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1.1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1.1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3、地球的最大周长为_______ 4万 千米,叫 赤道 4、地球的表面积为_____ 5.1亿平方千米。 。
5、地球的模型是 地球仪 ,地球的自转轴叫 地轴 ,
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 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 的点叫 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北点,另一点叫 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南 点。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四个阶段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1:天圆地方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 推测:“地球” 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 片,确证: 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 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形状:
球 体
地球是一个两 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 道
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活动题:
1、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你感 悟到了什么?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 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 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概念: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 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 模型——地球仪。 2、作用: 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 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 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3、地球仪的构成:
北极 地轴 经线 纬线 赤道 地轴、南 北极和经 纬网并非 地球本身 所有,而 是人们为 更好地研 究地球假 想的。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为什么? 因为地表不是平的,而是球形的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 6371 最大周长 4万 表面积 5.1亿
千米 千米
千米
地球仪
地球仪的五要素: 地轴、北极、南极、纬线、经线
课堂检测
做一做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A.地球是个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C.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地球是规则的球体吗?
新知探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新知探究
活动二:看模型探特征
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 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 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 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 模型——地球仪
新知探究
陆地 山脉 国家 海洋 河湖 城市
方方便便我我们们知知道道地地球球的的面面貌貌 了了解解地地球球表表面面各各种种地地理理事事物物的的特特征征及及其其分分布布
新知探究
二 推 理 阶 段
人们根据 太阳和月亮的形状 推测地球也是球体
新知探究
麦哲伦环球航行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


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
证 实
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
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圈的壮举,他
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
的。
➢ 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新知探究
观察发现
上图中地球和地球仪有什么区别?
新知探究
地球仪上五要素(点、线)
北极
地轴
经线
纬线
南极
地球仪 |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轴

高中地理 教案《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高中地理 教案《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9
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1、特殊的纬线 ①0° :也叫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南北 半球分界线; ②30°: 中低纬度 分界线; ③60°: 中高纬度 分界线; ④90°:南北极点; ⑤23°26′:回归线, 热带与温带分界线,有无 阳光直射 现象 的分界线; ⑥66°34′:极圈, 寒带与温带 分界线,有无 极昼极夜 现象 的分界线。 2 、特殊的经线 ①0 °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 东经度 ,以西为 西经度 ; ②180°: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 西经度 ,以西为 东经度 ; ③20°W:东西半球分界线; ④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练一练]
一架飞机沿最短航线从A(20°N,150°E)地飞往B(40°S,30°W)地,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 飞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 3、两地经度和不等于180°,则过这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 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或凸向)两极地区(或上空)。
17
课堂小结


原理如右图:
圆弧ACB <圆弧ADB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正东或正西。 2、若两地经度和等于180°,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极点。 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⑴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先向北,过北极点,再向南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⑵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 ⑶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 过南极点 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定运动方向。(即计算所跨纬度数与180 ° 相比较)
10
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 两个半球上。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简化的地球仪
纬线
北极点
66.5°N
经线 南极点
23.5°N 赤道
2233.5.5°°SS 66.5°S
北极点 纬线
南极点
2.认识纬线
北极
赤道
南极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 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 行的圆圈叫纬线。
活动1:两人为一组,结合课本P6的教材并且观察归纳纬线的基本特征
项目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分布 指示方向 数量
数量:无数
经线的基本特征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半圆 相交于两级点 相等 南北 无数条
归纳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相互关系
纬线 圆圈 从赤道向两极缩短 东西 无数条 平行
经线 半圆 相等 南北 无数条 相交
课堂练习:P2-1 p3-3 p4-(3)
作业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4 南北纬的分界线
厄瓜多尔 赤道纪念碑
地球仪
4.经线的基本特征
活动1:两人为一组,结合课本P7的教材并且观察归纳经线的基本特征
项目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分布 指示方向 数量
经线
不同角度看经线
平视地球仪,倾斜看地球仪,从南北极俯视的经线各是什么样子的?
形状:半圆
N
关系:相交于两极
N
N
相互关系:相交于两级点 长度:相等
60° 30°

30°
60°
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
人们规定,全球:
__0_°_~__3__0_°___为低纬度地区, __3_0__°_~__6_0__°_为中纬度地区, __6_0__°_~__9_0__°_为高纬度地区。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交流讨论
1.太阳的东升西落能否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能
2.日食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能
探究新知 (二)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_6_3_7_1千米 最大周长约_4_万_千米
表面积约_5_._1亿平方千米
感受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
(1)地球的表面积约 相当于多少个足球 场的总面积?
约729亿个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 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 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探究新知 (一)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 球体”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臆想
①天圆地方
直观
猜测
②太阳和月 亮
实证
④地球卫星照片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2.你能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吗?
站在海边,遥望远 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 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 船身先消失。
一个足球场面积约7 000平方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长 约相当于多少个400 米跑道的总长?
约10万个
思考:1.地球的半径为什么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 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 赤道半径比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的长度 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 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 分规则的球体。
发生月偏食时, 地球挡住一部分日 光,使地球的影子 投射在月面上,就 像给地球照镜子, 使我们看见了地球 的球体形状。
站得高,看得远
地球卫星照片: 确证地球是一个 球体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 么?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
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 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 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课件ppt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课件ppt

知识管理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天圆地方 ”说法。 (2)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 的形状,推测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3)1519-15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 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0 小时
D.60 小时
10.月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中间,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人们 看到的月食图片,不可能是( C )
A
B
C
D
11.下列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地球仪就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 B.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C.人们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地理事物 D.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是完全一致的
(2)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根据提示 写出它们的名称。
A—— 地轴 (地球的自转轴) B—— 北极 (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 南极 (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D—— 赤道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最大的纬线 圈)
能力提升
6.(广元中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 麦哲伦环球航行属于的阶段是( C )
实验 2:铅笔在纸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 不会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上述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
提 示: ①从 远处 驶来 的帆 船, 总是 先看 到 船帆(桅杆)
后看
到船身 ;②登高望远;③月食等。
(3)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纸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
12.下列关于地轴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地轴是假想的 B.拨动地球仪的时候,地轴不动 C.地球上有地轴 D.地球仪上有地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 手 试 一 试
谢谢观赏!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 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不过地球极半径与 赤道半径相差很小)。
6357
千 米
6378千米
2、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4万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记数字: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设问: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 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 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 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 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 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 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
1.地球的形状。要求能用事例说明地 球是球体。
2.地球的大小。要求记住地球的平均 半径、周长、表面积等方面的数值。
3.能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南极、地 轴、赤道,并理解南、北两极的方向。
做一做: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首次看到地球全貌的宇航是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赤道周长是
古人眼中的天地形状
航海家的故事: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 艰难历程!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的确证形状-----地球卫星照片
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 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想一想:哪些现象会让当时的人们 觉得大地不是直觉的那样平?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 为什么在海边看到远航而去
的帆船好像沉入了大海?
提供现象2-----月偏食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 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开心一笑
• 倒挂着 弟弟问:“哥哥,地球是球形,在我 们站的地球另一面的人是怎样站的?” 哥哥说:“当然是脚踏地,头朝天的 倒挂着。” 弟弟说:“他们怎样走路呢?” 哥哥说:“他们走路脚一定不能离开 地面,否则就会掉下去。” 弟弟说:“幸亏我们是在地球上面。”
千米;地球表面积是 平方千米。
做一做: 读下页图回答问题
(1)在400多年前,麦哲伦船队从的西班牙出
发,开始了那次永载史册的航海行动。麦哲
伦船队离开欧洲后,依次经过的大洋和大洲

洋、 洲、
洋、
洲、
洲、
洋、 洲,最后又回到
洋,
抵达他们的出发地 洲。
作业设计:用兵乓球制作一个小地球 仪,具体方法见课本P19。小组合作, 并比比看那个组做的最好。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
思考:古 代人为什 么说天是 圆的,地 是方的? 此说法正 确吗?
古人眼中的天地形状
进一步认识
随着人们视野的 扩大,很多现象 说明大地不是直 觉的那因此有“天 如斗笠,地如覆 盘”之说。
5.1
地 球 表 面 积 约
三 、 地 球 的 模 型 —— 地球仪 (globe):
人们根据地球的 形状,并按照一定的 比例缩小,制成地球 的模型。
地球仪的结构: 地轴和两极
1、地轴:是假设的通过地心, 连接南、北两极的地球旋转轴
2、两极
仔细观 察地球 仪有什 么特点?
地球仪 与地球 有何不 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