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因果决定论的几种观点】 • • • • 子宫决定论:在胎儿期 客体关系决定论:在0—3岁 性心理决定论:在3—6岁 社会心理危机发展决定论:在0—终生
罗恩· 哈伯德: 认为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源于未 出生前的胎儿期,他倡导“回思术”,让 病人逆转时间“回到童年”,甚至“回到 子宫”,以求明当前行为最早期的决定因 素。
经典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 《梦的解释》 《性欲三论》 《论无意识》 《自我与本我》 《焦虑问题》 《自我和防御机制》 (1895) (1900) (1905) (1915) (1923) (1926) (1936)
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哲学背景: 1878年,冯特建立了科学心理学。 • 科学背景:19世纪中叶,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 能量守恒原理 。弗洛伊德的老师布吕克是当时杰出的生
理学家,他认为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
学和物理学的规律 。 • 弗洛伊德将这种动力生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到研究人类
的精神世界,从而创立了动力心理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也就是精神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
(一)、精神分析治疗的概念
精神分析疗法是使用弗洛伊德心理 动力学的理论与技术,挖掘患者潜意识 中的心理症结,通过揭示心理症结与心 理症状的关系,使患者顿悟,其心理症 状就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心理障碍随 之得到改善的方法。
• 运动系统的发达和智力的发育,使孩子的内驱力逐渐转向 外界,对动物、自然界、运动的好奇大大增加。 • 社会道德感开始发展,超我进一步发展,孩子对事、对物、 对他人和自己的认识通过父母、老师的教育和评价而逐渐 内化,形成了自己的初步人生观,他们常常幻想着长大以 后当飞行员、工程师、军官或经理等。
个体心理发育—青春期(10—20岁)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一、概述精神分析治疗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特殊的治疗设置,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精神分析技术,如分析阻抗、移情、反移情、梦等,对来访者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和不成熟防御方式的理解和调整,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来访者人格成熟的目的。

二、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三、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1、精神层次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

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

(PPT:指一些潜伏在内心,无法被自身主观意识所察觉的思想或观念)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2、人格构造理论(PPT)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代表人性中最为原始的一面,包含了各种基本的欲望,如攻击欲望、自我保全的欲望和觅食的欲望,是生存的必要原动力。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Page
24
五、参考文献
(1).刘军,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要工具之一:移情与反移情 【J】,德国医学,2000.
(2).张鹏鹏,胡金辉,胡素丽,心理咨询中的移情概述【A】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14(4) (3).傅荣,弗洛伊德及其梦的解析【N】
Page
15
治疗师通过自由联想是如何识别来访者深藏在无意识中的内容 的呢? 1.来访者自由联想出的事件的顺序----了解到在来访者眼中事件 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2.自由联想的中断或阻塞----某些内容激发了来访者的焦虑
Page
16
④移情
定义:移情是指来访者将自己过去的那些对于重要他人正向、 负向情感或幻想在无意识中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来访者将在无
意识中将自己过去的经历在当前进行重复。
现象:在长时间的心理分析治疗中,来访者逐渐变得不太注意 自己的症状,也不再多谈自己的病情,不关心自己心理冲突的 解决。症状也似乎减轻甚至消失了。但与此同时,他们对治疗 师本人产生了特殊的兴趣。 举例:来访者可能会爱上治疗师,希望治疗师接纳自己。
Page
17
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移情关系是精神分析的坚实基础。如果 要使治疗过程引发来访者的改变,那么治疗师就必须处理好移
情关系。
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要求治疗师保持情感中立,他的作用 仅仅是一块白屏,来访者会将童年的冲突投射在上面,治疗师 的作用是分析移情,而不是操纵它。而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要求 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反移情),促进治疗联 盟的发展,从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三、治疗时常用的技术
维持分析的结构 自由联想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 一、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
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 人。
➢ 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曾在生理学家布吕克 的生理实验室工作。
➢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维也纳总医院 工作,致力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并开始 与布洛伊尔合作从事歇斯底里(癔症)的治疗和研 究。
➢ 自我(ego)
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现实原则
➢ 超我(superego)
监督的自我。自我理想和良心。道德原则(至善原则)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 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 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 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 是必要的原动力;
• 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按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 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
• 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 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要反映客观现 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 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
• 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适应作用 稽查作用 动力作用
——莎士比亚
2021/4/27
5
思考
• 爱德华大夫(约翰)的症状有哪些? • 约翰精神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 教授对约翰进行治疗时使用了哪些技术? • 约翰梦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 故事的来龙去脉究竟为何?
第二讲 精神分析疗法
•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早期修正 •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 • 第四节 其他心理动力疗法 • 第五节பைடு நூலகம்总结与评价
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近异性的,但 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精神分析疗法基本技术

精神分析疗法基本技术

精神分析疗法基本技术
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

在探讨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技术时,首先要强调的是自我分析。

它是一种自我解析和自我洞察的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恢复内在平衡。

其次,在精神分析疗法中,梦分析是一项基本技术。

梦是个体脑海中不同回忆在一定条件下的自导力量,它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思想,同时也是人们处理内心矛盾的重要工具。

正确的梦分析可以帮助患者更深入地理解自我,并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此外,另一项重要的精神分析疗法技术是口头分析。

它指的是一种帮助患者探索他们身心内外的经历和历史的手段。

它可以帮助患者更深入地理解自我,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别人,并改善自我沟通、人际关系以及处理情绪的能力。

最后,游戏分析也是精神分析疗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游戏分析是一种用游戏的方式帮助患者识别内心的冲突、情绪及行为的技术。

它可以提高患者对自我的洞察,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如何从内心深处处理情绪。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许多基本技术都可以被用来帮助患者获得心理健康。

这些技术包括自我分析、梦分析、口头分析和游戏分析等,它们都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同时也
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自我沟通、人际关系以及处理情绪的能力。

只要患者积极参与并使用这些技术,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4.1:精神分析疗法.

4.1:精神分析疗法.

2015-4-30
《罪犯心理矫治》资源库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
(二)Freud的人生大事记
• • • • • • • • • •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很早表现出远大志向,希望将来有所作为。擅长语言学习。 1873年冬季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学医,在布吕克(Brucke)指导下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 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即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疾病。与布鲁尔(Josef Breuer)交往深厚。 1885年前往法国跟沙可(Jean Charcot)学习催眠术 1895与Breuer合作《歇斯底里的研究》 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观点 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 1909年应邀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做精神分析系列讲座 1938年为逃避纳粹迫害,举家前往英国伦敦 1939年死于喉癌
不属于意识,但随时能够变成意识。
• 主要作用是检查。
2015-4-30
《罪犯心理矫治》资源库
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 三者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
• 前意识与意识之间有界限却可逾越,因而前意识 之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互转换非常容 易。但是,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入意识中来则 非常困难。
• 无意识心理是不能轻易就回忆起来并到达意识领
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关系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 整体。其中:
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分 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2015-4-30
《罪犯心理矫治》资源库
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这三个系统 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
愿和谐共处!
2015-4-30
《罪犯心理矫治》资源库
域的,但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手的

精神分析疗法 新版

精神分析疗法 新版

主要理论学说
一、本能学说 (libido)。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所有结构部分都源于生物本能。本能 象一种能量。 1.求生本能(性驱力): 食、性、爱欲 => 爱神 (Eros)
2.死亡本能(攻击驱力):
冲突、攻击性、死亡 => 死神 (Thanatos)
二、精神层次理论(topographic theory)
精神分析治疗基础
• 治疗时间:通常个别分析会谈为50分钟,根据情况调整, 通常3~5次。 • 治疗疗程:数月到数年。 • 治疗环境:病人躺在床上,分析师坐在他旁边的一张椅子 上,避开病人的视界。由病人开始谈他想到的任何事情, 分析师可以提出他的解析,询问问题或者一言不发。
• 注意:1.保护患者隐私权 2.确保环境的舒适安全 3.塑造安全谈话氛围
• 治疗重点:既往经历对目前行为的作用(认知、情感、
幻想、活动)。
• 目标:
• 终极目标: 使患者具有成熟和满意的心理适应能力。 • 具体指标: 患者人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超我机能的变化;患者的无 意识较少的使用病理的防御机制;患者症状的明显减轻、 人际关系的改善、工作能力提高。
适应症
神经症: 强迫障碍、焦虑障碍、转换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恶劣心境、轻中度抑郁症; 适应障碍; 轻中度人格障碍; 具有神经症障碍;
1.意识(conscious level) 2.前意识(preconscious level) 3.潜意识(unconscious)
三、人格结构理论(structure theory ) 1923
1.本我(Id):个体出生后早就存在的原始性精神活动,位于无意识层次 里。 (1)“享乐原则”(principle of pleasure) (2)“初级思维过程”(primary thinking process) 2.自我(Ego):对内处理本我的要求及超我的管束,对外应付现实的各 种条件,是内驱力的执行者。 (1)“现实原则”(principle of reality) (2)“次级思维过程”(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 (3)“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3.超我(Superego):是道德的维护者,及心灵的道德知觉和我们的理想抱 负。 “道德原则”(principle of morality)

心理学八大疗法

心理学八大疗法

心理学八大疗法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心理学家们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八大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家庭疗法、群体疗法和艺术疗法。

每种疗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疗法之一。

它致力于帮助人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该疗法通过认知重构、行为实验和情绪调节等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并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对待问题,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二、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解决潜藏在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

该疗法强调童年经历和梦境的重要性,通过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三、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该疗法通过提供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实现个人成长和幸福。

四、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行为来解决心理问题的疗法。

它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该疗法通过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帮助患者摆脱消极的行为和情绪,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五、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一种通过催眠状态来治疗心理问题的疗法。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状态,使其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从而更容易接受治疗。

该疗法适用于一些需要控制焦虑、恐惧或疼痛的病人,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症状。

六、家庭疗法家庭疗法是一种以家庭系统为对象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系统,个体的心理问题常常与家庭关系有关。

该疗法通过改变家庭系统中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帮助家庭成员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家庭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精神分析疗法教学目标:1、能够述评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体系2、能够为一个案例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咨询方案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是能够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本质2、难点是精神分析方法中如何去透视当事人的问题之根源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精神分析的历史与现状心理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

但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

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本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它的影响几可与达尔文学说媲美。

就它在心理治疗狱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疗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至治疗的基础。

心理分析疗法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完成,基本是在它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有生之年完成的。

综观它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说,经历了艰难的崛起、辉辉煌鼎盛和渐趋衰落这样几个时期。

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正。

第一次是在弗洛伊德还在世,弗氏自己的体系还未定型的时候,阿德勒(A·Adler)和荣格(c·Jung)因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而分裂出去。

阿德勒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

这两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各不相同,但都不赞成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本源——里比多的看法。

阿德勒认为心理动力的本源不是生物性的里比多,而是社会性的追求优越的要求;荣格则认为星比多的本质不是性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这种普遍的生命力的一部分。

这二次分裂并未导致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体系作重大修改,倒是促使阿德勒疗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出现于心理治疗的舞台。

不过。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似乎预示着心理分析运动史上的第二次重大修正,即三四十年代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心理分析理论的挑战。

这批人在总的倾向上与阿德勒一致,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由于一批心理分析学者移居美国,加上欧洲本土上战火纷飞,30年代以后,美国成了心理分析发展的中心。

由于时代精神的变化,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影响着美国的心理分析研究。

这些新思想认为应该把人看作是社会的动物而不是严格的生物学上的动物来加以研究(舒尔茨,1975)。

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是K·霍妮(Karen Horn— ey)、E·弗罗姆(Erich Fromm)、H·沙利文(Harry Staeh Sullivan)和E·埃里克森(Erik Erickson)等人。

这些人相互之间也有分歧,但在以下几点上有共同认识:①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更强调社会文化因素而不仅是生物学因素;②性本能的作用被弗洛伊德夸大和歪曲了,与其说性本能及其冲突决定人格,不如说人格决定性反应;⑧在性格的形成、焦虑及神经症的产生上,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原因;④早期经验仍然重要,但重要的不是心——性发展中的冲突,而是一般的家庭教养关系及其作用方式。

50年代以后,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大量新的疗法的出现,心理治疗领域中心理分析独霸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心理分析疗法开始走下坡路。

在心理分析内部,严格坚持弗洛伊德的观点和疗法的治疗者只占很小比例,出现了许多修正了的疗法。

当代心理分析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治疗者不再拘泥于弗洛伊德的经典思想和自由联想技术,而是大量创造和借鉴其它疗法的技术。

山茨(shands)曾分析过这么一个现象:从一些调查数据看,心理分析治疗的人数相当有限,估计只有约2%的病人接受心理分析治疗;但从事心理分析的治疗者和学习心理分析的学生却不算少。

对此,作者指出,在美国社会里,接受心理分析是一种给人优越感的途径。

因为心理分析对治疗对象从经济、智力和文化教养等方面进行了限定,只有极少数人有条件接受心理分析。

这便使得从事和学习心理分析者有可能向社会上层流动。

作者在这篇名为《心理分析有前途吗?》的文章结尾处谈出自己的看法:作为一种疗法,心理分析前途暗淡,作为一种人格理论和研究工具,它将继续保持强大的影响。

这个看法似乎正变成事实。

二、精神分析疗法的特点1、治疗目标当代心理动力治疗有两大目标:缓解症状和改变人格。

本来传统的心理分析只重视人格改变。

由于受行为治疗的影响,现在的治疗者也重视像焦虑、强迫行为、心身症状等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除。

改变人格是个不很确切的术语,在治疗者认识中有较大出入。

它有时是指矫正像攻击、怯懦这样的人格特质,这是容易理解的。

但有时人格改变也指一些更一般因而也较模糊的概念,比如“更有效率”、“更为适意的个人生活”,这些又可在工作、人际关系、性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些来访者希望治疗能达到这样一些目的:更能实现智力和情感上的潜能;使人际交往,包括与同性和异性的交往更有成效;对自己有更高的认同感;与双亲分离(不再依赖)但又保持良好的关系;稳定适意的婚姻关系,等等。

还有一些治疗者把人格改变主要限定在“心理动力学变化”上,这是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体系内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动力协调。

自我力量的加强,能更好地控制、应付本能驱力、外部世界以及良知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倒是弗洛伊德的本意。

2、人的选择并非所有的精神病人都适宜作心理分析治疗。

即使是神经症,也并非所有的病种都适合于分析疗法。

传统上,认为最适于心理分析治疗的是歇斯底里、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

传统上也有一些明确排除的病症(但不是说除此之外的其它病种可以接受)。

一般地说,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药物及酒精依赖、长期的严重人格障碍以及器质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都是应排除的病种。

当代一些治疗者不再单纯根据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选择病人,而试图寻找更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他们想知道:什么样的来访者更可能从心理分析治疗中获益?这种想法促使人们去考虑来访者的个人特征。

实际上,许多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话仍有道理,“人不太老,病不太重”。

有人据此提出,年轻、有吸引力、善言谈、聪慧和成功——即所谓YAVIS(见第二章)病人较适合作心理分析。

更深入的一些研究尤其强调来访者的两个特点,一是智力,主要是领悟力、言语表达能力;二是动机,即缓解症状和改变现状的愿望。

其实,具有这些特点的来访者不仅是心理分析的理想对象,而且可能是任何疗法的最可能获益者。

’3、治疗时间正统心理分析的一大特点(不一定是优点)之一是旷日持久。

一般一个病人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每周四五次治疗会谈,每次50分钟。

当代心理分析已在这方面做了大的改变.时间一般在6~18个月,会谈也改为每周一次。

发生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社会要求更迅速地取得疗效。

为适应这种要求,当代治疗者一方面不断创造和革新治疗技术,另一方面在治疗中也更积极主动,因而使病人的改变快了一些。

但总的说来,心理分析的治疗仍然太费时,加上费用颇高,一般人是很难承担起这笔花费的。

第二节基本理论从总的倾向来看,心理分析理论是一种描述人的内部各种力量矛盾运动的心理学说。

对立、冲突概念贯串于这个学说的各个部分。

最基本的对立大概是人在本质上的二元属性的对立,即作为生物学素的人与作为社会性的人的对立。

在弗洛伊德心目中,这种对立冲突是,意识——无意识分立、人格发展、神经症形成的根本原因。

从基本理论体系看,弗洛伊德理论的骨干部分包括意识一无意识划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以下我们先扼要介绍这些理论,然后将其它几个主要概念合并作一些讨论。

一、意识——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自己察觉到的,例如我们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活动上,便回发现心头不断地流过一个个观念、意象、情感。

弗洛伊德把这些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无意识心理活动人们可能不那么熟悉,因为无意识的基本特点就是不易被我们察觉到。

发现无意识心理现象是弗洛伊德的一个主要贡献。

虽然在弗洛伊德之前已有人注意到无意识现象,例如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以及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法国精神病学家让内(P·Janet)。

但弗洛伊德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研究和临床观察中独立发现无意识活动的。

弗洛伊德从催眠后暗示现象和许多神经症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无法理解症状与从前经历的联系等事实,推断在人的心里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领域,这便是无意识。

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无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个术语有两重含义,一是描述性的,指一些潜伏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或观念,另一是指无意识领域中的这些观念、欲望的动态活动。

弗洛伊德更重视的是后者。

在无意识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可以进入意识,被我们察觉的,这一部分无意识被称作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所以后来专门把不能进入意识的那一部分无意识称作无意识。

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在于二者内容的性质倾向不同。

前意识的内容与意识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它们不包含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因而进入意识投有什么困难;而无意识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大量与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的观念或经验,因而受到压制,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意识。

这意味着在意识的入口有一道检查机制,弗洛伊德在早期把这种机制称作检查员,后期发展出人格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结构后,这种检查作用就由超我担任了。

无意识虽然不能被人所觉察,却对人的行为有极重要的影响。

神经症症状行为的原因,大都要追究到无意识精神活动之中。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了解了人格结构及其运作情形后会有更明确的认识。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结构、内容、运作三位一体的人格理论。

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心理反映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又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本我本我(Id)是精神结构中直接与人的生物机体相联系的部分,“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因此苴先就是来自躯体组织……的本能”(弗洛伊德语)。

从本我的心理内容看,它包含了个体的一切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望和攻击(aggression)欲望。

(丛作用来参工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因为本我从生物本能中吸取能量,然后推动机体活动。

从活动方式看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知道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以本我为主。

当婴儿感到饥饿时,本我要求即时的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产生挫折。

婴儿克服挫折的努力可能是导致学习、成长的最初契机。

自我和超我都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逐渐在以后发展出来的。

本我在性性质上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与本我不是同语。

无意识中还有其它心理成分。

超自我超自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它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形成的。

具体地说,在儿童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追求快乐的某些冲动,在父母的权威要求下,他不得不同化父母所代表的社会准则,最终就把父母的外在权威内化为自己的内在权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