即地下水圈 。
3
*地下水——赋存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 水文地质学—— 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地下水 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 物圈、大 气圈)及人类 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 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 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30
3、溶穴 —可溶岩在地下水作用下所产生的洞穴。 * 岩溶率(Kk)— 溶穴的体积Vk与包括溶穴在内 的岩石体积V之比。 (小数或百分数) Kk = Vk / V 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赋存的场所和运移通道。 但这些空隙必须依一定形式连接起来构成网络, 才具有给水意义。空隙网络特征如下: a.松散岩石:连通性好、分布均匀、各向同性。 b.坚硬岩石: 宽窄不等、长短不一、分布不均、 方向性强、连续性差。 c.可溶岩 :溶穴大小悬殊、分布极不均匀。 * 按含水空隙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 *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 地表水系— 汇注于同一干流的所有水道与干流一 起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 流域 — 一个水系所分布的范围。 分水岭(分水线) — 两个流域间地形最高点线。 * 流量(Q) —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 断面的水 量(m3 / s) 。 Q=F*V F— 过水断面面积
V — 水的平均流速
径流总量(W) — 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 面的总水量(m3)。 W = Q *T * 径流摸数 (M) — 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L / s )。 M = Q / F *103 (1L = 10-3 m3 )
21
* 径流深度(Y) — 计算时段内的径流总量 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 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 平均水层厚度( mm) 。 -3 Y = W / F * 10 * 径流系数(a) — 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 的径流深度(mm)与降 水量(mm)的比值。 a =Y / X •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自学)
22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及特点( 2 ~ 1 )
23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及特点 ( 2 ~ 2)
24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及特点 ( 2 ~ 3 )
25
第二章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岩石的孔隙。 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 等。 岩石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 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石的压密。 教学提示: 本章应着重阐明岩石的孔隙性与其对水的储容、 滞留、释出及透过能力的关系;利用太沙基有效应力 原理,解释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的基本机制
12
• 三、水文地质学发展过程(自学)
• 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 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 螺旋式的逐渐发展起来的。该过程一般都是伴 随着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生存的需要而出现的。 需要将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
13
四、水文地质学发展的趋势 1、由寻找地下水转为解决地下水资源问题; 2、研究范围由饱水带含水层到包气带及相对 隔水层在内的整个含水系统; 3、研究对象由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扩 展到地下水圈; 4、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相 结合, 使水文地质学由定性分析向严密的 定 量 分析方向发展; 5、水文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
26
一、岩石中的空隙 — 岩石中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 空间。 * 岩石中的空隙 性— 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 形 状、连通情况和分布点。 岩石中的空隙按成因分为三大类: a.松散岩石中的孔隙; b.坚硬岩石中的裂隙; c.可溶岩中的溶穴(溶洞)。 1、孔隙 — 松散岩石中 颗粒或颗粒集合体 之 间 的空隙。 * 孔隙度(n)— 包括孔隙 在内的某一体积(V ) 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的比例。 n = Vn / V 或 n = Vn / V %
9
• 4、地下水是重要的环境要素
• 没有地下水植物则不能生长;水缺了旱,水多了涝。 • 地下水位高了会引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 地下水位降低了会导致土壤沙化或沙漠化、草场退化、 地面变形(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 劣质水变坏饮之伤身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高氟 使骨质疏松、变脆、牙齿变黄;含盐过多不能饮用,甚 至不能灌溉农田。 * 地下水污染 —— 在人类作用下使地下水水质向着不利 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变化的现象。
19
三、影响水文循环的气象、水文因素
(一)、气象因素 大气中主要由氮(78%)、氧(21%)和少量的 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尘埃构成大气质量。 1、大气圈结构 2、大气的热源 3、主要气象要素:a、气温;b、气压; c、 湿度;d、*蒸发;e、*降水。 (二)、径流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都 是 在重力作用下,水沿地表或地下的流动过程 . 它们都是按系统分布的,该系统称之为水系) 20
2、裂隙 — 坚硬岩石中由破裂变形而产生的裂缝 式空隙。 (按成因可分为三种) a. 成岩裂隙 — 岩石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裂隙。 b.构造裂隙 — 岩石在构造运动中受力破坏所产 生的裂隙。 C.风化裂隙 — 岩石在风化作用下破坏而产生 的裂隙。 * 裂隙率(Kr) —岩石中裂隙的体积Vr与包括 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之比。 体积裂隙率 —(同上)。 面积裂隙率 — 单位面积岩石上裂隙面积 所占的比例。 线裂隙率 — 在垂直于裂隙方向上单位 长度内裂隙所占比例。
11
• 二、《水文地质学基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地下水活动的复杂性与广泛性,决定了水文地质 学学科的综合性,它与许多学科相互渗透,共同 发展。如: • 水质的变化——水文地球化学及水分析技术。 • 水量问题——地下水动力学及计算技术、大气降 水及地表水方面的知识。 • 水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水文地质学、生态学、 植被学、土壤学等。 • 地下水的赋存 ——地层岩石、地质构造、第四纪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学基础》
授 课 人:刘金峰 教 材:王大纯等《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质 出 版 社 / 1995 实验讲义:周淑敏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 /经济学院 /1999 参考教材:于开宁等《水文地质学》/经济学院 /1998 课 时:理论课与课堂练习50,实验课:4
工程学院
2005、3
1
绪 言
14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自然界中水的形成。 自然界中水的分布。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气象、水文、地质等因 素。 教学提示:本章从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其统一 性来认识地下水,重点阐明地下水资源是地 球水资源的一部分。
15
• 一、地球上的水
• 地球各层圈(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都有水,但不同层圈中水的含量、分布、 物化状态差别甚大。 • 地壳上部(<15km)[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 气圈]不受高温、高压影响,以H2O的 形式存在(液态、固态、气态) ,含 量很大, 为14亿km3,占地球水的 99.98%。 压密的汽水溶胶。 3 • 地壳下部(15~35km ):------- + H+ 上地幔 : H O ---------------OH 2 • -+ • 下地幔、地核 : OH ------ H + O
16
自然界的水循环
17
18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 自然界的水循环 — 地球各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联系相 转化的过程。 1、地质循环 — 地球深部层圈与浅部层圈之间 水分的相 互转化过程。 2、* 水文循环 — 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部 水之间的 相互转化过程。 • 在太阳热和重力的作用下,水文循环以蒸发、降水、 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的进行着,保持着天然的水分平 衡。根据水文循环中水的运动途径不同,水文循环又 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大循环 — 发生在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2)小循环 — 发生在海洋或陆地内部的水分交换过程。
8
• 3、地下水是传递地球内部信息的载体
• 地下水在环境介质中运动,二者相互作用的结 果,双方都被改造,都“扑获”了对方的某些 物质和信息(如成分、温度、压力等) • 水化学找矿。 • 地热异常。 • 人们可象诊脉看病一样,根据地下水的某些异 常现象来判断地球内部的某些变化。如地应力、 地热、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地 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的异常情况加以研究 判断。
31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 岩石空隙中的水 * 按水的物理状态分为: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 按水的受力状态分为:结合水 { 强结合水(吸着 水)、 弱结合水(薄 膜水)}、毛细水、 重力水。
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 水文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地下水的功能;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2
水存在于:江、河、湖、海、渠、坑、塘等洼地 ——地表水 大气层 ——大气水 生物体内 ——生物水 地壳浅部(十几公里,主要1~2公里) —地下水 矿物结晶格架 — 地下水 岩浆源 ——地下水 地幔带 ——地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