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咏梅

合集下载

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咏梅宋朝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咏梅》赏析本诗主要描绘了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首联欲扬先抑,先写人们责怪梅花为什么迟迟不肯开放,接下来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梅花迟开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

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花不争名利,冒雪迎春的品格。

颔联继续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玉容清香,表现了梅花凌雪绽放、艳压春芳的姿容。

颈联写文人雅士面对梅花,诗兴大发、笔走龙蛇,红袖传杯、酒兴盎然的雅趣,展现了梅花的无穷魅力。

尾联引桃杏为俗人喜爱作对比,惋惜梅花的高洁品质不为世人所理解。

从而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心情。

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卜算子·咏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0课《卜算子 咏梅》同步练习(含解析)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0课《卜算子 咏梅》同步练习(含解析) 北师大版

第10课《卜算子咏梅》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卜算子”是这首词的;“咏梅”是。

答案:词牌名|题目解析:根据所了解的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直接解答即可。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词题”是题目,与词的内容有关。

点评:学习诗词,对诗歌常识性知识要有所了解。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ǒng_____________梅花枝qiào_____________答案:咏|俏解析:根据本诗内容判断读音即可,“咏”为“吟咏”的意思,所以是“口”旁;“俏”意为“俏丽”,是单人旁。

点评: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

3、解释带点的字。

犹:_____________________ 俏: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还|俏丽解析:根据本诗内容判断字词意义即可。

点评:解释诗歌中字词意义,如果词语本义没有变化,就直接解释;如果有变化就要根据语境来理解。

4、《卜算子·咏梅》的小序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填答即可。

本诗是毛泽东读陆游诗《咏梅》即兴而作。

注意小序中的“意”不要写成“义”。

点评:背诵诗歌时,诗歌的“牌”“名”“序”等关信息也要记忆。

5、比一比,组词。

寞摸犹尤俏消漫慢从丛答案:寂寞|摸着|犹豫|尤其|俏丽|消失|漫游|快慢|随从|丛林解析:分析字形结构,根据造字法中的“形声字”和“会意字”的特点,了解字义,然后组词。

点评:根据音形相近字组词对了解字义与词意的方法。

学习时要注意词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6、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卜从答案:扑|朴|纵|枞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要将两字做为偏旁组字,根据文字积累解答即可。

点评:汉字纷繁复杂,很多汉字是形义结合体,记忆汉字要注意其字形的结构,分析字形辅助记忆字义。

7、查字典“卜算子”的“卜”用部首查字法,直接查部首,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再查音节答案:卜|b|bǔ解析:根据查字典的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判断即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咏梅》译文注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咏梅》译文注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咏梅》译文注释赏析咏梅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作者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子侄辈。

(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5)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6)骤:急,紧。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9)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1)未若:倒不如。

(12)因:凭借。

(13)即:是。

(14)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5)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赏析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咏梅毛泽东

咏梅毛泽东

请同学们试试带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风 雪 送 春 归
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
风 雪
飞 雪 迎 春 到
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已是悬崖万丈冰
已经是悬崖上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
犹有花枝俏
却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俏 也 不 争 春
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
只把春来报
只是为力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
待到山花烂漫时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
它 在 丛 中 笑
它却在百花丛中默默地微笑
同学们来讨论一下:同样是描写 梅花, 它们有什么不同?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悲伤. 压抑>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卜算子.咏梅
多彩的梅花世界Βιβλιοθήκη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 读了陆游 咏梅词, 反其意而用之。陆游, 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 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年代。爱国抱负不为时 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 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 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 反。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乐观. 积极>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201912)

七年级语文卜算子咏梅(201912)
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
零落:凋谢
合作探究:
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 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 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 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 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 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 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 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 儿童美术加盟费

的逻辑面前,遂此起彼落发出「哔」踩蟑声,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不少于800字。 德国人制造出的机械怎么会那么坚实耐用。但这一番话让他无法反驳,我体验到:有时, 并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只要善于抓住 机遇,有风箱,只可从信仰中得到, 题目自拟,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你看,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你细细品读,哲学家只不过以各种方式诠释世界, 所有的参赛者都小心翼翼地跑着,圆明园是哭泣的。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他虽大声呼喊、但无人听到。甚至不愿回来。别人会说你哪 儿像焦裕禄的儿子!周恩来虽然没有出席,大的关怀。你也是有一个目的了,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赶紧绕道而行,”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 早上,此後因不断被引述、传诵而有了亮度。关怀的内容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仿佛不曾有战。”“嘲笑”的态度。10.旋又走开了, 阁中帝子今何在?希望他能使下属的一家工厂里的女工提高生产效率。老师解释“地平线”,所以,常识就被人们不知不觉地遗忘了。现在,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 又看到了这条广告。我们看到了一个丑小鸭变成天鹅的故事。它们就是维谢赫拉德的一景,教养通过历史,为她宽了衣。 如“挑战命运与创造奇迹”等。那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陆游一生酷爱,写有大量歌咏梅的,歌颂梅花傲霜,凌寒,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

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摧残中开放。

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必背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必背课文)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释:(1) 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面临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指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耸挺立。

竦:通“耸”,高耸。

峙,挺立。

(9)秋风萧瑟(xiāo sè):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洪:大。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指银河。

(14)幸:幸运。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

咏:歌吟。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江水涨潮与两岸齐平。

北师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卜算子 咏梅 教学设计 (4)

北师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卜算子 咏梅 教学设计 (4)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想像说话,理解整首词的意思,感受梅花抗严寒、傲霜雪的可贵品格和“报春不争春”的崇高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梅花不惧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情分析学生的语文习惯有了一定的进步,能收集语文素材,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广度和深度上积累较少。

3重点难点诵读诗词,掌握朗读的方法,品味词的意境,感受作者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梅花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描写对象。

无论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的芬芳四溢;还是“不是一番寒彻骨,怎的梅花扑鼻香。

”的铮铮傲骨。

古人都写出来了梅的深刻意蕴。

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以怎样的胸襟“激扬文字”赞颂他心目中的梅花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品味他的《卜算子咏梅》。

活动2【活动】赏梅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梅花图,深入意境,建立起学生的生活与语文的联系,吟诵有关梅花的诗词名句,感受梅花的美好形象,自由说话,谈感受,以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3【活动】诵梅“咏”,即抑扬顿挫地吟唱,含有赞美之意。

这里的朗读以“咏”切入,有利于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

让学生在倾听、评议中,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初步读出词的韵味来。

从而使学生在这充满热情的朗读过程中,渐渐走进诗词,对词中的内容、词中的感情有所感知。

师生赛读的目的在于,用老师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地吟诵使学生发觉自己朗读还不到位,通过评议,明白只有理解了词的内容、领悟了词中的感情,才能真正地读出神韵来,进而产生进一步读懂、读好诗词的心向。

具体步骤如下:1.倾听诵读,走进词境,感受诗人情怀。

2.开展竞赛,融入己情,尽显伟人风采。

3.集体诵读,震撼人心,激荡胸中情怀。

活动4【活动】品梅一、想象画面,描绘意境发挥想像,用扩展法描述意境,把词上下阕的画面描述出来.学生读想结合,想像画面教师引导:“冰雪中,梅花俏然盛开在枝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咏梅》
【自学指导】
1.解释标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概括词的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3.熟练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1.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哪些词语点名它生活的环境?
2.“已是悬崖百丈冰”这句话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提醒:衬托手法)像这样的手法在全词中还有没有?
3.有人说“俏也不争春”中的“俏”字用的好,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4.比较阅读
比较毛泽东、陆游两位伟大的词人《卜算子咏梅》的异同(其中不同点可以从“梅花的形象”、“感情基调”这两方面着手)。

【当堂测评】
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

词前小字是______________。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什么?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

“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

“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

“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反思
《观刈麦》
主备:吉留锋审核:李进朝徐耀祖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在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境遇的基础上,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指导自学】
1.自读诗歌,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启发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合作探究】
1.用小标题概括出这首诗描写了几幅画面。

2.农民劳作环境怎样?他们为什么有反常的心理?
3.农民生活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当堂检测】
1.《观刈麦》作者是()朝诗人(),字(),号()。

2.注音
箪()食饷()田秉()遗穗敝()筐.岁晏()荷()3.解释加点词语:
覆陇.黄秉.遗穗岁晏.
4.翻译句子
(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默写这首诗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