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统一现代性反思

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统一现代性反思工具理性是指对于理性的运用和应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效果为核心。
它是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工具。
工具理性强调的是效率、科学性和目标导向,重视实际效果和实用性。
它帮助人们掌控自然、改变社会和满足个体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工具理性的单向性和自利性也带来了种种问题。
在以效率为导向的情况下,往往忽略了人的价值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工具理性使人们变得功利主义,将一切价值转化为工具和手段,导致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但是精神世界的贫乏。
同时,工具理性的单一追求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工具理性催生了现代性的种种危机,例如社会的冷漠、道德的沦丧和文化的崩溃等。
与工具理性不同,人文理性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精神的满足。
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主体性、意义性和情感性,人文理性的根源是人的本质和内心需求。
人文理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幸福和意义。
然而,人文理性过度强调情感和感性,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缺乏足够的理性和实践性,难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人文理性也面临着被权力和传统束缚、个人主义盲目扩张等问题。
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工具理性给予了人文理性实践的能力和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追求人的价值和目标。
人文理性则给予了工具理性目标的意义和方向,使其更加合理、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统一现代性反思,我们需要超越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对立,实现二者的融合与平衡。
首先,我们需要以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中心,倡导人本主义的理念,使工具理性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幸福。
其次,我们需要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使科学技术和社会利益相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再次,我们需要发展以合作和共享为基础的文化和制度,增强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解读

一
、
现 代性与 后现代 性关 系概说
己的理智 来评 判一切 ” _ 从 “ 的理性 为 自然 立 。】 人 法 ” 知识 就是 力量 ” 、“ 、及 “ 理性统 治一 切 ” ,现 代性 的这些 理 念 ,在 短 短 的几 百 年里 ,推 动 着社
在社 会现 实和 全球 化 语境 背 景 之下 ,对 “ 现 代化 ” 后 现 代 化 ” 现代 性 ” 与 “ 现代 性 ” 、“ ,“ 后
第 4卷
21 0 0年
第 2期 oBiblioteka 4月云南农 业 大学学 报
J u n l fYu n n Ag iu t r lUnv r i o r a n a r l a o c u ie s y t
Vo. N . 14 o2
Ap .2 0 r 01
“ 代 性 " “ 现 代 性 ” 的 反 思 与 超 越 现 、 后
a d Op n n r v s t a h o ils o d wi i e e c a a trsi s i o r c .Bu h r b e o n e i g p o e h tt e s caitr a t Ch n s h r ce itc sc re t h tt e p o lm f mo e n t n l r ls ,h t r g n o s o o tmo e iy i d c ts t e n c siy o o tn e e p o a d r iy a d p u aim ee o e e u fp s— d r t n i ae h e e st fc n i u x l r - n to o t e s caim t i e e c aa trsis in t h o ils wi Ch n s h r ce it .Th sp pe h n st a u li g h r o iuss cey i h c i a rt i k h tb i n a d m n o o i t s
《骆驼祥子》现代性反思论文

论《骆驼祥子》的现代性反思【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揭示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骆驼祥子》中,老舍在对祥子堕落的三个驿站的描述中,体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含义。
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一直在社会中延续发展。
因现代性有其弊端,通过本次论文中对《骆驼祥子》中的现代性进行研究,来揭示其弊端。
解决现代性中的弊端,使现代性更加规范化。
【关键词】骆驼祥子;老舍;虎妞;现代性0.前言《骆驼祥子》在文学史上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人们大部分的研究方向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即现实主义的批评理论,或者是对祥子人物形象的研究。
本文主要深入剖析骆驼祥子整个人生,从现代性角度去论述祥子人生不断变化的原因,以及对《骆驼祥子》的现代性反思。
通过对现代性的深入理解和诠释,认清现代性的实际作用,正确认识现代性,使现代性对人生的影响向好的方向发展。
1.现代性在《骆驼祥子》中的体现及对现代性的解释现代性具有自主性,可以把所有压迫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对人进行一种塑造,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和行为。
祥子来自农村,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
在他离开农村走进城市以后,现代性在逐渐改变这他,包括他的道德、行为、人性等。
城市,就是祥子堕落的开始,也是埋葬祥子的坟墓。
老舍将现代性充分地融入《骆驼祥子》的创作中,写出了人性和环境的关系,即“人性被环境锁住不得不堕落的悲哀。
”刚来到人和车厂的时候,在城市里祥子依旧还是一个农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市民形象,是社会的底层代表。
但是祥子心中有一个理想,就是想要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可以说,祥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为有力气就能赚钱,所以他和其他车夫不一样。
但是随着梦想的一次又一次破灭,祥子绝望了,在这样的环境里,祥子被环境锁住,不得不堕落了。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作者:李庆霞来源:《求是学刊》2011年第06期摘要:反思性是人类活动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与传统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
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塑造。
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前提。
自反性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自我否定,是现代性向全球性生成的过程。
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全球性是继现代性之后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反思性;自反性;全球化作者简介:李庆霞,女,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化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08-0669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6-0023-06 收稿日期:2011-06-27西方现代性理论中的reflexivity具有三层含义:(1)行动中的反思性,是指对于现代化过程及现代化理论的批评性审视,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
(2)双向互动,是指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和作用的过程之中,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吉登斯称之为制度性反思。
(3)自反性,自反性是指自我对抗(self-confrontation),是指由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向全球化时代的转化,贝克称之为自反性现代化。
本文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由于现代性的自我审视和制度性反思而走向自反性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分析出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研究现代性走向全球性的逻辑。
一、反思性: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反思性,是对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从根本上说,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包含着反思性。
不论人们具体做的是什么,人作为主体行动者本身就构成了他们所做事情的内在因素,人们总是对自身的行为及其情境进行监测。
作为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启蒙理性就是一个反思监控的体系。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安东尼·吉登斯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2000年7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
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
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
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
说起“现代性”这一词汇,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甚至经常提起,但是若要对“现代性”这个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精准的描述它的特征以及了解它从何而来,恐怕很少有人反思过这一问题。
关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处于现代化时期,或已经超越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后现代化时期以及现代化具体带来的后果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在吉登斯所著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进行了全面的解答。
作者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本质以及传统社会形式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等问题都以自己的全新视角进行解读,同时也为处于现代性的双重后果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乌托邦式的现实主义道路。
该著作从宏观角度对现代性进行较为透彻且全面分析,然而却存在着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的立场对现代性过程进行分析的局限,尤其体现在对现代性的四个分析维度方面。
作者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对于现代性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以及现代性的后果及态度。
该书按照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于现代性做出制度性分析。
01现代性的定义作者首先开门见山的提出对现代性的具体定义,即“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征却还仍然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
”从作者对现代性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现代性是一个时空的概念,现代性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现代性包括了社会生活以及组织模式的方方面面。
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

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一、现代性视域下的文化研究一部儿童文学史,不仅要有翔实的史料陈列,而且要有“见”与“识”,要有“一以贯之”的史观。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中所谓的儿童文学史的“识”与“论”即为作者的儿童文学史观:儿童文学史是什么?儿童文学什么?儿童是什么?这一切在儿童文学现代性发轫之后,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这三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依存关系?这些问题形成了一串逻辑严密、互相关联的问题流。
为解决这些问题,使得这部儿童文学史论得以有效操作,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定位为“文化研究”。
采用文化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整个社会文化视为一个巨大的“文本”,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旨在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蕴涵和文本所隐含的权力关系。
而关于文学现代性的反省与思考则是文化研究的基础命题之一,作者敏锐地抓住文化研究这一独特而新颖的理论切入视角,将整个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放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进行考察。
在“现代性”视域中,围绕着儿童文学审美话语与政治话语的交锋这一线索,沿着晚清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的现代性发轫——五四时期文化冲突中的儿童想象——儿童文学的实践话语——民族共同体话语中的儿童身份这一流脉进行梳理,作者在充分肯定“一部儿童文学史,从根本上说就是成年人(创作主体)“儿童观”演变的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之“儿童观”的演变历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度开掘。
同时开始思考:知识分子/儿童文学作家如何通过儿童文学的创作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及对儿童的建构;儿童作为成人世界的文化他者身份;政治话语的霸权地位如何左右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导致从晚清到五四到三四十年代,儿童身份由“小国民”、“小野蛮”到“小英雄”、“小主人”转变。
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儿童文学是建构儿童意义的成人的自觉书写,儿童文学作家作为知识分子正是通过对“儿童”的立法来争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及未来时代的话语权。
二、立法者与他者现代儿童的发现发轫于晚清民初,此时儿童由封建时代“父之子”身份实现了近代“未来之国民”的角色转换。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实验性。
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表达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1.现代性的多重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多重内涵。
首先,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提出挑战,试图打破固有的文学规则和结构,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
其次,现代性还表示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探讨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此外,现代性还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总体而言,现代性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为对传统的颠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我和时代的探索。
2.现代性的文学表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现代性通过多种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表达。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模糊的时空边界,以展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错位和迷茫。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展现了都柏林市民在一天之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转。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使用了内心流的手法,以展现人物内心的断裂和混乱。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即以内心流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唐斯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和文字的实验,以突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文学结构。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多元化的文学形式和语言技巧,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多重理解和反思。
3.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表达与20世纪初至中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李承儒(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现代性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已经为许多哲学家所批判和反思,但仅从否定启蒙理性的角度批判现代性问题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后现代主义者不再存在论基础上去消解理性中心主义的做法也是流于表面。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过“现代性”一词,但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思、重构和超越,从异化劳动入手,提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自由人共同体,才能使人回归本质,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9)01-0144-04作者简介:李承儒,(1990—),男,汉族,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统战理论等研究。
现代性理想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基础,人的主体自由为标志的思维意识的转向,也是确立理性权威,重新建构人类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拐点。
正是启蒙理性为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体系,创造了新的世界秩序。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人类所能企及的范围内,人的因素已经超越了自然因素,可以说,人成了世界的“主体”。
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
”[1](P561)当资本逻辑伴随着启蒙理性主导人们的思想之后,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便不断被推向前进,但全球问题却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这使得许多人对启蒙理性重新进行反思,以求解决现代性问题。
而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现代性已不再作为支配和衡量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标准,反而成了他们批判的对象。
但仅仅通过全面否定启蒙理性从而解决现代性问题是绝不可能成功的,现在宣告告别现代性而步入后现代更是不现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主题,从新文学一开始就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到了新时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它在现代文学甚至是当代文学中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性本身的研究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这篇论文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
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内容繁复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
现代的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新”敞开的时代。
在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
文章具体地分析的现代性的基本的图式和机理,对现代性进行了一个多维的整合。
文中认为现代性所标志的理性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
作者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制度性的维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性的构成。
在精神维度上主要指个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
在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包括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
从而得出了结论:在中国的境遇中,现代性的本质上“不在场”或者尚未生成。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语境。
通过对现代性本身的分析,和与前现代和后现代性的比较中,得出了现代性的深刻的反思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特点。
在郑莉的《现代性论争的缘起、困境及出路》中对现代性的论争做了基本的陈述。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导致关于它的论争不断。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性是具有不同源流:在法国,现代性通常是在波德莱尔和尼采意义上来理解的美学现代性;而在德国,现代性则是以启蒙运动为发端的。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争,作者认为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时间现代性上,即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矛盾性和不安全性,人类将如何进行一种现实的抉择。
2.“现代性”在中国在王宁的《消解“单一的现代性”:重构中国的另类现代性》,展现出了“现代性的复数形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化呈现出了新的面目,成了一种“扩大的现代性”,也是一种后现代时代的现代性,因为它经历了某种形式的裂变,从单一的现代性演化成了不同形式的复数的现代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重构一种另类现代性。
作为一种西方的概念,中国对现代的认识大多是从翻译中得到的,文章从翻译学的角度入手,翻译本身的再创造性,使得现代性在中国的国土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另类的现代性。
中国的的另类的现代性,消解了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导的“单一性代性”的“宏大叙事”的神话。
在中国的现代性的不同遍体同样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大陆现代性被视为一种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文学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开放的,发展的和民主的概念;在港台则是一种与其自身的文化非殖民化相关联的现代性;对于散居海外的华人而言,现代性又常常与他们的散流状态和在全球化时代的不确定性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
同时现代性的复数形式还体现在中国的不同的时期:一种是1919年到1949年的启蒙大计,一种是1949年到1976年的专断排他的主流话语,当下的一种指向有着中国特色的另类现代性的“全球本土化”叙述范畴。
文章也该指出另类中国的这种现代性的特点:既有向心力同时也有离心力,既是现代的同时又是后现代,既是建构的也是解构,既是使全球的也是本土的。
在赵景来的《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分别从五个角度对现代性做了一些归纳和总结。
分别是:中国学者视野中的现代化,“现代性”何以成为问题,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争,现代性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课题。
关于第一个论题,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性所指称的是一种复合的对象,而非单一的对象,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被认为是“现代性”的基本元素;这一概念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层面。
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性是全球化问题的延伸和展开,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中国怎样实现自己的现代性道路的反思。
对于第三个问题,作者指出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看清现代主义哲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同时指出,与指称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类型的社会的现代性不同,后现代性并不指称什么,它只是一类文化现象。
它可以概括为以下的主张:没有宏大叙事法描述的历史,没有一种话语有前后一贯的意义,没有作为表象的的知识,不存在具有普遍逻辑和客观真理的科学,剩下的只是语言游戏自由的地在权力关系网中游荡。
所有这些主张可以被视为仅仅是现代性主张的反题,暴露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对依赖。
3.现代性与中国文学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中对现代性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做了一个大致的归纳。
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将现代或新与传统或旧区别开来,这种区别以进化或进步的历史观念为基础,体现了一种反传统和建构未来的意识形态。
其次,现代性的以上特点体现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变革,白话文运动就是一个语言的科学化的运动。
第三,体现为一系列文学母题,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文化、阶级、性别之间的矛盾。
最后,还体现为小说叙事形式的历史变迁。
在李欧梵的《现代性探寻:漫谈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的意识新模式》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现代性的特点。
首先是从属而不是逆反历史现代性的文学。
这种历史意识,以时间和人类进步的新概念为基础,已经强化为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观点。
它也为“新文学”,即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创作形式提供了灵感。
第二,对“新”的崇拜,与历史循环论决裂。
现代首先表示“新”,五四所表达的新,其概念和价值是由连续直线发展的时间和直线发展的历史感所规定的,具有反传统的特征。
“时代”概念的确定,强烈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到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使中国的命运不再孤立,而是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观念打破了中国的历史循环论,确定了历史是直线、不可逆转的进化发展过程。
此外,现代性还确立了一种积极形态的英雄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满怀激情;与“人民愿望”结合;迎合历史趋势的潮流的英雄自我的目标,即通过内在想象转化为外部世界,是自我英雄精神和强大的历史潮流融合;世事的乐观。
在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中,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研究的。
论文以对现代文学的定性作为基础,认为现代文学具有元话语的性质,所以才使得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的可以不断被挖掘,不断被阐释。
指出现代文学演进到当代,特别是新时期,现代文学的整体性崩溃了。
文中引用了汪晖的观点: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的同一性”,是建立在“态度的同一性”基础上的。
在新时期,“态度的同一性”撤退了,现代文学的整体性也崩溃了。
但是,中国的现代性未完成的性使得现代文学被召唤成为一个整体性来使用,例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
同时,论文也指出了“中国现代性的困惑”,就是在80年代末对五四的批判时,对其合法性的怀疑。
一方面,中国的现代性的发生时被迫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创伤记忆;另一方面,现代性在它的创生地的西方也发生了分裂了,破碎了,我们在面对西方性崩溃的后果的同时来建立我们自己的现代性,就有很大的困境。
就是在在这些分裂、矛盾和悖论中,中国的现代性才变得更加的丰满。
在具体对现代性的论述时,主要分了两个部分。
他一方面以进化论为基础,指出了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对于现代性追求的不断变化。
另一方面,提出了“两种现代性”的观点。
除了新文学这一严肃文学之外的晚清文学和通俗文学现代性,这一部分一直都是被贬低的。
在晚清的翻译文学中具有对于现代性的憧憬及其特定的理解和想象方式,是那些作品启发了后来的新文学的健将们。
晚清的各种纸质的传媒中的各种文体的出现,都是一种对于传统的疏离,它所展现的一种自由的氛围使新文学得以发生。
在通俗文学中与都市消费文化、读者大众和现代传媒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性是在通俗文学中慢慢的拓展的。
最后指出,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对立共生与蜕变的关系,正好体现了现代性的多面性格。
在严家炎和袁进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中,把现代性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存在的依据,并且从思想上和审美上对它进行了分析。
文中给现代性的定义为:所谓现代性,指的是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
文章以现代意识为切入点,认为现代意识是现代性的体现,以此来分析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印记。
从文学存在的目的上、创作方法上、文学概念的确定和文学观念的改变上来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体现的现代性因素。
最终得出来一系列的结论:为人生和为艺术的文学都是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现代性既不会被写实主义所独占,也不可能被现代主义所包办,写实主义之外的其他文学都曾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过贡献,现代性本身就是宽广多样的,后现代性也是属于现代性的一种补充,从属与现代性的范围;文学概念独立的过程也是现代性的体现;中国文学观念的不断变化也体现了现代性。
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对话》中,各个学者都对现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的展示现代性本身的复杂性和它在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文中从以上的论文中我们可以对现代性的内涵、特征和在西方的发展状况作如下的概述:1.现代性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后所产生的一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新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体系。
2.现代性以理性为核心,强调个人主义的人本精神,主张自由主义,提倡民主政治和社会,推崇时间意识和进步发展的观念等等。
3.现代性本身具有悖论性和分裂性。
它强调个人自由或者权力至上,就无法保证人际的平等。
资本主义强调人们摆脱束缚,追求自由,但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具理性的迅速发展,人们却承受着失去方向和失去意义的不安全感。
现代性对理性的过分追求,是否真的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等等。
4.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态度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现代性以一种宏大叙事的神话确定其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达到了人们对它信仰的高潮,其后出现了各种的分裂。
在19世纪,现代性在西方发生了分裂。
一种是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即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带来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的产物的现代性;一种是以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为代表的美学概念的现代性。
这两种现代性在相互发展中日异敌对,现代性的这种内在分裂和颓败的后果是20世纪初被斯宾格勒称为“西方的没落”的现代文明的危机。
西方现代性经过了一个近乎抛物线的发展,到20世纪步入平稳期。