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与美的关系
美学概论最终考题 (2)

美学复习减肥飞记得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但又是不能言说,特别是不能给出定义的。
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把美学引进中国的人应该算是王国维。
真正使中国人感受到美学的是朱光潜是否还会见一个反弹正三角具有(稳定感),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斜三角形的(冲击感),成了艺术造形的基本法则。
主题是秩序,水平线是(柔工程图天涯海角获得房屋署共同方法)的秩序,垂直线是(刚)的秩序。
把把关也称境,境界。
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
来源与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直接的哲学根据是老庄的自然之道和虚实相生的美学理论。
意境的一边是客观之景,一边是主体之情。
是主体与客体结合的产物。
现实之景与主体之情经过相互作用而成为审美的意境。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意象表达或诱发,是对时间空间上有限的“趋向于无限。
是“象”(有)和“象”外的“虚空”(无)的统一体。
它直接呈现宇宙大道,是要体悟的,深思的。
1.滑稽滑稽,从感性形式上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
从内容上讲,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他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
怪和丑的主要流向是滑稽,但还有其他流向,从而不全都是喜的对象,怪和丑成为喜也主要在其显出滑稽。
滑稽则全是喜,是纯粹的喜。
滑稽可以分为三类。
1.意识到偏离而不由自主的产生了偏离2.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的东西显示出来3.明知道自己的偏离却要掩盖自己的偏离,甚至炫耀自己的偏离3.悲态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
悲态基于对宇宙规律的信仰,源于对宇宙规律正常性的偏离,悲态在偏离中询问的,不是对宇宙规律何以要设置偏离的询问,而是对“为什么是我碰上了偏离”的询问美学的悲态,其深处包裹的是个人的有限和宇宙的无限性问题。
因此,很多时候,美学悲态直接奔向了天人之问。
在悲态中,人在感到自己悲的必然性同时,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体认而把握和超越了这种必然性,用悲态的形式对抗住了这种必然性。
4.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纯心理的内容,但实际上包含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 文化模式(一)

第四章:文化模式(Ⅰ)一、如何界定文化模式(一)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合。
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特质有:象形文字、笔、墨、纸、砚、编钟、琵琶等等,以及中国特色的亭台楼阁。
传统中国非物质文化特质有:儒家的四书五经以及各种礼仪等等。
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以建筑为例,法国哥特式的尖顶建筑,拜占庭式的圆顶建筑以及中国建筑的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都属于承载历史特殊形式的文化特质。
(二)文化丛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组合。
比如迎宾活动就可以视为一个文化丛,其包括多个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礼乐、放礼炮等。
还有我国春节的庆祝活动,或者西方圣诞节的庆祝活动都是一串文化特质的集合,都可以称为一个文化丛。
比如提到春节,我们自然会想到贴春联、倒福字、放鞭炮、吃水较,这一系列元素,或者说这一系列文化特质构成了春节这个文化丛。
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但它们还不等于社会化文化的全貌,要了解社会文化的全貌就必须研究第三个层次的文化,即文化模式。
(三)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它是一个社会中为人们提供接纳和安全感的,反复出现的系统行为模式。
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也有助于我们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
文化模式有特殊和普遍之分。
普遍文化模式指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在基本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 C.维斯拉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普遍文化模式的九方面。
¾语言,包括话语、文字和符号等¾物质特征,如饮食习惯、住所、运输用具、衣着、器皿、工具、武器等¾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¾科学,如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再如社会学科学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¾习俗,如各种礼仪、礼节等¾家庭与社会制度,如婚姻形式、继承制度、社会控制、教育制度等¾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¾政府,如政体、司法、法律程序等¾战争当然,维斯拉的归纳并不周延,不过通过上述表述可以帮我们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确有很多共同之处。
文化的功能名词解释

文化的功能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这个词汇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尽管人们常常提到文化,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文化的功能和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释文化的功能,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重要性。
一、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文化具有社会功能。
文化是社会的基石,它能够塑造和影响一个群体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
通过共享和传承文化,人们能够建立起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形成社会凝聚力。
文化还可以提供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例如,审美是一种文化观念,它决定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美的共识和价值取向。
因此,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塑造社会风貌、传承社会经验和规范社会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文化的经济功能其次,文化具有经济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潜力。
文化产业通过各类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可以吸引人们参与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文化旅游更是一种融合了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提供了旅行者与目的地的深度互动体验,刺激了旅游消费和地区经济的繁荣。
因此,文化的经济功能在促进就业、吸引投资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文化的身份认同功能此外,文化具有身份认同功能。
文化是人们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接纳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人们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并与同样有着类似文化认同的人们形成共同体。
文化认同能够激励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身份认同功能让人们能够抵御文化冲击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化现象,保护和守护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传承。
四、文化的教育功能再者,文化具有教育功能。
文化是人们思维方式和知识传承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理解文化,人们能够获得丰富的呈现方式和思考模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形成对历史、传统和人类智慧的认知,进而提升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美的颠覆传统的营销模式获得年轻人情感共鸣

美的颠覆传统的营销模式获得年轻人情感共鸣美的是一家以家电业务为主的知名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家居产品。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年轻消费者对品牌情感共鸣的需求时,美的不断探索创新,并成功颠覆传统的营销模式,赢得了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一、美的的传统营销模式美的在家电行业拥有较长的历史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直以来都以产品质量和品牌实力为主要竞争优势。
在营销方面,美的过去主要采用传统的广告宣传和产品陈列方式,借助线下零售渠道和实体店面来推广销售。
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种传统的营销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
线下实体店面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购物需求,尤其是年轻人更加倾向于线上购物和社交分享。
传统的广告宣传方式虽然可以扩大品牌曝光度,但很难引起年轻人的情感共鸣,无法形成深层次的品牌认同。
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和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美的开始着手调整和创新营销模式,通过颠覆传统的方式来赢得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1. 线上营销渠道的拓展美的意识到线上购物已经成为年轻人主要的消费方式,因此加大了线上营销渠道的投入,开设了官方网店和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线美的产品。
通过线上直播、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美的与年轻人进行更直接、更互动的沟通,使品牌与年轻人的联系更加紧密。
2. 打造品牌情感共鸣除了传统的产品推广,美的开始将品牌与时尚、生活方式等元素相结合,创意推出一系列时尚生活产品和活动。
通过与明星、网红等流行文化明星合作,提升了品牌的时尚感和亲和力。
这种与年轻人的品味和生活方式相契合的营销手段,使美的获得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3. 社交化营销美的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力量,开展用户互动、品牌社区等活动,引导消费者分享使用体验和生活感悟,形成了更加真实和有温度的品牌形象。
这种社交化营销方式不仅增加了用户黏性,也让消费者参与成为品牌传播的一部分,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们对美的感知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们对美的感知美是一种抽象而广泛的概念,对于人们来说,每个人对于美的感知会有所不同。
美的感知不仅是主观的,也是受到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美的感知可以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认知因素对美的感知的影响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首先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原因-效应关系。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对于美的感知是通过大脑对于感官输入进行处理,并与其之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匹配得出的。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美的感知是基于其个人经验和认知能力的。
其次,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也受到认知偏好的影响。
认知偏好是指人们对某些特定元素的偏爱,从而影响其对美的感知。
例如,人们对于对称、规律性和形状简单的事物会更容易产生美的感知。
这是因为大脑在处理这些刺激时更加高效,使得人们更容易对其产生好感。
二、情感因素对美的感知的影响情感是人们感知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往往与积极情绪相关联。
当人们感受到美的刺激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愉悦感激素,从而提升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愉悦感。
这种情绪与美的感知形成了正反馈的关系,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和欣赏美。
此外,情感因素还可以通过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文化背景对美的感知产生影响。
例如,处于忧郁状态的人往往对美的感知能力下降,而乐观的人则更容易对美产生积极的感受。
另外,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对美的标准也会有所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美的感知有所差异。
三、社会因素对美的感知的影响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人们对美的感知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于美的标准和认知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会通过社会化过程被灌输给个体,从而形成了对美的偏好和认知模式。
例如,某些社会文化中对于身材的认知标准会对人们对美的感知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社会因素还可以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认同来影响人们对美的感知。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来评价自己的美的感知,这种评价往往会影响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美的认知。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道出了美的本质和存在的特点。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因为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美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有所不同。
无论是自然风光、建筑艺术还是人的外表,都有着不同的美。
而这种多元化的美,正是因为人而彰。
首先我们来讨论自然的美。
自然之美是人们最容易认同和感受到的美。
在大自然中,山川湖海、日出日落、瀑布飞流等景观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算是同一片山水,也会因人而彰,有人喜欢清新宁静的山水风景,而有人更倾向于壮丽雄伟的山水画面。
比如太白山与华山,两座雄奇险峻的山峰,前者以质朴峻秀风格著名,后者以雄浑气势而著称。
这就是因为人的不同审美观念而产生的美的多元性。
也由于人的体验和感受的不同,同样的风景在不同人眼中会呈现不同的美。
我们来谈谈建筑的美。
建筑是一种艺术,它以独特的形式和结构,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追求。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中国的古建筑注重形式美和结构的和谐,而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垂直的陡峭感。
所以,同样一座建筑物,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各有不同的美感。
建筑的美也是因为人而彰,因为人的审美观念不同,对于同样的一座建筑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我们来谈谈人的美。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也是美的体现。
但是人的美更多的是以外貌和形态来体现的。
虽然美人的标准因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俊男美女是人们心目中的美丽典范。
即使是美人,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有些人喜欢气质出众的知性美女,而有些人喜欢娇俏可爱的甜美女孩。
同样的,对于男性来说也是这样,不同人对于帅气和阳刚美的评价也是不同的。
所以人的美也是因为人而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美的评价,常常会有“美人在眼,美景在心”的说法。
的确,每个人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而对美的看法有所不同,而这种差异正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体现。
所以在欣赏美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不必因为他人对美的理解与自己不同而产生争执,毕竟美是多元的,正是这种多元性赋予了美以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

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把世界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
”其实,波普尔的“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可以合并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
“第二”世界是由知、情、意构成的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活动,表明主体的文化创造机制。
“第三”世界则是文化创造的产品。
主体孕育了文化的个性、民族性、地域性;产品的客体化又使文化有了普遍意义。
不同的地域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甚至相互移植挪用。
探讨美的本质要从文化本身去寻找,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都是人类实践所创造的珍物,这里没有贵贱之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由于各个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风俗等各方面的原因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由此便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思想家便像春笋一般而生。
在美的研究上,由于地域性,文化之美便表现的各具特色。
在美和条件审美欣赏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是由参与美的创造的主体所属的人种,民族特色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所决定的,以及由处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定民族所进行的实践造成的。
因此美在形式上也表现了不同的模式。
世界上主要有四大美的模式,即西方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
其中,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可以统称为东方模式。
东西方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和谐为核心。
然而,它们通向和谐的途径却不尽相同。
西方美学模式中的和谐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达到的,东方模式中的和谐则是经由矛盾的互补、调和而实现的。
西方对和谐美的理解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延伸。
和谐说在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中具有核心意义,认为和谐不但无处不在,而且还是绝对的,是“宇宙秩序”。
毕达哥拉括最美的和谐在内的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之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理念,使西方人认为,所有的事物、现象,乃至艺术、历史和社会等,都可分为内容和形式,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和谐观又起了强化作用,因而形成了西方式的和谐:形式和美的比例,以及经由对立面的斗争而达到和谐。
五彩文化育人模式

五彩文化育人模式
五彩文化育人模式是指一种综合文化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品德、情感、审美等多个方面。
五彩文化育人模式强调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知识教育方面,注重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技能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等。
在品德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情感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在审美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艺术创造力。
五彩文化育人模式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教育者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此外,学校和家庭应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五彩文化育人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
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和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模式与美的关系
谈到这个问题就要谈到审美过程中的美的深度。
“从理论上说,美的深度,是一个与宇宙本质相关的人的本性问题,即一个以‘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有’的问题。
从文化上看,美的深度总是被体现为文化深度,在西方是体验到一个存在于虚空的宇宙,在中国是体验到一个气阴阳五行的宇宙,在印度是体验到一个轮回——化身宇宙,在伊斯兰是体验到一个在有无之中的真主的宇宙。
每一个文化人,都会在审美活动中从具体的审美对象层层深入,感受到象外之韵,并把这个象外之韵体验为人性的本质和宇宙的本质……人和宇宙的本质是‘无’,人在审美中达到的对文化的人和宇宙的最高体验,也是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难以言说的象外之韵的‘无’。
”
在人类文化进程中,图形图像语言的地位和角色不断变化、发展,在信息时代,人们对图形图像的信息含量、艺术含量更加关注,由视觉形象深入到视觉思维的层面。
阿恩海姆(Rudolf Anaheim),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主要代表。
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等。
阿恩海姆在美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视知觉的论证,而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学思想中,视觉思维学说也是一个重点,那么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学说是关于什么的呢?
视知觉,又称视觉思维,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而这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西方感性与理性二分的思想僵局。
阿恩海姆认为:“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而这就基本上反映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的主要思想。
艺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研究艺术首先要研究人的知觉结构。
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媒介,而且视觉思维的知觉特征不仅仅限于直接的知觉范围内,广义的知觉还包括心理意象,以及这些意象同直接的感性把握之间的联系,因而它也就有了一般思维活动的认识功能。
具体来说,人类对于动势的
判断也不是理性的判断思考得出来的结果,而是我们的视觉在接触到图形的一瞬间所产生的知觉判断,并不需要经过特别的加工。
而我们人类通过视觉捕捉到的现实事物的轨迹,便在人的心里产生一个意象,而意象是沟通知觉与思维的中介,将表像世界与抽象思维联系起来。
知觉中的思维成分和思维中的感性成分之间是互补的,意象可以从不同抽象水平上被创造出来,知觉活动中的意象主要是捕捉或把握有意味的形式,从而体认出对象的某些最突出和最本质的结构特点。
以“视觉意象”为媒介的视觉思维具有与非视觉思维不同的特性,非视觉思维只不过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媒介(意象) 的辅助者,而视觉思维是一种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不同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
它以视觉意象为中介,从而它能突破知觉与思维的分界,摆脱已有规范,由认识主体去直接感受思维活动中那鲜活的视觉意象,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艺术的形式结构与它表现的情感因素之间在结构上有一种力的同形同构关系,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之中。
因此视觉意象对一般思维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对艺术思维的心理学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对克服纯理性主义或直觉主义的片面性有一定贡献。
由此可以说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观点对心理学、美学等学科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信息技术改变了图形图像的表现方式,从电子到数字化处理,平面到多媒体迅猛发展,成为现代商业与文化信息加工、传播、接受的综合行为。
所谓图形图像语言,是指按视觉规律创作的、指向于形态知觉心理的概念图形、图像,是理性与感性、具像与抽象的高度融合。
体现着一定文化内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更高层次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艺术普及的今天,图形图像高度密集与泛化,使得单个形象的意义及视觉影响力锐减,人们渴望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视觉形象,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沟通。
于是,具有集成性特征的数字艺术便应运而生。
人类视觉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西方现代画派对视觉语言的纯粹性、敏锐性、多元多样性的探索,开拓了人类新的视觉空间与审美领域。
特别是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分别从塞尚、梵高、高更的艺术里找到了源头,形成西方
现代艺术由再现走向表现。
现代艺术苦苦追求形式上的高能效应,不再信服讲话凝固一成不变的意义,根源是人类知觉样式的丰富性、情感的多样性。
重视以设计师特有的感觉,去表现有意义、有意味的刺激感官的视觉样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图形图像语言的表现形式越来越趋向简练单纯、自然巧妙、达情尽意的意味形式。
图形图像是最容易被记忆和识别的信息载体,而且能跨越国度、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图形图像创意的最终面貌是一种有意思的视觉形象,不论是打破之后的残象同构,还是重组之后的异质同构。
表现手法可以使绘画的、摄影的、拼贴的、剪纸的、蒙太奇的、反射的、重迭的、虚化的,也可以是几种的综合;形式可以是幽默的、拟人的、荒诞的、热闹的、优雅的、工整的、涂鸦的等等。
但图形图像呈现出来的视觉面貌始终会是一种“趣味性”状态。
更何况数字艺术往往综合了多元文化下的音乐、动画、舞蹈、影视等诸多单一艺术形式的特性,因此,其传递有效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