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施琪嘉)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压力,实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精神分析疗法的起源、核心理论和技术,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疗法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由弗洛伊德等人创立。
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理论是无意识心理和童年经验对个体发展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冲突主要源于无意识中潜藏的欲望、冲动和经验。
通过与患者的对话和解释,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并解决这些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技术是自由联想和解释。
自由联想是指患者无限制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觉和幻想,而无需过滤或控制。
患者被鼓励在治疗过程中放松意识的控制,以便能够触及和表达内心深处的内容。
解释是指精神分析师对患者的自由联想进行分析和深入解释,揭示其中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抵抗和防御机制。
通过解释,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并逐渐接受和处理这些问题。
精神分析疗法注重个体的童年经验和人际关系对个体发展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精神分析师通过分析患者的童年经验,寻找其中的阴影和创伤,并帮助患者解开这些经验对其成年后的心理影响。
此外,精神分析疗法还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师在治疗中注重与患者的治疗关系,并倾听患者对这种关系的反应和感受,以促进治疗的进展和转化。
精神分析疗法适用于多种心理问题和疾病,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精神分析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深层次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尽管治疗过程可能较长,并且需要患者的付出和投入,但精神分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医学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
与传统精神分析疗法相比,现代精神分析疗法已经发展出一些变种和改进方法,如短期动态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主义导向的精神分析疗法。
这些方法在时间上更为紧凑,并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不要将移情当儿戏

不要将移情当儿戏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精神科430030施琪嘉不久前,在《青年文摘》2000年第4期上登出了题为“美丽‘小女巫’的爱情疗法”的文章(后称《美丽》,文中指名道姓地描述了武汉同济医院的一名叫王颖的心理医生利用“爱情疗法”治愈一位不思婚恋的男青年,她在该青年明确地表示爱上了她之后,先是想抽身而退,继而开了一个处方,让那名痴情男“继续追!”(第36-37页)。
原文摘自《少男少女》2000年第1期,作者大概没想到,这篇文章不仅让一些病人着迷,拿着《青年文摘》按图索骥地找上门来(想见王颖其人),而且还在国内从事心理治疗的同行中引起了不良的反响:同济医院的心理医生在搞什么治疗?笔者首先声明:我们武汉同济医院没有王颖这样的心理医生,也从不做类似形式的心理治疗,写这种不负责任的文章的作者是必须为其后果承担责任的!但笔者在此并不准备从《美丽》文章的失实方面来讨论法律上问题,而是想从专业角度出发,解释由于《美丽》对读者的误导而可能加深社会对心理治疗这一方兴未艾的事业发生错误认识的理由。
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社会需求激增,门诊来访的谘客以青少年学习障碍、婚恋失败、家庭不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为多见。
好多热心快肠的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对那些陷入情感黑暗之中绝望无助的人们深表同情,深深地为他们的经历所打动。
用治疗形式较为宽松的、接待态度较为和蔼的方式对付这些“现实性的冲突”的确可以解决很多人心里的“疙瘩”,然而,如果面对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不为人所察觉、但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冲突,一般的安慰和鼓励性的解释就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这时,正规和系统性的心理治疗就显得特别重要。
“正规和系统“是指 对治疗对象诊断情况的甄别,包括需要与来访者的接触一段时间,了解来访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确定该选择哪一种心理治疗方式; 治疗情景的设置,包括治疗方式的解释、时程及频率的规定和收费的情况等;●治疗师自己的修养背景,包括理论学习经历和督导经历等。
偏执分裂位到抑郁位地移动

克莱因理论下偏执分裂位到抑郁位的移动2016-04-13大学糖现场直播时间:周二2016-4-12 10:30-12:15《克莱因理论下的抑郁病人治疗》演讲:Maria Teresa Savio Hooke翻译、主持人:童俊特别说明:文字直播中,出现涉及伦理、案例的部分,我们均会做修改、删除处理,希望大家谅解。
演讲者:Maria Teresa Savio Hooke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协会成员,欧洲精神分析联盟成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会员(IPA),国际著名的Klein专家。
澳大利亚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式治疗咨询联合会(PACFA)中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分会主席,IPA国际新小组主席、IPA董事。
2001年为了表彰对澳大利亚精神分析的贡献,被意大利总统授予意大利团结之星。
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学会的培训活动,包括对于申请者的分析、督导、教学和拓展。
主持人、翻译:童俊教授,本项目中方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06-109),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武汉市重点学科带头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黄鹤英才资助医疗卫生专项获得者,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科学研究基金评定委员会CERP研究基金评定专家。
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中国睡眠学会心理卫生专委会常委等。
▼主持人: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二场讲演,这是第二场非常重要的一个演讲。
我先要解释一下,大家手上拿虽然已经拿到了教材,里面有老师写得很好的文章我们也已经翻出来了,包括有今天其它课程的讲稿都已经翻译出来了。
但是Hooke老师她又临时把以前带的一篇文章,就是现在我们要讲的这个题目,我们都觉得这篇文章更好。
于是她给我了文章,我们还没有时间翻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来做现场的翻译。
这个的文章的英文版,我们会寄给你们,但是我们不会再翻成中文,主要的核心内容在这个里面,今天这个是一个更聚焦的讲解。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是客体关系理论,它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精神分析书籍,希望大家喜欢!精神分析书籍分享:1、督导关系——一种当代心理动力学方法(美)M. G. F-O'Dea等著李芃等译本书为精神分析的督导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关系取向的方法。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不带任何成见的、颇具启发性的精神分析的观点。
她们强调了所有督导者都曾感到过的缺憾或遭遇过的困境,包括督导关系中的移情与反移情、权力共享与权力不对等或依赖关系之间的冲突,以及督导者应忠诚于所在机构、被督导者还是病人的困扰。
2、弗洛伊德与安娜·O——重温精神分析的第一个案例(英)Richard A. Skues 著孙铃等译安娜·O的案例一向被认为是精神分析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典范。
但同时,从弗洛伊德生前直至现在,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指责也从未停息过。
本书作者将安娜的案例完整展示于世人面前,通过深入而透彻的评述和分析,有力地反击了弗洛伊德的反对派,真实地重现了这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案例应有的辉煌。
3、101个心理治疗难题(美)Jerome S. Blackman 著赵丞智曹晓鸥译《101种心理防御》作者Blackman医生新著,他为浩瀚的精神分析治疗之海带来了清晰和次序。
Blackman医生的最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将非常复杂的情境问题用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讲述出来,给接受他督导的治疗师以有效的回应,帮助其迅速理清和解决治疗中的疑惑和困难。
本书凝结了作者40多年的心理治疗和督导经验,把最常见的棘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道呈现给了读者。
4、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装)(美)N. McWilliams主编钟慧等译李鸣审校南希博士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使此书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将精神分析理论的动力学诊断思想,通过不同的临床视角,融入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实践中。
智慧校园行且渐至——基于平台应用的翻转课堂探索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体制中关注到每个个体?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兴起的翻转课堂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翻转之念行则将至1.采他山之石,创本土翻转我们购买各种书籍推荐教师提前学习,带着问题走上学习之路。
我们对比了各个翻转名校的成功做法,学到了昌乐的决心和气势,聚奎的变通方式,G20的分组多样性,洛阳实验的课程重排。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全日制公立学校,我们的翻转课堂必须是基于校情、生情的教与学的翻转。
2.翻转课堂1.0:从“幸福三导四步”到“翻转二段三导四步”在高效课堂期间,我们建立了“幸福三导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灌输式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性的学。
随着翻转课堂推进工作的启动,我们积极推进“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和幸福课堂模式”的融合。
我们发现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统一的,但是翻转课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改变学习的时空顺序,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认可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得教和学的时间得到更合理的分配,翻转课堂正式列入学校主流教学形式。
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帮助学生实现高效有序的自学过程。
教师的课堂容量变大,原本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拓宽成具有课前导学质疑和课堂导练展示的二段模式,导学和导练的形式和意义得到了延展,形成“翻转二段三导四步”,以及配套的翻转课堂评价表。
这个阶段主要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的顺序,并让教师感受翻转课堂的优势。
3.翻转课堂1.5:发展“二段三导四步”在课题组的引领下,我们引入布卢姆学习的六个维度理论,拓展“微课助学”为“资源助学”,形成了翻转课堂“二段三导四步”1.5版。
课前纸质的导学质疑册也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平台上发布的自学任务说明和自测题。
随着课堂模式的进步,翻转课堂评价标准也进行了新的调整。
这个模式的推广,促使教师通过具体的关键步骤及操作环节把控翻转课堂,在行动中理解翻转课堂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
《精神分析导论》-Julia Fabricius等著, 主译 施琪嘉 曾奇峰

《精神分析导论》-Julia Fabricius等著,主译施琪嘉曾奇峰精神分析导论JuliaFabricius等著主译施琪嘉曾奇峰内容提要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第三章精神分析简史第四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分析第五章对精神分析的批评第六章精神分析与研究第七章咨询室外的精神分析第八章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第九章职业化序言我们很高兴中文译本将成为本书的第一个外文版本。
感谢我们的译者施琪嘉、曾奇峰、李晓驷、吴和鸣、李孟潮及其小组卓有成效的翻译工作。
2003年,作为本书的作者之一,我来到中国进行教学访问,对精神分析领域感兴趣的心理治疗师们进行督导。
当时,在北京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培训班上有应邀来自其他国家的精神分析师,这是北京安定医院的杨蕴萍教授近年来组织、领导的连续性精神分析培训项目的一个缩影。
在培训班上,许多来自中国各城市精神卫生中心、投身于心理治疗行业的医生及心理学家们显示出他们对精神分析的极大兴趣,通过培训,我们展示了动力性心理治疗是如何减轻临床病人痛苦的技巧虽然本书主要从英国的视角来写,不过,绝大部分内容都适用于任何国家那些对阅读精神分析介绍性内容的人们。
虽然,目前在中国精神分析的临床应用只吸引了少数人的兴趣,但是正是他们在致力于建立动力性治疗的培训体系。
我们相信--正如来参加北京研讨会的心理治疗师们所坚信的——致力于“理解”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能够服务于更多的人群。
因此,培训的资源不仅属于现有的中国同事们,也将属于如他们一样想进一步进修和学习的人们。
我们谨将本书的中国版献给杨蕴萍博士以及参加北京研讨会的心理治疗师们。
我们希望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及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及任何其他领域均能分享之,同时,也希望那些能够影响到政策和公共传播的人士能够读到本书。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引起人们对阐明人类功能许多方面的兴趣、好奇心,并通过精神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人类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朱莉娅·法布里丘斯(JuliaFabricius)2004,4英国伦敦钹关于精神分析的论著很难翻译。
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四期第一轮通知学员:您好!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四期将于2009年9月12日至17日在武汉举办。
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培训师资:外方教师:Sverre Varvin:挪威精神分析协会培训督导师,挪威奥斯陆大学附属的暴力和创伤研究中心教授,中挪卫生部合作项目创伤与心理援助合作项目挪威方负责人,中挪合作项目精神分析项目挪威方负责人。
Siri Gullestad: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系教授。
Soren Kristiansen: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Herrmann Schultz:德国法兰克福心身医院心理科主任,法兰克福弗洛伊德研究院督导师,擅长精神分析督导和各类神经症的治疗。
Inge Refnin:挪威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培训和督导精神分析师,奥斯陆国家医院神经精神和心身疾病科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治疗督导师并精神科专家。
Inger Anita Brynestad:注册IPA分析师,前挪威精神疗法协会主席,精神疗法协会导师和培训分析师,同时任该协会高等研究生组教师。
奥斯陆大学心理系导师。
Anders Zachrisson:兰德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学方向),东欧精神分析研究所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析组教师。
此次培训也组建了强大的中方教师阵容,除了例行的给学员的自我体验外,他们将在晚间贡献高质量的讲演。
中方教师:施琪嘉:本项目中方负责人,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注册心理督导师(D-06-066),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一期班成员,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武汉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反 移 情

• 弗洛依德反复强调由于分析师心理上的 盲点所导致的分析上的局限。他最初倡 导分析师的持久的自我分析,但很快他 就认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 分析师在自我理解上存在着阻抗。他推 荐分析师自己接受分析(训练性分析), 以便获得领悟,弥补由未解决的潜意识 冲突所导致的心理上的缺陷。后来,他 相信这还不够,又建议分析师每五年都 要接受一次再分析。
有用的反移情的观点
1、 分析师有反移情反应,这些反移情反 应在分析过程中始终存在; • 2、 在分析中反移情可以导致出现困难 或不恰当行为----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 分析师没有注意到他对病人的反移情反 应,或者他注意到了但无法应对; • 3、 分析师对自己针对病人的各种情感 和态度的持续的、精细的考察,有助于 增强病人的领悟。
治疗师的情感世界
• 为了将反移情与分析师的其它反应区分开来,Chediak (1979)指出,分析师对病人的反应----他称之为反反 应(counter-reactions)----有很多种,反移情只是其中 一种。他提出,这些反反应是由分析师-病人关系中不 同的资源引起的,他认为区分它们具有临床意义。他 将分析师的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不被认为是反 反应): • 1、 基于病人给与的材料以及分析师的智识所作出理 性理解; • 2、 将病人作为个体的一般性反应,施脱普(Strupp, 1960)强调是其反面,即病人对分析师人格的反应; • 3、 分析师对病人的移情,即对由病人特定的特征所 唤起的早年部分客体关系的再体验; • 4、 分析师的反移情,即分析师对由病人的移情要求 他所扮演角色的反应; • 5、 对病人的共情性认同。
• 在精神分析文献对反移情的论述中,反 移情被视为能够帮助分析师理解病人的 资料后面所隐藏意义,这一重要现象被 视为一重大发展。最基本的看法是,分 析师具备理解和评判发生在病人内心过 程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会立即上升到意 识层面,在分析师动用自己的情感和联 想倾听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施琪嘉)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初始访谈——《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读书笔记初始访谈发展简史初始访谈是一个历史概念。
在精神分析发展的早期,并没有初始访谈这一说。
从弗洛伊德的案例来看,他本人是很少在分析开始的4-5次中进行详细病史收集的,如1909年的鼠人的案例中,直到治疗的第一阶段结束,病史也还是不更全面的。
(Freud ,1909d, p. 158)。
这在现代的初始访谈中是不可思议的。
精神分析早期采用过一种方法是试验分析(trial analysis)。
试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定病人是否具有足够的条件接受精神分析的方法。
这种精神分析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四有”——有钱、有时间、有心理学头脑,有病又没有病到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不好的程度。
可以想象,大量的病人在接受了试验分析后是被判断为不适合精神分析的,而当时精神分析又是唯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所以这些病人得不到任何的帮助。
(Fenichel 1930, p. 14)试验分析的冷酷性使分析家们最终放弃了它。
试验分析的意义在于它是初始访谈的前身,这主要体现在试验分析的主要目的——评估——现在仍然是初始访谈的主要目的。
1950年代以后,很多动力精神病学家开始尝试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和精神病学的方法结合,逐渐有一些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出现。
一位对精神分析的初始访谈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Balint。
Balint 认为,分析式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激发“病人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的潜能。
” (Balint and Balint 1961, p. 183),他提出,成功的访谈的必要条件有:(1)对访谈者适当而充分的介绍;(2)创造和维持一种合适的氛围,让病人在这种氛围中能足够地开放,以便于医生理解她。
(3)关于病人的陈述要总是包含访谈者创造的环境因素。
(4)分析师要对治疗关系有未来指向的观念。
具体的治疗计划取决于分析师是否能够预见到访谈关系的发展,并把这种关系转化为治疗关系。
(5)对心理治疗的新手来说,保持访谈的结构化程度是很重要的,这可以避免分析师因为自身的问题而影响治疗流程。
(6)对不同的病人要采取不同的访谈方法。
反移情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诊断工具。
而根据Balint的理论建立起来的Tavistock模型至今仍然是很多从业者(特别是心身医学)进行初始访谈的理论框架。
Tavistock模型提出,初始访谈中要注意三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医患关系的发展1病人是怎么对待医生的?病人的这种态度在访谈中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或态度是否指出了其行为习惯或其与疾病的关系?2.医生是如何对待病人的?这种态度在访谈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变化?a)医生对病人的问题关注吗?b)医生是否感觉到她可以为病人做些什么?c) 虽然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医生是否感觉到病人有些人性特点是他喜欢的?第二,访谈中的重要时刻1.病人令人吃惊的表述或情感流露,比如说口误,特别是对她生命中特殊时期或特别人物的排斥。
2. 在访谈过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解释,病人对这些解释的反应如何?第三,结果和评估1障碍在病人的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列出访谈中发现的症状,已经治疗师感到暧昧不明的地方)2假定的症状的意义,用精神动力学的术语表达。
3选择治疗a)短程治疗(焦点治疗)的适应性,原因b)潜在的反对上述治疗的论点c) 精神分析的适应性,原因d)任何心理治疗形式都不适合,原因e)其他可能适合的治疗形式4.下一步目标:医生认为主要的症状是什么,哪一个症状是首先要处理的?对此症状的治疗会如何影响到其他症状?考虑治疗的频度和疗程。
到1970年代,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学初始访谈的第二代代表人物Kernberg提出了结构性访谈(structural interview)(1977, 1981) 。
他提出精神分析的初始访谈目的在于澄清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性(the integration of ego identity)或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评定防御机制的质量,和现实检验能力。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了初始访谈中“此时此地”的重要性。
在对结构性访谈的研究中,Kernberg把人格结构分成了4类,其中一类是边缘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ies),这是他后期的主要理论成就。
在整个精神分析初始访发展的过程中,其访谈技术既影响了精神病学、现象学、人本主义、行为疗法等各个相关领域,又吸收了来自这些领域的成就。
总的来看,从精神分析早期到现代,在从实验分析到初始访谈的过程中,有以下变化:一,访谈的目的由医生单向的评估病人是否适合精神分析变成了评估病人状态、建立治疗关系、强化治疗动机。
二,访谈的结构化程度逐渐增加。
三,访谈技术中开始注重医生使用反移情。
也就是说,访谈由单纯的判断病人的适应性和预后变为适应病人人格列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以治疗方法为中心变成了以病人为中心。
14.6.2初始访谈的任务初始访谈有三大任务:评估病人状态、建立治疗关系、强化治疗动机。
评估病人状态主要是建立在收集病史的基础上。
一般来说,初始访谈要收集的病史内容有:1一般信息:姓名、地址、住所、电话、紧急情况下可联系的另一个人的名字、年龄、性别、文化、民族、婚姻、职业。
2外观:身高、体重、衣着、修饰、举止3主诉及现病史:症状初次发生的时间,同时伴随的事件、发生的频率、发生症状时的想法、感受、行为是什么、何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缓解),有什么事件促进问题发生、对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以前如何解决、结果如何、本次如何来就诊。
4既往史:既往精神病史和心理治疗史,治疗类型、治疗疗程、治疗者、治疗场所、当时结果、为何结束治疗。
住院经历、时间、地点、药物(剂型、剂量)、药物服用情况。
既往医疗史包括出生情况——顺产、难产?是否有宫内窘迫、窒息?童年发育情况、哺乳期状况、分床时间,重大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
5 躯体健康状态:目前与健康有关的疾病、所接受的治疗,上一次体检结果,家族中重大健康问题,目前睡眠、饮食状况,典型日常饮食,锻炼情况。
6个人史和成长史:最早记忆,0-6岁,6-13岁,13-21岁,21-30岁,30岁以后的记忆、梦、幻想、学习、职业变迁、家庭变故等。
现在生活状况、居住条件、职业和经济状况,与他人关系,爱好,信仰。
7 家族、婚姻史:家庭人口、年龄、职业。
父母:与(父)母亲关系,(父)母亲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对自己的期望等。
是否受到虐待。
与母(父)亲相处是典型活动。
父母之间的关系。
家庭中人口、住址的变迁。
兄弟姐妹的排行、哪一个和咨询者最相似、哪一个最不相似?哪个最受宠,哪个最不受宠,和哪个相处最融洽,哪个最不融洽。
两系三代内精神病史。
恋爱次数及过程,婚姻状况(何时结婚、夫妻关系等),孩子的年龄、与孩子关系。
经常交往者的情况。
其他8性史:第一次性经历,现在性生活,手淫,性交情况,对性的态度,月经史(女性),与家庭成员性接触、性虐待。
以上信息可以分散在访谈中有侧重点地收集。
但是基本上很少有能够在初始访谈内把所有信息都收集全的。
信息收集完成后,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做出评估。
首先要做出的是诊断学的评估,一般使用的评估体系有DSM, ICD, CCMD等。
如果是心理动力学倾向的治疗师的话,还要做出心理动力学的评估,可以使用的评估体系较标准的有OPD(见本书其他章节),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评估,如资料不够的话,可就自我功能、防御机制、个体资源进行评估,资料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工作假设,包括自我功能,人格结构状况,发育分期各阶段问题,可能有的创伤,常用防御机制,移情-反移情类型、阻抗类型、治疗同盟、客体关系模式等等。
建立治疗关系的技术和方法现在各大流派趋同性很高,Carl E . Scheidt 提出,动力学治疗中建立治疗关系的方法有:(1)透明性(Transparency):解释你要做的事情和为什么要做;(2)参与感:(Participation):让病人参与讨论。
(3)中立(Neutrality): 不要卷入病人的内在冲突和人际冲突。
(4)容忍(Tolerance):接受病人的个人价值。
(5)约定(Engagement):约定治疗是为了病人的个人成长。
强化治疗动机在动力学治疗中体现为:(1)探索和评估访谈相关的病人的期望和意图,特别是转诊的背景,卷入的其他人等;(2)探索病人对他们自身问题的观念;(3)不要过早地对潜在的冲突进行解释;(4)建立良好的治疗同盟。
14.6.3 访谈过程一般来说,初始访谈会持续1-4次,每次50分钟,每次访谈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介绍阶段。
在治疗师和病人相互简短介绍后,治疗师会告诉病人将要问他一些问题。
这个阶段治疗师需要澄清病人就诊的背景(探索治疗动机)和可能卷入的第三方(主要是家庭)。
此阶段的透明性体现在治疗师要介绍治疗的目的和设置。
如治疗师可以说:“我们这次访谈会持续一小时,如果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可以再安排一次访谈。
我们要试图理解是什么样的问题把你带来这里。
这一次不是治疗的开始,但是我们会努力发现那一种治疗可以帮助你。
”(Scheidt,2003)。
第二个阶段是探索阶段,又称为病人阶段。
探索完治疗动机后,治疗师应该允许病人自由地谈论发生了什么事情。
很少进行干扰,除非是偶尔地点头以表示理解。
有时候可以鼓励病人复述他说过的话。
治疗师在此阶段主要使用的技术是倾听。
对动力学倾向的治疗师而言,倾听的时候除了注意病人的原话以外,还要注意病人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情绪,发生的事件及后续事件,病人认为这些事件的意义如何,现实感的精确性和被歪曲的程度,病人的沟通能力,客体的丧失,爱的丧失,阉割焦虑、超我状况等。
治疗师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主要防御机制,同时要注意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
这是一个病人为主导的阶段。
(Yuan,2002)第三阶段,分析师阶段。
在这个阶段,分析师会问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会涉及到可能隐藏着冲突的领域。
这个阶段可以扩展病人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症状的信息,以及有关家庭史、工作状况、人际关系、精神病史等信息。
在此过程中,分析师形成治疗假设和初步的诊断。
(Yuan,2002)第四阶段,访谈结束阶段。
访谈结束要准备足够的时间。
在结束阶段治疗师要总结本次访谈的主题和内容,适当表达对咨询者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安排续约等。
从整个初始访谈的过程来看,初始访谈的早期要达到的目的是曾经就诊背景和可能卷入的第三方。
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解释治疗的设置(收费、疗程、频度、保密性和限制性等)、治疗过程、评估的目的。
后期的任务主要是总结、反馈治疗师的理解,安排下次访谈,或讨论其他的治疗计划。
(Scheidt,2003)对分析式心理治疗初学者来说,要注意一点,就是自由联想可以看作是一种治疗技术,但是却要以交待设置的方式告诉咨询者(实际上,自由联想既是技术也是设置),治疗师可以这么说:“在治疗中你还需要做到的一件事情是,任何在你头脑中出现想法、情感、幻想,不要加思考、不要加判断,立即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